浅谈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论文.doc_第1页
浅谈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论文.doc_第2页
浅谈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论文.doc_第3页
浅谈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论文.doc_第4页
浅谈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专业:美术学(雕塑) 班级: 姓名: 目 录引言 31 城市雕塑要满足的两个环境 51.1 人文环境对城市雕塑的影响 51.1.1城市发展的需要 51.1.2 经济价值 61.1.3 文化功能 71.2 自然环境对雕塑的影响 72城市雕塑的内涵 83 和谐环境,和谐自然 104 中国城市雕塑当前形态的思考 19结论 21致谢 22参考文献 23摘 要城市雕塑这一艺术性的空间环境分割线,创造出巧妙的流动空间。后工业化文明创造出城市,但城市又成为后工业化时代的奴隶与附庸。“城市居民丧失了接触自然环境和使人精神振奋的条件”,水泥、钢铁、玻璃等建筑材料无法摆脱的僵硬、冷漠感,使城市雕塑在空间环境内起到了适当的调和效果。城市雕塑规划中城雕作品放置数量与规模也要做到疏密有致,位置要考虑充分,做到恰到好处,过多过少都不是适当的做法。摆放过多挤占了城市太多的空间且引起视觉的繁乱,太少则缺乏了城市的艺术美,使雕塑作品的审美功效不能够完美展现。城市雕塑作品摆放适当合理,在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激活整个区域。 城市雕塑建设中的数量、位置、规模等参数都是在综合分析现有城市雕塑资源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结合地域人文特征,经过充分构思后形成的,这是城市雕塑规划所反映的内容之一。 城市雕塑建设要从总量、规模上实行严格的把关与控制,一定要避免建设中的盲目性,使城市雕塑建设各环节都能够制度化、体系化,使其有序开展,合理推进。城市雕塑的设置一定要实现恰到好处,尽力避免带给人视觉审美上的瑕疵。abstractcity sculpture this artistic space environment division line, cleverly created the mobile space. post-industrial civilization created cities, but cities have become post-industrial era of slavery and the client. urban residents lost contact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spirits conditions, cement, steel, glass and other building materials can not escape the rigid and indifferent sense of urban sculpture in the space environment has played a proper harmonic effect. urban planning in chengdiao works of sculpture at the number and scale to achieve a density of, location to be considered fully and do right, not too much too little is appropriate. placing excessive misuse of the city too much space and cause the complex visual chaos, while too little of the citys lack of artistic beauty,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sculptures can not be perfect show. city sculptures placed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e, in the whole environment in the urban landscape will play a role in finishing touch, can be activated throughout the region. urban sculp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number, location, size and other parameters a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xisting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urban sculpture, in conjunction with urban planning, combination of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humanities, the idea after fully formed, which is reflected by the town planning sculpture content onecity sculptur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tal size of the strict check and control, we must avoid blindness in the building, so that all sectors of the building of urban sculpture can institutionalize the system to carry out an orderly, rational advance. urban sculpture set to achieve the right, to bring people to avoid the visual aesthetic flaws.引 言20世纪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的产生并流行。面对“千城一面”单调的城市景观,人们的视觉疲劳了,开始注意到城市建设环境,试图通过各种努力弥补环境文化的空缺,找回忽略的“生态平衡”。这样作为塑造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的雕塑就被引入到建筑环境中,雕塑成为环境与城市交流的纽带。这时城市雕塑既是建筑环境的配角,又对城市城市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主角”的作用。城市设施首先满足功能的需要,城市雕塑是城市功能满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种城市灵魂的艺术。城市雕塑是公共交流的艺术,雕塑家与材料的交流产生作品,雕塑与环境的融合丰富景观,城市雕塑与广大观众的交流陶冶情操。城市雕塑这种独具特色的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渐渐的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靠拢,并真正地融入总体城市规划中,逐步地反映出对其进行规划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城市雕塑与城市规划成了不可分割的两个实体。现代的城市雕塑是紧密结合城市规划的城市雕塑,城市雕塑进入了规划的时代,城市规划统领起城市雕塑的建设与创作。城市雕塑与城市规划相依相融,不可分割,城市雕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专项规划。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光造型给人以美感,裸露在大自然下,任何视角、任何时点都带给人美的倾诉,并且其传达的内在思想丰韵也是至真至纯的,符合人类最彻底、核心、最本真的人文精神。城市雕塑作品符合大众共有的审美观,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城市雕塑作品与建筑物、街道绿化、广场空间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景观。城市雕塑的某些特性明显区别于室内雕塑和架上雕塑,它必须具备高度的公共性,是作为客体存在于公共环境之中,其欣赏者才是城市雕塑的主体因素,城市雕塑不完全是个人的艺术行为,它必须服从于公共环境所需,服从于公众的审美需要,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情感取向;而别一方面,室内雕塑、架上雕塑的创作完全是由雕塑艺术家主宰一切,雕塑家对雕塑作品有着绝对的发言权,雕塑作品是置于高高的陈列处,供人鉴赏的,艺术家与作品构成雕塑的主体因素,其创作不受其他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欣赏者被置于客体的地位。从雕塑家的角度来说,城市雕塑是主体,对于市民与欣赏者来讲,城市雕塑是客体。1 城市雕塑要满足的两个环境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公共性体现在公共环境和公共欣赏。一件好的城市雕塑必须满足两个环境条件,一是自然环境,雕塑安放的自然环境,地形,树木,树种等等;二是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欣赏水平等。1.1 人文环境对城市雕塑的影响1.1.1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向前发展的必将结果。城市作为比乡城镇更高级的聚落,更发达的所在,汇聚了尖端的科技与工业文明,前沿的信息与精神文明,汇聚了素质更高的人口群体,更先进、便捷的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在这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的发展速度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展现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辉煌成就。但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如过度拥挤的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态失衡等;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抑乏味的城市环境空间,让人们希望拥抱自然,拥抱艺术;人们渴望着更美好的生态绿色家园,渴望受到精神上的抚慰,希望压力的舒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城市居民呼唤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享受,呼唤更舒适悦目的城市空间。1.1.2 经济价值城市雕塑不仅仅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经济投资点。城市雕塑和其他城市建筑等共同构成城市高雅美丽的环境,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受到优越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美的精神,城市雕塑的存在影响了周边环境,提升了文化形象,产生了视觉空间的凝聚力,这就创造了一种对于环境的投资潜能。城市雕塑又和其它文化或艺术产业一样,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象征,城市雕塑的美观与恢弘气势,可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与力量,比如位于荷兰鹿特丹市的被摧毁的城市,雕塑作品所塑造的呈半跪式作挣扎状站起的巨大人像,在愤怒中发出无穷呐喊的力量,具有深深的心灵震撼力,已经成为了在战火中被摧毁的城市以及从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的人类的象征。城市雕塑在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活跃、繁荣热闹的现代城市可作为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是城市的旅游观光景点,可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欧洲许多国家,城市雕塑都是该国城市人文景观的重点,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如巴黎、雅典、罗马、米兰等,都以其独特的城市风格和雕塑,在旅游方面,给国民收入带来可观的一笔。举一个鲜明的例子,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本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为这座小城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却使其一举成为20世纪最大的亮点城市之一。古根海姆博物馆也如同美丽的悉尼歌剧院一样,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整体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量组合而成,玲珑自然,奇特美观,主体建筑临水而建,与周围街道、桥梁完美合一,形成一幅绝佳的城市巨型雕塑景观,毕尔巴鄂也因此名声大振,每年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其对经济的拉动是不言而喻的。1.1.3 文化功能城市雕塑既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雕塑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反映着自古至今,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展现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城市雕塑,城市建筑等,都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所谓文化,本质上是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物的总和。雕塑作为人创造能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记载了文明风风雨雨的历程。民族的历程刻凿在雕塑的形体与空间之中,各民族用不同的雕塑美表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价值,积累下人类最宝贵而本质的精神财富,使得文明的开拓得以永久地发展。城市雕塑一旦成为独特的艺术价值,就可作为民族文化的永久性物化形态,意义长远。1.2 自然环境对雕塑的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环境艺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追求。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营造了城市广场,街道,绿地及各种不同形式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雕塑在环境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任何一件雕塑作品的诞生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要依据环境景观、历史文脉、设计人的创作动机、甲方的建设意图有机的与环境融为一体,这个过程是多防卫交流的过程,既不能简单的迎合的命题,有不能迁就作者所谓的个性语言,既要考虑自然空间环境,又要考虑当地人们的心理需求层次。长安街是体现中国政治文化的形象大街,城市雕塑建设定位在“民族传动,地方特色,时代精神”。在长安大戏院前以京剧脸谱设计了中国风雕塑,西单文化广场树立了以沙燕为造型的蒸蒸日上雕塑,在国际金融大厦前塑造了一个立体的笔草书龙字雕塑等。长安街的城市雕塑以民族的、民俗的,体现地方特色和体现时代精神的立意上。王府井大街的城市雕塑建设定位在“历史性、艺术性、趣味性、融合性”。已新建城市雕塑15座,其中一期完成五座,二期完成三座,三期工程正在进行的是7座。王府井大街南入口70平方米的王府井大牌匾,全部表现的是在王府井大街的北京老字号。大街在施工改造中发现了一口井,在历史献上有记载,有雕塑家设计了一个盘龙艺术井盖, 镌刻上了文字,古色古香。东安市场门前设计了三组反映传统生活的雕塑逝去的记忆。王府井的城市雕塑建设创造了商业与文化的成功结合。实践证明,城市雕塑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地域标志,所以城市雕塑的选题要有准确的定位,雕塑在设计之前,要研究历史,研究环境,研究空间尺度,研究人们的心理需求层次,一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2城市雕塑的内涵城市雕塑具有深切的文化内涵,具有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独特功效。城市雕塑折射出一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反映城市历史进程历史变迁,见证城市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历史传承的文化特质是一座的灵魂,一座城市的思想者,它传达着一座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城市雕塑成为追溯城市发展史的城市文明承载者,成为城市灵魂的主要铸就者,近而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与它血脉相连,息息相通。例如美国纽约市的自由女神像,它象征着自由、进取、热情奔放且一往无前的美利坚人民,成为美国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的象征。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雕塑作品印记了深深的文化履历。城市雕塑规划是表述城市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城市总体规划中最有激情、活力的组成部分。城市雕塑规划中文化的传承与人文内涵的孕育是及其重要的,城市雕塑一定要反映城市文化,传播城市文化,反映时代的心声与时代的要求。城市文化是城市是生命力与活力的最佳诠释。一座没有文化,没有艺术的城市正如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一样,呆板乏味,缺乏人格魅力。如果一座城市只有摩天大楼和大广场,只有鳞次栉比的商业街,那它就是缺乏人文内涵与舒适温馨感的冰与沙漠。在反映城市文化上,最直观、最具有公众影响力的当属城市雕塑或者说城市公共艺术。城市雕塑一唯美的艺术形式诉说城市最动人的故事,使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城市的特色与闪光点一览无余。通过城市雕塑就能很快的读懂一座城市,读懂它丰富发内涵与内在丰韵,感受到城市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文化传承。当代中国的城市文化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巨大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准则,生产方式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现代文明的强大扩张性,也使得城市文化错综复杂。城市雕塑以固有的文化属性,向更广阔的空间延展其内涵,城雕文化深入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全球趋向一体化的文化大融合背景之下,不同民族、国家,不同文化领域的人们对于环境、绿色、生态等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这就使艺术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路向。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经受着四面八方各种意思的冲击,城市雕塑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艺术,融入到当今受西方思潮及经济大发展影响所产生的公共艺术之中。当代中国城市雕塑的功能转变性与文化内涵延展性开拓不足,相对滞后,造成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归属感欠缺。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融通越来越频繁,我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文明,但绝不能就此否认我们华夏文明的强势地位。优秀的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最闪光的印记,它凝聚了人类文明史上最杰出的思想成果、艺术成果与物质成果,东方独特、深邃的文化底蕴为全人类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要自己抱着金饭碗还要去要饭,这是民族文化价值的自我贬低,是崇洋媚外的不自信的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思想中,包涵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真理性创见,包涵着精美绝伦、韵味无穷的艺术视野,更包涵着宇宙大观酣畅淋漓的玄奥艺术意象,具有深厚绵长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启示,它是带给全人类的一份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具有超越一切文明的价值。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要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3 和谐环境,和谐自然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雕塑发展很快,其速度与规模,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全国大小城市树立在公共场所的雕塑作品有数千件。应该说,这是我国雕塑大普及的时代。这20年来雕塑艺术发展的情况,需要认真的梳理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雕塑发展非常有益。艺术品是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感情的,必须有相应的艺术质量。所以艺术创作首先必须注意质量,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于数量,即使带有普及性的艺术品也是如此。因为所谓质量,不在于质材的讲究,不在于精工细作,而在于用较恰当的语言手段,表达思想、感情,予人以审美的满足。所谓次品、劣品和艺术代用品,就是没有艺术构思、技巧,缺乏真情实感的、粗制滥造的东西。这些作品有的选了好题材,而没有相应的表达语言,用“好”题材来掩盖艺术水平的匮乏;有的在形式上求新、求怪异,用形式的“新颖”掩盖艺术上的不足;有的一味模仿古人、洋人,把前人的创造改头换面,充当自己的创造由于“滥”,前几年在许多大小城市公共场合建立的一些雕塑,已经引起群众的反感和非议。面对这些情况,一些城市已经考虑如何处理掉这些雕塑。做这些作品经济上的浪费是可以计算的,而在审美上所起的副作用确是无法估量的。对群众来说,大众的、环境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迫接受的。也就是说,放在公共场合的雕塑品(壁画、建筑也是如此),不管观赏者愿意与否,都会在被动的情况下受到感染,即“耳濡目染”。好的公众艺术能够培养和训练群众健康的审美趣味,反之,劣品、次品却从负面影响群众,使一些群众误把审美格调和趣味不高的作品当作佳作来欣赏。因此,凡是有责任心的机构、组织和艺术家,对在公众场合下树立纪念碑或大型雕塑品,态度都是非常慎重的,决不草率行事,一般要经过许多次论证和研究,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有人有顾虑,我们强调宁缺毋滥的原则,是否会抑制雕塑艺术的发展。这种顾虑是多余的。我们说的“缺”是针对“滥”而言的,与其滥,毋宁缺;只要不“滥”,正常的雕塑创造当然应该得到支持与鼓励。为什么要宁缺毋滥呢?因为“缺”了可以补,可以重做,而“滥”了则既费时费钱,又造成审美的污染。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也决不会是只追求作品数量不顾艺术质量的,更不会是为钱创作的。在坚持宁缺毋滥原则上,艺术家不是无所作为的。艺术家应该有鲜明的个性,经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之后认为不应该安置雕塑的地方,题材与内容与环境不适应的,自己承担的任务没达到应有水平的,决不拿出来滥竽充数。在实与虚的问题上,当然还有许多考究。古人讲,以实而用实也易,以虚而用实也难,很有道理。但今人的实践有时“以毒攻毒,在“易”处下手,开辟新径,如照相写实、超级写实,把“实”推到极致。看来,不论以实用实,还是以虚用实,都要造出一个与客观的“实”有另外一种趣味和格调的、新的作品来。这种格调的极端的实,也符合诗化了的现实这个大原则。要把现实诗化,创作者必须要有诗的感情,即诗情。诗情来自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所谓“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有丰富生活积累的人,感情也就会很丰富。感情丰富了,对客观事物就会敏感,容易动心。古人说音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实际上这“人心”乃是受事物感动之心,所以古人反复强调“工夫在诗外”。但是,产生诗的感情和运用诗意的眼睛观察世界,除了生活体验外,还要有其他方面的修养,那就是要读书,要懂一些其他门类的艺术。读一点书,懂得艺术史,对自己的老祖宗和外国的思潮、流派多少有一些了解,不仅会增长知识,还会增长自己的辨别能力。我们的雕塑家应该是实践家,更应该是有艺术修养的实践家。许多老一辈的雕塑家在国学、西学方面都是有相当修养的,所以他们出手不凡,做出来的东西很有味道,很有格调。修养的深厚与否直接决定着作品格调的高低,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些人技巧、技术处理能力不错,做出来的东西不是显得俗,就是感到缺少味道,就是因为生活修养和艺术修养单薄。艺术家修养的单薄在创作中是无法掩盖的,愈掩盖愈显拙劣。我们的艺术家既要是一位有技巧、有技术的好匠师,更要是有思想和有造诣的艺术家,不要做缺乏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匠人。 雕塑艺术规律中最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是雕塑是什么和什么是雕塑。对这个问题埃及人、希腊人、中国人、意大利人的答案会不完全一样。读读他们各自做的作品就明白这一点。当然,今人和古人的答案也不会完全一样。说不完全一样,是因为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他们都是创造的三维空间的造型,都是以客观物象为依据,都要服从视觉美的法则。差异恰恰就在对这视觉美法则的理解上。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具体到雕塑的视觉美,涉及到它作为形体语言的凝练性、集中性与在空间的占有性这样的问题。同样是关注凝练性与集中性的古埃及雕塑、古希腊雕塑和中国古代雕塑,在认识与处理上,又不完全相同。这涉及到各民族的美学观、哲学观等复杂的问题,这里不便细究。这里想说的是,就雕塑艺术的主流形态来说,形体的凝练性、集中性是个很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课题,古今中外的雕塑家莫不重视这个课题。雕塑以其有限的体积与单元来占有空间,而主要不是以多数的体积和单元来占有空间,否则,它容易显得散,容易成为“雕塑画面”。同理,雕塑可以表现生活场面与生活情节,尤其是浮雕。但仍需精练与集中。可是,雕塑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朝一个方向前进而是充满着矛盾的。它主要不断求凝练、求集中、求概括,同时不断探索反凝练、反集中、反概括的表现途径。正是这一“正”“反”不同方向的探索,造成一种力度,显示出雕塑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及其相当的包容性。集中性与分散性的关系是如此,具体性与抽象性、象征性的关系是如此。概括性与叙事性、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关系也是如此,还有其他范畴的各自对立因素的相互关系莫不是如此。所以,在艺术思潮与相应的风格追求上,常常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可能由一种思潮和风格持久地占领艺坛。艺术思潮有革新和保守之分,艺术的风格、语言却不能简单地作这样的区别。一种风格铺天盖地的流行,会造成人们在审美需求上的“倒胃口”。这时人们需要换换口味,因为对泛滥成风的东西人们往往有厌倦情绪。刚开放改草之初,人们对写实的英雄化、理想化的雕塑样式,表示反感,并不表明雕塑艺术应该排斥英雄化与理想化,而是文革期间流行的英雄化与理想化的作品带来的反作用。在拨乱反正的情况下,人们又往往把好的东西也否定掉了。淡化英雄主义、淡化理想一旦形成潮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人们经过反复思索,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客观、更接近真理一些。前面说过写实(严格地说是机械地模仿自然)的作品一度统领艺坛,其他风格尤其是抽象风格的作品几乎无一席地位,一旦气侯变化,人们对这种写实的贬抑是在做难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写实艺术应该退出历史舞台。20年来,有些人,有些地方对抽象艺术(包括抽象雕刻)趋之若鹜,出现了不少抽象主义作品,但因为创作这些作品的人缺乏有素的艺术训练(须知抽象艺术创作也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达到一定水平的),多数作品质量不高。这时,人们开始认识到,禁止抽象艺术是不明智的做法,相反,一窝蜂地搞抽象艺术也会使艺坛失衡,造成群众的反感。雕塑在我国虽有悠久历史,但古代雕塑作品或为满足皇宫贵族所需的工艺品,或为各种建筑的附属之物,起着装饰与美化作用,或是佛像石窟雕塑艺术。中国传统城市雕塑艺术更多的处于低调、隐性的存在状态,不像西方城市那样,拥有浓厚的城市雕塑艺术理念。起初我们盲目的仿效过西方大都会的规划模式,不顾生态性与大众需要,建一些大广场、大草坪及整齐划一的人工绿化、人工景观。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必须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依托,以地域特色为出发点,打造有个性的城市景观。现代文明除了呼唤继承、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弘扬地域文化外,还在呼唤着人文意识与人本精神,重视人的精神、情感呵护,注重对人的尊重,注重人的价值。科技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人们由于无知而带来的经济发展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自然离人们越来越远,人们要求亲近自然,与自然界水乳交融。这些要素必须反应到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来,并进一步反映到城市雕塑创作宗旨与方向上来。从另一方面来说,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是与最广大的公众形成的互动审美效应,所以公众的文化素质与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到了城市雕塑的审美效果。城市雕塑以广泛繁杂的社会人流为人文背景,必须考虑大众对城市雕塑艺术美的接受理解力,这有待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公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只有营造出具有人文素养的公共艺术欣赏群体,公共艺术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实现。艺术家要与广大公众积极对话,达成审美上的共识与一致,这是一个长久而渐进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与积极配合。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尊重自然,尊重天然自在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我们要充分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与自然规律,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大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最珍贵的栖息地,是最合理、最适当的存在,破坏生态系统只能使人们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为此河道要尽量保持天然驳岸与天然植被、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有效的保持水土流失。城市留下的历史遗迹与特色风物,一定要给予保护与保持,因为这是一个城市发展中文明的印记,是城市的名片与内在特质,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城市宝贵的人文资源名胜,具有巨大的无形精神价值。我们要加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让城市的天更蓝,水更美,树更绿。让人们在城市街头漫步时,能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与美的感染。一座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成为区域内最醒目的景观,成为这个区域的标志与象征。它凝聚了文化,附着真善美的人文思想,给人以激励、鼓舞、启迪、纯化,给人以美的触动与艺术的感染。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它发生的场所是一个开放的,由公众参与、认同的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特质,城市雕塑面对的空间往往是人流很多、视域开阔的开放空间,所以城市雕塑要有形体、视觉的开放性,多角度视域的观赏方式,公众的介入等特征;对观赏者的接纳程度上,它必须面对、接纳多层次对象的需求。都市的广场、公园、车站、街头是重要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具有舒缓压力,使人感到愉悦放松的功效,城市雕塑作为重要景观应该让人感受到环境的优美感、自然感、生命感。 城市雕塑应该形成公众视觉焦点,它是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性产品,城市雕塑出于艺术家之手,但必须得到某一公共区域的精神认同。地域的认知、社会文化的表达、空间造型、材质与环境的互动、公众心理情感等因素均是城市雕塑创作的内在动力。 城市雕塑不光只是考虑作品本身的艺术形式,它需要与其他外界条件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可以参照材料科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等自然学科。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可以使生活其中的人们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使公共艺术与公众对话,艺术与人们进行审美互动,城市雕塑作品要有可及性、参与性。 城市雕塑规划设计中要突出作品与环境依存、融合的关系。通过实地的观测、考察,以自然元素的联想、材质的默契、造型的呼应、比例尺度与节奏的把握为要点,使作品与环境浑然一体。城市雕塑不仅自身有着艺术美与思想感染力,有效的对其进行规划,还可以自然地对空间加以分隔,形成多维城市空间,产生丰富且有韵律感的视觉审美效果。巧妙的布置雕塑,可以使雕塑起到导引转折点的作用,吸引视线,聚焦目光,加强空间的序列感或轴线感,极大地丰富空间。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其与公共环境及周围景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很大程度来源于它的共有空间艺术。树木、喷水池、长椅、广告牌、电话亭、街灯等,实际上也具有雕塑的审美特征,如果从更广义上讲,建筑物所展现的优美外形与几何轮廓,也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一体的特殊雕塑,将城市形态和都市空间加以立体地、整体地规划与艺术构成,这是新形势下对都市环境审美的必然要求。城市雕塑、建筑、公用设施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从属于城市整体美学要求。城市雕塑应该和谐的置于城市环境之中,在造型、颜色、材质、绿化、铺地等诸多环节上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造就整体艺术氛围.城市雕塑作品要恰到好处的体现其艺术主题性与激活思想的意义。 城市雕塑这一艺术性的空间环境分割线,创造出巧妙的流动空间。后工业化文明创造出城市,但城市又成为后工业化时代的奴隶与附庸。“城市居民丧失了接触自然环境和使人精神振奋的条件”,水泥、钢铁、玻璃等建筑材料无法摆脱的僵硬、冷漠感,使城市雕塑在空间环境内起到了适当的调和效果。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规划空间的布局单单体现了城市整体的几何构造与功能组成,为城市的人流、交通提供了一种现实的便利,给人的视觉以明晰、简洁、有序的观感。人们自始而来的一种对自然界的亲近与向往,对艺术美的追求,始终牵动着都市人的情感神经。碧草蓝天,浮云流水,富有音乐韵律的艺术美,滋养、抚慰着人们的心田,这应是现代城市一种极需的人文功用,这必将拉近人与城市、自然、真善美的距离。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以一种巨大的、沉默的艺术感染力展示在世人面前,诉说着都市人的精神信仰。城市雕塑规划中城雕作品放置数量与规模也要做到疏密有致,位置要考虑充分,做到恰到好处,过多过少都不是适当的做法。摆放过多挤占了城市太多的空间且引起视觉的繁乱,太少则缺乏了城市的艺术美,使雕塑作品的审美功效不能够完美展现。城市雕塑作品摆放适当合理,在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激活整个区域。 城市雕塑建设中的数量、位置、规模等参数都是在综合分析现有城市雕塑资源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结合地域人文特征,经过充分构思后形成的,这是城市雕塑规划所反映的内容之一。 城市雕塑不再是盲目的见缝插针,随意的想在哪儿建就在哪儿建,想建多少就建多少,不是主观随意的在一个地方任意摆上一座雕塑。城市雕塑规划对城市雕塑发展给予科学、系统、有序的指导,明确了未来一定时段内城市雕塑的分布情况,以及城市雕塑的分批、分片建设步骤,将城市雕塑建设用规划的语言描述,使城市雕塑建设的“规划性”体现出来。城市雕塑要明确的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其依托,尤其是城市雕塑拟建选址点的选择、认定,城市雕塑创作题材的选择,要根据其地域特点及历史人文传承特点,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结合城市的时代风尚,得出最醒目、最鲜明的主题创意。 城市雕塑建设要从总量、规模上实行严格的把关与控制,一定要避免建设中的盲目性,使城市雕塑建设各环节都能够制度化、体系化,使其有序开展,合理推进。城市雕塑的设置一定要实现恰到好处,尽力避免带给人视觉审美上的瑕疵。4 中国城市雕塑当前形态的思考城市雕塑不仅印记古老的岁月过往,而且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展示着时代人的风采,表达一种直面时代,憧憬未来的崭新风貌。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征途上涌现出许多时代的楷模与精英,他们站在时代巅峰,为我们谱写了时代精神的赞歌。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这些当代先进人物值得用城市雕塑的艺术形式将他们的故事加以传颂,使人们受到思想的启迪与心灵的净化。城市雕塑除了反映英雄事迹、先进人物外,还能够反映社会现象与时代的科技、人文特色。一切社会新气象,新的文明形式,时代发展的新鲜信息,都能用城市雕塑作品的形式生动、巧妙的反映、诠释。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交通、通讯方式的便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物质文明的巨大飞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观念,带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硕果。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人类文明的飞跃都能够用城市雕塑的形式进行激情展示,反映时代变迁与新气象。社会深层次的变革必将带动社会意识与大众心理的细微变化。新的形势下需要新的反映社会百态与大众审美需求的作品,艺术作品要紧跟时代,紧跟大众的艺术心理变化与大众的艺术欣赏要求,广大城市雕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