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上》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国法制史上》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国法制史上》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国法制史上》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国法制史上》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 案 主讲:黄亚伦 ,中 国 法 制 史,导 言,一、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制的起源,古代各朝代和近代各政权的法律制度 。,二、研究中国法制史的目的,三、 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方法,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确看待传统法律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 2、掌握必要的通史知识和古汉语知识。注意使用工具书。 3、注意与部门法知识学习的结合。,第一章 夏商的法律制度,二、夏朝法律概况,(一)“天命“、“天罚“的政治法律观。比甘誓讲有扈氏“威侮五行“,所以“天命殛之“。 (二)“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三)罪名(昏、墨、贼,杀。不孝) (四)“五刑“(墨、劓、刖、宫、大辟) (五)监狱(圜土、夏台),三、商朝法律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听命于天,听命于神。天命与祖命结合-祖先神与上帝神合二为一。 (二)法律形式。“汤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与誓、诰、命。 (三)刑罚。五刑的完备,死刑手段的残酷(炮烙、醢、脯)。 (四)土地制度:土地王有。 (五)婚姻家庭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及贵族纳妾。,(六)继承制度:由“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 (由“弟继为主,子继为辅“到“嫡长子继承制“)。,(七)司法机关:司寇(大司寇)以及“正“、“史“。 (八)审判制度: 1、原则: (1)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大小之比以成之。(2)有旨无简不听。(3)附从轻,赦从重。 2、“神判”与“天罚”。 (九)监狱制度:圜土。囹圄(圉)。,第二章 西周法律制度,一、宗法制度 (一)概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二)形式:建立在土地王有基础上的层层分封。(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三)特征:,1、嫡长子继承制。 2、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 3、家族组织与政权组织合一,周王为“天下共主“。 (四)影响: 宗法制度不仅是西周的基本社会制度,而且在思想观念和基层组织等方面影响到以后的封建社会。,二、西周法律思想,(一)以德配天。 1、根据: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德“的要求:敬天、敬宗、保民。 (二)明德慎罚。 要求:“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三)影响:西周的法律思想将天命与德治联系起来,是封建正统“德主刑辅“思想的基础。,三、西周法律形式,(一)礼: 1、概念:中国古代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2、起源:原始社会晚期氏族部落祭祀祖先的习俗。 3、发展:夏礼、殷礼、“周公制礼“。,4、内容:,(1)精神原则:“亲亲“、“尊尊“。(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 (2)礼仪形式:“五礼”-吉(祭祀)、凶(丧葬)、军(兵仗)、宾(迎宾)、嘉(冠婚)。 5、纳礼入律将礼的原则、精神作为制定法律的准则,法律具有很强的伦理性。 6、性质-积极的法律规范。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 7、作用-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二)刑:,1、概念:关于罪与刑以及如何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注意与刑名的区别)。 2、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不同说法:一是九种刑罚,二是九种刑书。一般认为在这里“九“是“言其多“,“刑“指刑法规范,“九刑“是说西周已经形成较完整的刑法体系。,3、吕刑,(1)概念:西周中期周穆王时司寇吕侯奉命制作的一部刑书。 (2)内容:贯彻“明德慎罚“的精神,强调司法必须“崇德“,加强对法官的管理,首创“赎刑“。 (3)尚书的吕刑篇不是成文法典,只是对西周中期的这次刑法改革的一种记录。,(三)礼与刑的关系:,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2、“礼“是积极的规范,“刑“是消极的制裁,二者相辅相成,“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四)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见于礼记o曲礼的等级原则,特权原则。“礼不下庶人“不是说庶人完全不受礼的约束,而是说他们不能参与贵族专有的礼仪活动;“刑不上大夫“不是说贵族大夫犯罪可以不受处罚,只是说贵族犯罪可以不按照“常法“处置。,(五)西周其他法律形式。,1、命、令、诰、誓。 2、遗训:先王留下的遗制。 3、殷彝:适用于殷人的商朝习惯法。,四、西周的刑法,(一)刑名。 1、五刑; 2、圜土之制;以劳役为主要内容的刑 罚;1-3年。 3、嘉石之制;桎梏而坐诸嘉石,并服3个月-1年的劳役;类似于今之拘役。 4、赎刑。,(二)刑法原则。,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三赦“之法:一赦曰幼弱(7岁以下),二赦曰老耄(80、90以上),三赦曰蠢愚。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三宥“之法:一宥曰过失,二宥曰弗知,三宥曰遗忘。专用名词:眚 (过失)与非眚(故意)。惟终(惯犯)与非终(偶犯)。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4、宽严适中。,(三)刑事政策-刑罚世轻世重。,“建邦三典“: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五、西周的民法,(一)民事规范:以习惯法为主的民事法律体系。 (二)契约关系: 1、管理机构:司约、质人。 2、买卖契约:质剂(大市以质 小市以剂)。 3、借贷契约:傅别。,(三)婚姻家庭制度:,1、结婚原则: (1)一夫一妻。奴隶主贵族可以纳妾。 (2)同姓不婚。根据之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根据之二:“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秦汉以前纳妾数字的等差是:天子有六宫、三夫人、九瑸、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诸侯一妻九女;大夫一妻二妾;士则一妻一妾。 2、晋令规定: 诸侯王妾八人,郡王侯妾六人;官品令第一第二品有四妾,第三第四有三妾,第五第六有二妾,第七第八有一妾。 3、庶人四十岁以上无子,许选一妾。,2、结婚程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3、离婚制度(许可离婚主义与专权离婚主义) 七出:中国古代男方片面离婚的七种理由,按照礼制的提法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窃盗)。 三不去:对男子出妻的三种限制,一是有所娶无所归,二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中国古代适婚年龄: 1、周代以前:男三十,女二十; 2、唐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 3、唐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 4、宋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 5、宋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 6、朱子家礼:男十六,女十四; 7、明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 8、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纳币的标准: 元朝:一品二品:五百贯; 三品:四百贯; 四品五品:三百贯; 六品七品:二百贯; 八品九品:一百二十贯 庶人:上户一百贯,中户五十贯,下户二十贯。,六、西周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体系:周王-大司寇-小司寇(属 官有掌囚、掌戮、司刑等)-基层官员(士师、乡士、遂士等)。,(二)诉讼制度。,1、起诉形式:口头与书面(剂、傅别)。 2、主体限制。禁止子告父、奴告主、下级告上级。 3、诉讼费(束矢与钧金)。 4、庭审(两造具到,听狱之两辞,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5、“狱“与“讼“(“以财货相告“叫做讼,“以罪名相告“叫做;审理民事案件叫做听讼,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于重大疑难案件。,6、“五听”,形成于西周的察言观色的审判方法,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7、读鞫(宣判)与乞鞫(请求上诉再)。 8、“五过“,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指法官利用职权所犯的五种过错,犯者与罪犯同罚。 9、“三刺“。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适用于重大疑难案件。 (三)监狱制度:圜土(囹圄)与司圜,在押未决犯“身居三木,掌囚守之”。,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一、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法治取代礼治。 1、政治关系:礼坏乐崩,王室衰微; 2、经济关系:私田与地租剥削的出现; 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与政治经济改革。,(二)公布成文法,1、郑子产铸刑书于鼎(前536年); 2、邓析作竹刑(郑国,前530年); 3、晋赵鞅铸刑鼎(前513年,所铸刑书为前任执政范宣子所作)。 (三)围绕公布成文法的论争 1、(郑)子产-(晋)叔向; 2、(晋)赵鞅-(鲁)孔丘。,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公元前513年,晋国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公布了范宣子所修订的刑书,这是继郑国公布成文法之后,晋国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又“私造”一部刑书,书写于竹简之上,故称竹刑。继郑、晋两国相继公布成文法之后,其他各诸侯国也陆续仿效。,公布成文法引发的论争无非围绕了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其一,“临事制刑,不予设法”的奴隶制法制秘密状态要不要打破; 其二,“贵贱不愆”的奴隶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周礼的宗法等级制度要不要打破; 其三,以何法度经纬其民,是因周礼,循旧法,还是铸刑书,立新法?,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1、叔向:“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也”“国将亡,必多制。”左传昭公六年 2、孔子:“贵贱不愆,所谓度也。” “民在鼎上,何以尊贵”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四)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1、成文法的公布,在中国立法史上实现了法律由秘密到公开的转化,打破了当时“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极端专横统治,摧毁了旧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使法律内容公开化。 2、成文法的公布,剥夺了旧贵族世袭特权,动摇了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基础,初步确立起法家代表人物所倡导的“法治”原则,为新制度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它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并对其后法律制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二、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1)“以法治国“(要求:加强立法;“缘法而治“;“事断于法“); (2)“刑无等级“(“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重刑轻罪”;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3、法律公开(“布之于百姓“)。,(二)法经,1、概念: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粗具体系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制定:魏文侯时,国相李悝(李克)在主持变法中,“撰次诸国法“而制定。,3、内容: 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为立法出发点,一共六篇: 盗法-惩治侵害财产犯罪之法;贼法-惩治政治与危害人身犯罪之法;囚法(网法)-囚禁、审判罪犯之法;捕法-追捕逃亡之法;杂法-惩治其他犯罪之法;具法 -规定定罪量刑原则之法。,4、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粗具规模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战果时期政治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经验的全面总结;它的体例和内容为以后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三)商鞅变法的内容: 1、剥夺旧贵族特权,改革基层管理体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任官方面的世卿世禄制,地方长官任免统一由国王掌管。 2、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中国古代,法与律不连用,而刑、法、律三词有时可互训、转注,从时间上看,三代称刑,春秋战国之交多称“法”。商鞅以律代法,突出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统一性和必行性。此后中国古代法典大都以律命名。 3、力行“富国强兵”国策。施行重农奖功措施:开阡陌,除井田,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因功授官予爵重农奖功;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4明法重刑,全面推行法家的思想主张。所谓明法,即“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使“万民皆知所避就”。重刑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 a、重刑轻罪。在执行刑罚时,对轻微犯罪给予严厉惩罚。(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轻刑,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b、不赦不宥。执行刑罚时对任何人都不准赦免和宽大。(“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虽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c、族刑连坐。所谓族刑,是一人有罪,灭其三族。连坐的范围比族刑更广,有家属、什伍、职务、军事连坐等。 d、奖励告奸。重赏对官吏的告奸,推行全民间的告奸。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5、历史意义:,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沉重打击了秦国的守旧势力,为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日后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良好的的基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集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变法之大成,代表了当时变法的最高成就。无论就广度和深度都是各诸侯国中最彻底和最成功的.,第四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 (一)法制思想 1、重刑思想。“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断劓盈车”、“所割男子之势积如山”。 2、统一法律。“法令由一统“;“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治道运行,皆有法式“;,始皇求仙,奖励耕织,秦统一六国图,统一六国文字,焚书坑儒,(二)睡虎地秦墓竹简,1、概念: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1100多支竹简,主要是秦国和秦朝初年的法律文件,对了解当时的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分别是编年纪、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等。,(三)秦朝法律形式:,(1)律。 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工律、仓律、金布律、效律(审验物资帐目的制度等; (2)令。是皇帝的诏令,一种单行法规。 (3)法律答问(以答问形式对秦律条文、术语及立法意图的官方有效解释); “或盗采桑叶,脏不盈一钱,何论?赀三旬。” (4)式,即封诊式,是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及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即文书范例; (5)廷行事。指法庭的判例。,二、秦朝的刑法,(一)刑罚适用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以身高作为判断是否成年的标准,约6尺5寸为成年); 2、区分故意与过失(端与不端); 3、共犯加重(主要指“群盗”);“五人盗,脏一钱,斩左趾,有鲸为城旦。” 4、自首从轻; 5、诬告反坐(罪反罪)、合并论罪。,(二)刑名:,1、死刑:绞刑、枭首、腰斩、磔、戮阬、定杀、腰斩、车裂、枭首、夷三族、具五刑)。汉书刑法志记载说:“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2、身体刑:黥、劓、斩左右趾、宫。 3、劳役刑: 城旦舂(4-6年);鬼薪白粲(3年);司寇(2年);罚作、复作。 4、财产刑:赀刑(罚金及罚作劳役);赎刑;没和收。 5、耻辱刑:髡、耐、完。 6、流放刑。“迁”是将犯罪人迁到边远地区的刑罚,多是迁往新占领、新开拓的地区或是蛮荒之地。有时将犯罪人全家迁往某地。,7、身份刑是剥夺犯罪人某些政治权利或是降低其社会地位的刑罚。秦王朝在打破旧宗法等级制度后,建立了一套新的社会等级秩序。秦朝刑罚体系中,也包含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身份刑制度。 夺爵。夺爵是剥夺犯罪人原有爵位的刑罚。此刑在商鞅变法时就已存在,一般是针对有爵位的高级官员使用,有时也作为一种附加刑与其他刑罚并科。 废。是指终生剥夺犯罪人担任国家官吏资格。 收。即收孥,将犯罪人妻子儿女一起没收为官奴婢。是一种剥夺犯罪人自由民身份的刑罚。 籍门。籍门是剥夺犯罪人全家及后代子孙政治权利的刑罚。被处籍门以后,其家族即沦为贱民,永远是官府的奴仆。,(三)罪名,1、侵犯皇帝权力及尊严罪: 不敬皇帝罪;诽谤罪;以古非今罪;非所宜言罪;妄言罪。 2、侵犯生命安全罪:贼杀伤罪。 3、侵犯财产罪:盗窃罪。 4、“偶语诗书“罪。,三、秦朝的民法,1、土地私有化。秦始皇31年“使黔首自食田”。盗徒封:私自移动田界是侵犯他人土地所有权的行为,依律处耐刑。 2、婚姻与家庭制度。登记制度; 允许妻子揭发、控告丈夫的犯罪行为。,四、秦朝的经济法,关于农牧业管理、自然资源保护、官营手工业管理、市场货币管理等方面的法律。 1、田律关于农业生产管理的规定和自然资源保护的规定 ; 2、仓律关于仓库管理方面的规定。 3、工律关于观影官营手工业管理的规定; 4、金布律关于市场贸易和度量衡管理的规定;,五、秦朝的司法制度,秦王朝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这种政治体制之下,皇帝包揽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各方面的国家最高权利。因此,国家的最高司法审判权也无疑操纵在皇帝手中。在皇帝之下,中央和地方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司法官吏,处理各种具体的法律事务。 1、皇帝。“昼断狱,夜理书” 2、廷尉。“廷,平,治狱贵平,故以为号。”在中央,廷尉是皇帝之下的最高司法官,是中央“九卿”之一,负责全国法律、司法事务。作为最高法律官员,廷尉在秦朝法律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郡、县。郡守、县令、乡啬夫 。,(二)起诉制度,1、起诉方式:告诉、自首和纠举; 2、“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秦朝根据告诉权的不同,把犯罪分为“公室告”犯罪和“非公室告”犯罪两类。 所谓“公室告”,是指“贼杀伤、盗他人”等危害国家、社会利益的犯罪。对于此类犯罪,任何人都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向官府告发。 所谓“非公室告”,则是指“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女及奴妾”等家庭内部的侵害行为。凡是“非公室告”犯罪,受害者本人无权提出控告,即使告到官府,官府也不应受理。“强行告,告者罪”。 反映了对诉权的限制。,(三)审判制度,依据秦墓竹简封诊式中的大量案例分析,秦朝审理案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和相对完善的制度。 1现场勘察和检验。封诊式中“穴盗”、“经死”、“贼死”和“出子”等案例详细记述了官府对入户盗窃、自缢死亡、他杀死亡、女子流产死亡等死亡案件进行现场勘验的经过。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秦朝在诉讼过程中注重收集证据、询问证人,并认真进行现场勘察和检验。 2拷讯。在“有罪推定”原则下,为审结案件而对犯罪人实施拷讯是合乎法律的程序。按照秦朝法律的规定,讯问人犯应先以言辞为主,反复讯问。若不用拷讯而能审得实情,则是“上策”。若再三审讯而仍不得实情,才可以动用刑讯取得口供。 3爰书。是记录司法活动的文书,包括案情、犯人供词、证人证词以及拷讯等文字记载。秦朝法律规定各种审判案件都应该有这种爰书。 4、“乞鞫“,即指要求重审案件称为“乞鞫”。“乞鞫”可由被告自己提出,也可由他人代为提出。,第五章 汉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 (一)法制思想 1、初期实行“与民休息“、“宽省刑罚“的政策。崇尚黄老之术,提倡“清静无为“; 2、汉武帝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行“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高祖祭孔,高祖任贤,(二)法律形式,1、律:具有普遍性、经常性、刑事性的国家基本法律。包括法典与单行法律; 2、令:皇帝针对特定对象、特定事件发布的诏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科:针对特定犯罪而制的单行的刑事条例; 4、比(决事比),“比类以决“的类推。,(三)主要立法,1、 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九章律:西汉初年,萧何奉刘邦之命,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所制的汉朝基本法律,共分盗律、贼律、网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九篇,称九章律; 3、傍章律:共18篇,为叔孙通参照古代礼仪所制的汉代礼仪制度; 4、越宫律:共27篇,汉武帝时廷尉张汤所作有关宫廷警卫的法律; 5、朝律(朝会正见律)。共6篇,汉武帝时御史赵禹所作有关朝见皇帝的制度礼法。,以上九章律、傍章律、越宫律、朝律四种 60篇(927186)即通常所说的“汉律“。,二、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 (一)背景:西汉建立后,非常重视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文帝鉴于当时继续沿用秦代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问题。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也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即为这次改革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改革内容: 1、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改革的直接起因是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公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文帝,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后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 文帝的改革,从法律上宣布废除传统残人肢体的肉刑。但其中也有由轻改重的现象,如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虽然劓刑、斩左趾改为笞刑处罚。但因笞刑数太多,使受刑之人难保活命,因而班固称其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2、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 汉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刑罚制度作了进一步改革。景帝元年下诏说:“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为此,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的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的笞五百,改为笞三百。 景帝中元六年,又降诏:“减笞三百为二百,笞二百为一百” 。同年,景帝又颁布箠令,规定笞杖长五尺,面宽一寸,末端厚半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这使得刑制改革前进了一大步。,(三)意义:为结束奴隶制伤残人肢体的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罚制度 奠定了重要基础。虽然有很大局限性,但是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在中国法 制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刑法制度 (一)罪名 1、危害专制中央集权方面的犯罪 其一“左官”罪。汉武帝时规定不准诸侯私自选任官吏,凡官吏违犯法令私自到诸侯国任官的,就构成“左官”罪,并依左官律给予刑事处罚。 其二“阿党附益”罪。汉律规定诸侯官吏与诸侯王结成一党,知罪不向中央举告,就构成“阿党”罪。官吏与诸侯王交好,图谋不轨的,则构成“附益”罪。凡有阿党附益行为者,都要根据阿党附益法,给予严厉惩罚。 其三,“出界”罪。汉律规定诸侯王擅自越出封国疆界的,构成“出界”罪,按照出界律,轻者耐为司寇,重者诛杀。 其四,“酎金”罪。诸侯王在参与祭祠宗庙时,必须贡献上等醇酒与成色上乘的黄金,若以次充好,就构成“酎金”罪,要按酎金律给以削地免除封国的处罚。,2、惩治官吏渎职犯罪 其一,“沈命”罪。治安官吏凡“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品者”即构成“沈命”罪,要依沈命法:“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处)死”。 其二,“见知故纵”罪。治安官吏凡得知“贼盗”犯罪实情,而不及时举告者,要与罪犯判处同样刑罚。如抓住“贼盗”重犯而不及时严办,就要按照见知故纵法判处弃市死刑。,(二)刑罚适用原则,1、上请。官员贵族犯罪上请皇帝裁决给予优待的等级特权制度; 2、恤刑,即在处罚犯罪方面怜老恤幼。宣帝诏:“诸年八十以上, 非诬 告、杀伤人,它皆勿坐”。光武帝诏:“男子八十以上,十岁以下 皆不得系”; 3、亲亲得相首匿,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它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罪犯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它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它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罪犯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它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 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诏令说:“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即是说,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如尊长亲属首匿卑幼亲属,罪应处死者,也可以通过上请皇帝求得宽贷。自此,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确立下来。它反映汉代法律的开始儒家化,并且一直影响着后世封建立法。,(三)刑名 1、死刑:枭首、腰斩、弃市; 2、徒刑:髡钳城旦舂,5年;完城旦舂,4年;鬼薪白粲,3年;司 寇,2年;罚作、复作,1年; 3、笞刑:200、100; 4、徙边; 5、禁锢(终身不得为官); 6、赎刑。,四、司法机构 (一)中央司法机构 汉承秦制,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凡重大疑难案件须奏请皇帝作出最终裁决。汉代皇帝常直接审理案件。 1廷尉 为中央司法长官,审理皇帝交办的刑事案件“诏狱”,另方面审判各地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廷尉属下有左右正、左右监、左右平等官佐,负责案件的具体审理工作。另外,发生重大案件时,实行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高级官吏共同审理制度,时称“杂治”。 此外,汉成帝年间首开先例,在尚书台中又置“三公曹”,主断狱”,始掌握部分司法权。东汉时期提高尚书台地位,使“事归台阁”。尚书台正副长官以下分设六曹,其二千石曹“主辞讼事”,为隋唐创建刑部打下基础。,2御史大夫 中央负责法律监督的长官,西汉为御史大夫,东汉为御史中丞。下设属官有治书侍御史,执掌律文解释;侍御史,负责察举不法官吏,弹劾公卿违法等项工作。到东汉以后御史中丞权力进一步加强,负责察举不法官吏、举劾公卿违失外,还参与法律修订与重大疑难案件审理,成为皇帝的“耳目之司”,发挥司法审判与法律监督的双重职能。 3司隶校尉 西汉武帝以后,在京师置司隶校尉,具有监督中央百官与京师地方司法官吏的双重职责。凡京师与中央机关有滞狱、冤狱,以及司法官执法违法等事,他都有权加以监督。轻者具有处罚权,重大案件直报皇帝裁决,而不经过丞相。 西汉武帝时又设刺史之职,使其位次九卿,高于郡县,专司各地行政与法律监督之职。后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二)地方司法机关 汉代地方分为郡县两级。郡守为一郡行政长官,又是本郡司法长官。下设“决曹掾”,协助郡守审理具体案件。县令为一县行政长官,也是一县司法长官,下设“曹”,协助县令审理具体案件。汉代地方司法机关权力较大,郡守与县令不但掌握本地案件的批准权与上报权,而且有死刑案件审判权。但重大疑难案件须报奏中央与皇帝裁决。 汉初各封国具有审判权,由内史辅佐诸候王审理案件。景帝后封国地位降同郡县,各封国改为丞相执掌司法权。 东汉灵帝时起,原为刺史监察范围的州,渐演变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统辖郡县。其长官州牧掌握本州司法审判大权,并负责审理郡县上报的重大案件。,(三)春秋决狱 春秋是孔子所著的一部鲁国编年史。它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观念与是非标准。自西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后,传统法律开始儒家化,反映到司法领域,便出现了春秋决狱。其特点是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是仅依据汉律审案。 春秋决狱实行“论心定罪”的原则,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的,即使其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可以减免刑事处罚;相反,犯罪人主观动机严重违背儒家倡导的精神,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也要给予严惩。,春秋决狱,(四)诉讼审判制度 1、起诉制度(告诉与举劾。严禁越诉。限制卑幼状告尊长。见知故 纵法); 2、审判制度(“鞫狱”、“读鞫”、“乞鞫”); 3、录囚制度。 所谓录囚,是指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囚徒的复核审录,对下级司法机关审判的案件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便平反冤案、疏理滞狱的制度。 自西汉中期开始,即常有政府官员到监狱审录囚徒的记录,东汉以后,有时皇帝、太后等也亲自录囚,以示恤刑。录囚对于长期滞案提前审理,对于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因而从汉代开始一直受到后世王朝的重视。,三、汉朝的民法 (一)维护封建家长制 1、封建“三纲”的确立; 2、严惩“不孝”与“大逆”犯罪。 (二)维护封建婚姻关系 汉初惠帝六年(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家贫子壮则出赘” (三)维护封建继承关系 “非子”“非正”的规定。 遗嘱继承的出现、法定继承诸子平分。,(四)所有权 1、土地所有权。官田与私田之分。 2、其他财物所有权。“得遗丢物及放丢六畜,持诣乡亭、县廷。大者公之,大物没入公家也;小者私之,小者自畀也。” (五)债 1、买卖契约称为“券书” 2、借贷契约。“取息过律”。,太平御览风俗通: “沛中有富豪,家赀三千万,小妇子是男,又早失母,其大妇女甚不贤。公病困,恐死后必当争财,男儿必不得全,因呼族人为遗令,云悉以财属女,但以一剑与男,年十五以付之。儿后大,姊不肯与剑,男乃诣官诉之。司空何武曰:剑,所以断绝也。限年十五,有智力足也。女及胥温饱十五年已幸矣议者皆服,谓武原情度事得其理。” 解析:1、当时已有遗嘱继承。 2、庶子、女儿都有财产继承权。,汉书张释之传: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 1、蜀-蜀科; 2、吴-科条、科令; 3、魏-曹魏新律(公元229年); (1)集罪例为刑名,冠于律首; (2)都总事类,多其篇条;(18篇) (3)“八议“入律。,(二)两晋时期,1、晋律(公元267年,晋武帝泰始3年。又称泰始律); (1)共20篇,602条。第一篇刑名,第二篇法例; (2)“刑宽“、“禁简“; 2、张斐、杜预注律(张杜律)。“兼采汉世律家诸说之长“,与律并行。,(三)南北朝时期,1、南朝沿用晋律,无大建树; 2、北朝 (1)北魏律20篇。吸收汉晋立法成果,采诸家法典之长,取精用弘,地位显要。 (2)北魏“以格代科“,将律无正文者编为别条权格。 (3)东魏 麟趾格,西魏大统式。 (4)北齐律。12篇(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违、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首篇为“名例律“,属法律总则;设“重罪十条“,内容完备。,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律典 结构 内容 魏新律 18篇 刑名 八议 妇女处刑 晋 律 20篇 刑名、法例 服制定罪 陈 律 20篇 官当 北齐律 12篇 名例 重罪十条 周大律 25篇 流刑分等,(四)法律形式:,律、令、科、比、格(以格代科,用以补律之不足)、式(公文程式)。,二、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一)“八议“与“官当“ 1、概念:源于西周“八辟“,在曹魏正式入律的,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后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制度; (2)内容: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时,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它包括议亲(皇帝亲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封建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议功(有大功勋)、议贵(贵族官僚)、议勤(为封建国家勤劳服务)、议宾(前代皇室宗亲)。自此以后,“八议”成为各代刑律的重要内容。,2、官当,(1)概念: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刑的一种特权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 (2)内容: 北魏律法例篇规定:每一爵级抵当徒罪二年。南朝陈律规定更细,凡以官抵折徒刑,同赎刑结合使用。如依陈律,4-5年徒刑,以官当徒2年,余罪服役;3年徒刑,以官当徒2年,余罪收赎(隋唐以后有变化)。 即官吏犯罪应判四至五年徒刑,准许以官当徒两年,其余年限服劳役。若判处三年徒刑,准许以官当徒两年,剩余一年可以赎罪。,(二)“重罪十条“,1、概念:出现于北齐律的危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罪的总称,是“十恶“的前身; 2、内容: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3、法律效力:犯“重罪十条“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三)“准五服以制罪“,1、确立:晋律; 2、服制: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的范围和等级的制度。分五等,称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3、服制不但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是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 “准五服以制罪“即在亲属相犯的时候,因尊卑长幼不同而区别处罚。以尊犯卑,关系越近,处罚越轻;以卑犯尊,关系越近,处罚越重。如斩衰亲服制最高,尊长犯卑幼减免处罚,卑幼犯尊长加重处罚。,三、刑罚制度的改革,1、死刑日趋规范(绞、斩等); 2、流刑正式确立(减死之刑)。南北朝时期把流刑作为死刑的一种宽贷措施。北周流刑5等:2500里、3000里、3500里、4000里、4500里。附加鞭刑; 3、增设鞭刑与杖刑;北魏时期开始改革以往五刑制度,增加鞭刑与杖刑,以后北齐、北周相继采用。 4、废除宫刑。北朝与南朝相继宣布废除宫刑,自此在立法中结束了使用宫刑的历史。,惩偷,四、司法制度的变化,(一)司法机构 1、大理寺。北齐正式设置的中央审判机关,首长为大理寺卿与少卿;大理寺的建立增强了中央司法机关的审判职能,也为后世王朝健全这一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2、御史台。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抑制割据势力,御史监督职能有明显加强。晋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权能极广,受命于皇帝,有权纠举一切不法案件。 3、尚书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提高尚书台的地位,其中的“三公曹”与“二千石曹”执掌司法审判,同时掌管囚帐,这为隋唐时期刑部尚书执掌审判复核提供了前提。,(二) 死刑复奏制,为减少错杀无辜,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将死刑权收归中央。 1、死刑复奏制是中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即死刑案 件须报请皇帝审查批准才能判决和执行; 2、三国时期魏明帝曾规定:除谋反、杀人罪外,其余死刑案件必须上奏皇帝。 南朝宋武帝下诏:“其罪应重辟者,皆如旧先须上报,有司严加听察,犯者以杀人论。” 北魏太武帝时亦有类似规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死刑复奏制度已初具规模,为后世王朝提供了重要基础。,刑措狱空,三年,尚书李平奏:“冀州阜城民费羊皮母亡,家贫无以葬,卖七岁子与同城人张回为婢。回转卖于俞县民梁定之,而不言良状。案盗律掠人、掠卖人、和卖人为奴婢者,死。回故买羊皮女,谋以转卖。依律处绞刑。诏曰:“律称和卖人者,谓两人诈取他财。今羊皮卖女,告回称良,张回利贱,知良公买。诚于律俱乖,而两各非诈。此女虽父卖为婢,体本是良。回转卖之日,应有迟疑,而决从真卖,于情不可。更推例以为永式。” 法律规定: 1、掠人、掠卖人、和卖人为奴婢者,死。 2、卖子孙者,一岁刑;卖五服内亲属,在尊长者死,期亲及妾子妇流。 3、知人掠盗之物而故买者,以随从论。 4、群盗强盗,首从皆同。,观点1、 诏曰:“羊皮卖女葬母,孝诚可嘉,便可特原。张回虽买之于父,不应转卖,可刑五岁。”,法律评析: 1、由于贩卖者与被贩卖者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不同,处罚也相应地有差异。对于出卖子孙的,只处以一年的徒刑;而对于出卖五服内尊长的,处以死刑;出卖期亲及妾与子妇的,处以流刑。因此,费羊皮虽然是出卖良人,但由于乃是出卖自己的女儿,且是为了安葬其母亲,在众人的讨论之后,认为其孝心可嘉,予以免除刑罚。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礼”入法的重要体现。,2、对于收买的人,由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所以在如何适用法律上,出现争论。法无明文时,是否可以适用类推,如何类推引用有关“掠人、掠卖人、和卖人为奴婢者,死。”、“知人掠盗之物而故买者,以随从论。”,第七章 隋唐法律制度,一、隋朝法制概况 (一)开皇律 1、制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制“新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修订,成开皇律。 2、篇章结构。12篇,500条。篇目依次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违、杂律、捕亡、断狱。,3、内容特点:,(1)封建五刑基本确立。 隋文帝改革刑制,取消死刑中枭首及车裂,取消鞭刑。五刑是:死刑-绞、斩;流刑-1000里、1500里、2000里;徒刑-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60、70、80、90、100;笞刑-10、20、30、40、50。 (2)区分公罪、私罪: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为公罪;其余为私罪。 开皇律规定,犯私罪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余罪听赎。犯公罪者,每官当徒多一年;当流者各加一等。“三流同比徒三年”用以加强封建国家统治效能,调动官吏行使职权的主动性。,(3)发展特权制度-八议、官当、上请、例减、听赎。 (4)确立“十恶”制度。开皇律吸收北齐律“重罪十条”,正式形成了“十恶”制度。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 睦、不义、内乱。 (二)大业律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12篇为18篇)。,二、唐朝立法情况,(一)法制指导思想: 1、德本刑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2、立法要求宽简、稳定、划一。 3、严格守法与执法。,(二)唐朝主要立法 1。武德律的制定 高祖武德年间以开皇律为基础,增加条新格制成武德律。 2贞观律的制定 太宗贞观年间,花费十一年时间,完成贞观律的修订,自贞观律修订完成后,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 3永徽律疏的制定 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令臣下对贞观律作慎重修改,颁布永徽律。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长孙无忌等大臣历时一年,完成“律文”的疏议工作,作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并附律后。在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天下,称为永徽律疏,是中国封建社会代表性法典,即现在所称之唐律疏议。 4开元律疏的制定 玄宗开元年间,下令修定永徽律疏,删掉不合时宜的条款与称谓,颁行天下,时称为开元律疏。,5、唐六典,玄宗开元年间经十余年时间修定而成。 (1)概念:唐朝开元时期制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行政法典,记述了盛唐时期的职官建制与官规、政令的各个方面,对后世王朝的行政立法有重要影响; (2)制定的原则:以官统典;按封建行政官僚体制编排。 (3)制定的方法:官领其属,事归于职; (4)内容: a、“六典“名称的由来。理(治)、教、礼、政、刑、事(周官体系)。 b、实际内容(30卷):中央三省六部和其他机构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机关的 设置、官员的编制、职责、选拔、考核、奖惩、待遇、退休(致仕)等 。,(三)唐朝的法律形式 1、律,国家基本法律,其性质是刑事法典。唐代基本法典唐律疏议。 2、令,是国家政权组织方面的制度与规定。 3、格,在唐代的含意有别于前代,它是禁违止邪的官吏守则,带有行政法律的性质。在唐代把皇帝临时单行制敕加以汇编,则称为“永格”,具有普遍的效力。(“不为永格者,不得引为后比”)。 4、式,是封建国家各级行政组织活动规则及上下级间的公文程式的法律规定。经过汇编的式,称为“永式”,具有普遍的效力。行政活动规则和公文程式。 5、典(唐六典)。是行政法律的重要形式。,6、法律形式之间的关系,唐六典:“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式“。,三、唐律各篇内容,(一)名例律 (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 1、五刑(死刑-绞、斩;流刑-2000里、2500里、3000里;徒刑-1年至3年,共5等;杖刑,60-100;笞刑,10-50);,2、十恶。三类划分: (1)威胁、损害皇帝人身、权力、尊严的犯罪(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 (2)严重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手段残忍的犯罪(不道); (3)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犯罪(恶逆、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如唐律疏议贼盗律:谋反及谋大逆,不分首从皆斩,其父子十六以上一律处绞,十五一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以及部曲、家仆、资财、田宅,一律没官,伯叔父及兄弟之子,也流三千里,不限户籍之异同。,3、封建特权法。议、请、减、赎、当、免。 1.八议 是对八种特权人物犯罪后实行优待的法律规定。凡属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之内的特权人物,犯死罪者可以奏请皇帝减死为流,犯流罪以下,依法减刑一等。但犯十恶等重罪者,不适用八议。 2请 规格低于议,指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八议者期亲以上亲属及五品以上官吏,犯死罪者上请皇帝裁决,流罪以下,例减一等。 3减 对象为七品以上官吏,上请者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等,犯流罪以下,例减一等。 4赎 凡八议、上请及享有减的权利者,以及九品以上官吏和七品以上官吏亲属,犯流罪以下可以钱赎罪。但被判处加役流等重刑者不适用。 5当 指以官职抵当徒罪。一般公罪比私罪加当徒刑一年,官品高的比官品低的抵当为多。 6免官 指免除官职抵当徒罪。一般免官抵当徒罪二年。凡免所居官一年者,降一级叙用;免官三年者,降二级叙用。,另一方面严惩官吏犯罪。如严格官吏编制、严惩渎职与贪污(受财枉法,一尺杖100,一匹加一等,15匹绞;受财不枉法者,三十匹处加役流刑。 )。,4、刑罚适用原则 (1)区分公私罪的原则; (2)关于共同犯罪。“共犯罪“-二人以上共同犯罪。共犯罪以“造意“为 首。“倡首先言谓之造意“。随从者减一等。家人共犯,只坐尊长。共监临主守为犯,仍以监主为首。 (3)关于合并论罪(数罪并罚)。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等者,从一。(数罪从重,等者从一)。 (4)关于自首。“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自首不实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 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事发逃亡,越度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不在自首之列“。,(5)老幼废疾犯罪减免。70以上,15以下及废疾者,犯流以下罪,依律收赎;80以上,10岁以下及笃疾者,犯反逆、杀人罪应处死刑的上请,犯盗罪及伤人罪者收赎,其余不论;90以上,7岁以下,虽死罪不加刑 (6)累犯加重(三犯徒者流3000里,三犯流者绞)。 (7)类推适用原则。“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入罪,是指判为有罪或相对地判为重罪;出罪则反之。 如出罪:贼盗律269条:“夜无故入人家者,主人登时杀者,勿论” 又如入罪235条:谋杀期亲尊长(叔、伯、姑、兄姊等),不分首从皆处斩。,(8)涉外刑事法律适用原则。“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按其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二)卫禁律。关于警卫皇帝、保卫宫殿、维护国家边塞等方面的法律; (三)职制律。有关官吏设置、选任、失职、渎职等职官管理与惩戒方面的法律; (四) 户婚律。有关户籍、土地、赋税、徭役及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 (五) 厩库律。有关畜牧与仓库管理的法律; (六)擅兴律。关于发兵与兴造国家工程的法律; (七)贼盗律。关于惩治贼盗犯罪的法律;,(八)斗讼律。因斗殴引起诉讼方面的法律; (九)诈违律。关于诈骗和伪造犯罪的法律; (十)杂律。弥补以上各篇的不足,比如有关市场管理、奸非等等犯罪的规定; (十一)捕亡律。关于追捕逃亡的法律; (十二)断狱律。关于关押、审讯在押人犯的法律。,四、唐律基本精神 (一)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与封建特权精神。 如“十恶”中的“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等。 如议、请、减、赎、官当等特权制度。 (二)体现封建家庭伦理精神与小农经济意识。如“十恶”中的“恶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