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实施新课程的种种误区.ppt_第1页
报告:实施新课程的种种误区.ppt_第2页
报告:实施新课程的种种误区.ppt_第3页
报告:实施新课程的种种误区.ppt_第4页
报告:实施新课程的种种误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尽快走出实施新课程的种种误区,对十年课改的反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永康教授,实施新课程的误区是:,在课程目标上,偏离“整合统一性”; 在教学关系上,片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责任; 在教学方法上,否定接受学习,夸大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在教学手段上,过分强调与依赖多媒体; 在教学评价上,有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一、课程目标存在的误区,1、淡化“做人”教育 所谓“做人”,就是要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是指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是指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面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把“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单独列为第一条,确定其作为整个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纲”。可见目标所含的德育因素是很重的,非常重视让学生学会做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部分也强调“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一封大学新生写给省长的信 某某大学一女生觉得学中文苦,怕背书,认为读旅游系将来活得更潇洒,因此就给省长写信,请求帮助她转系。信中充满空虚,她写道:“我感到生活太沉重,生命太复杂,生存太无聊,寂寞的人生,孤单的心,飘荡在万丈红尘。”信中充满颓废,她写道:“我的人生走到今天,是失败的,庸俗、无能、乏味我的空间除了自卑就是忧郁。20年了,我的内心容量已至极限,不能再装了,我快疯了。青春、美丽却收获不了快乐,我的梦想始终飞翔在现实之外,难道说注定要徘徊在美妙的童话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吗?”,信中充满着追求享受的思想情绪,她写道:“我好羡慕那些天生丽质的大美人儿和富家千金,她们与生俱来拥有幸福的生活,她们不知道苦与累的真实味道。”信中反映出人生的意义十分狭隘,她写道:“当我受不了时,我会选择毁灭,这是对亲情最残忍的打击,我的存在唯一的意义,就是为了那份可贵的亲情,倘若无以报答,我又有何颜面去面对那沧桑的面容和眼底深切的期望。”信中充满着宿命论的思想,她写道:“算命书讲有贵人助,事必成,我一直信奉这句话,至少,它给了我一点安慰,一丝希望。”所以,为了从中文系转到旅游系,她决定向她心中的贵人某省长写信。,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 居里夫人说过:“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不过她漏了下句:“女人能做到的,男人未必能做到。”我们要决定自己的道路。查泰莱夫人曾经说过:“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我们就是要做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女人,回到几十年以前的老路。而我心目中的夫君,不要求什么出将入相那只怕忽然短命或祸事来临只要出有宝马奔驰靓车,入有别墅豪宅,就心满意足了。而这一切,要靠我们辛勤的梳妆打扮,呵护肌肤,象水一般晶莹剔透,修习礼仪,进而仪态万方,风情万种。这,才是钓到金龟婿的唯一途径。这些学问,大学课堂里能教给我们吗?成功之路与其说是自己选择,毋宁说是男权社会所逼,他们居然要求我们:在家是主妇,在外是贵妇,床上是荡妇。我,我又气得,2.淡化知识目标,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存在繁难偏旧的弊端。所谓旧,是指内容陈旧,也就是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不能及时反映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进展。针对“旧”这个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具体目标第三条提出了“让学生学到终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对各学科的统一要求。但是终生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是什么,新课标及新教材在这方面的思考远不深入,与语文课程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应该包括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等。可是,在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及实际教学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却是十分贫乏而又陈旧。,由于语文知识被淡化,语文能力也不可能形成,高考重在测试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 案例一:全国试题写春联:上联是“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要求考生对下联 案例二:全国卷有这样一道题: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50诞辰。50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50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 , ;50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时代。,案例三: 一些考生缺乏审题知识和技能,表达极差,面对高考作文,一筹莫展,无从下笔。请看2004年江苏卷: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课程问题本质上是知识的选择问题,革除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包括听说读写,包括文章文学,归根到底要靠知识的除旧布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提出与实施,受惠于也受制于相关学科的知识状况。合意的能力要靠知识来建构。这就要求语文教育的本体要不断地从与语文相关的学术土壤中吸取营养。要把语文相关的学科领域,诸如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的研究成果及时地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教学领域中的新鲜知识和观念。但实际情况是,当代语文课程建设、教材编制和教师实践都与相关的学术界存在较大的隔膜。,最大的危机是:贫乏和陈旧的教学内容极易导致新的教育理念的架空。崭新的教育理念不能建立在陈旧的教育实践上,不结实的知识概念体系难以支撑其高大的教育理念的框架。华美的理念外衣终将覆盖不住苍白虚弱的身体。多年来,关于语文课程和教育的本体研究,更多的是在观念层面上的运转,并没有真正触及语文教育本体的实质知识的除旧布新。那么,政策层面的语文课程改革,课标级别的教学目标转移,在一级级的落实中,最终很可能会被弄成标签的更迭。课标级别的理念改变是十分重要的,而要使新的理念行诸文字,也是比较容易办到的。但是,如果在新理念行诸文字的同时没有填充相应的新知识,或者试图在不触动原有知识的情态下覆盖一层新的理念,那么理念恐怕也只能止于理念。这样的课改只能是用新瓶装旧酒,穿钉鞋走老路。,3肢解课程目标,正如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的功能目标所言:“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各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却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在教学中形式化地设计交流互动,而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巩固。有的教师则是倾心于知识的传授,不大关注在教学中使学生生成必要的体验和情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方法,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案例一:有老师教荷花淀,针对“怎么了,你?”一句,老师问学生:“请大家思考,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学生回答:“是一个主谓倒装的句式”。然后就嘎然而止。对此,你有何评论?,案例二:有老师教谈骨气。老师在分析课文时,针对文中三个故事的作用说:“文中的三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聚焦在一点上,这一点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明人要有骨气”,老师又问:“这骨气的含义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就是课文中孟子所说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表现出“动态整合统一”的特征,从基本内容上看,强调基础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新课程新在哪里?新在以人为本,新在以学生为本,新在以学生的知、情、意健全、完善、和谐发展为本,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均聚焦在以人为本上,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新课程的人文起点。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和高考改革也渗透三维目标,这对实施新课程是一个良好的导向。,下面是一张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的照片,这张照片震撼人心,请对此写几句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话,表达你的颂扬之情(100字以内),下面是一个解放军战士在汶川地震中救护婴儿的照片,场面感人肺腑。请写几句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话,表达颂扬之情。(100字以内),4片面追求分数,既然课程改革是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那么,新课程在重视教育成绩的同时,就应该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这样,价值观便开始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取向。也就是说,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就不能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升学考试也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结果,而是人的终身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之一。 但实际情况则并非如此。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几乎被异化为追求考分的目标。,高考进入倒计时,校长在复习迎考动员会上说:我们要一手抓素质教育,一手抓应试教育,两手都要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同学们要发扬“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哪怕掉他十几斤肉,也要把大学考上去。,二、教学关系存在的误区,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带着社会赋予的与职业俱来的特征,凌驾在学生之上,教师不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往往从善意出发,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地塑造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师生的关系并不都是平等的。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课堂上的“不规矩行为”、异想天开的想法、作业中的小疏忽都会遭到老师的拒绝、批评、甚至处罚。,铺路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突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在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在实现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诉说着衷肠,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包括与老师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有老师执教乡下孩子,老师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了解乡下孩子都玩些甚么。教室里迅速发出嗡嗡的读书声,不到一分钟,有一个悦耳的声音盖过了读书声。刹那间,师生们目光一齐射向声音发出的地方,只见第二排的丁小明嘴里含着一片带着泥土芳香的草叶正专心专心致志地吹着口哨。这不是跟老师唱对台戏吗?这样下去怎么收场?我暗暗捏一把汗。 丁小明,你吹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吹的是什么歌曲吗?老师微笑着问,小男孩自豪地说:“我是乡下孩子,我喜欢含草叶吹歌曲,刚才我吹的是小白鹅。“是啊,你们都是乡下孩子。老师知道你们都是能干的孩子,那么,你们还干些什么呢?”老师兴高采烈地问。学生们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大家演的演,说的说,很快融入了这特定的情境之中听课的老师都露出赞许的笑容。,1把尊重学生搞成无原则的吹捧学生,欢迎质疑、欢迎争辩、欢迎否定老师的观点; 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但有的教师却把欣赏和赞美学生演变成上课时奉行“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原则。学生发言,老师不问青红皂白,不辨优劣好坏,坚持一个肯定。只要学生能开口讲话,错的也是对的,不敢说错了,似乎这就是尊重学生。有的教师为了表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学生各执己见,甚至偏离了教学目标,东说南山西说海,东扯葫芦西扯瓢时,老师也不去调控学习方向。面对学生信马由缰的多元解读,独特感悟,老师不置可否,不及时加以评价,从而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有的教师对学生表达不清的观点甚至明显错误的主张,在未作价值取向方面的分析前,就一律予以肯定。还有的教师只表扬学生提的问题如何好,对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所作的努力,以及形成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在教学生阅读短文程门立雪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许多学生都理解的是杨时“立雪”的行为,这一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尊敬老师、求知好学的人。可是,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却说:“我觉得杨时有些傻!”顿时,课堂上议论声一片。孩子的理由是,杨时“立雪”,万一冻坏了身子,不但自己难受,还会影响他的学习,那老师就得给他单独补课,老师的休息时间就没有了,从这点说,他也没有尊敬老师。对此,老师不置可否。,所有这些容易造成学生认知错误,学到错误的知识;容易使学生认为“会叫就行”,把课堂当作“脱口秀”剧场,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如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想形成过程缺乏引导,教育的价值得不到体现,那么,学生不可能得到发展。这种作法更不利于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便只会听恭维话,听不得不同意见。如果学生连面对一句“你错了”的评价都不能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2将愉快教学庸俗化,课程改革强调“愉快教学”、“乐学”这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苦学”而进行的改革,愉快教学是一种理念,它的提出要求教育者重视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不只是在课堂形式上的改变,其本质是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与欲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体验,保持快乐与充实感。因此,教师要使教学活动适当地体现形象性、活动性、表演性、对话性,其总的旨归是将所传授的知识转换为种种艺术的形象活动,把死板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当然,愉快教学并非一种教学法的规范与模式,当教与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不加选择地纳入到乐学模式的框架中,教学的本质就会发生异化。乐学教育是一种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一种文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绝不意味着每节课的每时每刻都要使学生处在过于强烈的情感氛围之中,其实情感也不仅仅只有愉悦一种。,缺乏内心冲突的认知过程,难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内化,过度地张扬愉悦,不适当地利用学生好玩、好奇的天性,使学习成为“麦当劳”式的快餐。而在“麦当劳”式的快餐中吸取营养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变得性情浮躁,缺乏耐心,丧失兴趣。人们已经发现这类学生虽然活跃,但疏于思考,疏于勤奋,其生命中智慧之根难以向纵深处发展。 可见,不适当的乐学也是一种危险现象。因为只有愉悦而无挫折,将使学生失去接受知识与探究知识互为同构的可能性。学生一旦缺乏与艰难、挫折相对抗的勇气,就会回避难度、追求愉悦而遁入形式上的乐学。,三、教学方法存在的误区,1教的误区 课程改革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在探索有别于传统教法的新教法。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流行一种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时髦的教学模式: 环节一,趣味导入。或诗画歌舞起兴,或故事小品入题,或摆出问题激思,或给出现象质疑,以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创设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某种假设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以吸引他们对老师提出问题的关注。 环节三,探究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并根据收集的资料作独立思考。,环节四,划分小组。或前后左右4人合组,或7个8个围成一圈,作好探讨问题的组织准备。 环节五,集体讨论。学生在围绕老师所给的问题查找资料,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最后,推举代表全班发言。 环节六,归纳补充。针对各组汇报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然后由老师补充提升学生的结论。 环节七,知识迁移。根据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原则,对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已得结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由知到行的过渡。 环节八,评教评学。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效果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够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有利,而且学生也认可、满意,那它就是好课。在课堂教学中,借鉴与吸取他人经验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富有创新精神,努力营造出创新课堂、活力课堂、人文课堂。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教永远是学的必要条件,光有它不行,没有它亦不行。正确的做法当然应该是以学定教,即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靠什么来教的问题。但从学出发确定的教,反过来又控制着学生学的方向、内容、方法、环境、条件,最终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法的本质就是学法。,2学的误区,(1)信马由缰的自主学习 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我们提倡自主学习。 应给“自主学习”以科学的界说 什么叫自主学习?这在理论上一直未能给出正确的回答。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在老师正确引导下的自觉主动学习。自主,主要是自觉主动。这种自主学习应该是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的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等特点,自觉主动地决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监控、自我反省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内在动力的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调控。,同时,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内在精神与品质,它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磨练、发展和提高。但这一切又是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的条件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控制为前提,而不是一种学生自由散漫的盲目随意的各行其是的学习行动。这种自主学习应该是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带有体验、探究性质的发现学习的结合。 但是,在课改中,自主学习被一些权威诠释因而也就被多数人普遍认同为“自己做主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彼此应该合作和学习,也就是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在学识水平方面也处在一个层次上,教师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内从总体上讲,较之于学生,他应该处于强势地位。他虽然必须看重学生的学,但对其学必行其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动机、提供资源、指示方向、教给方法、质疑激思、点穴拨窍、升华结论、作出评价、督促管理等方面。教师的这些主导作用不仅不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反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会更有成效。,走出自主学习的种种误区,凡“讲授”就该取缔 片面强调学生自己作主的学习,导致老师的“讲”成了教学之大忌,“讲”等于“灌”,“灌”等于“被动接受”。有人主张“语文老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每节课讲的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这已经作为经验在报上向全国宣传推广了。 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执教枣核,教研员评课时,说他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理由是45分钟的课堂教学,老师讲的时间前前后后共用了29分钟,学生活动少了。,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只要是属于“有意义的学习”,那就是科学合理的学习,反之则否。比如在发现学习中,如果学生只是记住解决问题的一些典型的步骤,这样的学习仍然是机械的。相对于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讲解教学”。他认为讲授方法是将人类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后代既有效又经济的方法。他认为,是用讲解教学法还是发现教学法,这取决于学习具备的条件。奥苏贝尔所提倡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中的学生同样是学习的主体,他要自己听、自己看、自己想、自己主动地参与,因此,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同样应该而且也能够得到贯彻。不能把接受学习同机械的被动学习划等号,也不能把讲授教学法与注入式教学法划等号。,凡“要求”都得满足 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学生喜欢怎么学,老师就怎么教”,教学一切唯学生的“欲望”是从。从表面上看,这是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好象是体现了教学民主,体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体现了“以人为本”。但在这些现象背后隐含的思考是:面对文本,学生有没有自我选择、自我取舍的能力?教师到底在文本与学生面前,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如何保证学生的“想”,不是“乱想”,不是“瞎想”?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的许多老师实际上是缺乏思考的,他们不加区别地一味地满足学生的各种欲望。,凡“预设”就该反对 在“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这一片面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手脚被捆绑起来。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考虑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计课堂提问等一律被视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预设”,凡预设均在反对之列。于是有人就提出什么“无教案教学法”的奇谈怪论来,并在报章杂志上加以渲染。受其影响的教师再也不敢搞教学设计。于是,他们的教学成了一盘散沙,成了无舵之舟,随流飘摇、任意东西。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备课到上课乃至作业批改全由学生轮流进行,希望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淡化教师作用的“唯自主化”课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却因为教师作用的缺失,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从而导致了认识水平在原有的层次上的徘徊。,所谓非科学化的预设,就是无视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的现有条件,仅凭想当然的设计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无视课堂上的动态变化情况,原封不动地执行既定的教学设计,总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总想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既定的框框轨道,削学生的足来适老师的履。 所谓“科学化的预设”,是指教师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的环境条件、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实事求是地设计教学目标、内容、步骤、方法、手段,设计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变化性、变通性、师生的互动性,并能容纳非预设性,而且,在预设中应该有所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凭着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作出新答案,让思维进入创新状态。,一位老师教挑山工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说挑山工都很憨厚朴实不恰当,有的挑山工也很狡猾”接着举了自己去旅游被挑山工欺骗的事情。学生的质疑出乎教师的预料。但他没有断然否定这个学生而是抓住这个契机调整预定的方法,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这位教师微笑着说:“同学A说挑山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维持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说他们憨厚朴实显然是没有错的的。但同学B的意见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样的人。所以我以为将同学A话中的都字改为一般,大家说怎么样学生纷纷对此表示同意。,(2)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合作学习方式有合作者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3)层面肤浅的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过程,其旨归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途径为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探索活动中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它是以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为中心,注重引导学生思维发散,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探索新知的体验过程。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显著特点。,不容忽视,当前的探究学习也存在表面化倾向。课堂教学常常满足于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两个疑难问题,然后叫学生分组讨论,即或有一点互相质疑,甚至思想交锋,最终还是老师一锤定音。这就缺乏实践性、开放性,问题性与参与性也不强。一个有质量的探究过程,或者是教师精心策划而成,或者是教师密切关切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抓住易于激发探究的愿望和行为契机,及时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景,可惜我们的教师很少能抓住这样的契机。,一位教师执教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是描写战争场面的惨烈,用累累弹痕装点的关山,怎么可能“今朝更好看”?应该说,这是一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该怎么办?,四、教学手段存在的误区,信息时代催生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被广泛用作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探究性学习,都是很有效果的。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恰当地使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改不了它们始终作为辅助手段的本质属性。但在新课程的大旗下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理念者也屡见不鲜。,有老师教黄山奇石,教师以饱满的热情介绍了黄山秀丽的风光,然后点击鼠标,敲击键盘,屏幕上展示了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被带到了黄山胜境。看到了“仙桃石”、“仙人指路”等。接着虚拟导游神气活现第问:“这是什么?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问完了一处,教师敲击键盘,画面暂停,大家兴高采烈地讨论一番。然后虚拟导游再问,学生再答。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颇高。,五、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评价即改善,评价行为即改善行为,不重在是非判断,而重在建议,指出怎么做更好。一般地,教师先指出好的方面,然后再以建议的口吻指出如果怎么做会更好。为了有利于改善、发展,评价要做到五点: 第一,发展的眼光:继往开来,充满期待; 第二,事实的内容:用事实说话,评价才中肯; 第三,描述的方式:描述真切,议论简洁; 第四,交谈的姿态:平等说话,心灵才相通; 第五,建议的口吻:面对问题,帮助改善。,案例一:下面是一位语文教师执教春联的教学片断。老师对学生的语文表现都作了激励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也很常见。请问这样的评价实际效果怎样?假如你来上这堂课,怎样改进评价才更有效? 师:各种各样的春联,美得就像一座万紫千红的百花园,文中说:“诵读着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那就请同学们读读这些春联,并用这样的句式来汇报自己的体会。 生:“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副春联描绘了美丽的春光。 师:说得好。,生:“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这副春联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师:说得很好。 生:“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这副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师:说得棒。 生:“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这副春联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说得棒极了。,案例二:一些语文教师给学生作文的评阅结论要么是A、B、C,要么是甲、乙、丙,要么是优、良、中,要么是棒、很棒、棒极了,要么只是一个分数。 对此,你有何看法?,下面是一位语文教师在上课开始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的教学片断。不过,这里把教师许多话省略了。省略的教师的话都是针对学生语文表现的评价。假设你是这位语文教师,在这些省略处,你打算对学生的语文表现怎么评价?为什么要这么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