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原则和方法.ppt_第1页
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原则和方法.ppt_第2页
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原则和方法.ppt_第3页
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原则和方法.ppt_第4页
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原则和方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第一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 第二节 国民核算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表式,第一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一、分类意义与分类标志 1.分类的意义: 统计分组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应用,国民经济分类是国民经济统计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 研究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和平衡关系的基本前提,2.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问题:,分类对象:国民经济及其组成部分 分类单位: 分类单位就是国民经济分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由分类对象决定,即按什么对象确定其单位的归属。从理论上讲,国民经济分类对象,根据分类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是以企业、机关、团体等为基本单位,也可以是个人,或者是产品作为基本单位加以研究分析。 分类的标志: 常用的分类标志有:产品的属性或特征、经济单位的活动性质、隶属关系、经济类型等等。,二、领域分类与产业分类(P28),(一)两大领域的划分 1两大生产部类划分 分类标志:经济活动的性质(实际划分依据是产品的具体经济用途) 第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经济部门 第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经济部门 在我国通常利用农、轻、重结构近似反映 第部类:重工业(建筑业类似) 第部类:轻工业和农业,【再生产规律】马克思论证的社会再生产必要条件:,c,简单再生产 (vm) c,扩大再生产 c,萎缩再生产,此后,列宁又进一步将第部类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a)”和“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b)”两个子部类,并论证了“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二)产业分类 1.分类的标志:产业形成的时序和劳动对象的特点 分类结果(我国): 第产业:农业(含农、林、牧、渔业) 第产业:工业(含采掘业、制造业和电气水业)、建筑业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商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第产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房地产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第四层次: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政府、军警和社团等) * 各国分类的差别:采掘业(或)、流通部门(或)等,【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三次产业划分是考察“经济增长”问题的产物。 大量经验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出现 劳动力转移: 第产业 第产业 第产业(克拉克法则) 产值转移: 第产业 第产业 第产业(库兹涅茨法则) 据此还可以划分产业结构类型和经济时代(以60为界限): 农业主导型 工业主导型 服务业主导型 知识产业主导型 (农业社会) (工业化社会)(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三、机构部门与活动(产业)部门分类,常住(经济)单位:(P29、P50具体内容) 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 空间规定 时间规定 经济领土地理领土 “领土飞地” 领土飞地:一国驻外的使领馆、新闻移民机构、科考站、军事基地等。 经济利益中心:在何处拥有固定场所(厂房、住宅等)并长期(一年以上)从事生产或消费等经济活动。,讨论:下列生产单位是否属于“常住经济单位”,境内国有企业 境内外资企业 境外中资企业 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 我国驻外新闻机构 我国在外的远洋货轮,是否常住单位 ,“常住(经济)单位”是一个重要的核算和分析概念,由此可以决定“非常住(经济)单位”、“国民经济总体”和“国外”等概念: 常住单位:在一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 非常住单位:与常住单位相反,即在一国的经济领土上不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 国民经济总体:一国常住经济单位的总和。 国外:与本国发生经济往来或关系的非常住单位的集合。,(一)机构部门分类,1.分类对象:所有常住经济单位 2.分类标志:财务决策的性质,即怎样取得和支配 收入、筹集和运用资金 3.分类单位:机构(型)单位,即能够独立地拥有资产、承担债务、参与经济活动(交易)的经济单位。 机构单位的主要判据:是否单独编制完整的资产 负债表(居民除外),机构单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货物或资产,因此能够在与其他机构单位进行交易时转移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 能作出经济决策,并能从事本身负直接法律责任的经济活动。 能为自身的利益发生负债,承担其他义务或未来承诺、签定合司。 具有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帐户。,4.机构部门:按财务决策和财务收支性质对机构型单位分类所形成的国民经济部门。主要用于考察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关系等)。 SNA机构部门分类,(1)非金融服务生产的机构单位;实际上是指一般企业部门,它的经济活动总量要远远大于金融部门;如果改称“一般企业部门”,当更易被人民群众所了解; (2)金融公司部门:包括主要从事金融中介活动或铺助金融活动的部门;,(3)一般政府:包括负有政治责任和经济调节作用外,主要生产用于个人和公共消费的非市场服务,并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机构单位; (4)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沟部门:包括主要为住户从事非市场服务生产的法律实体; (5)住户:包括经济中的所有自然人。,5.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常住机构单位分为四个机构部门,(1)非金融企业部门:工要从事各种非金融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企业所组成的部门,包括除金融服务企业外的国有、集体、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的工商企业、建筑全业、运输邮电企业以及其他各种服务企业。其特点是盈利性,对资金的行为主要是通过产品或劳务收入自负盈亏,获取利,扩大积累。他的经济活动量在我国占整个经济的80%以上。 (2)金融机构部门。指主要从事金融中介活动的部门。包括从事资金借贷保险业务,证券投资活动的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3)政府部门,指主要从事国家管理活动的中央政府行政机关、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军队、警察等。此外还包括由国家财政差额核算拨款的非营利事业单位以及群众团体。如医院、学校、广播电视、科研机构和一些社会组织等。 (4)住户部门;包括以消费者身份出现的城乡居民户,和从事务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经营户。,(二)活动(产业)部门分类,1.分类对象:所有常住的“生产”单位 2.分类标志: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性质,包括 生产何种产品?产品的性质和种类 汽车:货车、客车、工程车、消防车 酒精:食用酒精、医用酒精、工业酒精 怎样生产产品?生产工艺和消耗结构 电力:火电、水电、核电、油电、风电 食盐:海盐、矿盐、井盐、湖盐 食糖:甘蔗制糖、甜菜制糖,3.分类单位:基层(型)单位,即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生产活动性质相对单纯的经济单位。 基层型单位的常住属性取决于其所属的机构型单位 基层型单位的主要判据: 从事或主要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无法分离的次要活动按主要活动归类); 能够提供基本的投入、产出资料(不要求完整的财务核算)。,例:,某企业集团汽车制造厂汽车部件分厂、飞机零件分厂 机构型单位 基层型单位(生产不同产品) 炼焦厂:炼焦的同时产出煤气 (两者难以剥离,作为同一基层型单位处理) 4.产业部门(活动部门):按生产活动性质对基层型单位分类所形成的国民经济部门。主要用于考察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如投入产出关系、投资方向和结构等)。,5.分类标准:SNA于1989年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我国的分类(P31),我国的行业分类变化对照表,小结:,产业部门与机构部门分类的差异 产业部门分类 机构部门分类 分类对象不同 常住生产单位 所有常住经济单位 分类标志不同 生产活动性质 财务决策性质 分类单位不同 基层型单位 机构型单位 分析作用不同 部门间的技术经济 联系部门间的资金 流量关系和资产负 债关系,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一、系统原则 研究国民经济这样的复杂大系统,必须遵循科学的系统原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整体性。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应地,国民核算必须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形成一套内容完整的核算体系。具体要求: 从整体出发设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核算内容要全面; 科学地组织协调“三大核算”。,(二)相关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内部联系错综复杂的整体,相应地,国民核算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联系,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帐户、平衡表、矩阵表和平衡模型等)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数量关系。 (三)层次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的有序整体,相应地,国民核算必须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充分运用各种部门分类、交易分类和统计指标体系组织大量、丰富的核算资料,形成不同层次的核算子系统,组成严谨、有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平衡性原则 生产范围直接影响核算范围。具体表现为: (一)对经济总量的影响,MPS:生产范围窄,产出较少,分配、使用也较少; SNA:生产范围宽,产出较多,分配、使用也较多。 但不论MPS或SNA,都应满足“三方等价原则”: 生产的产品总量分配的收入总量使用的产品总量,(二)对核算结构的影响,1影响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结构 收入初次分配:产出价值在其生产领域内部按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的直接分配,其结果形成各种“原始收入”。 收入再分配:以初次分配为基础继续发生的收入分配,它主要发生在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之间以及非生产领域内部。其结果形成各种“派生收入”。 例如:,收入分 配内容,初次分配(原始收入),再分配(派生收入),工薪、生产税、固定资产折旧、股东分红、企业留利等,所得税、救济金、社会保险、民间捐赠、侨汇等,2影响产品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的结构 中间使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又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被进一步加工或被一次性地消耗掉。这些产品是“中间产品”。 最终使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在核算期内不再被生产过程继续加工或消耗,而是用于消费、投资(形成固定资产或增加存货)和出口等。这些产品是“最终产品”。 例如:,产品使 用内容,中间使用(中间产品),最终使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消耗的原材料、 燃料、动力、办公用品、 其他低值易耗品等,固定资产形成、存货增加、消费、净出口(出口进口),以上两种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范围的划分。例:,M P S S N A 居民支付教育费用 收入再分配 购买服务的支出 (消费),更次一级的再分配,收入初次分配,非生产部门的使用 最终产品(消费),生产部门的使用 中间产品(消耗),教育部门消 耗办公用品,教育部门支 付教师工资,(三)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1平衡原则的表述和涵义 为了保证核算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必须遵循“国民核算平衡原则”: 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出指标就算到哪里,使用指标也算到哪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中间消耗与最终使用就在哪里分界。 这是贯穿于国民核算全过程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平衡原则的两层涵义:,要求国民经济诸环节的核算总量保持平衡,并与生产范围的划分相一致; 要求国民经济诸环节的核算结构协调对应,避免矛盾。,2平衡原则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意义,在国外,“三方等价”原则早就存在(1917,J.熊彼特) 在国内,钱伯海教授提出“平衡原则”(1982),广为流传,并被载入我国的新国民核算体系方案(1992) 学习国民经济核算,必须理解和掌握平衡原则,用科学的“宏观思维”统领具体方法和枝节问题,以简驭繁。 3贯彻平衡原则的基本要求: 收有来源,支有去向;有收有支,收支相等。 项目对等,口径统一;内容完备,不重不漏。,第三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一、基本统计法 1.对比分析法:就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加以比较,进行分析。 对比分析可以从静态角度进行,如计划完成分析、比例分析、结构分析、强度分析、平均分析等;也可以从动态角度进行,如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分析等等。,2.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根据国民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利用指数体系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现象的变化及其原因的方法。 3.平衡法 (1)平衡法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对等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2)原则: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项目相等,不重不漏。 (3)基本平衡法:收支对应法、增减余存法、平衡推算法,遵循的关系: 静态平衡式 本期来源本期使用 动态平衡式(凡是有存量都适用) 期初存量本期增加量 本期使用量期末存量,二、平衡推算法,平衡推算法就是根据各种平衡关系和统计指标,从已知的指标推算未知指标的估算方法。,三、矩阵模型法,复式记账两个特点: (1)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帐户进行分类记录 (2)对记录的结果可以进行试算平衡,及时发现核算过程中的数据错误和遗漏,提高核算资料的准确性。,(1)投入产出表型矩阵;研究部门和单位间复杂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 (2)资金流量表型矩阵;反映机构部门间收入分配和金融交易流量; (3)国民经济循环矩阵,矩阵表的具体形式,第四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表式,一、收付式平衡表:反映一个部门(或单位)的收支平衡关系。 收付式平衡表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平衡表式,有上下排列和左右排列两种形式。 (1)T字形帐户,贷,支出,收入,借,左右排列的简单平衡表左方表示运用、支出等,右方表示资源、收入等。总计平衡。 上下排列的简单平衡表以上方表示资源、收入等,下方表示运用、支出等。,例如:产品平衡表 单位:万吨,产品平衡表,例:假定发生收支的有三个部门,即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居民消费部门 生产,1000 生产耗用,400 居民非生产耗用:550 期初存量:100,如果在国民经济中,把所有发生收支的活动部门,作为记帐户,编制成相互对应的平衡表,就形成了国民经济平衡帐户或国民经济平衡帐户体系。,国民经济平衡帐户,收付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