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的内容》PPT课件.ppt_第1页
《训诂的内容》PPT课件.ppt_第2页
《训诂的内容》PPT课件.ppt_第3页
《训诂的内容》PPT课件.ppt_第4页
《训诂的内容》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训诂的内容体式 目录,第一节解释词义 一、解释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解释古语 三、解释方言 第二节 解释文意 一、串讲大义 二、分析句读 三、分析语法,四、说明修辞 五、说明章旨 六、考证名物典章制度 第三节 注音、校勘 一、注音 二、校勘 第四节 训诂的体式 本章思考与练习,第一节 解释词义 一、解释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左僖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杜注:“元,首。” 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尚书大禹谟:“汝终陟元后。”孔传:“元,大也。大君,天子。”,二、解释古语 世说新语方正12:“(杜)预少贱,好豪侠,不为物所许。” 世说赏誉:“悠悠之论,颇有异同。” 行:中华大字典:“不坚牢也。(唐书韩传,器不行窳。(音义)不牢曰行。(按:今引申之,谓凡不可者曰不行。)” 方言卷二:“揄铺,廨奘、帗缕、叶嫻,毳也。”郭注:“皆器物之行敝也。”,经义述闻卷八:“九章算术盈不足篇醇酒一斗,钱五十;行酒一斗,钱一十。,行酒谓薄酒也。潜夫论浮侈篇曰以破为完,以牢为行。唐律杂律曰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杖六十。注曰:不牢谓之行,不真谓之滥。滥即方言之廨,今京师人谓货物这牢曰行货,高邮人言之,则下庚反,皆古之遗语也。”,三、解释方言 说文言部:“信,诚也。”“訦,燕代东齐谓信訦。” 方言卷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谓之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尔雅释诂:“瘵、瘼,病也。”郭注:“今江东呼病曰瘵,东齐曰瘼。” 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注:“方言儇,慧也。”,第二节 解释文意 一、串讲大义 诗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斯已。”毛传:“忧虽欲自止,何时能止也?”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宴子之功,可复许乎?”赵歧章句:“夫子,谓孟子;许犹兴也。如夫子得当仕路于齐,而可以行道,管夷吾宴婴之功可复兴乎。”,二、分析句读 礼记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郑注:“孔子之父郰叔梁纥与颜氏之女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徵在耻焉,不告。” 清孙遂人檀弓论文认为“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为一句。 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易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三、分析语法(P35-50) 诗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雝显相。”毛传:“于,叹辞也。” 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孔颖达正义:“倒其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类此。” 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达正义:“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之人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当然,古人对语法的认识还不深入精细,只停留在一个对虚词、语序的层面上。,四、说明修辞: 说明修辞,是训诂的重要内容。 诗小雅鹤鸣:“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毛传:兴也,皋,泽也,言身隐而名著也。”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赵歧注:“以铁为犁,用之耕否耶?”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赵歧云 以铁为犁,用之耕否耶?是铁谓犁也。不言犁而言铁者,以犁为铁制也。”,五、说明章旨: 这一类除章句式的训诂外,并不多见。 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赵歧孟子章句:“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送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义,责己衿穷,则斯民集矣。”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枊依依,今 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郑笺:“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返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六、考证名物典章制度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毛传:“卷耳,苓耳也。” 左僖五年:“公孙兹如牟,娶焉。”杜预注:“叔孙载伯娶于牟,卿非君命不越竟,故奉公命聘于牟,因自为逆。”孔颖达正义:“牟是附庸之国,唯桓十五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自尔以来更不朝聘于鲁,鲁不应使卿聘此汪国,当是叔孙聘妻已定,但卿非君命不得越竟,故咨公请使,奉君命以聘,因自为逆妇,故传称“娶焉”,明其因娶而聘。”,第三节 注音、校勘 一、注音: 注解古书,注音、释义是两大内容。古人注音早期采用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后来普遍采用反切法。例如: 吕氏春秋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哄。”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高诱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说文人部:“倓,读若谈。” 说文艸部:“莠,读若酉。” 以上方法皆有很大局限性,所以当反切发明后,很快就被训诂家们普遍采用。举个典型例子: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何谓“如字”?在语境中以其本音读之。 二、校勘(见第一章第二节参阅P293-295),第四节 训诂的体式 所谓“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训诂的基本体式有两种: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本节只介绍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将在第五章作专门介绍。 注疏的名称很多,有“传、说、解、诂、训、笺、注、释、诠、义、正义、疏、音义、章句”等。这些名称,有的异名同实,有的有较小的差异。现择要解释于下:,1、传 说文人部:“传,遽也,从人,专声。” 说文辵部:“遽,传也。” 尔雅释言:“驲、遽,传也。” “传、驲、遽”三字意义相同,都将紧急之事由此达彼的意思,但有区别: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用言语通达也叫“传”。解释古今语言也叫“传”。这就是训诂学里的“传”,它最早是解释经书的。如春秋三传。 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内传:是在内容上与经义密切配合的注解 .如毛诗故训传 外传则是在内容上不与经义比附的注解。前者;后者如韩诗外传。 大传之名始于汉代张生和欧阳生的尚书大传,取撰其大义之意。 小传和大传相对,是一种谦词,如宋刘敝有七经小传。补传和补注同义, 集传和集注同义。如朱僖诗集传,说 说文:“说,说释也。”说就是说明、解释的意思,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如墨子有经说上、经说下;韩非子有说林、内储说、外储说。 解 解的本义是分析。管子有形势解、版法解等,与形势、版法等篇相为表里。韩非子有解老篇,礼记有经解。汉人注书沿用这个名称,或称“解谊”,如服虔春秋左传解谊;或称“解诂”,如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后世又有所谓集解,即把各家注解集中起来,有时也参以己意的一种注释体式。如何晏论语集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后世的集解、集说、集释都属于这个类型。只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他自己个人集聚春秋经传并为之作解,基本上是他的一家之言。,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笺本是一种小竹片,读书时随手记下心得,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后来成为注释的一种。古人治学讲究师承,把引申前人的说法称为笺。郑玄六艺论说:“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已意。”东汉郑玄解释诗经,以毛公的诗传为根据,或者补充,或者发挥,不和诗传相杂,称为诗笺。即从郑玄开始,注书也可叫笺了,注 唐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意即古代经书文义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注”字又写作“冠”。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为注”。据此可知,训释称注,是从东汉郑玄周礼注、仪礼注和礼记注开始的。以后,“注”也可以是对古书训诂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是把毛传和郑笺也包括在内了。,注 唐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意即古代经书文义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注”字又写作“冠”。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为注”。据此可知,训释称注,是从东汉郑玄周礼注、仪礼注和礼记注开始的。以后,“注”也可以是对古书训诂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是把毛传和郑笺也包括在内了。,章句 汉人把在解说字词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叫章句。如东汉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章句通常比传注更繁琐,因此古代通人往往“羞学章句”(文心雕龙论说篇)。,义疏 疏通其义的意思,可省称为义或疏。这是盛行于南北朝的一种注释体裁。它的特点是逐字、逐句、逐章讲解古书,根据一家之说,不许稍有出入。“注所未及,不复旁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义琉的另一个特点是会通古书义理,加以阐释,或广搜群书,补充旧注,究明原委。如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清郝韶行尔雅义疏。义疏又叫义注,即注解其义的意思。又叫注疏,唐以后多用此名。又叫正义,意即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唐太宗诏孔颖达等人撰五经注疏,称为五经正义。此外,义疏还有义章、义赞、义证、谊府、义略、义钞、讲义、别义等别称。,音义 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注释体裁,有时也兼及校勘。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中诸经及老子、庄子音义。“释文” 即“音义”的别名。 音义又有音训、音诂等别称,又可省称为“音”,因此,凡以音为名的书不一定只是辨音,也有兼释其义的。如徐邈毛诗音。,第四章 训诂的方法和术语 目录,第一节 形训 第二节 声训 第三节 义训 第四节 常用的训诂术语 本章思考与练习,第一节 形 训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象形字发展为“六书”,字的形体结构与词义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的分析和解释字(词)义的一种训诂方式。 分析字形以解说词义,从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了。例如: 左宣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宣十五年“夫文反正为乏。” 左昭公三年“皿虫为蛊。” 韩非子五蠹:“仓颉之初作书也,自环谓之私,背私谓之公,言公私之相背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按形义统一的原则,系统反映了当时文字的整体,对形、音、义的说解来源于古代文献,“为我们以形说义提供了直接的根据或有用的线索。例如: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案:,“王”甲骨文作 ,金文作 、 ,“字形象锋刃向下的斧形。斧是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是最体重力大的用具故以之象征力量和权威,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王贵元2005)。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由此可见一斑。 小:“物之微也。从八。见而分之。” 公:“平分也。从八厶(段玉裁注:八厶背私也八犹背也。朝非曰:背厶为公)。 右:“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段玉裁注:右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品:“众庶也。从三口。” :“鸟群鸣也。从品在木上。”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怯,众鸟在木上也。从薬木。 吠,大鸣也,从犬口。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指事。,形训只是训诂的一种方式,用意在于推求造字的本义不过往往出于主观的推测,最初造字的原意有时是很难说的,只有从古文字中可以窥见一部分。 形训的作用大致有三(P212-215): 一、推求本义 元 、首 二、探索词义系统 旦、朝、引、向 三、有利于语文教学和识字教育 中学语文之训诂问题.doc 段玉裁说:“有形以范之。而字义有定。” 由于汉字形体结构的不断演变,汉字的结构的复杂性和异体字的纷繁,就使得“形训”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形训的局限性以及任意分析字所严生的流弊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要正确对待“六书”,正确认识汉字构造的基本规律,不能主观臆测地任意分析字形。要使形训合乎语言的实际情况,还必须有文献资料作为验证。 二、由于文字形体经过甲、金、篆、隶、楷等几次大变化,不少字的图象感已微乎其微,形义关系逐渐隔断,给以形说义造成了成困难。我们要利用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明辨汉字形体的历史演化。使我们对文字形体的认识和分析建立在科学在基础之上。 三、由于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与字形相符的本义逐渐消失,人们一直用的是它的后起义,甚至最古的书也没有用过它的本义,在这种情形下,不能拘泥于字形去探求本义了。,第二节 声 训 声训也就是因声求义。 语言形成之初,音和义无必然联系,但在约定俗成之后、每一具体语言中语音和语义形成的实际关系就不再是任意性的,而是具有严格的规定性的了。人们造新词的时候,不是撇开原有的意义关系任意地取音表义,而往往是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标记表示组关系密切、特点相似的新概念,并统一在一定的形体中。不论是词本身的词义系统还是一组词所组成的词族,都是由声音为纽带联系着。抓住声音这一线索,就有可能探出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说明所属的词族和通转现象。,声训的方法远在先秦就已萌芽。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 孟子滕文公:“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到了汉代,尔雅、方言、说文等训诂专著及群书注释多用这种方式。刘熙的释名,则几乎全用声训解释字义和推求语源。但尚缺少科学性,多有主观臆断。例如: 释名释兵:“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时敛在臂内也。” 释名释形体:“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别形貌,且以自覆冒也。”,晋朝初年,出现了“右文说”的刍形。杨泉物理论在解释“坚”、“紧”、“贤”三字时说:“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 到宋代,王圣美倡“右文”说,表现了对字义起于字音的朦胧意识。清代朱骏声用一百三十七“声母”(即声符)类别汉字,并把这一千多“声母”所衍生的字分别统辖于古韵十八部,这样,就在“右文”说的基础上义向前迈出了一步。 在“右文”说不断得到完善的同时,清代学者以更严格、科学的态度研究训诂,由此悟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的真理,主张不拘字形,由声音通训诂。因声求义作为训诂的。一个重要方法才臻于系统化、理论化,并被运用于训诂实践,解决了训诂学上一大批疑难问题。,“犹豫”,王引之说:“犹豫,双声字也。字或作犹与转之则曰夷犹,曰容与。楚辞九歌君不行兮夷犹。王注曰:夷犹,犹,犹豫也。九章曰:然容与而狐疑。容与亦犹豫也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兮。史记李斯传曰:狐疑犹豫,后必有悔。狐疑、犹豫皆双声字。后人误读狐疑二字,以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又因离骚狐疑犹豫为文,而谓犹是犬名。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犹豫。或谓犹是兽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须臾又上,如此非,故不决者称曰或又以豫字从象, 而谓犹豫俱是多疑之兽。以上诸说,具见于颜氏家训、礼记正义及两汉书注、文选注、史记索隐等书。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也”。,声训的主要用途有二: 一是借声音推求语源,说明字义之所从来。如诗驺虞毛传:“茁,出也”。茁为形容词,出为动词,两字义别,但茁与出有关。诗崧高毛传:“赠,增也”,言二字语义相承,赠物与人必增人之物。 二是以本字释借字。如诗棠梯棣“外御其务”,毛传:“侮也”,务为借字,侮为本字。诗拔朴:“追琢其章”,毛传:“追,彫也”,追为借字,彫为本字。 如果要细分,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例如,“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晷,规也,如规画也。”“土,吐也,吐生万物也。”“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 双声。例如,“星,散也,列位布散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叠韵。例如,“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森森然也。”“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毂,也,体坚也。” 音转相近。例如,“船,循也,循水而行也。”“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故青徐谓癣为徙也。”“鼓,郭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辔,拂也,牵引拂戾以制马也。”,声训的具体方法: (一)用声旁字和形声字相释 诗周南。兔置:“公侯干城”,毛传:“干,杆也。”尔雅:“古,故也”。诗小雅正月“洽比其邻”,毛传:“洽,合也”。诗小雅四牡“将母来谂”、毛传:“谂,念也”。 (二)用同声旁的形声字相释 释名:“消,削也,言减削也”; 释名:“论,伦也,有伦理也”。,(三)用同音字相释 诗卫风淇奥:“赫兮咺兮”,毛传:“咺,威仪行止宣著也”。以宣释咺。 诗邶风柏舟:“威仪棣棣”,毛传:“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宜耳”。以畏释威,以宜释仪。 (四)用音近字相释 以同声相训的如:方言:“哲,知也”;说文“祈,求也”。以同韵字相训的如: 诗车邻毛传“亡,丧弃也”,以丧释亡。诗皇矣:“无然歆羡”,毛传:“无是贪羡”,以贪释歆。(贪、歆、古音同在侵部),第三节 义 训,义训是不借助字音和字形的分析,直接解释词的意义的一种方法。义训着重解释词的义蕴,包括词的情貌、性质等,有时还串讲句意。凡形训和声形以外的训释字(词)义的方式,都是义训,因此,义训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义训的主要类型有: (一)互训:即用同义互相训释。如说文:“垣,墙也”,“墙,垣也。”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二)同训:即用同一个词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例如说文:“成,就也”,“造,就也”,“解,判也”,“释,判也”。,(三)递训:即用几个词展转训释,意义相同。例如说文:“匹,合也”,“合,对也”,“集,会也”,“会,合也” 第四节 常用的训诂术语 1、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即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言某词训某。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或只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音义相同的同源词的关系,或是假借字和本字的关系。例如: 尔雅释木:“杜,甘棠。” 说文:“恭,肃也。” 广雅释诂一:“揭,举也。” 左传哀公十二年:“乃舍卫候”,释文:“舍,释也。” 尔雅释言“甲,狎也”、“粲,餐也”。 以上前面两例,被释词和训释词是单纯的同义关系;中间两例是同源词的关系;后两例是假借字与本字的关系。,2、曰、为、谓之 这几个术语用于一般释义或辨析同义词,被释词在后,多为种名物或制度;训释词在前,一般为一个短语。这几个术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做”。例如: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诗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麋”,传:“水草交谓之麋”。又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注:“五百人为旅。” 训诂专书中也常用这些术语区分同义词。如: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方言卷一:“逢,逆,迎也,自关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3、谓 使用这个术语时,被释词都放在它的前面。多用于以具体释抽象,表示被释词特指某事物。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杜注:“晋君谓惠公也。” 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 有时这个术语和“言”同义,用于串讲句意。例如: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笺:“谓乡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又如: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今。”笺:“零,落也。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也。”,4、言 这个术语加在洲释词之前,指明词语在特定亡下文中的意义,有时用来串讲文意。例如: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笺:“匍匐,言尽力也。” 孟子离娄上“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注:“言君不知礼”臣不学法度,无以相检制,则贼民兴,亡在朝夕,无复有期日。言国无礼义必亡。”,5、犹 这个术语般用于以近义词作释,相当于“某相当于某”,“某有某的意思”,即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例如: 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赵岐注:“许犹兴也”。 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 有时,“犹”也可以用来表示同一联绵词或重言词的变体。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赵岐注:“狼戾犹狼藉也”。 孟子。离娄下:“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赵岐注:施施犹扁扁,喜悦之貌”。,6、貌 这个术语是用来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例如: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蚩蚩,敦厚之貌”。 孟子万章上:“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赵岐注:“圉圉,鱼在水羸劣之貌;洋洋,舒缓摇尾之貌”。,7、之言,之为言 这两个术语都是用于声训的,被释词和训释词或者在语源上有联系,或者为本字和假借字的关系。前者如:荀子修身篇:“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玄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之”。后者如: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8、读,读为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于以本字说明假借字。例如:荀子天论篇:“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玄注:“信,读为伸”。又礼记曲礼:“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郑玄注:“绥读曰妥”。,9、读苦,读如(P275-277)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来注音。例如: 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楚辞九歌国疡:“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袍兮击鸣鼓。”洪兴祖补注:“霾,读若埋”。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用来破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以上两项,段玉裁、钱大听有不同的观点,可参考说文示部“畠”字下段注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10、辞(词)也 这两个术语用于指明虚词。例如: 诗经周南汉广:“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诗经周南歩个:“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说文:“矣,语已词也。”,11、属、别 这两个术语用来表示事物的类别。“属”强调事物的共同性;“别”则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 说文:“根,稻属”; 说文:“稗,禾别也”。 12、所以 被释词为名词,就它的用途来解释。 说文:“聿,所以书也”。段玉裁说:“以,用也。聿者,所用书之物也。” 诗经卫风竹竿:“桧楫松舟”,毛传:“揖,所以程舟也”。,13、一曰 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某个词的另种意义。 说文:“肙,小虫也,从肉口声。曰空也”。 说文:“麓,守山林吏也。从林鹿声。曰林属于山为麓”。 14、作 通常指他书或别本之异文。如礼记月令“宙端径术”。郑玄注:“术,周礼作遂。”,15、当作、当为 这两个术语用来改正误字、误读。例如: 札记檀弓:“自败于台鲐始也”,郑玄注:“壹当为壶,字之误也”。 礼记檀弓下:“人喜则斯陶,陶则咏,咏斯犹。”郑玄注:“犹当为摇,声之误也”。,16、古曰,今曰;古谓,今谓 通常用来说明古今异词的现象。例如: 论语郑注:“古者曰名,今者曰字”。“名”与“字”实际上是古今异名同实。 如果要以今制比况古制,则以“某,若(如)今某”表示。例如: 周礼天官郑注:“此民给徭役者,若今卫士矣”。贾疏“郑云若今卫士者,卫士亦给徭役,故举汉法况之”。 如果要说明古今异字现象,则以“某某古今字”表示。如礼记曲礼郑注:“予、余古今字”。又礼记曲记注:“攘,古让字”,第五章 训诂要籍简介 第一节 十三经及其注本简介: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注疏版本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1、毛诗正义 诗经研究著作简称孔疏,40卷。唐贞观十六年 (642)孔颖达(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等职。其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传”“笺”被称为“注”,“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诗注疏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说明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代影响之大。其中包括了汉魏时期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删诗之说表示怀疑等,但其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毛传、郑笺的某些错误;在疏解方面此书颇多烦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 毛诗正义通行的有十三经注疏本,以阮元所刻为佳,书后附阮元的毛诗校勘记,2、尚书正义 尚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尧、舜以来经夏、商至各代不少珍贵史料。由于经秦火之劫,它在传承过程中有缺佚,并出现了多种版本,有所谓今古文真伪之辨。尚书正义成书于唐初,有序一百篇,文五十八篇,经历代学者甄别,其中二十五篇属后代学者搜集连缀古史材料而成的文献,虽有“伪”称却并非完全向壁造,因而也具有一定价值。被判定为“伪孔传”的注释,对尚书的解读也大多是准确的。孔颖达等的疏解,吸取前代各家旧疏,更对尚书经文和孔传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为后人学习、研究尚书极为有用的重要著作。现经专家精心点校,出版成书,为研习者提供了方便阅读的本子。,3、礼记正义 宋绍熙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宋元递修本。礼记正义共七十卷,半叶 8行,行14、16或21字不等,注疏小字双行,行21、22至26、27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卷后有黄唐刻书跋文8行并校正官衔名11行,跋文题“壬子秋八月三山黄唐谨识”,壬子即绍熙三年(1192),因亦称黄唐本。黄唐任职浙东茶盐司之前,茶盐司先有旧刻易、书、周礼三经,将经文、注、疏合刻于一本,读者称便。黄唐又取毛诗、礼记二经刻之,是为各经文、注、疏合刻之第一版,因刻于绍兴,世称越州本,又称八行注疏本。 毛诗一种久佚,余四种俱存。,礼记正义今存全者仅一部,有宋元补版。原刊字体方严端重,刻工有马祖、马松、马春、毛端、方伯、 王恭、 李宪等多人,补版刻工有茅文龙、蒋佛老、何、张阿狗、俞声、何庆、陈等,皆元代杭州地区刻工,可知补版到元代。 此本有惠栋、李盛铎跋,惠栋曾据此本校汲古阁本。书中有季印振宜、沧苇、 御史之章、 北平孙氏、惠栋、定宇、孔、 继、 涵、金章世系景行维贤、小如庵秘笈、袁克文等印。 清中叶后,此书为孔继涵所藏,由孔氏归宗室盛昱,以后归完颜景贤,景贤之后又归袁克文,由袁售与南海潘宗周。潘氏得书之时,适所构新居落成,因名曰宝礼堂潘氏既得此书,1927年影刻行世。,潘氏宝礼堂宋本书录经部著录。此书另有残本一部传世,存二十八卷,两部补版之叶,间有不同,残本为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所藏,涵芬楼烬余书录经部著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宝礼堂藏书由潘宗周之子潘世兹捐赠国家,涵芬楼书亦捐献国家,两部今均藏北京图书馆。,4、周礼正义: 周礼周代后期根据周王朝系统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代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全书六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六十三;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有属官七十八;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属官七十;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项,有属官六十九;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有属官六十六;冬官司马,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这一部分在汉代发现时已缺,当时取考工记抵充,有属官三十。,旧时常约言共有官三百六十,实为三百七十六,每一官职皆有不少属员,合计数万人。周礼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为治理统一的大国提供设计蓝图。,当西汉立“五经”于学官时,其中没有周官。据说最初由河间献王获得一部先秦古文写的周官,献于汉王朝。王莽时,刘歆把它立于学官。王莽失败而书亦废,刘歆学生杜子春保存该书并为之作注,后传给郑兴、郑众、贾逵等。郑兴等曾作周官解诂。马融又作周官传,传至郑玄,作了集大成的周官礼注,和他的礼经郑氏学(即今文仪礼)及礼记注(即小戴礼记兼有今古文)合称“三礼”,列为儒家经典。,为此今文家则加反对,临孝存以为周官为“末世渎乱不验之书”,何休亦以为该书是“六国阴谋之书”。郑玄据理力争,以为该书“乃周公致太平之迹”,作答临孝存周礼难。因郑玄作的注很完备,周礼遂被认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于世。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四十二卷,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5、仪礼注疏: 仪礼注疏十七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郑玄之生平,仪礼原名礼,又称礼经或士礼,为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到晋代,始有仪礼之称,对其作者,一说是周公;一说孔子订定,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至中时间。在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礼类”中,礼经位列第一,百三十一篇记(即礼记)居次,而周礼则附列于后,可见两汉时,礼经在“三礼”中位居首位。其书有今文,古文之别,今文为汉高堂生所传,凡十七篇;古文为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所得,皆用篆书书写,凡五十六篇。,今文仪礼自高堂生起,历传萧奋、孟卿、后仓,遂衍出戴德本、戴胜本、刘向别录本。三本篇次颇有不同,戴德本篇次为:冠礼第一,婚礼第二,相见第三,士丧第四,既夕第五,士虞第六,特牲第七,少牢第八,有司彻第九,乡酒第十,乡射第十一,燕礼第十二,大射第十三,聘礼第十四,公食第十五,觐礼第十六,丧服第十七。戴胜本篇次为:冠礼第一,婚礼第二,相见第三,乡饮第四,乡射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第七,士虞第八,丧服第九,特牲第十,少牢第十一,有司彻第十二,士丧第十三,既夕第十四,聘礼第十五,公食第十六,觐礼第十七。,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所注之本,别录本尊卑吉凶,次第伦序,故郑氏用之;二戴本尊卑吉凶杂乱,故郑氏弃之。郑氏所注,参用今文及古文两家,其从今文而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而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郑玄之注,博录诸家之说,精审详备,多受后人好评,清人黄丕烈评其“郑氏之学,惟三礼为最精,三礼之注,惟郑氏最善”。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序亦称郑注“最为详备,语助多寡,靡不悉记”。郑注实际上是汉代仪礼研究的集大成著作,亦为经学历史上第一部仪礼注。郑注之后,王肃亦为仪礼作注,凡十七篇,十七卷;后又有沈重及无名氏之注,但都已不传。公彦此疏,乃以北齐黄庆、隋李孟二家疏,定为今本。后宋代朱熹撰仪礼经传通解,具录诸儒注疏,然于贾公彦疏多有删润。,迨明代,凡刻印注疏,一依朱氏通解,尽失贾疏之旧。因此,到清代,阮元刊十三经注疏,于郑注乃以唐石经与宋严州单注本为主;于贾疏则以宋单行本为主,参以别本,以正明刻之讹,是为今通行本注疏,方使后人得以尽观郑注、贾疏之原貌。全书依经文十七篇作十七卷,次第分别为:士冠礼,主叙男子二十成人,行加冠典礼之制。婚(昏)礼,解男女由纳采至婚后宙见礼之制。士相见礼,叙贵族间携礼求见及回拜诸礼制。乡饮酒礼,述乡里敬老酒会仪式。乡射礼与大射礼,分别叙乡里与宫廷赛射仪式。燕礼,说诸侯、大臣举行酒宴礼制。聘礼,叙使臣奉王命出访诸侯礼制。公食大夫礼,叙国君宴赐使臣礼仪。,觐礼,叙诸侯朝见天子礼制。丧服,叙死者家属丧期、丧服之礼制。士丧礼,叙贵族由死而丧之礼制。士虞礼,叙士为父母葬后所进行之安魂礼。特牲馈食礼,叙士定期于宗庙祭祀祖祢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叙大夫于家调祭祀祖祢礼。贾疏全面总结了汉以后至唐初数百年间仪礼的研究情况,对其研究成果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和汇总,甚有功于仪礼的研究及其传播,其在儒学发展史上自然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传本较多,除四库全书等本外,通行本为各种版本的十三经注疏本。,第二节 训诂要籍简介,一、單解語義的專書 單解語義的專書又可分爲若干小類。 (一)爾雅類 1、爾雅 爾雅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按照意義分類編排的詞典。漢書藝文志載“爾雅三卷二十篇”。 爾雅産生的時代和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漢鄭玄說是“孔子門人所作”; 魏張揖上廣雅表說周公“著爾雅一篇”; 宋歐陽修詩本義說是“秦漢之間學詩者纂集”。 比較起來,鄭玄說還較爲可信。因此,可以說爾雅開始作于戰國,流傳到秦、漢間續有增補。 現存爾雅分爲十九篇:,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 這十九篇概括起來,不外兩大類:前三篇是釋一般語詞,後十六篇是釋各種名物。釋一般詞語之所以分爲釋詁、釋言、釋訓三篇,據陸德明的解釋,是因爲“意義不同,故立異號”。,那麽這三篇意義究竟有什麽不同呢?郝懿行爾雅義疏以爲:釋詁“皆舉古言,釋以今語”;釋言“約取常行之字,而以異義釋之”;釋訓“多形容寫貌之詞,故重文疊字累載於篇” 。 但實際上,這三篇的區別並不十分明顯,所以陸德明經典釋文說:“釋詁以下三篇,皆釋古今之語,方俗之言。”這倒說得周全一些。,下面分別舉一例說明。如釋詁 :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 、落、權輿,始也。 謔、浪、笑、敖、戲謔也。 粵、於、爰,曰也。爰、粵,於也。 釋言 : 殷、齊,中也。 還、復,返也。厥,其也。 釋訓: 明明 、斤斤,察也。 子子、孫孫,引無極也。 鬼之爲言歸也。,名物方面,包括很廣,從社會現象到自然現象,幾乎都有。僅舉數例,可見一斑: 釋親解釋親屬名稱。如: 父爲考,母爲妣,父之考爲王父,父之妣爲王母。妻之父爲外舅,妻之母爲外姑。 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則曰君舅君姑;沒,則曰先舅先姑。謂夫之庶母曰少姑。,釋天解釋有關天文的名稱等。如: 穹蒼,蒼天也。春爲蒼天,夏爲昊天,秋爲旻天,冬爲上天。 穀不熟爲饑,蔬不熟爲饉,果不熟爲荒,仍饑爲薦。 釋地解釋有關地理的名稱等。如: 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 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釋水解釋有關水流的名稱等。如: 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爲爲潏。 河出昆侖虛,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釋木解釋木本植物的名稱等。如: 杜,甘棠。 檉,河柳;旄,澤柳;楊,蒲柳。 釋鳥解釋鳥類動物的名稱。如: 雎鳩,王雎;舒雁,鴚鵝;舒鳧,鶩。,爾雅,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被稱讚爲“七經之檢度,學問之階路”。(見張揖上廣雅表 歷代研究訓詁,撰寫註疏的,都以它爲依據,甚至把它列爲十三經,推崇到了極點。爾雅作爲我國最早的一部漢語辭書,第一部通釋語義的專著,確有它重要的價值。,首先,它爲我國訓詁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訓詁和訓詁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其次,它對漢語詞的分類有著開創之功,它是訓詁學史上一個重大突破。 再次,它保存了漢語詞的很多古訓和古方言詞語。這些古訓和古方言詞語,是我們閱讀古籍,特別是先秦古籍的“階路”和“鈐鍵”。,當然爾雅也存在不少缺點,如:,第一,收詞和義項不夠完善; 第二,分類有些不夠科學; 第三,在釋義的方法上,往往用多義詞解釋某些詞語,釋義不夠準確。,2、小爾雅,漢書藝文志“孝經類”載有小爾雅一篇,無撰述人名。現在見到的小爾雅,爲孔鮒撰孔叢子一書的第十一章,宋代鄭樵、朱熹、洪邁均指出“孔鮒撰孔叢子屬於僞託” 。 清戴震書小爾雅後中也提出:“小爾雅一卷,大致後人皮傅綴拾而成,非古小學遺書也。”段玉裁也贊成其說。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是書漢末晚年出,至晉始行,非漢志所稱之舊本。” 清孫志祖、臧琳又認爲此書爲漢王肅僞作。,而清胡承珙爲譚正治作小爾雅疏證序、王煦作小爾雅疏、朱駿聲作小爾雅約注等又認爲孔叢子中的小爾雅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的小爾雅,是“古小學之遺書” 。實際上面這些說法,均難定論。小爾雅爲廣爾雅之未備而作,漢書藝文志有載,其成書時間在爾雅後,班固之先。,小爾雅的內容分爲十三篇,各篇名爲: 廣詁、廣言、廣訓、廣義 、廣名、廣服、廣器、廣物、廣鳥、廣獸、廣度、廣量、廣衡等,實際是爾雅的一個續篇。 所釋共三百七十六條,其中與爾雅亦有所不同。 如廣詁共計五十一條,三十六條不見於爾雅。 又如爾雅有“大也”一條,但小爾雅有“封、巨、莫、莽、艾、祁,大也” ,所釋“封”等六字,又是爾雅“大也”條所無。,小爾雅的注家,晉代有李軌,宋代有宋咸。清代有王煦小爾雅疏、宋翔鳳小爾雅訓纂、胡承珙小爾雅義證和朱駿聲小爾雅約注等。,3、廣雅和廣雅疏證,廣雅是魏張揖爲廣爾雅之未備而著。揖,字稚讓,清河人(一說河間人),魏明帝太和中爲博士。他在上廣雅表中說:“竊以所識,擇撢群藝,文同義異,音轉失讀,八方殊語,庶物易名,不在爾雅者,詳錄品覈,以著於篇。凡萬八千一百五十文,分爲上、中下。”,這就是張揖撰寫廣雅的宗旨。該書的體式,亦仿爾雅,分爲釋詁、釋言、釋訓等十九篇,篇次也相同,只是內容卻擴大了很多。 如釋詁的第一條就擴大了有“始”義的“古、昔、先”等十九個詞。其他各條均如此。 又如釋親包括釋形體,釋水包括釋舟船,這也都是爾雅原來所沒有的。,廣雅的價值,如清王念孫在廣雅疏證序中所說: “魏太和中,博士張君稚讓,繼兩漢諸儒後,參考往籍,遍記所聞,分別部居,依乎爾雅,凡所不載,悉著於篇,其自易、詩、書、三禮、三傳經師之訓,論語、孟子、鴻烈、法言之注,楚辭、漢賦之解,讖緯之記,倉頡、訓篡、方言、滂喜、說文之說,靡不兼載。蓋周、秦、兩漢古義之存者,可據此以證得失。其散佚不傳者,可藉以窺其端緒,則其書之爲功於訓詁也大矣。”,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第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著作,也是我国第部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说文全书凡十四篇,合叙和目录一卷,为十五篇,分五百四十部,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许慎以小篆为据,按“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解说文字构造,从而讲明字义。并博采他所能见到的古文、籀书、别体、俗体列为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重文,以供参考。说文编排的方法是:凡形旁相同的字类为一“部”,以该形旁作为“部首”,不同的部首按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排列,每个部首下面的字依意义的类别或声音为次编排,把万零五百一十六个字有条理地组织起来,这对后世字书的体制有很大影响。说文对每个字的解说,以兼说字的形、音、义为通例,次序是先解释字义,其次分析字形,再说明字音。有时,则把文字、声音、训诂合为一体。许慎在说解中还注意引证经传、群书、方言、通人说作为佐证,力求作到“信而有证”。说解文字而引证群书,保存异说,是前古之所未有的独创。,说文对汉语文字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虽然书中有不少地方宣扬封建思想,说解字形字义也还有不少失误,但对研究我国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源学、词典学和汉语史,仍有很高的价值。 说文的注解,以清代为最多,其中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应当首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它考定了二徐本的是非,结合声音训诂并引据古籍来注解原文的说解, 阐明字。义及其引申变化。其次,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也都各有所长,可以补段氏之不足。,方言及方言注,我国第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今本全书为十三卷,一万一千九百余字, 自东汉以来学者多认为这部书为西汉末扬雄编撰,至少可以肯定是出于汉朝学者之手。方言包括了先秦西汉的许多方言词汇材料,在训诂研究上是很宝贵的,在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方言书在训诂学士的价值在于:,(1)对些同义词作了辨析;(2)采录和解释了不少先秦和汉代的方言、口语词,有助于了解古代文献中的些词义;(3)收载了不少名物词,有助于了解古代有关名物;(4)收载了不少方言同源词,有助于研究古汉语的“声转”问题:(5)以方言所记方音跟现代汉语比较,可看出古今语的联系,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的探讨。,在训诂方法上,方言和尔雅有相似的地方,即每条先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个常用词来解释。但方言的这些同义词属于不同的各个方言词汇,这就构成了方言的互详。方言对当时汉语的方言,不仅作了横的描写,而且作了纵的分析。方言所载的词汇包括古方言、汉代方言和“普通话”。(大致可以分为“通话”、“凡语”、“凡通语”,“四方之通语”);“某地某地之间通语”;“某地语”;“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