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_以福州市大学生为例_第1页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_以福州市大学生为例_第2页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_以福州市大学生为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S 2 0 0 7年第2期当代传播 新媒体 手机短信,是指由通讯公司提供的一种将手机的通话 功能和寻呼机的功能合二为一的服务。早期的手机短信 (简称S M S), 是指以移动电话为终端通过G S M网络传输的 有限长度的文本信息。现在的手机短信已经发展到多媒体 短信(M M S)。 短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不定期发送的事务信 息、 情感融通、 搞笑幽默、 节日祝福, 也包括从内容服务商处 定制的每日新闻、 笑话幽默、 英语学习、 天气预报等等。据 2 0 0 6年2月8日新华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 0 0 5年我国手机用 户总量超过3 . 9 3亿户, 手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 0 . 3部。随着 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使用手机 短信这一便利的交流方式。2 0 0 0年我国手机短信发送总量 为1 0亿余条, 到2 0 0 5年已达3 0 4 6 . 5亿条。作为网络传播的有 效补充与延伸的手机短信,快速成为传递非正式信息的标 准方式, 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今后随着诸如用手机 看电视、 查找加油站及其他服务设施, 查询火车车次票价、 预订客房、转账等以短信为代表的手机增值业务的不断拓 展, 手机短信的辐射效应将进一步加大。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手机短信的人群中2 0至2 5 岁这个年龄群体使用比例最高, 达到8 9 %。在校大学生, 正 好契合这个群体的年龄特征。 在本研究中, 我们对福建省福 州市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在4 0 0名被调查对象中,3 4 4人有手 机, 手机的持有率达到8 6 %, 而且拥有手机的大学全部使用 过手机短信功能。这说明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大学生常用的 交流媒介。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旨在 分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定量研究主要采 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调查样本为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大 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医学院、 闽江学院5所高校的4 0 0名 在校大学生。 由经过培训的1 0名调查员到这5所大学进行问 卷调查, 调查时间约为一星期。 共发放问卷4 0 0份, 收回有效 问卷3 4 4份。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 访谈对象 为1 0位在校大学生。 一、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 我们在调查中看到,有6 2 %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手机短信 后使他们的朋友增多,9 3 %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手机短信能加 强他们与朋友之间的联系。 因此, 手机短信这种新的人际传播 媒介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手机短信这种新的交流模式使得人际交往空间的拓 展具有物质和技术基础。 现代社会充满着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对人才的需求也 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要求趋向综合素质要求。 其中, 人际交往 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为衡量其全面素质的重要指 标。 人际交往能力表现为表达理解能力、 人际融合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 己的思想表现出来, 其次就是正确理解他人的表达; 人际融 合能力指是否能够构建稳定且日益扩大的人际交往圈。 网络 媒介虽然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但网络交往的虚拟性 无法拓展现实人际关系或者建构现实人际交际圈。 因此手机 短信虽然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屏障, 但从创建的交流模式的 基础看主要还是现实性的, 传受双方是处在透明的交往情境 中, 传受角色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实名的, 信息交流首先是 基于相互的信任。 同时短信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特征突破了人 际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 实现了一对一、 一对多的互动关系。 在调查对象中有超过5 0 %的大学生使用过短信群发的功能, 这一功能就使得一对多的交流成为可能, 既节约时间, 又节 约成本。 正是由于手机短信的多功能性和低成本使得朋友间 的交流频次增多, 这对保持原有的人际交往圈, 扩展新的人 际交往圈都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短信还具有可留存特 性, 这样就实现了接收与回馈的不同步, 进而弥补了言语传 播的诸多缺憾, 保证了信息的更高到达率和更持久存在。发 送者可以不考虑对方是否在接收,接收者享有更多的选择 性, 可以自主地决定回复与否, 可以深思熟虑, 恰当表达自己 的意思, 使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手机短信还可以反 复观看, 亦可转发他人, 有利于完成人际交往圈的链接。手 机短信采取的安静或交流又能防止在公共场合引起他人不 悦。这诸多方面都使得手机短信帮助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 空间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方面的保障。 2、 手机短信创建的全新交流模式使得人际交往空间的 拓展具有了心理基础。 人际传播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对面的传 播, 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的传播。就前者来说, 交 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 范围。后者则表现为“人机机人”的形式, 不 受空间距离的限制, 变得更加自由和无拘束。 手机短信的信 息交流过程就是以手机作为置放信息的场所,因此能留给 人们足够长的时间反应、 分析信息内容, 再过滤出最恰当的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 以福州市大学生为例 王燕星 【内容提要】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短信的主要社会群体, 在使用手机短信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一定 的作用。本文以福州市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重点考察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心理所表现出的积极和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手机短信; 大学生心理;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 2 0 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95 3 2 2(2 0 0 7)0 20 0 6 3 - 3 6 3 C ONT E MP OR AR Y 2 0 0 7年第2期当代传播 新媒体 信息、 选择最恰当的语言, 经过精心修饰之后反馈给对方, 这样就使得传受双方的交际紧张感明显降低。 同时, 手机短 信的语言组织所包容的技巧使得它成为一种更注重知识、 智慧、 修养等更为深层内涵的交往方式, 因而能提升人际交 往的层次。 另外人们处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 常常受制于 各自的社会地位、 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 而手机短信 世界里的交往可以是不直接见面的交往,消除了各种顾虑 的限制, 使人的心灵和思想得以释放。 这种交流为大学生的 人际交往减少面对面交流可能遇到的情感情绪影响,获得 了更大的交往空间,并且手机短信的用语自由能更好地帮 助大学生完成人际交往实践。 (二)手机短信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 关于个体社会化,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认为: “任何人在心理上的成长、发展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一个社 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既包括一个新生个体通过长期 的学习社会文化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也包括成年人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自身生活环境的变化不断 地调整自己、 完善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不仅被 动地接受社会文化,同时还会主动选择社会环境和改造社 会环境, 即培植和完善自己的个性。 新的技术出现能使人的 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处在现代先进媒介包围下的大学生在 个体社会化方面就会呈现出新的环境和特征。手机短信作 为一种新的人际交流媒介形式,在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过 程中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手机短信有助于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增强大学 生的自我意识。 个性是个体的基本精神面貌, 自我是个性的核心内容, 经过社会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个性和自我的一个基本特征 就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 只有符合社会价值标准, 个体才能 顺利进入社会, 其行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自我意识是对 自我存在的觉察, 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包括认识自己的 生理状况、 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它包括了自我 认识、 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3种心理成分。当代大学生身上 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又尚未 完全成熟,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 自 信和自卑共存。 手机短信所创建的群体环境, 拓展了大学生 的交往空间, 是现实生活有限交往范围的有效延伸, 有助于 大学生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手机短信技术通过全方位、 多 层次的信息传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 交往机会,个体在更多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比较中形成更 高层次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个体自我认识和 自我评价的能力。每个人的人际网络都是个人学习知识的 一个重要途径, 人际交往中可以学到很多隐性知识。 人际圈 子越广, 交往的人员的素质越好, 学到的知识越多。 同时, 由 于大学生的手机短信交往中可以通过思想和智慧而弱化诸 如外貌等现实因素, 重拾自信、 自尊, 获取成功感等等, 更多 地表现出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 即悦纳自我。 2、 手机短信有助于大学生内化价值观。 信息化社会需要良性的、 规范的群体意识, 被社会群体 所认可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将逐渐在传播世界里形 成。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价值体系建立的过程, 也是 一个自觉化的过程。这其中包含着对价值准则的判断和接 受, 一方面要接纳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念, 同时还要学会判断 和抵制不良价值观念的侵蚀, 这是对大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 控制能力的培养。在调查中发现, 有8 6 %的大学生接到过色 情或虚假中奖短信, 接到这类不良短信后有9 8 %的人选择了 不予理睬的态度, 而且有7 9 %的人会采取立即删掉的行动。 对待手机短信上传播的小道消息,8 9 %的大学生表示 不相信, 不会帮助传播手机短信上的“小道消息”。由此可 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在对待价值取向方面是有判断能力 的, 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把握。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加固抵 制不良因素侵袭的屏障, 对他们融入社会规范, 符合社会的 角色期待是很有帮助的。 3、 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 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角色, 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责任、 权利和义务。 社会角色 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 身份, 而根据这种身份、 地位, 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 行为。 个体也就要按照自己的社会角色来行动和想问题, 以 满足社会角色的期望与要求。手机短信的互动关系在大多 数的情况下是基于实名的,传受双方对于对方的情况有所 了解,因此在手机短信沟通中的角色实践没有受到角色虚 拟的影响。同时大多数的人希望通过这种交流使对方更加 认同自己,会将他认为对自己的角色塑造最有帮助的语言 信息传递给对方, 更好地体会角色的需求和情感, 并对照自 己理解的角色规范进行角色实践,还可以通过交流双方互 动的信息反馈来验证自己的角色行为,这对于加强社会角 色意识是有益的。 (三)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所谓心理压力, 通常是指由剌激引起的、 伴有躯体机能 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健康状态。 适度的身心紧张状 态, 对有机体适应环境、 应对问题是有利的。 但是如果紧张反 应过于强烈持久, 超过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就可 能导致心理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 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 未完全成熟, 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很多大学生缺 乏足够的心理与经验、 能力准备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就容 易产生困惑、 迷惘、 紧张、 焦虑和无所适从等心理压力。 1、 手机短信对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意义。 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 他们渴望创新、 渴望独 立、 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渴望主体自由, 渴望以一 种平等的地位参与社会生活, 但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在 成长经历中常常会感到困惑、 迷茫和不安。 这就需要某种方 式和途径帮助他们去宣泄情绪。在调查中当被访大学生被 问到当您遇到挫折烦恼时,您会使用手机短信来向别人倾 诉吗? 有7 5 %的人表示会选择这种方式。 这就说明手机短信 凭借私密性和可靠性的优势,已经成为他们倾诉交流缓解 心理压力的主要方式之一。手机短信的倾诉随意性特点带 给他们的不仅是一种情绪的解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和理解,而且可以避免由于面对面倾诉可能带来的脸面问 题。 短信文化蕴涵着东方文化的内敛的本质, 比较符合中国 人讲究含蓄的表达习惯。 2、 手机短信的多功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 平台。 当一个人遇到烦恼时, 如果找到一个好的宣泄方式, 就 6 4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S 2 0 0 7年第2期当代传播 中国新闻教育肇始于上世纪初, 以蔡元培、 徐宝璜和邵 飘萍1 9 1 8年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开端, 至 今已有9 0年历史。 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的春天在改革开放后。1 9 8 2年, 中国 高等学校新闻专业点仅有1 6个, 在校生1 6 8 5人。 1 9 9 2 年, 全 国设有新闻类专业教学点的普通高校达到5 2所,共设有新 新闻教育 能很好地缓解可能因此造成的心理压力。手机短信交流首 先就是一种和朋友聊天的方式, 而这种聊天可以随时随地,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还具有推延性。 因此大学生通过这 种方式就能将心中的烦恼、 忧虑通过不影响别人、 不伤害别 人的途径及时得到宣泄。 二、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过度迷恋短信会带来人际交往障碍 手机短信虽然是一种人机人的交流,但主体 与客体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人。 大学生如果过度迷恋短信, 会剥夺现实交往时间。 将大 量时间花在手机短信上,就使得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 变少, 久而久之就会远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在“人机 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 在一定程度上会逐渐失 去自我、 个性改变, 与现实生活脱离, 从而不适应、 不善于在 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 与他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大, 最终导 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二)过度迷恋短信会导致短信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焦虑是一种紧张、 害怕、 担忧、 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 验。 在大学生人群中, 经常有焦虑不安、 恐惧、 抑郁等焦虑指标 的人, 目前已经超过大学生总人数的1 6 %。 这一系列心理问题 最终会影响大学生的智力、 情感及正常社会性发展。 从调查中 我们得知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手机短信已经产生了一定程 度的依赖, 如果严重依赖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 是一种强迫 症状, 这种症状被称为短信焦虑症。 这种心理疾病的表现就是 原本每天都习惯以手机短信渠道获取信息的人, 渠道突然中 断, 此时这类人会感觉极不适应而陷入焦虑, 比如变得焦躁不 安, 不停地看手机, 特别严重的会引发精神萎靡、 失眠、 头痛、 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精神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三)不良短信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侵蚀和危害 手机不良短信主要有危害国家安全的反动政治信息、 虚假诈骗信息、 网络传销信息和黄色短信息等。在调查中, 在被问到您是否接到过色情或虚假中奖短信,8 6 %的大学 生表示接到过。说明不良短信对于大学生可能存在着潜在 的负面影响。 不良短信虽然比例不大,但由于短信的转发和群发功 能使其散播能力特别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被复制成 千上万条。 大学生普遍存在认知水平偏低, 心理抵御能力不 强等弱点。 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反动政治信息, 虚假、 诈骗、 勒索等有害信息, 不仅对社会造成了精神和秩序的危害, 对 成长中的青少年危害更为严重,它严重影响到青少年正确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 (四)过度迷恋短信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多数的同学在上课时,手机都设 置为振动, 当有手机短信时, 会去看或回复。有7 9 %的同学 偶尔会在课堂上用手机短信聊天,这就使大学生在听课过 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听课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课余时间, 通过手机短信聊天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 有 些甚至聊天到深夜, 我们调查中, 只有1 8 %的人从未有过深 夜聊天的经历, 而3 5 %的人会聊到2 4时之后, 有3 8 %的同学 甚至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