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之七古典文献的检索.ppt_第1页
文献学之七古典文献的检索.ppt_第2页
文献学之七古典文献的检索.ppt_第3页
文献学之七古典文献的检索.ppt_第4页
文献学之七古典文献的检索.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國古典文獻學,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 張之洞:輶軒語語學論讀書宜有門徑,第七講,古典文獻的检索,第一節:传统纸质文献的检索方法与途径 第二節:电子文献的检索和利用,第七講,古典文獻的检索,古代文献浩如烟海,要熟悉准确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必须熟悉、掌握并善于利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古典文獻的检索,第一節:传统纸质文獻的检索与利用,一、古典文献检索的工具书,1、索引 2、目录 3、辞书,第一節:传统纸质文獻的检索与利用,一、书名检索,1、 丛书检索 2、 单书检索:善本书目、断代书目、专科书目 3、 题记检索 4、 篇目检索:专书索引、群书索引、专题索引,第一節:传统纸质文獻的检索与利用,二、人名检索 1.传记著作检索 2.传记资料检索 3.人物别名字号检索,第一節:传统纸质文獻的检索与利用,三、地名检索 四、字词句检索 五、纸质文献检索注意事项,第二節:电子文献的检索与利用,一、光盘数据库,1、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四部丛刊电子版 3、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4版 4、国学宝典V8.0版,第二節:电子文献的检索与利用,二、网络数据库 1、古籍书目检索网络数据库 2、古籍全文检索网络数据库 3、古籍全文浏览网络数据库 三、电子文献检索的注意事项,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三、佚文獻的搜輯,1、佚文檢索的辦法 、盲檢法 、直檢法 、擴展法 、機檢法 2、佚文查閱的方法 、一次定成法 、簽注法 、索引法,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四、輯佚的种类,1、編輯性的輯佚 2、輯存性的輯佚 3、輯復性的輯佚 4、輯證性的輯佚 5、輯增性的輯佚 6、輯合性的輯佚 主要为三类: 一、辑亡佚之书; 二、补辑亡佚之篇之部分; 三、为编别集或总集等而辑文;,第四節:古文獻中的偽書,偽書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實以及內容假造的古典文獻。,一、偽書存在的幾種現象,(1) 有偽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 (2) 有偽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 (3) 有掇古人之事而偽者; (4) 有挟古人之文而偽者; (5) 有传古人之名而偽者; (6) 有蹈古书之名而偽者; (7) 有惮于自名而偽者; (8) 有耻于自名而偽者; (9) 有袭取于人而偽者; (10) 有假重于人而偽者; (11) 有恶其人,偽以祸之者; (12) 有恶其人,偽以诬之者; (13) 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 (14) 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 (15) 有伪而非伪者; (16) 有非伪而曰伪者; (17) 有非伪而实伪者; (18) 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 (19) 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世弗悟者; (20) 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 (21) 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明代胡應麟將歷代偽書現象歸納為21種),第四節:古文獻中的偽書,偽書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實以及內容假造的古典文獻。,二、偽書產生的原因,1、 尚古觀念而產生偽書 易卦托名伏羲,本草托名神農,內經托名黃帝,周禮托名周公。 2、 文獻亡佚而產生偽書 東晉梅賾傳出古文尚書,明代范欽刊印竹書紀年 3、 政治相爭而產生偽書 唐代牛李黨爭,原提牛僧儒撰周秦行紀實為李德裕門人所為。 4、 學術相爭而產生偽書 王肅偽造孔子家語 5、 偽署作者而產生偽書 6、 好事妄為而產生偽書 明代豐坊偽造子貢詩說,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一、辨偽及其意義,1、 何謂辨偽 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认定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2、辨別偽書的意義 清代辨伪名家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有云: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梁启超所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举述史迹,思想,文学三个方面的10小类例证,反复说明古籍不辨真伪所造成的研究恶果。前人对古书辨伪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多有论述,今概括起来大致有四; 一、是不辨古籍之真伪无法确定文献的价值。 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的整理。 三、是不辨真伪无法编篡史书。 四、是不辨真伪无法认识学术源流。,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二、辨偽的方法,1、 前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 (1)朱熹所说:“熹窃谓生于今世而读古人之书,所以能辨其真伪者,一则以其义理之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未有舍此两途,而能真正臆度悬断之者也。”,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二、辨偽的方法,1、 前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 (2)胡應麟四部正訛系統總結辨偽“八法” 、核之七略以觀其源 、核之群志以觀其緒 、核之并世之言以觀其稱 、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 、核之文以觀其體 、核之事以觀其時 、核之撰者以觀其托 、核之傳者以觀其人,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二、辨偽的方法,2、 今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 、從目錄文獻入手,考察古籍文獻的流傳以辨真偽 、從歷史事件入手,考察其發生的時間與作者在世的時間以辨真偽 、從作者生平入手,考察作者生平事跡和著述等以辨其真偽 、從文風語體入手,考察其出現的特定文風、詞語、文體等以辨其真偽 、從徴引文獻入手,考察其與傳本的異同、時代的前后等以辨真偽 、從思想內容入手,考察其體現的學術觀點等以辨其真偽,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 二、辨偽的方法,3. 总结的方法 第一,利用目录学知识考辨,包括: 利用先后著录考其流传过程,看所辨书能否纳入该过程; 对比古典目录中所言该书的篇卷版本特征,看所辨书是否吻合; 第二,先从古书中辑出该书,再与所辨书对照。 第三,将所辨书所记史事与所辨书署名作者的卒年和履历对比,看 是否有其不能知的事。作者是否有可能作此书。 第四,所辨书的文体风格、语词语法特征、名物典章词、职官名、地理名等是否与其时代一致。如与此时代不一致,那与何时代一致。 第五,假定此书为某时某人作,亦从上述四个方面加以考辨。,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易:分經、傳兩部分。經:由卦、爻兩種符號和卦辭、爻辭兩種文字構成。最早可能萌芽於殷商之際,惟全部經文當系長期積累的產物。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傳也稱“十翼”,是儒家後學對易經的各種解釋,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十篇。舊傳孔子作,實不可信。大抵系戰國末期或秦漢之際的作品。,詩經選錄了西周初年(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前6世紀)的詩歌。大雅產生於西周,小雅產生於西周末年與東周。周頌約產生於西周前半期,魯頌約產生公元前七世紀魯國的詩,商頌約是前八七世紀宋國的詩。 詩序:毛詩序的簡稱。現存詩序有“大序”、“小序”之分。東漢鄭玄詩譜,以“大序”為子夏作,“小序”為子夏、毛公作。宋代以來學者,或據後漢書儒林傳中衛宏作詩序之語,認為是衛宏所作。鄭樵、朱熹等對詩序的解說也多有辯難。近人黃節認為衛宏所作乃毛詩序義。,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書:尚書。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匯編。相傳孔子編選而成。事實上如堯典、皋陶謨、禹貢、洪范等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二十九篇,即今文尚書。漢武帝时在孔子宅壁中發現古文尚書,計四十五篇。這四十五篇中有二十九篇和今文本相同,另外還多出十六篇,是為逸篇。相同的二十九篇孔安國為之作注,逸篇則未作注。新莽時期古文尚書立于學官,魏正始年間,古文尚書刻成三體石經。 東晉元帝時梅賾獻孔傳古文尚書計五十八篇,除舜典一篇外,每篇都有孔安國的“傳”,書前還有一篇孔安國的尚書序。孔傳古文尚書刪除兩漢時傳習的泰誓,另換了三篇泰誓,今古文尚書基本相同的僅剩下二十八篇了。又從一直所傳堯典中分出下半舜典(開頭加了二十八字),從皋陶謨中分出下半為益稷,盤庚則分出三篇,從顧命中分出康王之誥,這樣孔傳古文尚書有三十三篇內容基本同于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另增多了二十五篇,是為“晚書”。(今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即以孔傳古文尚書為本。)晚出的二十五篇是:大禹謨、胤征、湯誥、伊訓、咸有一德、武成、旅獒、冏命、仲虺之誥、蔡仲之命、太甲上中下、說命上中下、微子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泰誓上中下。都是晚出的偽書,雖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引用必須慎重對待。 清代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其中屬于“今文尚書”的有:堯典(包括舜典,但無舜典篇首的二十八字)、皋陶謨(包括益稷)、禹貢、甘誓(以上為虞夏書)、湯誓、盤庚上中下、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以上為商書)、牧誓、洪范、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包括康王之誥篇)、費誓、呂刑、文候之命、秦誓(以上為周書)共二十八篇,注疏本分為三十三篇。每篇的寫成時代各不相同。周初五誥(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寫成時代最早,堯典、禹貢、舜典等與前五篇比較,為時稍晚,是隨儒家思想的發展陸續寫成然后附加上去的。,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逸周書原名周書。連序共七十一篇。有人誤認為與竹書紀年同時出土,稱為汲冢周書。經后代學者考定為先秦古籍,多數為戰國時人擬周代誥誓辭命之作,敘起周文王、周武王,下至春秋后期景王。郭沫若指出確信為周初文字者為世俘解、古殷解及商誓解。其中世俘解文字體例與周初甲金文相合。“解”是孔晁加上去的。 司馬遷、鄭康成、許慎、馬融等兩漢學者均引用過,晉代杜預注左傳時(當時竹書紀年尚未出土),也曾引用該書為據,稱周書。另外束皙傳和左傳正義引王隱晉書所載竹書篇目,并未列逸周書,劉知幾引此書,亦未見冠以“汲冢”之名。,春秋三傳:現存春秋是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按照魯國十二個君主的次序,重加整理刪定而成。公羊、榖梁兩傳各十一卷,其寫定時間均在漢代。,荀子:該書絕大部分出于荀況之手,荀況(BC307-BC213即秦始皇三十四年),主要活動在BC282-BC238年之間,在齊威王時游學稷下,到齊湣王時一度離開,齊襄王詩他又重回。荀子一書,也有部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