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危石的防治管理措施.doc_第1页
山体危石的防治管理措施.doc_第2页
山体危石的防治管理措施.doc_第3页
山体危石的防治管理措施.doc_第4页
山体危石的防治管理措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仅供参考整理安全管理文书山体危石的防治管理措施 日期:_ 单位:_第 1 页 共 13 页山体危石的防治管理措施摘要:我段管辖范围广沿线高堤深堑为典型的山区铁路,尤其丰沙线、京原线蜿蜒穿行于燕山山脉深谷之中,依山傍水,迂回曲折,隧道密集,桥梁众多,常有危石掉落至线路,汛期更为加剧,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本文对2012年六次落石进行深刻分析,总结危石防治经验,从而使该段危石防护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关键词:危石防治管理措施一、管内设备现状:我段管内线路大部分为山区铁路,抗洪能力较弱,山体风化严重,历史上多次发生塌方落石、路基坍塌、泥石流、水淹线路等水害,重点是山体的塌方落石对运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丰沙线,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起北京丰台,西至河北怀来县沙城,全长102公里,为上下行分开的双线电气化铁路,由于建设年代早,建设标准低,造成高堤深堑,发生塌方落石对行车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对正常的铁路运输造成较大影响,是我段防洪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路局陆续投资对丰沙线部分抗洪能力不足处所进行了工程治理,接长了隧道口明洞,增设了柔性防护网和水沟挡墙等,对提高丰沙线的山体危石整治和抗洪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丰沙线基础设施薄弱,防洪标准低的现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还没有系统地从根本上解决。另外,京包线的南口(k52.8)-康庄(k82.4)间、京原线的石南(k6.2)-燕山(k30.0)、大台线的门头沟(k20.1)-木城涧(k52.8)间,修建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运营后对山体危石整治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山体风化破碎严重,经常发生山体落石,对行车安全构成很大威胁。2012年以来,我段管内经历了17次较大范围降雨,其中大到暴雨6次,降雨量730.8mm,6月份至7月份,管内降雨频繁,尤其7月份降雨量419.3mm,较往年248.7mm,偏多近七成,丰沙、京原、大台线连续发生6次山体落石,险些造成列车撞压落石事故,对行车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二、落石情况分析:大台线k47+370处落石6月9日,大台线k47+370发生落石掉入限界,单机545928次机车司机发现后紧急停车,将落石清理除限界外后开车,中断行车30分。原因分析:1.对区域性大雨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防范不足。自6月7日大台地区普降大雨,门头沟线路车间在段发降雨预警通知的情况下,未能对管内可能发生的水害有充分的认识,在人员安排、工作布置上不迅速,在防范措施上不到位。2.日常检查不仔细、不深入。汛前,多次安排对山体危石进行隐患排查、存在主观情绪,在连续降雨情况下,雨水下渗,造成山体裂缝开裂,发生落石,上道侵限。3.执行雨中巡守制度不严格。巡守人员未能严格执行雨中不间断巡查的规定。同时,也暴露了段防洪办存在以下问题:1.日常对车间布置的多,下现场少,对车间的防洪检查、隐患排查、巡守制度的落实督导不力。2.防洪意识的敏感性不高。在大台地区降大雨的情况下,根据以往经验大台线可能会发生落石,没有督促、派员到落坡岭线路工区指导防洪检查工作。此次事故教训十分深刻,对我们段是一次警醒。暴露出在防洪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干部作风不实、防洪检查不细、防洪措施落实不力、监督检查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同时也反映防洪管理仍有死角、防灾意识淡薄、执行力差、隐患排查流于形式、现场力量薄弱。大台线k48+500处降雨造成山体落石6月25日0:50分冒雨巡检人员刘钦栋、张卫东、刘海生发现大台线k48+500处上行左侧石碴边坡及路肩上6块落石,最大150公斤左右,立即将落石清理至限界以外,于1:05分清理完毕。大台线k50+450山体滑坡塌方门头沟地区6月23日-27日发生连续降雨过程,落坡岭监测点降雨量41.4mm,门头沟线路车间落坡岭线路工区安排职工程英才、刘海生于24日携带通信设备和看守应急帐篷对大台线大台-木城涧k50+400-k50+700级防洪地点进行雨中监视和雨后2天的临时看守。29日9:30看守人员发现k50+450线路右侧山体发生滑坡塌方约2立方米,其中有一块500mm300mm200mm落石掉路至砟肩,已侵限,看守人员立即通知大台车站驻站员杨来才扣发列车(当时大台站上下行方向均无列车),并将落石清理至限界外后立即通知在k50+700处进行线路作业的工长刘钦冻,工长带领4名职工立即赶到现场对塌方土石进行了清理,同时车间主任钟新武也立即到现场进行抢险。随后在大台线k45-k48进行山体检查的主管防洪副段长安宝成接到通知后马上带领门头沟桥梁车间主任回春奉赶到现场指挥处理。经现场勘查后发现滑坡塌方山体附近仍有滑落的可能,马上调集门桥扫山工区,工长杨秀义带4名职工携带机具赶赴现场。根据现场情况马上向路局请求施工封闭点对可能滑落的危石进行扫山施工。在路局的大力支持下于11:20封闭线路扫山工区进行了扫山施工,12:20开通线路,扫除危石5立方米,基本消除了隐患。大台线k47+350山体滑坡塌方2012年7月10日门头沟普降中到大雨,11日门头沟线路车间落坡岭工区班长王德虎带领职工张卫东对大台线进行雨后巡查,14:03巡查至大台线k47+350处发现右侧山体剥落约60余方,掩埋线路15米,立即通知大台站进行封闭线路,于14:05封闭线路。随后上报车间及调度。段接信息后,立即启动防洪应急预案,门头沟线路车间主任钟新武、门头沟桥梁车间主任回春奉组织80余名职工进行抢险。段长孙彦明带领安全科长郭建斌、人事科长王钰及防洪办人员亲临现场指挥抢险,正在官厅地段和工务处赵继华副处长检查防洪工作的安宝成副段长也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路基工区首先对可能再次发生塌落的浮石进行了清理。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顶烈日,冒酷暑,经3个多小时全力抢险,于17:36限速25km/h开通线路。总结三次落石好的方面:一、工区落实雨中、雨后检查有力。门头沟线路车间执行冒雨检查较好,能认真执行雨中、雨后巡查制度,认真负责,能及时发现落石,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了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二、段领导、车间干部赶赴现场及时,为现场指挥决策赢得时间,减少了线路中断行车时间。三、应急响应到位。水害发生后组织行动快速、抢险机具携带齐全,根据现场情况和天气较热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分批次轮流抢险。四、借助无线传输设备,现场灾情传送及时,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赶到现场的技术人员除了携带数码照相机外,利用手机拍摄,将现场情况和周围环境的图片及时传到段调度和路局防洪办,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丰沙下行线k60+575处落石2012年7月6日3:10分,幽州工区接沿河城西站通知:货车J7司机反映丰沙下行线k61+044m处发现落石,紧急停车,通知工务检查线路。接通知后,珠窝线路车间、门头沟桥梁车间组织人员前期到现场检查,随后段主管防洪副段长安宝成带领桥隧科科长闫明及门头沟桥梁车间人员赶赴现场检查。1.现场情况:7月6日3:25分幽州工区工长黄恩君带领人员赶到现场,发现丰沙下行线k60+575m处线路左侧砟肩及路肩上有石块5块,其中最大一块约15kg,石块不侵限,货车J7于3:10分停车,于3:29分开车。2.降雨检查情况:我段管内沿河城地区7月5日20:05分左右开始降雨,工区人员及时出动检查。雨势逐渐加剧,于20:25分在沿河城西站登记,珠窝东至沿河城西间线路封闭。线路封闭后,工区组织人员对该区段线路进行了认真地检查,20:40分降雨停止,经检查线路设备正常,于21:05开通线路。开通后,珠窝线路车间主任孙毅波于21:40添乘YZ23505次机车对珠窝东-沿河城西-旧庄窝东间线路进行了添乘检查,经检查线路设备良好,周边无异常。降雨后工区继续对线路进行了全面覆盖检查,工区继续分批次对线路进行了检查,未发现落石。3.落石原因丰沙下行线60k+340m-61k+720m地段左侧山体高约350余米,邻近线路开凿面高70余米,距线路15-20米,风化严重,前期已对部分开凿面进行了柔性网防护。经现场扫山工上山实地查看,由于近日降雨,在山体高度约200m处风化石受雨水冲刷,底部土体松软失稳,造成风化石脱落。京原线k16+437落石2012年7月16日8:47分,货物列车55864次运行至我段管内京原线16km437m处,司机发现道心内有一石块,已侵入限界,随即停车,对石块进行了清理,石块清理出限界以外后,列车55864次于9:13分开车。该石块外部尺寸约:0.3m0.5m0.6m,重约300斤,经检查线路设备良好。后经调查,该石块是房山区林业局在京原线k16+400-K16+600线路右侧山体半山间进行修建防火道施工摆放的,石块滑落侵入铁路限界。修建防火道施工地点距线路水平距离约130m,垂直高度约200m.原因分析:1.安全风险意识不强,对环境变化就是最大的风险认知不够。京原线k16+400-K16+800线路右侧为山体,房山区林业局在半山间进行修建防火道施工,但是,对于地方政府的施工,以及施工会对铁路正常运输造成影响,段及车间均未检查发现,未能引起高度重视,更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是导致此次落石的直接原因。2.段及车间对周边环境存在的安全风险敏感意识不强。针对7月6日我段丰下k60+500和7月11日大台线k47+350发生落石问题没有进行认真剖析,未引起震动,对刚刚发生过的问题理应进行扩展分析,排查其它危石隐患,但段及车间只是进行了提示预警,没有很好地进行细致排查,反映出我段各级干部在狠抓落实上还存在很大差距。3.对防洪重点地段的检查不细、不全面。京原线k16+470-k16+700是级防洪重点处所,车间工区日常的检查只是局限于线路两侧邻近的山体情况,未对线路右侧上部的山体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和掌握,在识别研判安全风险源上存在很大漏洞,也是发生落石侵限的一个重要原因。4.此问题发生在安全大检查刚刚结束,反映出我们在安全检查上不够深入,对各项制度的落实上还存在差距,查找问题不到位,反思不深刻,没有落实到点上,问题发生在日常排查不细上,但根子却在于我们的安全管理。5.车间、班组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针对山区铁路的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没有很好地吸取历年来山体落石问题的教训,以经验判断结果的危险思想严重存在,安全思想意识树立的不牢固。三、山体危石防治分析发生六次落石后,段深刻认识到当前防洪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段长、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山体危石防治分析会,段各副职及科室、车间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对六次落石进行了全面深刻分析。会议总结山体危石防治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常态检查。首先,检查采取四种手段相结合,即日常检查、定期检查、汛期检查和专业检查。日常检查:路基检查观测工区对所有山体设备每半年全面检查一遍,对I级、II级、III级防洪地点等重点病害每季检查不少于一次,汛期每月检查不少于一次,对于其他车间、班组日常检查新发现的病害及时检查确认。路基检查观测工区日常检查应做好记录,动态管理山体设备病害台帐,提出整治方案,尤其是易掉落的浮石,必要时上报施工计划进行扫山施工,防止浮石掉落危及行车安全。桥梁车间主任(副主任)按职责分工对管内山体设备每半年全面检查一遍,对负责的I级、II级、III级防洪地点等重点病害每季检查不少于一次,汛期每月检查不少于一次。各桥梁工区工长按职责分工对山体设备每月检查一遍,对负责的I级、II级、III级防洪地点等重点病害每半月检查一遍,汛期每周检查一遍。各线路车间主任(副主任)按职责分工对管内山体设备每季全面检查一遍,对负责的I级、II级、III级防洪地点等重点病害每月检查一遍,汛期每半月检查一遍。各线路工区工长按职责分工对山体设备每月检查一遍,对负责的I级、II级、III级防洪地点等重点病害每半月检查一遍,汛期每周检查一遍。定期检查:每年不少于两次,一般分为汛前防洪大检查和汛后防洪大检查。汛前防洪大检查:由段桥隧科牵头,于每年春融、汛前组织全段人员进行全面防洪检查工作。通过检查,掌握山体设备状态,摸清设备病害发展规律,及时调整汛期防洪地点,安排防洪预抢工程和柔性防护网地段,更新山体设备台帐等。同时,各线桥车间每年按照2月底段发汛前防洪大检查通知内容要求,做好调查。路基检查观测工区对全段山区铁路进行全面调查,于每年3月底前将重新调查、修改后的山体设备技术档案(纸质和电子档案)报段桥隧科,为汛期做好防洪工作奠定基础。汛后防洪大检查:由段技术科(桥梁)牵头,于每年下汛后利用植被枯萎、山体裸露的有利时机组织路基检查观测工区对山区铁路设备重点是危石进行全面检查。通过检查,结合汛期发现的问题找出管内各种山体设备病害情况、发生原因、发展规律、整治对策,拟定次年汛期防洪地点、防洪预抢工程、需柔性防护网地段,更新山体台帐,为下一年防洪工作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汛期检查:各线桥车间、班组在保证日常检查的基础上,要按照段汛期出巡检查以及防洪通知要求,按责任区段做好对山体设备的雨中、雨后检查,大雨以后对级防洪地点不少于2天的临时看守,并责任到人。检查人员发现山体设备变化、有碎石掉落时要逐级上报段调度及防洪办,安排路基检查观测工区若发现设备变化危及行车安全,要立即采取措施,拦停列车、封闭线路,并及时上报段调度及防洪办,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行车安全。专业检查:对于较严重的山体设备病害,除了进行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外,还应进行特殊检查。重点以I级、II级防洪地点病害为主,对规模较大的山体设备病害,由段组织专业检查,必要时邀请路局、设计部门现场勘查,制定专项检查要求和整治方案。2.职责分工段桥隧科负责对山体设备巡检、确定危险等级、看守、整治的管理工作。门头沟桥梁车间路基检查观测工区负责段管内全部山体、设备病害、支挡结构的周期性检查和确定整治方案,并提报设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