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泰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B.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天子能对不朝的诸侯贬爵、削地、讨伐,说明王室力量很强,只有在西周初才有这个能力。故A项正确;西周末期王室衰微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战国时期群雄并立的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故C和D项错误。【点睛】从近几年高考对分封制的考查,无论是考查分封制度的概念,还是考查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都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或者生动的历史场景,考查学生在新问题情景下对历史知识的运用。2.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 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B. 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D. 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时期是我国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是指当时政治方面的表现之一是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日益衰微,周王室力量衰微,但不是完全没有军事力量,故C项正确,A不对;当时诸侯力量强大而王室衰微,王命不行,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而不是将权力下放,故B项错误;D不对,说法与史实相反,诸侯割据争霸威胁周天子的地位而不是巩固。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 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但不可世袭,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说法正确,地方最高长官就是任嚣;C选项错误,地方官员都是由中央来任命,地方长官没有权力任命;D选项错误,地方长官是官僚体制,并不属于贵族阶层。点睛:回答此题可以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对比来看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再结合具体选项来进行区别于筛选。首先我们要明确地方官员的任命问题以及权力分配问题,其次要认清郡县制与分封制在本质上的区别。4. 唐代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 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 地方权力的进一步分散C. 皇权的进一步加强D. 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两种含义:一是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管理;二是在中央皇权拥有绝对的权威。所以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保证皇权的独尊,符合第二层含义,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三省六部制5.唐朝与宋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A. 设立六部B. 分化相权C. 分散地方官权力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词为“加强君主权力”,唐朝时通过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君主权力,宋朝时另设中书门下,和增设参政知事,分散相权,因此B项说法最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的政治制度。6. 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上以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各种军政大权。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有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为此他( )A. 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B. 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C. 设立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D. 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一定要注意两个概念:“三司使”和“三司”,三司使是宋朝时为制约宰相,设该职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而三司是明太祖为了加强中央,分化地方,把地方权力一分为三的管理措施。其余A、D两项主要是针对中央而提出的措施,跟本题联系不大。7. 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 )A.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 “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 选调翰林等官人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对选项所传达信息要与课本中内容相对应,A是皇太极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C是康熙时设南书房,D是雍正时设军机处,相比较而言,军机处的设立是清前期最重要的加强皇权的措施,也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得全国各地和中央的权力都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身上,这样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符合题意;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在思想上也是专制的,所以对于民主思想就一定是压制的,故也符合题意;君主专制制度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其加强在经济上表现为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也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故选D;ABC答案均不完整,故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目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题目。9.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述()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A. 错误正确B. 正确错误C. 都正确D. 都不正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有明显的时代性,因此正确;雅典民主制未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此正确。故选C。其他各项均错误。考点:雅典民主制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雅典民主制的本质。雅典民主制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都没有民主权力。直接民主制存在很大的弊端。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鼎盛时期。雅典民主制的机构主要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为后世的民主制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总的来看雅典的民主制推动了雅典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10.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雅典公民皆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比例代表制少数人的民主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从材料中无法看出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排除即可。答案为A。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点评:本题属于根据材料分析特点类选择题,解题思路要求在读懂材料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而论述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用排除法即可解答正确。11. “雅典公民帕帕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通过抽签到来法庭,参加审判苏格拉底。尽管许多问题听不懂,但最后举手投票时,帕帕迪投苏格拉底有罪!”(苏格拉底之死)以上描述不能说明的是A. 雅典民主制度较大限度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B. 雅典民主创造了抽签制、投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C. 雅典民主使雅典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D.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或误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公民帕帕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通过抽签来到法庭,参与审判苏格拉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雅典民主使雅典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故选C。ABD都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12. 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有()公民享有民主权利没有阶级压迫公民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铸就了希腊人进取的民族性格男女平等、妇女参政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叙述不符合阶级社的史实,在雅典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异邦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妇女也没有参政权利,项明显错误,这样可以排除ABC三项,只能选则D项。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点评: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思路:肯定筛选法(选基法)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13.十二铜表法制定之前,罗马贵族喜欢用习惯法来裁判条件,主要是因为习惯法A. 可以保护大众的权利B. 是传统法律,不容更改C. 可以随意解释,有利于保护贵族特权D. 公平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习惯法是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BD明显表述错误,A说法正确,但不足以解释与习惯法的关系,因此不是最佳选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习惯法的不足14.关于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比较,正确的是前者是习惯法,后者是成文法前者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出现的,后者是统治阶级积极革新内政的结果两者都是在罗马帝国时代制定的法律罗马法以前者为开端,以后者为总结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不是习惯法,故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法律,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汇编和总结,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A、B和D项错误。【点睛】本题为比较型的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答此类选择题可用排除法。15.有人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A. 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议会发生了变化B. 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不仅互换了位置,而且发生了质变C. 革命只改变了统治形式,本质没有改变D. 革命后议会与国王共同掌权,两者地位相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是国家的权力中心;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制约,逐渐“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16.下列有关内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随着两党制发展而逐渐形成B. 包括首相在内的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C. 内阁成员若对首相不信任,首相就得辞职D. 首相无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即包括首相在内的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B正确;内阁制与两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内阁成员应服从首相的领导,C错误;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D错误。17.下列各项不属于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A. 民主制原则B. 自由原则C. 分权制衡原则D. 中央集权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分权制衡原则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中央集权原则即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故A、C和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自由原则不是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B符合题意。18.1861年,南部11个蓄奴州发动了叛乱,林肯总统在内战开始时提出的口号是A. “为联邦统一而战”B. “为废除奴隶制而战”C. “为黑人公民权利而战”D. “为自由民主而战”【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美国面临着南方奴隶主种植园主分裂可能。因此美国内战开始时期,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A正确;“为废除奴隶制而战”不是美国内战初期的口号,B错误;“为黑人公民权利而战”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为自由民主而战”属于独立战争开始时期的口号。错误。19.美国的两党制在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仔细观察图片,你能得出的结论是A. 政治选举是民主党和共和党激烈争夺的战场B. 美国实行政党分赃制C. 美国的两党联合执政D. 美国对两党制进行了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的驴党代表的是民主党,象党代表的是共和党,漫画反映的是政治选举中两党的激烈争夺,正确;漫画体现出的是竞选机制,不是政党分赃制,错误;美国两党不是联合执政,错误;漫画体现出的不是政党的改革,错误。20.下列法律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美国联邦宪法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权利法案颁布时间是年,美国1787年宪法、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依据时间排序,项正确;、和项错误。21.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这突出表现在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国政治制度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体现了不彻底和不完善性,故正确;宪法规定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也符合题意,故正确;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故排除;德国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符合题意,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2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条约已经明确规定英方人员的相关权力,但是材料表明清政府还有抗拒情绪,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南京条约已经签订,英国已经获得特权,B错误;D不符合材料,排除。23.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B. 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中国近代外交事业是受到外国的侵略而产生的,而且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发展的,所以体现出时代特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C选项错在,中国融入外交体系是被动的。24.威海战役时,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便之所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躋夫实效?”日本之辞或有幸灾乐祸之意,但其语也在客观上反映了A. 当时清朝军纪松弛B. 当时清朝吏治腐败C. 当时清朝教育落后D. 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取士、考试”等词语可推知体现的是教育落后,未进行教育变革,导致人才不济、民智未开、思想僵化,使甲午战争缺乏制胜的人力因素,故C正确;军纪松弛指的是部队纪律不严明(高级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法不依,腐化堕落),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吏治腐败指争权夺利、以权谋私、贪污成风,上级任人唯亲,下级糊弄支应,材料未体现,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日本蓄谋已久,故D错误。25.清朝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A. 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C. 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D. 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答案】B【解析】材料未提及洋务运动的开展情况,此项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1860-1864年正处于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之所以出现多为湘军将领担任地方督抚的现象,是因为清政府必须依赖湘军镇压叛乱,湘军也在作战中逐渐壮大了自身的实力。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官职是地方督抚,而非中央官职,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满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也没有说明这一矛盾得到解决。2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A. 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B. 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C. 全力破除传统文化D. 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答案】B【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新 文化,故 A 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教的原则删改儒家经典,反 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文化,故 B 项正确;太平天国是 对儒学的删改不是全力否定传统文化,故 C 项错误;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主张 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学不是为严格尊卑等级,故 D 项错误。27.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B. 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C. 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D. 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朕不知”、“朕不觉”等信息表达了皇帝对清末立宪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浑然不知,故B项排除;“官吏的腐败”是材料信息的片面概括,故C项排除;根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祸迫于前”,清末立宪引发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激化,故D项正确。28.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A. 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B. 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 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D. 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临时约法中追求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立法与行政机关之间相互制约,说明临时约法中关于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D项正确。A项与题干“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矛盾,总统掌握实权,排除。题干强调临时约法中关于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没有涉及賦予议会过大权力,排除B。题干强调临时约法中关于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袁世凯抛弃临时约法,复辟君主专制,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29.1912年9月30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公布之。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息。”这一规定A. 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B. 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C. 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D. 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可知符合革命派的诉求,由材料“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可知是北洋集团的胜利,同时体现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的思想主张,故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C项正确。A项属于片面反映材料,该总统令既体现北洋集团的意志,也符合革命派的诉求,排除。根据材料“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得出北洋集团的胜利,与革命派的诉求不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B。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湖北派的意志,而是强调该规定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排除D。30.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C. 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D.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后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后言论自由的现象,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故D项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31.(1)17、18世纪,英.法.美三国人民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进行了创建资本主义新型政治制度的探索。分别列出三国几经探索后形成的最终的政治体制形式及标志其政体形成的法律文献? (2)德意志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体制的变化与三国相比,最大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政体及文献: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美国,共和政体,1787年宪法;法国,共和政体,1875年宪法。(12分)(2)相同之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同:英法美政治民主化程度高,德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原因:英法美通过激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对旧制度的打击和改造比较彻底,民主化程度较高;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因而专制主义色彩浓厚。(7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形成过程的重要文件及分析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权利法案有关,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与1787年宪法有关,法国共和政体确立与1875年宪法有关。比较英法美德四国的政治体制,可以从体制是否相同,程度高低来比较。原因方面可以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及彻底性来回答即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和德国的代议制。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川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