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A. 国家走向统一B. 贵族政治走向瓦解C. 权力趋向集中D.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答案】B【解析】材料中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地域为基础划分十个行政选区,二者都打破了传统的血缘关系,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使贵族政治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ACD项符合商鞅变法,排除。2.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表现为铁犁牛耕的使用,不过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此他最有力的证据是()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并不能说明了牛耕的出现,排除A项;诗经记载的时间是从西周到春秋中期,与商代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可直接排除;从“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甲骨文已经对当时的农耕生活进行了记载,这成为“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的最有力的证据,所以选D项。3.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个体小家庭(一夫一妻)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A正确。材料中的“敬宗之道”是社会观念,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对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由材料“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可知商鞅变法的小家庭措施使传统“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4.“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评价相契合的是A. 商鞅变法B. 孝文帝改革C. 澶渊之盟D. 岳飞抗金【答案】B【解析】【详解】“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指的是相对落后的民族向相对先进的民族学习而实现民族的进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此评价契合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推动了鲜卑族的进步和民族间的融合,故选B项;商鞅变法属于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和“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不属于实现民族的飞跃,故排除C、D项。【点睛】题意中的评价指的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即相对落后的民族项相对先进的民族进行学习的过程。5.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A. 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 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 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 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答案】B【解析】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材料中的家庭成年男子分家另过,是为了减少家中男丁数,以逃避保甲法的义务。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的社会现象无关,排除ACD项。6.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B. 开辟了宗教改革的道路C. 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D. 使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可以看出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人们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教会的作用,是对天主教会神学权威的否定,故A项正确。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序幕,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提高世俗当局的权力,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确定的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联系所学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因信称义”的知识分析解答。 7.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A. 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 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C. 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D. 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历史的归纳能力。无论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是中国改革开放都没有改变各自的社会性质;而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都改变了各自的社会性质,由此可以看出ab分类的标准是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所以答案选C。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办法分类整理8.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据此判断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A. 宗法观念B. 君主制度C. 内忧外患D. 优柔寡断【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光绪帝是忠臣孝子的表率,因此没有“清算”慈禧太后,这是由君主制度的内涵决定的,B项正确。宗法观念强调父系血缘关系,且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观念的影响,而是强调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君主制度,排除A。内忧外患是客观原因,它不是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排除C。优柔寡断是光绪帝的性格特点,不是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排除D。9.“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商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联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 专制王权得到强化B. 中央集权已经形成C. 家国同构局面确立D. 贵族等级秩序森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家”一词与“家”、“邦”等词含义大致相同,这说明此时“家”、“国”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都是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这反映出西周时期家国同构局面的确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周时期“家”、“国组织结构的一致性,与专制王权的强化无关;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没有实现中央集权;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时期“家”、“国组织结构的一致性,并未体现等级秩序森严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0.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A. 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B. 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C. 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D. 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来看,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主要是从维护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的,说明西汉的经济控制是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前提,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收入,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西汉时期打击豪强的措施,不能说明“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点睛】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11.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频频上演,极端气候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先秦思想中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是A.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B. 老子:清净无为,顺其自然C.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D.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答案】D【解析】【详解】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故D正确;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不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排除A;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顺其自然,强调无为而治,就是一切顺其自然,不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选项,排除B;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即互相有爱,能够都得到利益,不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选项,排除C。12.春秋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到了战国时,修墓道不用天子批准了,不但中型墓出现墓道,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这种现象说明A. 诸侯已经取代周天子B. 血缘关系被打破C. 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D. 平民地位的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连小型平民墓也起而效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等级制度被破坏,平民的地位得到提高,故D正确;诸侯并未取代周天子,故A错误;血缘关系一直存在,故B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制无关,故C错误。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条件:学问、道德(或德才);主张:为政以德(或以德治民)(2)主张:天人感应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关键:薄敛节俭(或节用)。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解析】【详解】(1)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特点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的孔子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材料“(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归纳总结即可。(2)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的叙述和对董仲舒思想的认识,材料二的主张是“天人感应”学说,其目的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的,从汉武帝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主要考查学生对朱熹思想的分析与认识。材料三阐述了“厚敛”的危害“而使民饥以死”,而要求统治者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由此概括其认识是薄敛节俭;联系所学可知,理学自南宋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4)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联系以上三问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等,上述材料都关注了民生;认识应从儒学变化的内外因分析,言之有理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面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很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王夫之反对对分封制的讨论与争鸣,认为郡县制的实行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且实现了天下的“大公”,提出郡县制尽管有一定的弊端,但相对于分封制总体上是历史的进步。解题时首先理解上述材料信息所包含的主要观点;其次,通过审题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即依据材料信息或其他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的中心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创新性政治制度及实践作用的主题,如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或科举制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等,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对上述主题加以分析阐释;再次,表述成文,先概述任一论题,后结合相关知识对该论题具体阐释,如分析郡县制的问题,包括郡县制的进步性和以往分封制的局限性等。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层次清晰、学科语言准确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格莱斯顿任首相之前,英国政府不创办学校,一切学校都是私立的,全国国民教育多半都掌握在贵族和教会手中,带有极其浓厚的宗教色彩。贫苦家庭出身的子女难以就学文盲非常多。1870年,在格莱斯顿努力下,改革了初等教育。在英国各地划分学校区。建立教育局。该局可以使用议会拔款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