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为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_第1页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为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_第2页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为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_第3页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为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_第4页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为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1 华为的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为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一、案例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独特的并得到员工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准则、信念、期望、追求、行为规范及思想方法等。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凝聚力,使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尽可能一致。从职能上看,企业文化起的是一种非制度的约束和规则作用,它对于不受公司规定和章程约束的东西产生某种影响。华为的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为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华为公司的基本法在第一章公司宗旨中开宗明义:追求第一条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员工第二条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技术策三条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用我们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精神第四条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和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利益第五条华为主张在顾客、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努力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部动力机制。绝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文化第六条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惟有在人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精神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精神文明有利于巩固物质文明,我们坚持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的方针。这里的文化,不仅仅包含知识、技术、管理、情操也包含了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社会责任第七条华为以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作出贡献。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质量第八条我们的目标是以优异的产品、可靠的质量、优越的终生效能费用和有效的服务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要。质量是我们的自尊心。人力资本第九条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核心技术第十条我们的目标是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电子和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利润第十一条我们将按照我们的事业可持续成长的要求,设立每一个时期的合理的利润率和利润目标,而非单纯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价值分配上,华为公司基本法规定:价值创造第十六条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了公司的全部价值。知识资本化第十七条我们是用转化为资本这种形式,使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累积贡献得到体现和补偿,利用股权的安排,形成公司的中坚力量和保持对公司的有效控制及公司可持续成长。价值分配形式第十八条华为可分配的价值,主要为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其分配形式是:机会、职权、工资、奖金、安全退休金、医疗保障、股权、红利及其他人事待遇。公司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价值分配原则第十九条按劳分配的依据是:能力、责任、贡献和工作态度。按劳分配要充分拉开差距,分配曲线要保持连续和不出现拐点。股权分配的依据是:可持续性贡献、突出才能、品德和所承担的风险,股权分配要向核心层和中间层倾斜,股权结构要保持动态合理性。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比例要适当。二、教学用途本案例适用于“企业精神文化”一章中关于“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理解。三、讨论参考题1、华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体现?2、你觉得现代企业的价值应该是什么?案例2 从“海尔定律”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一、案例1、海尔定律(即斜坡球体论):企业如同爬坡的一个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职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它就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依据这一理念,海尔集团创造了“OEC管理”,即海尔模式,这个模式是“制度管理”。在此基础上,海尔倡导“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迅速反映,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坚持“用户永远是对的”服务理念,并把“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作为海尔发展目标,矢志不渝,使海尔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因而使“爬坡的球”有了“牵引力”,这就是“文化管理”。如果只有“止动力”,没有“牵引力”,或者说只有制度管理,没有文化管理,海尔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业绩。这说明海尔把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2、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人们对“文化与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人把企业文化概括成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从广义角度界定的企业文化,无疑把制度包含在内,即制度也是一种文化。但如果我们从狭义角度研究企业文化,制度只是文化的载体;进一步说,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研究,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员工必须作到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文化高境界”。3、制度与文化的演进方式不同。文化的演进是采取“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在倡导新文化,二者交互上升。企业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美。4、制度与文化的表现形态不同。前者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后者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物、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二者却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 5、制度与文化对人调节方式有差异。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文化管理强调心理“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也就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对多数人来讲,由于认同了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管理成为非强制性的管理;对于少数未认同主流文化的人来讲,一种主流文化一旦形成,也同样受这种主流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的约束,违背这种主流文化的言行是要受到舆论谴责或制度惩罚的。因此文化管理又具有一定“强制性”。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对制度与文化的感受度不同。体力劳动者因为其作业方式要求标准化的程度高,对制度管理的强制性敏感度较低,也就是说,遵守制度是顺理成章的事,制度管理对他们更适合;脑力劳动者因为创造性强,要求自由度较高,对较低层次的条条框框则反感,需要较多的文化管理。这是超Y理论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注意。6、制度与文化是互动的。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展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7、制度与制度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当制度内涵未被员工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至多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当制度内涵已被员工心理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比如,企业要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先定一项制度,时间长了,员工心理接受了这一制度内涵,制度变成空壳,留下的是参与文化。8、文化优劣或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决定着制度的成本。当企业倡导的文化优秀且主流文化认同度较高时,企业制度成本就低;当企业倡导的文化适应性差且主流文化认同度较低时,企业的制度成本则高。由于制度是外在约束,当制度文化未形成时,没有监督,工人就可能“越轨”或不能按要求去做,其成本自然就高;而当制度文化形成以后,人们自觉从事工作,制度成本大为降低,尤其当超越制度的文化形成,制度成本会更低。摩托罗拉公司取消“打卡”制度,是因为员工能够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大庆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是大庆人自觉的文化表现。所以威廉大内说,文化可以部分地代替发布命令和对工人进行严密监督的专门方法,从而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发展工作中的支持关系。交通是一面镜子,有警察监督时司机能够按照交通规则办事,如果没有警察监督时不能按照交通规则办事,说明制度对司机来讲没有变成一种文化,其制度成本就高;反之,如果没有警察监督时司机也能按照交通规则办事,制度已经内化在司机心目中,变成一种文化,制度成本会大幅度下降。9、制度与文化永远是并存的。制度再周延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也不能认为文化管理可以替代制度管理。由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实际上,在大生产条件下,没有制度,即使人的价值取向和对组织的目标有高度的认同,也不可能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海尔为“爬坡的球”创造了一个“止动力”,之后有为它创造了一个“牵引力”,使球既不至于下滑,又有动力往上滚,是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结合的典范。二、教学用途本案例适用于“企业制度文化”一章中关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关系”的理解。三、讨论参考题1、企业刚性制度与企业柔性文化之间关系如何?2、企业应如何进行制度文化创新?案例3 肯德基企业文化一、案例如果说各种规章制度、服务守则等是规范员工行为的“有形规则”,企业文化则是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企业文化可以比喻为行为的“基因”,它通过仪式和激励手段等方式,提供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告诉员工在企业里什么目标是最重要的,哪些是企业所提倡的和不提倡的,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朝同一个方向努力。因此公司对企业文化的投资,往往能够减少巨额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作为特许经营企业肯德基来说,其高标准的服务质量是它的生命线,也是它参与竞争的资本。为此,肯德基塑造了具有服务意识导向的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员工接受了肯德基的组织文化的同时,其各种繁复的规章制度也就深深内化在他们心中了。1、“餐厅经理第一”“餐厅经理第一”,这是中国百胜餐饮集团树立起来最重要的企业文化,这体现了公司重视生产率的提高,一切围绕第一线餐厅而服务的思想,同时也鼓励各餐厅积极进取,展开良性竞争。每年,在百胜集团中国区年会上,上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餐厅经理会因他们出色的成绩被授予优秀奖牌。中国百胜总裁苏敬轼先生会向取得优异业绩的资深员工颁发刻有飞龙的金牌-“金龙奖”,极富中国特色和激励性。对于每年在餐厅销售和管理上出色完成公司“冠军检测”考核要求的餐厅经理,公司都会给予特别礼遇,他们会从世界各地飞到百胜集团总部,由名贵轿车接送与总裁诺瓦克共进晚餐。中国苏州地区的一名餐厅经理昝旭东去年也曾携新婚妻子前往,簔受到贵宾般的迎接。席间,诺瓦克和部门主管还会送上逗人的塑模食品:“鸡”、“巨大的奶酪”以及表示吃得啧啧有味“会说话的牙齿”,以表扬这些员工出色的表现并作为纪念。2、“群策群力,共赴卓越”在中国百胜餐饮集团下属的所有企业里,不仅企业要成长,个人也要成长,连协作厂商,合作合资伙伴都能有成长。即“群策群力,共赴卓越”。对肯德基员工来说,随着在中国一个个市场的拓展,他们的成长机会也就应运而生。百胜集团相信,为这些年轻人做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则是至关重要的。既要满足年轻人需要创新与拓展的意愿,同时又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过程中对人员储备的需要。在肯德基,员工不会在一个职位一干太久。如果你在一个职位上干两年,就会有人过来拍肩膀:你怎么这么长时间没升迁?目前,肯德基的餐厅经理个个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且一步步从基层餐厅成长起来。从管理一家餐厅,到管理四至五家餐厅和管理七至十家餐厅,甚至管理一个市场。肯德基的阶梯型职业发展通道,使每一位具有潜质的员工都能看到攀登的希望点。对于供应商来说,肯德基带来的不仅是快速的成长机遇,并且从自身发展来说也使他们更具市场竞争力。企业、员工、协作厂商、合作合资伙伴在肯德基的远景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沟通,彼此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结成一个紧密的、团队,能达到整体绩效远大于个体的绩效的结果。年会上,集团内各管理部门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之间就相互合作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交流经验,使彼此加强了沟通,增进了企业凝聚力和众人合力,追求卓越的信心。3、“注意细节”“请陈述找零的全套操作过程!”“请问上校鸡块是用哪种鸡肉制成的?”如此刁钻古怪的问题,台上的选手们却争先恐后地给出了答案。这是某届百胜餐饮集团的中国区年会上正在热烈进行着的“业务冠军挑战赛”。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在内,来自中国区九十个城市的近五百名餐饮经理分成若干代表队,捉对打擂台,经过逐级淘汰最后角逐出本年度“冠军”。服务行业无小事,无论是食物质量、服务态度、餐厅气氛.餐厅对顾客提供的价值,就是这一点一滴的细节的总和。”业务冠军挑战赛”体现了肯德基对完美的服务质量的重视和追求。二、教学用途本案例适用于“企业物质文化”一章中关于“企业服务文化”的理解。三、讨论参考题1、企业服务文化仅仅是服务态度吗?2、企业应如何确立服务意识,真正提高服务价值?案例4 老板与企业文化一、案例有人说,企业文化即是“老板文化”,因为从根本上说,企业文化总是反映了某个企业老板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不论这个老板是私有企业的真老板还是国有企业的假老板。科学与否颇有争议,但有一点是无可辩驳置疑的,老板必须当好企业文化建设推动者这一角色。1、老板必须善于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从实践中提炼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或者说是价值观体系。这理念不仅要具有时代的特色、行业的特色,更要求带有企业的特色和企业家的个性,因而它不能从书本上抄来,它只能从企业自己的实践,从企业家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根据某些研究者的观察,任何价值观体系最初总是由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由他(或她)经过自省提供出思想的素材,经某一班子从文字上进行推敲润色,最后才定稿。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八万员工,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起立,齐声朗诵公司的“七精神”,即“工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礼貌谦虚,顺应时势,感恩戴德”。这“七精神”构成一种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工业报国”是就公司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强调发展工业,是为了振兴国家;“光明正大”是就公司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强调公司在与社会各界的交往中,光明磊落,真诚守信;“团结一致”是就公司中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言,强调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奋斗向上”强调的是对事业的开拓精神;“礼貌谦虚”强调的是对顾客的服务精神;“顺应时势”强调的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精神;“感恩戴德”强调的是员工对公司的忠诚。而这样一个价值观体系是由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提出后,以理念的形式,注入到每个成员的精神中,使大家愿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当这家企业还是一个街道弄堂小厂的时候,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制定了公司的纲领:“努力为社会生活之改善提高以及世界文化之进步作出贡献”,“生产广泛需要的贵重生活物资,要象管理中心流水线一样,源源供应于世,以消除贫困,带来繁荣”。正是这一纲领的延伸和发展,逐步形成上述的“七精神”。我国创建于1874年的杭州胡庆余堂药店,其所以能经百年而盛名不衰,与其独特的经营观念有关。其营业厅高悬的“戒欺”横匾,明确写着“药业关系生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这正是胡庆余堂在行业中争雄的诀窍,也是该企业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因而带有企业创始人的个人色彩。2、老板要身体力行,忠实地严守企业的价值观。企业老板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老板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老板确定了价值观体系之后,可以通过象征性行为、语言、故事等各种方式表示出自己对价值观体系始终如一的关注,从而使广大员工也跟着来关注价值观体系的实现。其一是通过象征性的行为。如,特里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合著的公司文化一书中就讲到了通用电气公司现任董事长的一个故事:那时候杰克韦尔奇还是一个集团的主管经理。他为了表示出对解决外购成本过高的问题的关注,在办公室里装了一台特别电话,号码不对外公开,专供集团内全体采购代理商使用。只要某个采购人员从供应商那里争得了价格上的让步,就可以直接给韦尔奇打电话。无论韦尔奇当时正在干什么,是谈一笔上百万美元的业务还是同秘书聊天,他一定会停下手头的事情去接电话,并且说道,“这真是太棒了,大好消息;你把每吨钢材的价格压下来两角五分!”然后,他马上就坐下来起草给这位采购人员的祝贺信。韦尔奇的这种象征性做法不仅使他自己成了英雄也使每一位采购代理商成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英雄。有人谈到象征在管理中的作用时指出,每一个使用象征手法的行动既是他们本身又是一出小戏,在这个意义上说,领导也是戏剧艺术家。其二是要天天讲,时时讲。老板要抓住价值观体系,全神贯注,始终不渝。如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的简卡尔岑以服务作为经营的宗旨,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机会反复强调服务。你从来听不见他谈论飞机,他总是谈论乘客。他非常注意用词: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不再是“以资产为中心的企业”,而是“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不再是“技术型或经济效益型公司”而是“市场型公司”。其三是利用提升晋级这种“未被充分认识”的管理工具。老板最关注什么,最明确最清楚的信号就是提升,尤其是在发生变革的时刻更是这样。通过提升,大家最清楚地了解到你所坚持的价值准则和优先顺序。其四是利用故事和范例。事实证明,人类的推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范例故事,而不是大量资料数据。下面的事例足以说明:有一次,雷克罗克访问温尼佩格的麦克唐纳特许快餐店,他发现了一只苍蝇,仅仅是一只苍蝇,可是它破坏了“质量、服务、清洁和实惠”的原则。两星期后,温尼佩格的那位快餐店老板的特许代理权被吊销了。在这件事流传开之后,绝大多数麦克唐纳快餐店都拼命消灭苍蝇,他们想出各种近乎神奇的办法保持餐厅里没有苍蝇,一只也没有。这就是范例和故事的效用。3、“老板”要敢于扬弃旧文化,发展新文化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一种企业文化形成时,它反映了企业成员的动机和想象,随后建立起来的有关制度和工作程序,提供了这个企业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但是,这种文化是以开始的条件为基础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就可能会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这时,老板们就要及时地予以发展和完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完全扬弃旧文化,重新创造新的企业文化。但由于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要尽量避免完全重建,最好是逐步发展和完善。老板们要积极推动变革。他们可以通过推行参与管理、加强信息沟通等方式来加速企业成员观念的转变过程。当然,必要时也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推行变革,这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如果外部环境变动剧烈,企业成员一时又难以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在这种应急情况下,企业领导也可以强行变革,以保证企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赢得优势一书中提到这么一个例子:科宁玻璃公司多年以来一直是以装饰玻璃为主要产品的。可是这个市场已开始萎缩了。正在这时阿瑟霍顿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他想把科宁公司变成一个高技术型公司。他采取了什么办法呢?他来到成品库房,那里装满了科宁公司有史以来生产出的最漂亮的玻璃制品(可是都是些滞销积压产品)。他带着一把大铁榔头亲手把价值几百万美元的成品打成粉碎,他的目的是让大家都清楚他要改弦更张,弃旧图新。他果然成功了。二、教学用途本案例适用于“企业行为文化”一章中关于“企业家行为文化”的理解。三、讨论参考题1、企业文化即是“老板文化”吗?2、你心目中企业家形象如何?案例5 企业文化是不是扯蛋 一、案例 我常想,企业与企业目的中间是一条直线,企业可以看见的一条直线,但企业不可以赤裸裸地奔这条直线,你必须象变戏法一般,要玩出许多障眼法,要在这条直线的左右绕来绕去,这绕来绕去的东西,就是企业文化;绕得好象企业不是企业,而是最富温情的慈善机构,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成功了。一般来说,企业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有以下几种,一是,如果你直奔企业目的,不忽左忽右云遮雾障地绕,就显得粗俗没有文化;二是,如果你绕得太起劲,绕得企业只剩文化而没有了企业,或者说忘了企业是干什么吃的,这样,企业也就拉倒了;三是,在一种情况下企业可以不用绕了,那就是这个企业的船要沉了的时候,它船都要沉了,它哪还有心思绕,这个时候它就急不可耐地撕下所有面纱,直奔主题而去了。都说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这话我信。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哄不了人或哄不了更多的人的企业,哄不了人或更多的人的企业,它怎么说也长久不了,长久不了,它哪里还有生命力?所以说,真正做企业的高手,他一定要懂得在做企业的同时,也要做企业文化。如同女人都要擦了粉才肯出街,企业也一样,企业的粉就是那企业文化。但粉擦得再多,老丑的女人还是老丑的女人,同样,用企业文化做幌子的企业,残酷惨烈还是残酷惨烈。这一点,年轻人看不出来。他去一个企业求职,他难免不被那个企业涂在脸上的粉所迷惑,他怀着一颗年轻的心,不染纤尘的纯真,一厢情愿的热望,投向这个企业的怀抱。企业老谋深算地用他做匕首和投枪,让他去冲锋陷阵,解决掉上司所想解决的人与事,日复一日,等到他真实了解了这个企业,真正看清楚了脂粉下企业的残酷和丑陋,他的热情就会降低减弱以至凝固,他的晴朗的天空,就会被事情的疑团遮蔽,这个时候,他也就理所当然地列在下岗和清理之列了。企业就是这样永远用着最新鲜活泼的力量、最富激情的创造力,就是这样以此为手段永无止境地追求高额利润。由此我们认识到,所谓企业文化、人文关怀、凝聚力等词,其实是妇人之仁,是文人一厢情愿的臆想:希冀天下太平,人生而公平,希冀每一声啼哭都会得到呵护,每一个申诉都会得到回应,那不是企业,那是泛着温馨奶香的幼儿园。企业绝不可以如此温情脉脉,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腐败业已成风,在社会风气日见堕落,在法制的力量还没有成长壮大,在失业率持续增长,在就业日趋艰难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一切尚没有获得更好的解决办法的今天,我们真的不能奢望一个大型现代企业集团的老总,把小事也当成大事来抓,事无巨细,使每一个员工的笑容都灿烂,使每个真诚的意念都得到张扬,我们真的不能奢望。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个不具三头六臂的企业负责人,他必须做出选择,必须有所遗漏、有所忽略、有所放弃,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企业的最高目的是追求利润,这是它残酷的真实面目。依附于这一目的而产生的企业文化,当然是为之服务和与之相配伍的,否则就乱了药性,就锣鼓镲子敲不到一个点上,敲不到一个点上的企业文化又怎么会为企业所接受?所以,企业在向它的目的靠近的过程中,其真实又残酷的做法是,绝对排除和否定彬彬有礼温良恭俭让,绝对排除和否定谦谦君子礼让三先,真正实施的是弱肉强食和优胜劣汰,除此之外,一切温情脉脉虚与委蛇的所谓企业文化,都是挂羊头卖狗肉,都是扯蛋。 二、教学用途本案例适用于“企业文化的兴起和影响”一章中关于“企业文化热潮”的理解。三、讨论参考题1、“企业文化是不是扯蛋”?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2、你觉得什么样的企业是优秀的企业?案例6 操作“企业文化”的妙诀一、案例许多企业家都被搞糊涂了,媒体一会倡导CI战略,一会建议大搞企业文化,两件事情都十分紧要,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似乎谁要是不搞企业文化和CI战略,企业就有立即关闭的危险,可是企业家真想搞搞企业文化和CI战略时,又无从下手。在此我特别向大家介绍一些操作妙诀。 首先,你千万不要被别人吓倒,说自己的企业“没文化”。凡企业都有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果哪位专家敢说某某企业没文化,我愿意跟他进行公开的辩论。 那么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正确”回答,相信你一辈子也找不出标准答案。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写过一本有关“文化”的专著,将全球专家们有关文化的定义都列出来了,你猜有多少条定义?50条?太少了。80条?太少了。100条?仍然不够,是160多条!按说研究了160条有关文化定义的人是非常明白的人,可是最后他们自己加上的那条定义跟其余160多条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你根本不用理会专家们所说的“文化”。其实,只要你睁眼看看,凡有两个以上的人存在的人类活动,都是文化现象。 因此,聪明的人早就不去研究什么是“文化”的定义了,而是列举文化的现象。企业文化也一样。企业文化现象大体有七类:1、风俗、习惯、舆论;2、思维方式;3、行为准则;4、价值观念;5、精神境界;6、作风;7、待人艺术。总之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中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这样的企业文化现象任何企业都有。 既然凡企业都有文化,我们还倡导企业文化干什么?企业文化与CI战略又有什么关系?我认为虽然大家都有企业文化,但你的企业文化是否优秀?是否强势?是否可持续发展?可是一些大问题。那么,如何使企业文化成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强势的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这是一个具体操作问题,而不是一个学术研究问题。许多专家教授谈起文化来一套套的,可是你让他去操作企业文化,他就无从下手。本人经过8年多的实战操作,发现导入CI战略就是优化企业文化最好的办法。 现代CI战略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IBM开始,主要强调视觉识别VI,当时的CI战略充其量也只是VIS战略,只有在CI战略引入日本后,日本人才将它与70年代开始的企业文化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提出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于是CIS战略正式诞生了。因此,今天我们谈CI战略,就是谈企业文化战略。离开了CI战略,企业文化战略无从谈起,也很难操作。 可是许多人已经将企业文化与CI战略彻底分开来看待,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往往从外部导入CI战略,CI专家们以自己的爱好,企图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赋予企业形象特殊的意义,完全不顾企业内部本身固有的优秀企业文化传统,结果专家一走,企业理念识别系统就被搁在一边,剩下徒具形式的视觉系统。 我最近两年的实战发现,只有充分调查研究企业本身固有的优秀传统,并且以CI战略形式加以提升和巩固,才是操作企业文化的真正妙诀。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文化,而不是外部专家的文化 二、教学用途本案例适用于“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一章中关于“企业形象系统”的理解。三、讨论参考题1、企业形象系统如何体现?它们之间关系如何?2、你如何理解CI与CS(顾客满意)的关系?案例7 建立企业文化我们要面对什么问题? 一、案例1、管理模式是否适合本企业从指令型模式,也就是官僚型到文化型模式需要的跨度过大,中间好多类型,是否可以一步步走呢?况且文化型战略模式最大的局限性是:企业的职工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如果我们认为我们企业的职工有较高的素质,可以进行文化型战略模式的建立,那会落入假设管理的陷阱。2、尾数淘汰采取尾数淘汰,从表面上看,是惩罚那些不守纪律不努力工作的员工,但采取的形式却是对那些未待岗学习的员工造成的伤害,他们不再认为自己属于这个团体,而是游离于外的;破坏了团体的仅有的一点团结。一旦需要,他们是首先被放逐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损失了一部分未受待岗学习的人的忠诚、热情和智慧啊!员工的业绩应有科学的评价手段。这一要适合中国人的评价哲学,二要学习优秀企业的员工评价方法。那些涸泽而渔的评价方式损害的是那些不只为个人或他自己着想的员工,他们可是企业的命脉和脊梁。意味着,他们从此可以只为自己着想。3、文件冲突所有发布包括红头在内的文件几乎都是相冲突的,所主张的方向是驴朝东,马朝西,方向是四面八方的,如何避免了文件满天飞呢?甲部门说甲,乙部门说乙。甲乙两方又极其矛盾。这样的团体如何能前进呢?我们的企业是否应该鼓励员工发表他们的看法,吸收他们的意见建议。经过整理制定出企业的发展方向及企业的未来愿望,让一个擅于讲故事的高手把之写成愿景宣言,经过经理会或高层管理人员的签署在公司所有部门发行。如何执行而不落空谈呢?所有的投资、改造和扩建项目不得与愿景的背景环境相背离,否则意味着该项目或文件通不过。同时也意味着每位管理者必须认真阅读那份愿景宣言。4、椅子决定知识的误区我们的管理者素质是参差不齐的,通过异常手段坐到那个位置上的管理者意味着对真正人才的伤害,昨天也许还是个平常员工,略有谦虚;今天就变成了管理者,马上就会认为所有的答案都在他这儿。他马上会七拼八凑一堆东西,找出一套这个团体所有问题的“答案”。于是乎他们管理员工的方式非常之低级而又粗暴。他们之中约99%以上的管理者是“资金资产管理者”,而非“人”的管理者。我们的团体就是这样一会被外界推向一个方向,一会又被团体的需要推到另一个方向。所以造成一种认识的误区:即“是谁说的”比“说的是什么”还重要。但实际可能许多都不是。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避开“人微言就轻”的误区。5、项目论证、效益的闭门造车连外包工都给我们的办公室命名为“造假办公室”。也就是一个人,负责的那个人关上门,匆忙地写完,未做任何调查,几乎不与相关部门沟通,有的人计算效益时连贴现率都不会。到领导那批示是否继续上送时,领导关心的是这份材料有无损害本位的利益,能给他的业绩贴多少金。6、员工的认同危机(1)、我是锅炉工,怎么能干司机呢?(2)、普遍的只有少部分员工(高层部分管理者)对自己是公司的成员有认同感,而其他人则无最起码的“认同”,就是“你付我工资,我干我的工作。”这种临时工的认同如何能让我们的员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潜力?这种“认同”程度的工作也会大打折扣。工作效率之低,质量之差可想而知。我们是存续企业,那么这些存续的员工,如何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这整体的一部分呢?7、群集与边界每个小组都在严格的职能规定下只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踏足别的小组的领域从习惯和心理上都是有障碍的。这对知识在团体内的传播极其有害。在员工职责上,每个员工都在详细的指导下避免涉足他人的领域,市场人员可以不监督生产部门,生产部门要避开市场的范围。资金管理部门只能关心收支平衡和财务管理问题,而不许干涉行政。这种敌对的方式隔断了各领域间的任何可能的交流,以致部门的协调一致变成了一个梦。另外,非常重要的是,每个领域内总有人会越出边界,获取了领域外的信息。这些人的个人创新思想就非常重要。对此,管理者的宽容使这些创新思想变成了政策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生存的机会也就多了。在危机面前不乱阵脚。8、倡导的文化一个集体的成员关注和学习的东西是和高层管理者倡导的政策密切相关,因为这可能对集体的成长有价值。另外,也和他的前途命运相关。9、一次员工调查的题外结论在一次员工调查中,我获得在调查表之外的信息是:员工对管理阶层的信任危机。员工几乎无例外地认为这东西没有用,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他们也许还有那句话外之音:又是谁在捞资本呢?对于员工的信任危机,因为对管理阶层的不信任而产生的敌对情绪,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下级对上级的信任危机。因此必须在管理者中间开展诚信教育。被提出有诚信问题,且调查属实的管理者应该考虑离开管理岗位。对那些今天一种说法,明天另一种说法,而又无令人信服的改变理由的管理者,就有令人怀疑的动机。用以上方法,我认为应该遵循的是:对管理者采取“推”,而产生对普通员工的“拉”的效果。即用管理者的诚信拉动普通员工的信任。另一方面,官本位中金的缺乏,使得管理者对之趋之若鹜,一味地为自己,一味地捞钱,对员工的真正需求,真正的管理方法的忽视,造成了纪律松弛,或有也无以约束手下,或即使有奖罚也走过场,意思而已,不痛不痒,奖多了自己眼红,罚重了怕得罪人,所以员工纪律懒散,任意为之。一家小企业的总裁讲了这样的一件事,一位高级工程师告诉他,说他花了40000美元的资金试图找出一种使流程更可靠的方法,但最终发现这根本就不可能。但首席执行长官认为他自己也会这么做,并因这个工程师的大胆尝试而为其加薪。这个故事值得我们的管理者思考。10、保留资本还是人只要经济形势紧张,公司的杀手锏便是开除员工下岗,买断,等不一而足。而保留他们认为重要的资本,这与战争失败后放弃战士而保留辎重有何区别呢?逆情背理。就是放弃了有活力的人,保留了离开人就如死水般的资产。11、管理者的采邑如果最高管理者没有理想,没有把自己的理想融入企业的兴旺,他最好不要把优秀的人才用到重要的岗位上,那样双方都痛苦,如果你是人才,你也要理解领导的苦衷,你即使被提拔了,也就是为虎作伥的角色。一旦企业变成了领导者的“采邑”,那问题很快就会到积重难返的地步。之所以用“采邑”,那是因为采邑这个词本来是表示自己的财产,是自己那只下金蛋的鹅,要尽力维持其产能。但我们的管理者却是从名义上的公共财产上攫取。那可是越快越好啊。一是任期有限,生命有期;再是这公共财产是公共资源,大家都争,就有多与少的矛盾。12、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八股文主义“社会主义条件下,管理的社会属性与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条件下,管理的社会属性应体现为任何组织任何个人在实行管理时都要从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并且自觉地让局部服从全局的利益,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可以说,这段话能给人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和谐对称。但仅形式而已。许多社会主义所具有的“良好品行”都是我们人为赋予的。说得难听点:只有理论上的价值,而全是假话。学问就是要严谨,不是为了充门面。如果为了取悦某个人的话,那就不是学问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们对这一套社优资劣的论调或八股文的起是割舍不得,恋恋不已。虽然已经不是闭关锁国了,但天朝大国的虚夸何时能了?既然不好,学它做什么?这种开篇盖棺论定的论调也阻碍了中国的先进管理思想走向世界,缺乏公允的态度。我们写文章如果不改变态度就会妨碍我们走向世界。与世界的融洽和谐地相处。我们无论怎么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学习的气氛,都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关系。一般的说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在这里我们要识别自己所处的位置,在行业的位置,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力量还是大海之一滴,或者是中不溜,还有和外界的关系,我们的触角伸得有多远,一般说,触角伸得远,发展的空间也越大,但此触角和外界是依赖关系还是主宰的关系,这决定于你拥有的是核心能力还是一般水平,也就是你有多大的讨价还价能力。企业文化不是目的,它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目的。企业文化可以晚些建立,但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你不可不应付,必须重视人才,重视知识和技能。这是急务。在重视人才和知识的风气建立后在讨论建立企业文化的问题。二、教学用途本案例适用于各章中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三、讨论参考题1、企业应如何建设企业文化?2、企业文化应如何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同?案例8 惠普文化的利爪一、案例19年前,刚刚在美国获得MBA学位的陈翼良,第一次踏进惠普总部大门时,便被惠普文化深深吸引,竟毅然抛弃几大摊子家族企业于不顾,投身到惠普的怀抱。19年来,陈翼良做过财务,做过销售,做过市场;当过员工当过最底层的管理人员,当过中层管理人员,两年前坐到中国惠普总裁的座位上。 陈翼良在第一次接触惠普时,感到惠普很特别,“面试我的经理非常和善,不像银行或其它大公司的人那样爱摆架子。我感觉在未来与这些人会很容易相处,当时我还感到惠普很会尊重人,也很会照顾人。比如,跟我面谈的经理非常尊重我,在安排我去美国总部面试时,他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早上还有一个人专门到我住的旅馆来接我去吃早餐,而后开着车送我到公司。我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中,感到他们非常想吸引我到惠普来。” 当时惠普公司的管理已举世闻名,但在世界500强中,惠普还仅排在第150位,员工只有5万人。当时的惠普有一个理论, 在新招来的员工中,5年后,大概只有50的人留下;10年以后,大概只有25会留下。比如10年前惠普招了4个人,5年以后就剩下2个人,10年后就剩下1个人。“可是留下来的这个人,肯定已对惠普文化坚信不移,行为举止也是惠普化的,这样的人肯定会帮助HP做出很多有益的贡献。” 在台湾惠普的十年中,陈翼良历任销售代表、销售部经理、财务暨管理总监和市场部总经理。在此期间,他创造了连年超额完成销售定额的佳绩,并荣获惠普公司颁发的最佳经营管理奖。1992年调回美国总部升任业务发展部经理。1994年4月派往中国内地任中国惠普财务暨管理总监,1997年11月又升任为中国惠普公司总裁。 虽然陈翼良在惠普“苦熬”17年才坐上中国惠普总裁的座位,但陈翼良认为选择在惠普做事情很值得,他每一次在惠普内部调动工作,都学到不少的东西,而现在惠普的员工已从当初的5万发展到12万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惠普已从150位跃升到第13位。 惠普从来不把“HP Way”挂在墙壁上,也很少大张旗鼓地进行张扬,但“HP Way”却能对惠普公司进行管理,也能让堂堂惠普大总裁普莱特全球访问时,从来不坐专机;甚至让中国惠普总裁陈翼良说:“我不敢不尊重我的员工”。“HP Way”很厉害,厉害得让惠普的创始人骄傲不已。 惠普文化常常被人称为“HP Way”(惠普之道)。HP Way有五个核心价值观,它们像是五个连体的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陈翼良对五个核心价值倒背如流:一,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二,追求最高的成就,追求最好;三,做事情一定要非常正直,不可以欺骗用户,也不可以欺骗员工,不能做不道德的事;四,公司的成功是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并不是靠某个个人的力量来完成;五,相信不断的创新,做事情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陈翼良说,惠普从来不把惠普文化挂在墙上,也很少对其进行炫耀,可惠普却没有人不相信这种文化,“比如我就不敢不尊重我的员工,因为惠普文化已深植在我的脑袋里。我深信每个员工都有他的重要性,因此一定要尊重每个人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在一起很好地合作做事情。如果我把你轻视了,那我们双方的沟通就不会有好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与员工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 “我们深信自己的文化会成功。如果一家企业没有可信的文化氛围,正如一个人没有思想中心,会很难获得成功。身为企业领导人,要非常相信自己的企业文化,要以身作则,并有相应的执行力度。” 陈翼良对惠普文化非常热爱,无论他的言谈举止、还是行为方式都已烙上惠普的文化情结,就象虔诚的宗教徒身上有着很明显的宗教情结一样。陈翼良说他在做什么事情时,总要自觉不自觉地考虑他的所行,是否符合惠普的五个核心价值观。 惠普文化不仅锁住了陈翼良一个人,还锁住了惠普12万员工的绝大多数。与惠普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感到惠普的作派与别家公司不一样,它更加和蔼可亲、更加有大家风范。很多公司一旦发展壮大后,总裁就开始有很多的特殊待遇,比如说有自己的私人飞机,但惠普历任总裁却没有。惠普总裁普莱特从北京去青岛时,与记者们搭乘的是同一架普通飞机。“这种现象在其它的大公司你绝对看不到”。 一位西方记者在采访惠普创始人之一休利特(Bill Hewlett)时问:你这一生有没有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休利特回答说,“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参与、创建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以高科技、高质量、好的管理闻名于世,然后又成为很多公司模仿的对象。同时我也希望在我百年之后,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能继续延续,这家公司的生命能继续延续,还是很多人讨论的一个对象。” 惠普文化像有一双尖利的铁爪,能抓住人心,让文化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惠普管理之特色。这使得惠普的管理能以柔克刚、柔中有刚、柔举刚张、人性味十足。然而,被惠普文化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薰了个遍的陈翼良却说,一家企业有什么样的文化并不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企业是否具有凝聚力。 陈翼良说,“公司不同,文化也不同。但不管你这家企业文化是软性的、还是硬性的,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你的员工相信不相信你企业文化的价值观,重要的是你的企业文化能否凝聚你的员工的向心力。如果企业所有的人都相信你的企业文化,你企业文化的力量就会很大,对人的约束力也就会很大。你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的凝聚力越强、你的公司将来的实力就越大。” 惠普文化的力量来源于它的铁爪抓住了惠普很多人的心;中国海尔公司也有自己的文化,海尔文化与惠普文化不同,但海尔也一样获得了成功,因为海尔文化也有铁爪,它也抓住了海尔员工的心。 陈翼良说,“如果某个文化能被很多人接受,这个文化能根深蒂固地延长很久,那么这个文化是比较有生命力的。有些文化在短期之内可以使企业获得成功,但它不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也没有办法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这个文化就会慢慢消失。HP是有60年历史的公司,其文化传播延续了60年,说明这个文化已经很有力量。” 陈翼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最好能采各家所长、融各家所长,但别的公司不应完全照搬惠普的文化,惠普文化就像一颗大树一样,搬到另一个地方,不见得能活下去。 再优秀的公司就像再优秀的人,都有事业的高潮期也有事业的低谷期。HP在低谷时为什么能及时调整?惠普发展迟缓之时,往往也是总裁换届之时,然而,惠普总裁换届总能软着陆。因为惠普文化总能让惠普的人保持自知之明、顺应时代潮流。 陈翼良在近20年里,目睹了惠普三任总裁之风采。19年前,陈翼良来到惠普时,约翰扬当上惠普总裁刚3年。约翰扬是继惠普创始人之后上来的第一任总裁,在他执政的 13年当中,惠普的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约翰扬做惠普总裁之初,惠普销售额不到30亿美元,但到了1990年,惠普销售额已高达132亿美元;约翰扬大力发展Mini Computer,推出个人电脑,使惠普成为一家大的电脑公司;约翰扬还带领惠普做了一个很大的决策,即进入打印机领域,并于1984创造了第一台激光打印机。虽然约翰扬在任期间对惠普贡献很大,但随着惠普的发展,惠普的官僚体制的危害性越来越明显。那些需要做出及时和明智决定的问题,被一层层设有难以操作的委员会的管理机构拖延了下去。这使惠普的业绩明显处于停缓状态,当时的惠普股票已下降到25美元。约翰扬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提出退休让位。 1992年,普莱特接过约翰扬的权棒后,在其任职的8年中,惠普营业额增加了三倍,利润增加了四倍,计算机和打印机业务发展突飞猛进,使惠普成为世界第二大计算机公司。但到了1997年下半年,当惠普的营业收入达到400亿美元时,惠普发展的脚步突然开始缓慢下来。在以后的一年半中,惠普像是打了麻醉剂一样,增长缓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亚洲金融风暴的波及;二是去年上半年,供货链出现了一些问题;三是没有很好地利用网上销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