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医诊断四诊.ppt_第1页
课件:中医诊断四诊.ppt_第2页
课件:中医诊断四诊.ppt_第3页
课件:中医诊断四诊.ppt_第4页
课件:中医诊断四诊.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诊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原 理,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诊 法,望诊(含舌诊) 闻诊 问诊 切诊,脉诊,按诊,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诊察,了解,分析,判断,诊法,辩证,诊病,诊,断,中医诊断学,熟练掌握四诊 是辨证论治的首要条件。,中医诊断学,望 面色萎黄,脾气虚证,闻 声低息微,问 倦怠乏力,切 脉虚无力,中医诊断学,方:四君子汤加减,例:,治法:补益中气, 健脾和胃,中医诊断学 四诊,诊:医生运用视觉观 察病 人 的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和排泄物等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诊内容,全身望诊,局部望诊,中医诊断学 望诊,content,中医诊断学 望诊,一、全身望诊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2、望色:青、赤、黄、白、黑, 3、望形:形体强弱、胖瘦、体质形态, 4、望态:动静姿态、衰惫姿态、异常动作。,例:望神:可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重点观察两目、神情、气色、体态个方面。,中医诊断学 望诊,假神(戴阳证),失神,望形体: 1望形体的原理: 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 不同的体质形态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转归也不同。 望形体的意义: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中医诊断学 望诊,您知道中国人的九种体质吗? 您了解自己是什么体质吗? 您想为自己的身体做好养生保健吗? 当今倡导“个体化诊疗”的医学朝向,正从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趋势。人类个体差异及不同时代人的体质状态是生命科学及“人口与健康”的前沿科学问题。,中医诊断学 望诊,9,种体质,健康派 和体质 幸福社会完满状态; 气短派气虚体质 生命能量就靠气; 怕冷派阳虚体质 体内太阳没有了;,中医诊断学 望诊,平,中医诊断学 望诊,缺水派阴虚体质 生命泉水在津液; 生痰派痰湿体质 就想睡个回笼觉; 长痘派湿热体质 战痘一族成风尚;,中医诊断学 望诊,郁闷派气郁体质 缠绵不尽非美事; 长斑派血瘀体质 神秘青紫色素斑; 过敏派特禀体质 上天恩赐有不公;,content,中医诊断学 望诊,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颅、囟门、头发,面部外形、动态 2、望五官:目、耳、鼻、口唇、齿龈、咽喉 3、望躯体:颈项、 胸胁、腹部、 腰背部 4、望舌:舌质(色、形、态),舌苔(质、色),中医诊断学 望诊,5、望排出物:痰涕 、涎唾、呕吐物、二便 6、望小儿指纹: 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 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舌,舌 肌 (肌性器),纵横垂直三 方向肌纤维,(柔软灵活),肌肉间血管丰富,血供充足,(淡红鲜明),舌乳头 (黏膜褶皱),丝状乳头:呈现乳白色 覃状乳头:突出之圆点,轮廓乳头 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薄白 而润,【舌的组织结构】:,中医诊断学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舌诊的原理】:,1.舌的组织形态与舌象: 2.脏腑经络与舌象: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散舌下,舌为心之苗;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舌为脾之外候; 足少阴肾经络舌本,肾藏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均为津液组成部分,关系着舌体之润燥,反映脾肾的功能。 手太阴肺经上咽喉与舌本相连。 3.气血津液与舌象:舌为富含血脉的肌性器官,赖气血及津液的盈亏和运行状态影响舌形、舌色。,中医诊断学 舌诊,【舌诊的内容】:,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神、色、形、态。 舌苔:舌面附着一层苔状物(舌粘膜上皮角化和代谢产物)乃脾胃之气,蒸腾胃中食浊,凝聚舌面而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色、质、分布。 舌下络脉:特殊情况下诊察,了解长短、粗细、形状、颜色。,中医诊断学 舌诊,淡 红 舌 , 薄 白 苔,中医诊断学 舌诊,【舌诊注意事项】:,光线:以白天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 染苔:排除食物及药对舌象的影响。 口腔:牙齿残缺、镶牙和张呼吸等因素均可影响舌象。 季节与时间的影响。,望舌色,中医诊断学 舌诊,淡白舌 气血两虚,阳虚寒湿,红舌 主实热、阴虚,绛舌 里热亢盛 阴虚火旺。,望舌形,瘦舌 气血两虚, 阴虚火旺,胖舌 水湿痰饮 热毒、酒毒,胖,中医诊断学 舌诊,齿痕舌 主脾虚、水湿内盛证,裂纹舌 多由邪热炽盛、阴液亏虚、 血虚不润、脾虚湿侵所致,裂纹,望舌形,中医诊断学 舌诊,点刺舌 提示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中医诊断学 舌诊,望舌形,望舌态,颤动舌 肝风内动的征象。,歪斜舌 见于中风、暗痱,或中风先兆。,颤动舌,中医诊断学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望舌苔,黄腻苔 里有湿热; 痰浊内停化热,白腻苔 湿浊痰饮内停; 食积胃肠,寒湿痹症,花剥苔 胃气阴两伤,中医诊断学 舌诊,望舌苔,白苔 风热表证:心火亢盛,霉腐苔 胃脘腐败, 津液化为浊腐上泛,中医诊断学 望诊,酒渣鼻 中医多为血热、胃火而致; 西医是属于敏感过敏体质,由于饮食、环境等刺激,导致皮脂分泌旺盛,引起病菌感染。 中国学者近来发现,此病与胃中幽门螺旋杆菌过量繁殖有一一对应关系, 以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而得愈。,【望鼻】极易被忽视,中医诊断学 四诊,诊:从病人语言、呼吸等声音及病人体内发出的异常气味来辨别病情。,中医诊断学 闻诊,【听】:病人生命活动中发出的声响。 【嗅】:病体、排出物、病室异常气味。,【听声音】: 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 【声音产生的原理】:气动则为声。,中医诊断学 听声音,【发声相关脏腑组织器官】: 肺-主气司呼吸-动力 肾-主纳气-气之根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脾-主运化-气血之源 心-主神志-主宰语言 喉为发声的主要器官 会厌、舌、唇齿鼻起辅助作用,中医诊断学 听声音,发声、音哑与失音、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太息,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喘、哮、短气、少气,重浊紧闷、轻清低微、不扬、有痰声、阵作,咳后作鸡啼、如犬吠,呕吐、呃逆、嗳气、肠鸣,通过听诊获得的 异常声音,中医诊断学 听声音,中医诊断学 听声音,【谵语】: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痰热扰神) 【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语声低弱,时断时续。多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见于疾病晚期、危重病) “郑声者,重语也” 古人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呼 吸,病人呼吸正常是形病气未病;呼吸异常是形气俱病,喘 哮 短气 少气,正常呼吸:均匀,每分钟表16-18次,强弱粗细适中。 在疾病中:呼吸正常是形病气未病;呼吸异常是形气俱病; 总的原则:呼吸气粗,快出快入属实证。呼吸气微,慢出慢入属虚证。,中医诊断学 听声音,【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病在肺肾。 实风寒袭肺,痰热壅肺;痰饮停肺;水肿。 虚肺肾亏虚。 【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新感引动宿痰、久居湿地、过食生冷酸咸所诱发。 鉴别:“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喘不兼哮,哮必兼喘;哮有宿疾。,中医诊断学 听声音,【嗅气味】 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体(排出物)病室气味。 【总原则】 : 酸腐臭秽,多属实证、热证; 微有腥臭,多属虚证、寒证。,中医诊断学 嗅气味,病体气味,病室气味,口气、汗气、痰、涕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呕吐物之气,病体气味至病室的气味,说明病 情加重,卫生护理较差。如:血腥味、尸臭味、烂苹果。,中医诊断学 嗅气味,中医诊断学 四诊,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 患者平时的健康状况、自觉症状 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诊疗情况等。,诊:,中医诊断学 问诊,中医诊断学 嗅气味,一般情况,主诉三要素,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婚姻、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记录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 若病史陈述者不是本人,则应注明与患者的关系 。,疾病部位、病变性质与自发病至就诊的时间(部位、性质、时间)。,【意义】: 病史、患者的自觉症状等病情资料,需问诊才能获得。故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方法】: 环境要安静适宜、态度要严肃和蔼、不用医学术语询问、避免资料片 面失真、重视主诉的询问。,中医诊断学 问诊,中医诊断学 问诊,【问诊技巧】:,获取基本信息,假定诊断,获取诊断信息,评估假定诊断,【重点问诊】: 在已进行过全面系统问诊训练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的问诊方法。要求对就诊的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作详尽的问诊。 重点问诊的模式常用假定诊断模型。,中医诊断学 问诊,content,现在症内容:,中医诊断学 切诊,寒热、汗、疼痛、头身胸腹、饮食与口味、耳目、睡眠、二便、妇女经带、小儿,content,问寒热,中医诊断学 问诊,【寒热的含义】:,寒:,热:,中医诊断学 问诊,【寒热形成的机理】,中医诊断学 问诊,中医诊断学 问诊,西医发热: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称为发热。,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下午,【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体温调节中枢,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通过血脑 屏障,发 热,通过激活 白细胞,(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产热散热,中医诊断学 问诊,中医诊断学 问诊,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2、非致热源性发热,【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节律性变化,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重要生理活动。睡眠的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醒;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眠。 【问睡眠要点】:长短、入睡的难易与程度、有无多梦等情况。,中医诊断学 问诊,问睡眠,睡眠的异常主要有失眠和嗜睡。,中医诊断学 问诊,睡眠于卫气运行关系图,中医诊断学 问诊,失 眠,中医诊断学 问诊,病机:嗜睡多因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虚 阴盛或痰湿内盛所致。,概念:病人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症状。亦称多寐、多眠睡。,中医诊断学 问诊,嗜睡,困倦嗜睡,胸闷肢困痰湿困脾,清阳不升。 饭后困倦嗜睡,纳呆腹胀脾失健运,清阳不升,脑失所养。,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肢冷脉微者心肾阳虚,神失温养。 大病之后,神疲嗜睡正气未复的表现。 伴轻度意识障碍,叫醒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邪闭心神,常是昏睡、昏迷的前期表现。前面的都神志正常当加以区别。,嗜睡,中医诊断学 问诊,昏睡:病中日夜沉睡,虽能唤醒,但神识朦胧,答非所问,偶能对答,后旋即复睡。为昏迷之先兆。即意识昏迷。 昏迷:神识昏瞀,不省人事。或昏睡不醒,呼之不应,对外界刺激无何反应。如中风、高热之昏睡。 嗜睡与昏睡、昏迷不同,后者难以呼醒,强行唤醒而仍神志模糊,甚至呼之不醒。,比较,中医诊断学 问诊,中医诊断学 四诊,诊: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触按身体有关部位,掌握病体的变化情况。,中医诊断学 切诊,脉诊,切诊,按诊,content,脉 诊,中医诊断学 切诊,“脉象”的含义:脉动应指的形象,或手指感觉到的脉搏跳动的形象。是全身各脏腑相互协调作用下,血液在脉内循行过程中所表现,脉象形成的相关因素:,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脾胃肝肾),中医诊断学 脉诊,【脉象形成原理图】,中医诊断学 脉诊,【诊脉部位】:,1、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 2、人迎寸口法 3、三部诊法 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常用: 寸口脏腑 趺阳胃气 太溪肾气 现多用于寸口无脉者,中医诊断学 脉诊,【寸口脉的位置】,中医诊断学 脉诊,桡骨茎突内侧的部位寸 (腕侧),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后尺(肘侧),【寸口脉分候脏腑】: 寸:左心右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 关:左肝胆右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 尺:候肾,包括脐以下至足部。 浮左心右肺;中左肝右脾;沉肾。,中医诊断学 脉诊,常人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也称平脉 【特点】 有胃:从容、徐和、软滑(脾胃功能的胜衰和营养状况的优劣)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血气旺盛心神健旺) 有根:迟脉有力,沉取不绝(肾气充足) 特征: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7080次/分),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畅均匀,沉取不绝。也称有胃、神、根。,中医诊断学 脉诊,皮肤 肌肉 筋骨,中医诊断学 脉诊,【常见病脉】:,中医诊断学 脉诊,中医诊断学 脉诊,主表证, 亦见于虚阳外越证,里证的主脉, 亦可见于正常人,中医诊断学 脉诊,主热证, 亦可见于虚证,中医诊断学 脉诊,主虚证, 多为气血两虚,主实证,中医诊断学 脉诊,主阴血亏虚; 又主伤寒、痛甚 及湿邪为病,主热甚,中医诊断学 脉诊,主伤精、血少、 痰食内停、 气滞血瘀等证,主痰饮、食滞、实热等 亦是青壮年的常脉, 妇人的孕脉,中医诊断学 脉诊,主肝病,诸痛证,痰饮等, 亦可见于老年健康者,主阴盛气结,中医诊断学 脉诊,主阳盛实热 或邪实阻滞之证,主阴盛气结,独异脉的诊断意义:部位之异、脏气、脉体之独; 辨脉主病不可拘泥; 脉症顺逆与从舍:脉症相顺, 脉症相逆: (1.舍脉从症 2.舍症从脉),辨别病证的部位、判断病证的性质 分辨邪正的盛衰、推断病证的进退,中医诊断学 脉诊,脉诊临床运用,脉诊意义,content,按 诊,中医诊断学 按诊,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按诊体位,中医诊断学 按诊,坐位、仰卧位、侧卧位、肘膝位,按诊手法,触、摸、按、叩,注意事项:,手法,中医诊断学 按诊,中医诊断学 按诊,content,按诊内容:,中医诊断学 按诊,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中医诊断学 按诊,【脘腹按诊的内容】:,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以及脏器大小等,以推断脏腑病位和证候性质。 正常情况下,除大肠(结肠)、膀胱(充盈时)按诊可触及外,其他脏器一般不能触及。,中医诊断学 按诊,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大肠病:天枢、大肠俞。 心病:巨阙、膻中、大陵。 小肠病:关元。 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胆病:日月、胆俞。,【诊断脏腑病变的常用腧穴】,脾病:章门、太白、脾俞。 胃病:胃俞、足三里。 肾病:气海、太溪。 膀胱病:中极。,中医诊断学 按诊,【诊断脏腑病变的常用腧穴】,中医诊断学 四诊,病例: 腹痛(急性胃炎) 王xx,男,35岁,山东工人,病历号1xxx,出诊日期:x年x月x日 问诊:主诉腹痛两天。 前天晚上从外地归来,腹中饥饿即饱食米面蒸糕约小半盆,食后即睡,未盖被而受了凉。次日晨即觉上腹及脐左处疼痛,上腹痞塞满胀,不思饮食,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行。今日疼痛难忍,急来诊治。,望诊:发育正常,营养略差,痛苦病容,弯腰捧腹。舌苔白。 闻诊:言语清楚,呼吸即声音正常。 切诊:上腹部及脐做不均有压痛,痛处拒按,部柔软。脉象弦滑。 验血:WBC:11,700/立方毫米,分类:中性粒细胞86%。,中医诊断学 四诊,辨证: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饱伤胃,中焦不运,水谷滞塞,气血受阻,故胃脘及脐左处疼痛句,拒按。升降失常故不思饮食,大便不行,舌苔白主中焦停滞。脉象弦主疼痛,滑主停食。四诊和参,诊为食滞腹痛。 治法:消食导滞,中医诊断学 四诊,处方:大承气汤加减 另,为尽快解除疼痛,立即针刺:合谷、商阳、内关、天枢(均为双侧)。,中医诊断学 四诊,痹证(尪痹)(类风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