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竞争力评估指标建构探讨_第1页
某地区竞争力评估指标建构探讨_第2页
某地区竞争力评估指标建构探讨_第3页
某地区竞争力评估指标建构探讨_第4页
某地区竞争力评估指标建构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台湾地区地方竞争力评估指标建构之初探壹、绪论一、研究动机与目的信息、通讯、交通及生化的科技技术革命加速了劳力、资源、信息与资金的全球流通,也带动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再结构,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展,促使生产资源的国际差价逐渐缩小。取而代之,非贸易财如公共建设、生活环境、政府效率、土地及其它不易由国外进口的劳务与生产资源,以及法规制度之竞争力成为决定一未来国家经济竞争的关键因素。2000年6月由美德法等14国领袖所签署之柏林公报即指出,新世纪全球进步必须立基于社会福利、公民社会及国际社会契约,各国政府应建构优良的教育、生活环境以及有效率的福利措施,才能维系新经济持续成长,并缩小所得差距。而在全球化与区域共同市场日渐形成的环境下,已跨越国界朝地区深耕发展,地区竞争优势的营造遂成为国家竞争力的础石,地区竞争优势的发展已是潮流所趋,亦是地区在全球化发展竞争下必须的选择,国家竞争力应奠定在地区竞争优势环境的基础下,稳固的地区竞争力才能缔造久远的国家竞争优势。台湾历经数十年的努力,打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瑞士洛桑之国际管理学院(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0年所公布之竞争力年报(Annual World Competitiveness)中,我经济发展仍有不俗表现,但该报告亦显示我人民生活水准、总医疗支出、环境污染等指标在47会员国中排名落后,过度强调的经济发展致使台湾社会衍生经社失衡的发展问题,致使我国国家竞争力表现衰退,2000年我国国家竞争力便自前年的第18名下滑至第22位。台湾近几年来致力于地方自治的落实,县市政府为争取更多产业投资、人口与资金投入,求取更好的发展而进行竞争,改善工作与居住环境,以增进县市竞争力,地区发展即应找出适当合宜的发展定位,才能营造地区的竞争优势,以其特有资源、风格、产业等发展条件适当的规划,充分发挥地区竞争优势才能累积国家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成长发展,与世界接轨。然而台湾当前县市发展研究、县市竞争优势评估之信息提供相当有限,且竞争力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涵亦含括一复杂的构成体系。因此,能否透过一客观、全面的指针评估系统建立,以竞争力评价发展趋势为基础,提供具体、完整的县市竞争发展信息,为县市政府施政、产业投资、民众生活环境选择的有效参考依据。并为中央政府公共与产业发展、财务划分、区域均衡、国土开发政策拟定之参考,聚合县市竞争力为国家整体竞争力,此引发本研究探讨台湾地区地方竞争力的动机,并期望达成以下具体研究目的:(一) 探究县市竞争力之内涵。(二) 建构我国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三) 评估我国县市竞争力。二、研究议题与架构地区竞争力研究在国内仍处发展阶段,地区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因素相对重要性等研究资料亦相当少见,对于竞争力之衡量探讨多仅止于国家竞争力之研究,尚无完整、深入至地区竞争力评量之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因此,本研究属探索性研究,有以下几项主要研究议题:(一) 地区竞争力之提升扮演国家竞争优势发展之重要关键角色,地区竞争力、区域竞争之实质内涵为县市竞争力评价之基础。因此,县市竞争力评估因应包含哪些构面?影响因素又包含哪些?以之为我国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之理论基础。(二) 竞争力是一复杂的体系,为检视各县市政府竞争力概况,需将复杂庞大的统计数据有系统加以简化。因此,如何就竞争力内涵与其评价发展方向,建立一套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以供衡量我国县市竞争力。(三) 竞争力可视为一县市政府施政之综合性绩效表现结果,因此需考量以综合性指针统计资料辅以民众之主观感受调查资料才足以反应实际状况。如何选定评估指标?如何将指标运用为实际测量的工具?如何将指针数据与民意调查数据结合?评估指标彼此间的权重比率关系为何?所获得之竞争力评估指数结果又代表何种意义?Coombes and Wong (1994)提出指标建构的四个步骤:概念性建构(conceptual consolidation)、分析结构(analytical structuring)、界定指标(identification of indicators)、产出指数(creation of an index),依循上述指标发展步骤以为研究架构,本研究首先进行相关文献探讨,了解地区竞争发展之内涵,构建县市竞争力评估之架构体系,并依循该评估体系内涵之各次领域相关指标研究之探讨,分析结构并界定指针,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其次,依循所建立之我国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搜集相关统计指针数据,结合民意调查数据,以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各县市竞争力指数之计算,以获得各县市竞争力概况结果,进行各县市发展状况、竞争优势等各项评估与讨论。贰、文献探讨一、指标与指标评测指针(Indicators)往往依使用目的及评估对象之特性差异而有所不同之解释意涵。狭义的指针意义为表示一个单位效率的一个数字或少数几个数字,广义的指针解释意义则为一可归纳特定现象或事物相关信息之量度(measure),或可合理替代(proxy)该量度者。社会指标的发展目的,即在于发展新的统计序列以监督被广泛认识到的一些社会生活范围的变迁。自1960年代,社会指标即被认定为直接测定社会福祉及社会成果的工具,可以用来评估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判断社会之主要层面是否向正向发展。因此,社会指标的基本观念,即应包括目标与数据两种内涵,透过文字与数字,描述与衡量社会体系的现况与趋势,提供不同层级单位间的比较基准。社会指标的建构即必须结合社经发展的目标,将社会统计量转换为足以阐释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量,以非货币性的时间序列的统计数据为主,选取具代表性及反应性的指标外,并以有系统的方法陈述之,期以少量的统计信息,衡量任何社会体系某些方面全部或部分事项的现状、过去的变化及未来的趋势,掌握社会变迁的状况,进而求得社会发展的模式。然往往社会体系表现含括了复杂的组成结构与影响因素,因此仅以单一向度或单一指标测度社会体系之概况将多所偏颇,因此为了对社会体系制度的复杂成分加以测量,并了解这些成分如何结合运作而产生社会现象之情境,甚且了解制度的变迁,不但须建构指标,更须将所建构的指针有系统的结合成一指针体系,如此才能真正提供有效的测量信息。指针体系之建立主要即是将测度目标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组成结构,借着级级推演、分割,找寻适当、可加以测度的统计项目,对于目标主题进行评测。二、竞争力与竞争力量测个体、群体、组织间为生存或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统称为竞争(Competition),其行为往往依目的、范围、对象、方式或规则不同而有所不同之意涵,其竞争的目的殊异,竞争的方式及规则也有所不同;竞争力(Competitiveness)的概念则源自于竞争,主要期望透过竞争优势的建立,在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其定义亦视其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而有所不同,研究对象可以是国家、区域、都市、个别产业或厂商。换句话说,竞争力本身即是个模糊的概念,使用者必须经过严谨的定义及具体的衡量准则才能正确的使用。IMD指出,竞争力的衡量不能仅着眼于进入世界市场企图心的能力显现,亦需表现发展财富创造活动吸引力的能力,此外需平衡来自于历史、价值系统及传统之社会需求,均衡经济发展与社会福祉的提升,竞争力提升只是一种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一) 全体人民享有优良的生活品质。(二) 使全社会能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大环境。(三) 使我们的国家在国际上拥有生存的尊严与发展的远景。突显了为增加经济价值所进行的资源投入、环境创造经营乃至于生活素质的衡量遂为竞争力评测中基础且重要的方向。地区竞争力之意涵乃是地区依其特有之资源、风格、产业等发展条件,予以充分开发以发挥地区竞争优势,透过资源的投入与环境的经营管理,促进经济成长与社会福祉提升,而提高生活素质,创造永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地区竞争力所彰显的效果实质大于表象,它所反映的讯息是,地区发展在某一时间点上的现况。藉此可辅助地区了解其现况发展条件的优劣势在未来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应如何改善提升,以取得优势发展地位。因此,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与生活品质要素与永续生活环境的发展影响有决定性的关系。就竞争力量测而言,由于竞争力是一种复杂的多层面现象,这些不同的现象彼此分离但却有某种程度的关连,因此若以单一代表性指标描述此一复杂体制将失之过简,但若采分割指标则又难以找出互斥的竞争力指标,因此唯有选择与界定综合指标,才能有效解释复杂的竞争力现象。一般竞争力探讨主要分为两种主要方向:事前观点或绩效或结果分析。就绩效或结果分析而言,学者认为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取得优势,竞争力也必然反映在最后的竞争结果上,故采此一观点较能掌握竞争力的内涵;就事前观点而言,则主要针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或组成内涵加以探讨,IMD及WEF探讨国家竞争力都从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因素加以分析,IMD之世界竞争力年报将国家竞争力视为一个国家创造附加价值,进而增进国民财富的能力,透过前述竞争环境影响构面的概念,融合成该国特有的社会经济模式中,产生国家竞争力。而WEF之全球竞争力报告乃视国家竞争力为一国快速而持续改善生活水准的能力,亦即达成永续、高国民所得成长率的能力。就地区竞争力衡量而言,以都市范围为例,在都市竞争力衡量方面,学者认为竞争力无法直接衡量,仅能从其本质或其所造成的范围去量测,且认为都市竞争的成功来自于创造所得成长的能力。但是若使用创造所得的能力作为衡量都市竞争力的标准,将会发生下列几项争议:第一、假设前提是长期的所得水准呈现稳定成长现象;第二、都市间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所有的都市都将从中获利,因此都市竞争力不仅是所得水准的差异而已;第三、成功的都市亦是有力的都市,可以创造稳定成长的所得水准。但是这种力量是难以衡量的;第四、都市系统内所的水准的成长将会产生不均等的扩散效果;第五、所得成长同时也代表雇用员工数增加,但生产创新却会使雇用员工数减少,故如果都市的总产出增加速度比生产力提高速度快,则雇用率成长;第六、并不是所得增加就代表都市竞争力存在,还必须包括居民福利的增加及其它不同面向的问题,如所得的分配、负面外部性的创造及政府效率等。因此所得的增加只是都市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若单一使用所得来衡量都市竞争力则太过于简化,因此,地方竞争力之衡量以针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或组成内涵加以探讨,以提高生活品质与创造永续经营环境为目标,采用指针体系的观点加以分析应是较佳的评测观点。参、我国县市竞争力指标之建构国家竞争力应奠定在地区竞争优势环境的基础下,有稳固的地区竞争力才能缔造久远的国家竞争优势。就区域科学的角度而言,区域为构成国家次系统之基本单位,亦就是国家的次地理单位,而我国的次地理单位为直辖市、省辖市及县。就区域科学研究内涵而言,其主要探讨区域内之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之概况,而将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自然因素的交互影响向下分割而深入至县市层级较为合理。因此,在我国地区竞争力的衡量上,以县市为单位是较佳的划分。此外,选取县市为研究范围的原因亦包含:第一、目前统计资料之登录系以行政区域为依据;第二、就施鸿志所提出的地区竞争优势指标体系以及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目标所提出的生产环境、生活品质、生态环境的观点而言,对于改善生产、生活及生态三面向的人力及财力资源亦多由县市单位编列预算、或由中央政府以补助地方政府方式进行。在县市竞争力的衡量上,本研究拟从量度提供一地区竞争力的基础,以及具有加强或减损此基础的外力进行研究,建立指标体系评测县市竞争力表现,而不应用地区竞争力的观念建构指标量度进行县市竞争力程度的衡量,或以评估发展策略之执行对地区竞争力的增强的达成程度进行评测。主要的原因为:第一、缺乏参考系统或者临界值作为评断的依据,主观决定县市竞争力之程度恐有所偏颇。第二、地区竞争力尚缺乏明确的操作型定义,竞争力量测上应含括的面向与量测范围、量测方法的采用,亦尚未有一致的看法,竞争力整体轮廓的量测较不容易,此亦反映出竞争力的多面性。第三、应用不同指标判断一地区竞争力程度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答案,致使评测结果在使用上将产生疑虑。因此,研究影响竞争力表现之因素并依此建立县市竞争力衡量指标体系,将是县市竞争力评测上较佳的方式。自文献探讨中即指出,地区竞争力之意涵乃是地区依其特有发展条件,充分开发以发挥地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成长与社会福祉提升,而达成提高生活品质与创造永续发展环境之最终目的。因此,就县市竞争力衡量而言,非经济面因素之生活品质要素与永续发展环境要素为地区竞争优势获取方向上之重要基础,为影响地区竞争力提升力量之关键性角色。故以生活品质内涵因素与永续环境发展要素整合评测各县市竞争力表现,即可反映出县市竞争力状况,亦符合竞争力评价之发展趋势,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之架构,即应含括生活品质要素与永续发展环境要素,发展次领域架构体系整合以产出县市竞争力评比结果。透过生活品质评估指针体系研究与永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两项评估指标体系具重迭性、互动性与可循环性之概念。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强调经济发展之目的为生活品质之提升,而同时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永续发展内涵则含括生活品质内涵之发展提升,生活品质内涵为永续发展内涵之基础。因此,透过两目标评估指针体系之分析,整合生活品质要素与永续发展环境要素,可得县市竞争力提升之基础内涵六项构面:一、社会安全:针对社会可能发生之刑案与人为或自然灾害之处理能力,目标含括犯罪案件与人为或自然灾害及交通安全管理。二、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弱势团体与需帮助民众之关怀程度,透过社会福利资源投入反应县市社会福利工作表现,蕴含显示公益社会之达成程度。三、医疗保健:医疗保健反映县市在控制与管理环境之能力与表现,透过医疗资源之投入而产出民众健康程度,进一步反应社会人口素质。四、教育文化:为社会发展之基础,以教育文化设施投入与知识水准产出结果反应社会人力资源面对信息流通、社会发展之能力及生活品质水准程度。五、环境保护:反映民众生活之品质与水准且显示县市环境管理能力与环境品质关心程度,衡量县市永续发展环境创造条件与能力。六、政府行政:反映政府组织行政服务表现之效率与效能,指出县市政府执行政策推动、促进经济成长、永续发展目标之能力与表现。县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指出竞争力评价为一多向度之指标体系,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环境保护与政府行政等六构面以为提供县市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以下即透过六构面领域内涵与评价方式之研究,建立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建构与评估指标选择之理论内涵与基础;主要将县市竞争力基础划分为社会安全指标群、社会福利指标群、医疗保健指标群、教育文化指标群、环境保护指标群及政府行政指标群,分叙述如下。一、社会安全指标群国内单就社会安全发展之研究并不多见,主要社会安全评价均含括入生活品质评价领域中。然就各项社会安全领域相关研究所采用之评估指标整理发现,主要均含括社会安全构面设施与社会安全内涵管理两项度。因此,在社会安全评估上,即以社会安全设备与社会安全管理两项度发展社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二、社会福利指标群社会福利指标是即以反映社会福利与民众福祉为目的之衡量指标,其衡量标准是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之公平、合理及人道诉求为主。社会福利目标评估主要均含括于生活品质、社会福祉等之研究构面范围内,然其衡量观点主要均是透过社会福利资源投入状况分析,掌握县市政府对一般民众及弱势团体之关怀程度,反应地方政府社会福利工作之表现。所指之社会福利资源投入则以硬件设施兴建与社会福利支出为主要核心,社会福利支出又含括社会救助支出、福利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等。因此,在社会福利评估上,即以社会福利资源发展社会福利评估指标体系。三、医疗保健指标群医疗保健主要反映县市控制与管理环境之能力而获取民众健康生活之目标,而品质是环境、人员、服务及产品所呈现出符合规定、满足或超越顾客期望所呈现之一种整体特质,故以品质观点衡量医疗保健结果,主要采Avedis Donabedian(1984)依医疗品质过程所发展之结构-过程-结果架构,进行医疗服务品质之评测。四、教育文化指标群文化系由人类生活及社会变迁逐渐衍生,系社会或国家有形或无形之整体表现,也就是泛指人类之生活方式与生活形态,而教育为传递文化知识内涵,孕育文化持续发展之基础。因此教育文化为一相依、具循环性、综合表现之整合概念,透过两者构面内涵之整合,可较完整反映教育与文化相依之循环关系,文化可以为教育之产出结果,文化亦可视为教育过程之要素。因此,本研究以教育评估系统整合文化内涵发展教育文化指标群,采输入-过程-输出内涵架构,输入构面以教育文化资源、人力素质进行评测,过程构面则以教育文化教学与服务品质为衡量方向,输出构面则以教育文化参与反应输出构面结果。五、环境保护指标群环境指标的发展动机在于评估工业化及都市化所衍生的环境公害对人体健康之危害程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之成效,环境现象则涵盖了社会及自然现象。然环境资料的种类包罗万象,除包含环境背景资料与环境污染现况外,环境政策与实行绩效及长期环境品质目标亦应是涵盖范围,且环境因素相对庞杂,因而在环境保护表现评价上,尚无较具代表性之评测指标。然在真实环境品质面貌之呈现上,OECD所建构之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PSR)架构评量结果提供较佳之环境保护状态信息,故在环境保护指针群之建构上,即采用PSR体系进行环境保护表现之评测。六、政府行政指标群政府在生活品质提升与公义永续社会与永续经济等永续发展环境之创造上,扮演政策规划、拟定、推动之重要角色,因此如何在多琐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提升绩效与服务品质,为县市政府重要之课题。就生活品质影响与永续发展环境角色而言,政府行政之投入产出为传达政府服务,透过设备、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民众协助与服务。而在效率与效果的感受上,以服务对象之满意度感受即代表投入产出过程中之政府生产力与绩效表现,所产出之总影响为民众生活福祉提升,产生地方认同进而投入社会参与,尽社会之义务与责任,因此,以政府行政、民众满意度及社会参与当可充分反映政府行政之整体构面表现,并可依此内涵发展评估指标进行地方政府政府行政成果之衡量。县市竞争力主要透过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环境保护与政府行政提供县市竞争力基础,以下即依循竞争力单元构面理论与评量架构,发展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评选评估指标,然竞争力基础内涵隐含客观环境改善所达成之个人主观感受之满足,因此在后续评估指标评选上,当同时考量客观指标评价与主观民众满意度,同时采用客观统计指针资料与主观民众满意度评比资料,进行综合性评比以充分反应竞争力基础之实质内涵与整体竞争力表现。对于所建立之评估体系架构,如何由广泛可能中选取评估指标,必须先行订定评估指标选取原则,以进行评估指标之筛选,国内相关竞争力研究仍相当匮乏,无相关指标选取准则可供参考,故考量指标选择之一般性原则与本研究县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特性,订定以下指标选取原则:原则一:需符合各构面内涵理论需求本研究评估指标体系之架构内涵,主要透过构面属性之理论探讨与评测方法研究以为理论基础,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故在评估指标之选择上,当依循理论基础与内涵,选取符合理论需求与特性之评估指标,进行评测。原则二:得与其它县市比较竞争之即是个体、群体、组织为生存或发展所进行之活动,竞争优势之取得隐含目标对象之优劣比较,故指标之选取需具可供比较之性质,且竞争力之发展优劣往往影响该受测目标之生计、产业发展及环境变迁,为能与其它县市交换竞争力提升过程之问题与困难,且掌握他我之优劣表现,故在选取指标上,需考量县市间之可比较性质。原则三:能长期观察竞争力之发展为一长期之动态过程,生活品质提升与永续环境创造亦非单点、短期程序,因此在指针选择上,必须考量是否长期提供,以供长期、动态性之县市竞争力评测,判断县市竞争力之变化情形。原则四:资料易于取得与分析指标需求必须易于取得且容易进行分析,否则空有指针项而无法取得数据,将无法进行有效之县市竞争力评测。依循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架构与评估指标选取原则,以符合单元理论基础及数据属性需求之县市统计指针资料提供及体系需求指针项目,依单元评选评估指针如下:表3-1 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评测目标竞争力基础构面单元评估指针县 市 竞 争 力社会安全刑事案件发生率指标、刑事案件破获率、窃盗案件发生率、窃盗案件破获率、每万人警察人数、每万人消防人数、每万人消防车辆数、消防安检合格率、火灾伤亡率、车辆肇事率、每车平均享有道路面积、社会安全内涵民众满意度社会福利身心障碍福利机构数、儿童福利机构数、老人安养养护福利机构数、低收入户生活补助、儿童福利生活补助、医疗补助金额、每一市民享有之社会福利支出、社会福利内涵民众满意度医疗保健健保特约医疗机构所数、平均每一机构服务面积、平均每一机构服务人口、每万人职业医事人数、每平方公里职业医事人员数、每万人病床数、十大死因死亡率、住院平均每件费用、住院每日平均费用、门诊每人次平均费用、政府医疗支出经费、婴儿死亡率、医疗保健内涵民众满意度县 市 竞 争 力教育文化学校数、平均每校服务面积、教师数、教育行政机关人员数、初等教育师生比、初等教育班级人数、每一市民享有之教育科学文化支出、受大学教育占总人口比率、成人识字率、学龄儿童就学率、艺文展演活动个数、艺文活动出席人数、每万人休闲空间面积数、教育文化内涵民众满意度环境保护人口增加率、人口密度、自来水普及率、饮用水质不合率、垃圾妥善处理率、平均每日垃圾清运量、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平均每人拥有公园绿地面积、均能音量大于65分贝次数比率、环保经费支出、环境保护内涵民众满意度政府行政每一政府员工服务市民数、公益性慈善活动参加人数、志工志愿服务时数、县市长投票率、立法委员投票率、政府行政内涵民众满意度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肆、我国县市竞争力分析一、数据分析方法依据第参章所发展之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本章以台湾地区23县市为研究范围,进行县市竞争力评测,范围含括台北市、高雄市、台北县、宜兰县、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南投县、彰化县、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县、高雄县、屏东县、台东县、花莲县、澎湖县、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嘉义市、台南市等23县市;资料搜集乃依循指针体系需求,区分为次级统计指针数据搜集与调查数据搜集两方向,并依此搜集评量上所需台湾地区各县市民国八十八年社会指针与民意调查资料,进一步衡量我国23县市民国八十八年竞争力概况。相关资料来源说明如下:(一)、次级统计指针资料次级统计社会指针资料搜集主要来自政府出版之统计指针资料。(二)、民意调查资料民调资料之搜集乃采用东森民调中心与中国时报所合作进行之县市竞争力调查研究结果,该调查主要参考OECD城市指标分类方法,区分县市竞争力构面为社会安全、居民认同、环境保护、交通秩序、休闲娱乐,市容美化、医疗资源、社会救助、教育设施、行政效率、政府清廉及艺文活动等十二向度,搜集民众对各构面之主观感受,设计五等分满意度问卷进行评测;调查执行乃以各县市为调查母体,针对20岁以上且为该县市之居住人口进行电话调查访问,抽样方法则以各县市中之乡、镇、市及直辖市的区为最小抽样单位,采分层比例抽样方式,依据行政院主计处所公布之抽样单位代码、抽样单位人口数、抽样单位名称、抽样单位之电话区域码及电话前三码数据建立而成之数据库,随机抽取符合抽样单位所包含的电话前三/四码,抽取满足该抽样单位所需之样本数之样本,并将后四码采随机数产生,配合前抽出的区域前三/四码即组成抽出的欲访问样本。县市竞争力为一多向度的复杂体系,主要透过各向度力量之整合提供县市竞争力的基础,因此,以各含括构面理论为基础,透过各单元指数的产出衡量各影响构面之表现,并由下而上整合各单元指数之结果,即可反应各县市竞争力概况,获得县市竞争力之整体评价,故如何编制各单元指数、如何透过指数之整合产出县市竞争力之评价为数据分析之主要课题。本研究所建构之县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主要含括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环境保护与政府行政等六向度、共计72项指标,其中包含次级统计指针数据60项、调查数据12项,而为除去数据单位不同所产生之影响,首先进行各数据值标准化以除单位影响,各标准化数值的计算方式为:其中为第i个指标第j个观察值之标准化数值,为第i个指标第j个观察值,为第i个指针在23县市之指针平均数。竞争力体系各向度均含括数个次级统计指针数据与调查数据,在单元指数编制上,则需同时考量次级统计指针数据与调查数据的处理方式,就指数的产出而言,则需决定组合方式及在同一面向内指标间的相对权重,以下分别叙述县市竞争力单元指数之编制与整体县市竞争力之衡量方法:(一)、县市竞争力单元指数县市竞争力各单元指数之编制,主要依循数据属性之差异,分别针对次级统计指针数据与调查数据进行处理、整合,产出各面向指标评比指数值与调查资料评比指数值,并参考IMD世界竞争力年报指针数据与调查数据之整合合并方法,产出最终各单元指数,指针编制方法说明如下:1.次级统计指针资料传统指数编制方法均以简单线性组合之方式,将指针依重要性给予权数而产出,权数的给予最简单的方式即是将所有相关指标给予相同的加权,但此法只有在各指标重要性相等时才成立,或者根据理论基础或专家之判断,给予各指标不同的加权,但不论是给予相同或不同的加权,都可能是一种恣意且不客观的方式;而县市竞争力构面含括范围广泛,透过专家意见搜集给予指标权重,可能因专家意见整合不易且权重客观性问题,扭曲原始数据传递出之真实信息,因此,在指针数据处理上,本研究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透过指针数据组合,采指针之负荷量以为权数,整合以产出各项指标评比指数值。因此,在指标评比指数值的编制上,首先即针对各单元指针群进行主成分分析,产出特征值大于1且累积解释变异超过70的主成分m个,并得到各县市之在该单元构面内各成分之成分分数:以台北市为例,即为台北市第i主成分之成分分数,为因素得分系数,为台北市第n个指针变项数据值,假设某一单元指针构面之主成分数为m=4,则台北市在该单元内即可得、及四成分分数:最后综合单元内各成分分数以产出最终指数,而考量各主成分在数据解释上之贡献,因此采用加权平均的观点,将各成分分数以各成分解释变异()为权数,计算其加权平均,即产出指针数据评比值数值I:2.调查资料竞争力调查分割县市竞争力为社会安全、居民认同、环境保护、交通秩序、休闲娱乐,市容美化、医疗资源、社会救助、教育设施、行政效率、政府清廉及艺文活动等十二向度,设计满意度问项,以五等分进行受访者主观满意状况资料之搜集。在数据使用上即需整合调查结果,以符合本研究县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之使用需求。主要依循竞争力各构面理论整合调查单元范围、属性相同者将其纳入相同构面,以符合指针体系需求、单元理论完整性与整合合理性原则。因此,乃将社会安全与交通秩序整合纳入社会安全单元内,将社会救助纳入社会福利单元内,将医疗资源纳入医疗保健单元内,教育设施、休闲娱乐、艺文活动纳入教育文化内,环境保护与市容美化纳入环境保护单元内,将行政效率、居民认同与政府清廉则纳入政府行政单元内,兹将整合结果结果表列如下:表4-1 竞争力指标体系整合竞争力调查构面表县市竞争力 指标体系构面县市竞争力调查构面社会安全社会安全、交通秩序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医疗保健医疗资源教育文化教育设施、休闲娱乐、艺文活动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市容美化政府行政行政效率、居民认同、政府清廉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竞争力调查构面均以五等分满意度进行评比,在数据分析上首先采加权平均观点产出各县市竞争力调查构面各项构面满意度指数值,权数给与则依满意程度非常满意、还算满意、普通/没意见、不太满意与非常不满意分别给与100、80、60、40、20的权数,得到加权后各项构面满意度指数:i=社会安全、交通秩序、社会救助、医疗资源、教育设施、休闲娱乐、艺文活动、环境保护、市容美化、行政效率、居民认同、政府清廉即为各项竞争力调查构面指数,为该向度持非常满意意见的受访者百分比并依此类推;而各县市可得各构面调查满意度指数值:i=同上,j=台北市、高雄市、澎湖县其中为第j县市在第i竞争力调查构面之满意度指数值,为第j县市在第i竞争力调查构面非常满意之受访者百分比。在单元调查数据评比指数的编制上,则采算数平均观点,将各单元构面各项调查构面指数值计算其加权平均得调查资料评比指数值,以社会安全为例,即将社会安全与交通秩序调查构面指数值计算其算数平均,得社会安全调查资料评比指数值I:因此假设以台北市为例,就社会安全构面而言,台北市即可得社会安全构面调查资料评比指数值I:3.单元指数整合指针评比指数与调查资料评比指数即得县市竞争力单元指数,整合之方式主要参考IMD世界竞争力年报次级统计指针数据与调查数据之整合方法,以2:1的比例给与次级统计指针资料2/3与指针资料1/3之权数,而以2/3加权县市竞争力指针资料评比指数值、1/3加权调查资料评比指数值,加总产出我国县市竞争力各构面之单元指数:k=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环境保护、政府行政而各县市即可得各构面单元指数值:k=同上,j=台北市、高雄市、澎湖县其中为第j县市第k县市竞争力构面之单元指数值,为第j县市第k县市竞争力构面之指标评比指数值,为第j县市第k县市竞争力构面之调查评比指数值。所产出之县市竞争力单元指数在指数编制上,就权数比例而言,调查资料以1/3权数加权,主要考量降低后续竞争力评测上,民调数据波动可能所产生之竞争力评比不稳定性问题,以数据结构角度则调查数据为单点之民意倾向,而指针数据为客观整体概况之评价,以1/3为调查资料权数较不会造成过度扩大调查数据信息内涵之范围,致使评测结果产生不合理性与不公正性,竞争力评价结果失其真实性;而在竞争力指数使用上,就方向性而言,各单元指针值越大越好,各县市在该单元指数值得分越高,即代表该县市在此一竞争力构面表现越佳,指标所得之正负向仅为数值大小关系,并不隐含方向性讯息。在获得县市竞争力单元指数后,即可针对各县市进行各单元构面之评比,了解各县市在各向度之表现情形,可以排序手法进一步了解各构面、各县市的表现状况。(二)、县市竞争力评价县市竞争力主要透过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环境保护与政府行政等六向度竞争力基础力量总合,提供发展环境以促进经济成长,提高人民生活素质。因此在县市竞争力衡量评测上,透过六评价构面衡量成果之整合,即可获知各县市之整体竞争力表现之概况,而在整体竞争力评价方法上,如IMD世界竞争力年报或WEF全球竞争力报告均采取编制竞争力指数以进行综合性评价之观点,透过指数产出衡量受测单位竞争力概况,并以排序结果显示各评价单位之表现高低位置,然就县市竞争力的评测上,透过县市竞争力综合指数编制与产出进行县市竞争力表现评价并无法反应县市竞争力的真实情况,主要理由为:(一) 就量测目标之属性而言,各县市为我国之次地理单位,与上述两项竞争力评价报告衡量目标单为均为独立主权国家属性有所差异,以指数评价得分结果、大小、高低比较我国县市并无实质意义。(二) 就综合指数编制而言,国内尚缺乏区域(县市)竞争力研究文献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就权数给予部分,无论就理论探讨或学者意见调查均相当困难,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原始数据已在单元指数产出时损失部分信息量(解释变异),而再以不完全信息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损失更多原始数据可提供信息量,致发生县市竞争力评价失真之不合性问题。(三) 就资料分析观点,县市竞争力得分排序的结果仅是数值大小的排行显现,故得分间之差异程度并不影响排名高低优劣结果,极度微小差距所造成排序的先后将可能产生数据使用者对县市表现优劣之主观感受,产生绝对性观点而忽略相对性情况。因此,在县市竞争力评量上,本研究拟采集群分析方法进行量测,整合县市竞争力各评价构面表现,以集群将属性、表现一致之县市归类,透过群体中心表现、集群元素之属性与集群间之属性差异,进行县市竞争力之评量、分析与比较,而透过相对性比较结果之产出,即可克服量测结果意义性与评比结果绝对性问题。集群分析为一数值分类技术,不预先设立分类标准而采自然分类,利用一定计算方式、以一定之客观基准,将某些分布于计量空间的点予以分类,使分类的群落具有均值性,并使群体内各分子差距小,群体间分子差异大,以达物以类聚之效,反应数据讯息,在集群分析方法采用上,本研究拟采集群分析中非谱系(Non-Hierachical)观点之K-均值聚类法(K-means),非谱系方法可有效表现群落之异质性,并以重心排序法(Near centroid sorting)进行演算,将各样区观察值分派至最近重心,产生属性相仿之小群体,研究各集群属性、竞争力构面表现与相对状况,进行整体县市竞争力评价与分析。应用本研究所提出之县市竞争力评估指针体系,依循资料分析方法进行台湾地区23县市竞争力之评量、分析、比较,首先产出县市竞争力各单元指数,其次透过集群分析整合各单元指数,进行县市第i主成分成分分数,各县市各指针评比指数值排序结果表列如下表4-2。表4-2 各单元指数值产出排序表县市社会安全单元指数排序社会福利单元指数排序医疗保健单元指数排序教育文化单元指数排序环境保护单元指数排序政府行政单元指数排序台北市201112023高雄市2119432122台北县22171542313宜兰县6518225桃园县1818611228新竹县5217191216苗栗县6102117719台中县1672101511彰化投县8231622818云林县10152321920嘉义县4161920612台南县114145109高雄县172011141921屏东县138131256台东县19201834花莲县31271542澎湖县23221611基隆市1568231715新竹市19111271416台中市2321261810嘉义市121438117台南市922591617而整体县市竞争力分析主要采用非谱系之K-均值集群分析,将竞争力属性、表现一致者归类至同一集群,依集群中心、竞争力内涵表现与集群间之评量、分析、比较,反应台湾地区23县市竞争力差异之概况,主要可将结果分成三群:集群一:仅含括台北市,主要因其为我国首府,直辖市之行政层级与国际化都市内涵使其拥有丰富之软硬件资源,当然亦包含相当之中央统筹分配款与地方税收,使其在各竞争力内涵构面上拥其它县市有较佳之发展状况与条件,尤其在医疗保健、社会福利与教育文化之表现更是傲视其它县市,为23县市竞争力中,表现最佳之县市,可划分为竞争力领先群体。集群一之竞争力内涵表现如下图4-1所示。集群二:范围包含高雄市、台北县、桃园县、台中县、彰化县、高雄县、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及台南市,主要为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活动发展属发展中之地方区域,主要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及政府行政内涵上表现较佳,而在社会安全与环境保护构面则较不理想,在竞争力评测上,可命其为经济发展中地区。集群二之竞争力内涵表现如下图4-2所示。集群三:范围包含宜兰县、新竹县、苗栗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县、屏东县、台东县、花莲县、澎湖县,主要属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活动待开发之地区,主要在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及政府行政上表现较为突出,医疗保健内涵表现较差,在竞争力评测上,可命其为未污染开发区。集群三之竞争力内涵表现如下图4-3所示。集群分析结果发现,集群分析方法可充分反应台湾地区县市之县市竞争力差异,无论就竞争力内涵与整体评价,或以竞争力提升目标之一:经济发展为衡量观点,本研究所提出之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评测结果均可充分反应台湾地区地方之真实情况,产出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反应竞争力概况所达成之生活品质发展与永续环境发展之成果,故本研究所建立之县市竞争力评估指针体系与数据分析方法当可有效反应县市之竞争力表现,提供有效信息。图4-1 集群一县市竞争力内涵表现雷达图图4-2 集群二县市竞争力内涵表现雷达图4-3 集群三县市竞争力内涵表现雷达图图4-4 县市竞争力集群表现比较雷达图伍、结论与建议竞争力提升之最终目的在使全体人民享有优良之生活品质及使全社会能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大环境。全球化与区域市场形成趋势,跨越国界,深入地区发展,地区竞争优势营造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之础石。地区竞争力之意涵,即是地区依其特有之资源、文化、产业等发展条件,充分开发以发挥地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成长与社会福祉提升,进而提高民众生活品质,创造永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设立之目的,即希望以客观、公正之方式,反应台湾地区地区竞争力之真实情况,透过指标体系之建立,分割模糊、复杂之竞争力内涵,以量化指标量度提供地区竞争力的基础及具有加强或减损此基础的外力,透过统计科学方法整合内涵表现,以呈现台湾地区23县市之整体竞争力表现。而竞争力文献指出,生活品质要素与永续发展环境要素为地区竞争优势获取之重要基础,因此,进一步整合生活品质内涵要素与永续发展环境内涵要素,本研究建立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架构,体系含括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环境保护与政府行政等六向度。各向度评估指标主要透过相关文献理论内涵,发展竞争力构面单元指针群,建构完成共计72项评比指标之县市竞争力评比系统,其中包含次级统计指针数据60项、调查数据12项,县市竞争力评比则透过各竞争力构面单元指数产出,整合各内涵构面表现,获得县市竞争力评价。单元指数产出依循数据属性差异,次级统计指针资料采主成分分析法,以成分解释变异加权平均各县市之各成分分数,产出指数评比指数值,调查资料以算数平均观点整合竞争力调查构面,产出调查评比指数值,最后以加权总和两项评比指数值,产出各单元指数,以台湾地区23县市88年各项指针资料进行县市竞争力评比发现,各构面评比结果与该县市经济活动发展状况及社会发展层次差异有所关连,县市社会安全、环境保护评比随经济活动发展活络程度成反向关系,医疗保健、教育文化评比则随社会发展层次成正向关连,社会福利、政府行政评比则依县市社会环境状况有不同之反应结果。整体县市竞争力评价则采集群分析方法,整合竞争力内涵评比结果以克服数据运用意义性及绝对性问题,结果显示三集群可分别命名为竞争力领先群体、经济开发中群体及未污染开发群体,竞争力领先群体仅包含台北市,经济开发中群体则主要含括台湾西海岸、工商业发展中之县市,未污染开发群体则以台湾东海岸县市及西部传统农业发展县市为其组成份子,各群体竞争力表现不受行政层级影响,竞争力内涵构面社会福利、医疗资源及教育文化则随经济活动发展、竞争力提升表现越佳,社会安全、环境保护及政府行政表现越差,显示县市强调促进经济发展、区域均衡的同时,亦需注重社会结构改变、人口移入影响所产生之社会安全及环境保护问题,全面提升竞争力基础,而不致发生竞争力基础扭曲之情形。竞争力为一模糊复杂之观念,含括层面广泛。本研究依竞争力基础生活品质要素,及永续发展环境要素,建构县市竞争力所发展之评估指针系统。其评估结果仅为一竞争力评价角度上之综合评比结果,因此,在竞争力评价结果之数据使用与分析上,使用者仍须考量其专业领域角度进行专业性评价分析,不宜就评价结果以绝对性观点进行分析使用。就指标体系建构而言,主要整合生活品质要素与永续环境要素形成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然次领域分法虽无绝对性,但分类方式往往决定县市竞争力领域涵盖之范畴。因此在后续研究上,在次领域分法上应再参考相关书籍或专家意见予以加强;相同发展亦需应用在统计指标选择上,统计指标的选择主要依循各构面评估理论,依循单元评价内涵选择统计指针,指标之选择往往迁就于统计资料之提供,否则可能流于概念性质无法进行量化衡量。另外,统计指标之选择应以专家意见加强,如人民的所得水准、消费能力与就业情形,是一县市的经济活力的表现,是否须列入指标,应透过各领域专家意见搜集。建议政府或民间机构发展需求之指针数据建构,以期进行较完善且具客观性之县市竞争力评比。在评估系统之后续使用上,亦需考量各涵盖面内涵可能的变动情形与代表性指标选择之可能变动,以妥善反映各县市之竞争力表现,获取有利信息。(二) 建构我国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三) 评估我国县市竞争力。二、研究议题与架构地区竞争力研究在国内仍处发展阶段,地区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因素相对重要性等研究资料亦相当少见,对于竞争力之衡量探讨多仅止于国家竞争力之研究,尚无完整、深入至地区竞争力评量之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因此,本研究属探索性研究,有以下几项主要研究议题:(一) 地区竞争力之提升扮演国家竞争优势发展之重要关键角色,地区竞争力、区域竞争之实质内涵为县市竞争力评价之基础。因此,县市竞争力评估因应包含哪些构面?影响因素又包含哪些?以之为我国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之理论基础。(二) 竞争力是一复杂的体系,为检视各县市政府竞争力概况,需将复杂庞大的统计数据有系统加以简化。因此,如何就竞争力内涵与其评价发展方向,建立一套县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以供衡量我国县市竞争力。(三) 竞争力可视为一县市政府施政之综合性绩效表现结果,因此需考量以综合性指针统计资料辅以民众之主观感受调查资料才足以反应实际状况。如何选定评估指标?如何将指标运用为实际测量的工具?如何将指针数据与民意调查数据结合?评估指标彼此间的权重比率关系为何?所获得之竞争力评估指数结果又代表何种意义?Coombes and Wong (1994)提出指标建构的四个步骤:概念性建构(conceptual consolidation)、分析结构(analytical structuring)、界定指标(identification of indicators)、产出指数(creation of an index),依循上述指标发展步骤以为研究架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