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与企业创新_第1页
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与企业创新_第2页
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与企业创新_第3页
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与企业创新_第4页
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与企业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与企业创新标准在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是被作为规则、指南或特性界定反复使用,包含有技术性细节规定和其他精确规范的成文协议,以确保材料、产品、过程与服务符合特定的目的”。技术标准的范围比标准要小。一般来说,技术标准是指涉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且标准的内容包含有一定技术解决方案的标准。传统技术标准属于公知领域的技术规范,不含有企业的知识产权。比如,在电子通信领域,国际电信联盟和各国政府早期为确保通信质量与安全而制定的各种通信产品标准,基本都属于公开的、不包含有企业专利的强制性标准。从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看,这类标准能够作为企业创新的起点和平台,但由于任何企业都不能独占它,或者利用这类技术标准获得专门收益,因而不能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与通信产业(以下简称ICT产业)出现了技术标准“私有化”的趋势:即越来越多包含有企业专利的技术标准通过市场竞争成为行业的“事实标准”,甚至政府与国际组织制定的行业标准中也包含有企业专利。这类包含有企业专利的技术标准,不仅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电子通信业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无特别说明,本章讨论的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是指包含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一、技术标准:影响ICT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1.从两起与技术标准有关的“知识产权事件”谈起从近几年在我国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领域的影响看,有两个“事件”不能不提。一个是发端于2002年1月,延续到2003年,并且至今似乎仍没有结束的外国企业索要DVD专利费事件(以下简称“DVD事件”),另一个是发生在2003年1月“思科公司起诉华为公司侵犯知识产权案”(简称“思科诉华为案”)。我国DVD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进口国外DVD零部件(解码芯片、机芯、机头等)在国内组装的道路,DVD核心技术专利都由日、欧、美等国企业控制。从2000年开始,拥有DVD专利的外国企业联盟6C,3C,1C和MPEGLA陆续开始与我国企业谈判,要求国内企业交纳专利使用费。但由于分歧太大,没有达成协议。2002年DVD专利联盟利用WTO规则施加压力,加大了索要专利费的力度,最后获得成功。目前,国内企业每台DVD需要缴纳的专利费最高已经达到26.2美元,专利费用占价格2030,因此,多数国内企业已经停止了普通DVD产品的出口。但“事件”远没有结束。2003年9月5日6C联盟宣布扩大专利费征收范围,包括DVD-音频、DVD随机存储器、DVDRW以及DVDR驱动。不仅如此,不断有新的厂商声称有权收取DVD专利费。2004年4月,汤姆逊同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初步达成意向,向中国企业每台DVD收取11.5美元左右的专利费。2004年6月,拥有和杜比公司类似数码影音技术的DTS声称要强制征收国内DVD企业10美元专利费。这使得本已处于亏损边缘的国内DVD厂商雪上加霜。与国内DVD企业不同,主营通信产品的华为公司非常重视技术开发,拥有相当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近年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份额增加很快,被认为是中国最成功的通信设备企业之一。2003年1月23日,思科公司在美国起诉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的美国分公司,指控华为“盗用”了其网络路由器IOS源代码、思科命令行接口、技术文档,以及5项与思科路由协议相关的专利技术。华为否认对思科源代码有侵权行为,只承认使用了思科的“私有协议”;并且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即私有协议的保护区外),为满足用户需求的不得已情况下进行的。受到起诉后,华为公司迅速在其路由器中删除了思科的“私有协议”,并停止含有这一协议的路由器型号。在主审法官签署了一个对华为没有实质影响的初步禁令后,双方于2003年10月签署协议中止了诉讼。2.技术标准专利化趋势及其市场后果从表面看,“DVD事件”与“思科诉华为案”都是明显的“知识产权事件”,但实际上,这两起事件中的跨国企业行为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ICT产业技术标准“私有化”的必然产物。所谓技术标准“私有化”是指随着IT革命和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扩大,技术标准包含着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内容,越来越多的专利以技术标准的方式存在。目前看来,ICT产业的标准“私有化”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私有技术或产品通过竞争获得市场主导地位而成为事实上的产业标准;二是在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制定的标准中没有专利的技术在减少,有专利技术的标准比重在增加;三是开始出现市场驱动的企业标准制定联盟。与通常的标准制定组织不同,这些联盟由市场上的少数重要企业组成,目的是使这些企业拥有专利技术体系推广为事实标准,或者推动已经被国际组织批准为标准的专利技术的市场化。在传统意义上,技术标准是公知领域的技术,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与知识产权尤其是与专利技术无关。比如,IETFIETF(InternetEngineering TaskForce)在标准化工作中对专利技术的观点曾经是:“尽量采用那些非专利技术的优秀技术”,因为“IETF的目的是使其制定的标准广为适用。如果涉及专利权的问题,标准的适用将涉及专利权授权问题,从而影响人们采用该标准的兴趣”。但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技术标准日益成为产品性能的组成部分,并与功能相结合,技术标准包含的创新成分日益增加,专利与技术标准开始从分离走向结合,出现了技术标准专利化趋势。然而,为什么直到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标准的“私有化”趋势呢?或者说,为什么政府不设法在这一领域维持标准的公共性质,以更好地为公共利益服务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推动因素。(朱彤,2006)第一,ICT产业的很多标准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技术内容,对其给予知识产权保护能有效地激励这一领域的创新活动。普通技术标准作为完成某项任务、实现某一目标而规定的统一的、重复适用的规则,本身并不包含复杂的技术内容,一般只是规定了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和技术途径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第二,ICT产业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也是私有标准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产业相比,ICT产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快得多,技术的生命周期相对短。这对法定标准组织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1)法定标准制定组织很难制定出不包含知识产权内容的标准。由于新技术产生的时间很快,当法定标准组织在制定相关的IT技术标准时,常常面对市场上不同企业掌握的拥有专利的技术。因此,制定出的标准内容不可避免地包含有相当数量的专利技术。(2)即使标准组织制定出了不包含知识产权的标准,但当市场上已经存在私有的事实标准时,组织制定的标准也很难取代这一事实标准。比如,思科公司占有网络设备70%以上的全球份额,因而其互连操作系统CiscoIOS就成为这一领域的事实标准。虽然国际电信联盟制定了能确保网络设备良好互连互通,且维护成本更低的开放系统标准,但由于思科公司在其CiscoIOS软件中大量使用了私有协议,并拒绝公开信息和授权使用,使用了“国际开放标准”的网络设备难以与市场上现有的思科设备很好地互连,因而很难取代现有的思科标准。事实上,任何企业或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技术标准的“产权”。因为技术标准的“私有化”能够使标准的拥有者更加有效地“锁定”技术标准的使用者(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这种“锁定”效应只有在使用者的“专用设备(包括人力物力)”投资达到一定程度,并且消费者已经习惯于使用包含这些技术标准的产品时最为有效。正是因为如此,尽管我国已经成全球最大的DVD生产基地,占世界市场20%25%的份额,但这一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我国企业在DVD技术标准上的“锁定”程度,以及专利企业专利费的丰厚程度,而非谈判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技术标准的“私有化”还使企业获得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利用技术标准排挤对手,损害市场竞争秩序。这一点在“思科诉华为案”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思科为了达到排挤华为公司的目的,拒绝给华为公司授权使用其部分“私有协议”,阻止华为公司的路由器与其设备互连互通。数据通信设备与电信设备一样,互连互通是公平竞争的基本要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ICT产业的技术标准日益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二、技术标准影响下的ICT产业创新特点与模式在技术标准影响下,ICT产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模式特征。企业认识并把握这些新的创新特点与模式特征,是其制订有效的创新战略与策略,培育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1. ICT产业的市场竞争与创新特点(1)标准竞争与产品竞争。标准是工业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因为它不仅能够减少交易成本,降低供求双方在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且,制造业还可以利用技术标准使产品标准化来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规模经济。然而,与其他产业相比,ICT产业的技术标准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能够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规模经济,还能够提高产品使用过程的“规模经济”,也就是“需求方规模经济”即“网络效应”。正是ICT产业技术标准的这种“双重效应”,特别是其提升和加强网络效应的作用,使这一市场的竞争与创新行为表现出与其他市场截然不同的特点。所谓网络效应是指消费者(用户)对产品价值的正向影响关系,即用户消费(使用)一种产品所获得的效应随着该产品用户人数增加而增加。这里,使用相同产品的用户构成该产品的“网络”(朱彤,2004)。网络效应使产品的用户与产品价值之间形成良好的正反馈。比如,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用户越多,运行在该操作系统上的应用软件越多,该操作系统的价值越大,新用户就越愿意选择Windows操作系统。ICT产品存在网络效应的原因在于其“系统产品”特征:只有互补的产品结合起来才能为用户提供特定的功能或服务,比如计算机与外围设备、软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通信网络与发送和接收产品。因此,用户购买一种产品,比如是购买Word还是WPS的价值,不仅取决于PC本身的内在性能,更重要的取决于该产品的用户“网络规模”(用户人数)。选择用户人数多的产品能够更为方便地交换资料文件,因而其获得的价值更大。如果Word和WPS之间的界面标准能够使两者之间完全兼容,则两个产品的用户网络实际上就成为一个网络,每个用户都可以享受到更大的网络效应。这里,Word和WPS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技术标准的竞争产品。这意味着,在ICT产品市场,不兼容产品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采用不同技术标准提供相同功能的产品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不只是产品更好一点,或成本更低一点,从而利润更高一点的问题。相反,因为控制了技术标准的企业能够获取巨大的市场收益,包括因网络效应提高所增加的产品需求和消费者支付意愿;授权使用技术标准的收益;对技术发展方向的主导和把握等等。而且,这些收益将反过来进一步强化该企业的市场优势。因此,这一市场上的竞争,首先是掌握技术标准的企业为使技术成为标准而激烈竞争。竞争的目的是使技术标准获得市场“生存权”或者叫产品网络生存权的竞争(朱彤,2004)。尽快使该标准的用户达到“临界容量”,以进入用户网络规模与技术标准(产品)价值之间的正反馈循环,然后才是具体产品之间的竞争,即采用一种技术标准生产竞争产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目的是争夺一种技术标准下的产品市场份额。(2)系统创新与组件创新。ICT产业的市场竞争特点也使该产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不同的特点。与市场竞争区分为“标准竞争”与“产品竞争”相对应,ICT产业的创新行为大致也可区分为“系统创新”和“组件创新”两大类。“系统创新”通常是指能影响一类产品技术路线的创新,创新结果形成某类(种)产品的技术标准,会影响或限制构成系统的组件产品的创新路径和方向,可能是“大标准”,即涉及一类产品技术架构,比如Intel公司CPU技术架构的变化,直接导致PC主板技术标准作相应创新。系统标准的下一级产品与其关联产品之间又构成一个小系统,因而系统创新也可能是“小系统”创新,其结果形成“小标准”,比如PC主板的相关技术方案创新同样会对其外围产品产生影响。系统创新与“标准竞争”直接相关。“组件创新”是指一个系统产品中的“零部件”创新,其创新的结构仅对这一组件产品内部性能产生影响,而不影响关联产品,因而创新结果不形成该类产品的“技术标准”。比如,同时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GSM与CDMA都是相对于第一代技术的“系统创新”,是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之争”,而根据GSM标准(或CDMA标准)生产的不同品牌的GSM手机(或CDMA手机)的创新是“组件创新”,属于通信“产品之争”。2.技术标准对ICT产业创新模式的影响系统创新属于“突破性”创新,产生机会少。通常在前一代技术出现性能瓶颈时系统创新的概率比较大。而组件创新是“常规性”创新,是系统标准确立后,系统产品的优化过程,创新频率比较高。ICT产业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是少量系统创新与大量组件创新交织和演变的过程。我们从两个方面考察这一过程中技术标准对创新过程的影响。首先我们分析如果没有知识产权限制,ICT产业技术作为公知技术而成为“公共技术标准”时对创新过程的影响,然后分析包含有知识产权的“私有标准”的影响。比较两种影响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到“私有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程度和方向。技术标准中所包含的知识产权内容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技术标准中包含有企业的专利技术;二是技术标准中包含有企业没有公开的、作为商业秘密受相关法律保护的技术或技术诀窍。在技术标准包含专利技术的情况下,技术创新的模式与没有专利权保护的创新模式没有本质区别。因为获得专利保护的IT技术标准必须公开其技术原理和相关信息,企业仍可以以此为平台进行创新活动,生产出新的产品和技术。所不同的在于,企业利用这一平台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可能有一些影响,从而使分支上的创新数量与频率有所下降,即系统创新与组件创新的数量与频率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不会对创新活动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标准专利保护的范围对技术创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企业不愿意以公开相关技术信息为代价获取专利保护,因而其技术标准是封闭的,或者以私有协议或技术诀窍的形式存在。这一类技术标准由于信息不公开,限制互补产品和竞争产品与之兼容,因而对技术创新有相当的不利影响。当一种标准是封闭的时,一个竞争者不可能利用其中的任一节点作为起点进行一个与之竞争的创新。因此,任何节点支持大量并发创新的能力肯定都是有限的,其结果是与前两种情况相比,系统创新与组件创新的数量和频率都有大幅度下降。这表明,标准开放有强大的技术创新效应。三、技术标准影响下我国企业创新形势与竞争力培育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属于技术引进和专利使用国家。特别在技术标准起重要作用的ICT产业,很多产品的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都是空白,国内企业也没有能力提供,这就使大量的国外产品通过占领市场顺利地成为该产业的“事实标准”。有的跨国公司则通过有意识地在中国申报相关技术标准专利,获得该产业的主导权。如何制订出有效而可行的创新策略,实现企业竞争力由弱到强的转变,是我国ICT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挑战。1.技术标准影响下我国ICT企业技术创新形势分析虽然在跨国公司的技术标准和专利双重壁垒挤压下,国内ICT企业的生存与创新空间非常有限,但只要充分认识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过程影响的模式与特点,国内企业仍可以找到自己符合行业和企业特点的创新路径,逐渐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跨国公司的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国ICT企业面临的创新形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1)我国技术标准“系统创新”的难度加大。当市场上已经存在为某个企业控制的事实标准时,新的技术标准很难被产生出来。即使其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新的技术标准,这一标准也很难打破原有标准对市场的控制,并成为市场新的事实标准。这是因为,新的技术标准不是一个单独的产品,实际上,技术标准是在一个“系统产品”中发生作用的。比如,DVD技术标准,如果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仅仅指由DVD各种组件装配而成的DVD播放机和以DVD标准制作的DVD碟片,但从市场角度看,还包括大量的DVD格式提供的各种“内容产品”,如电影,音乐等。人们购买DVD机,并不是为了消费DVD机本身,而是为了用DVD机观看各种“节目”,因而“DVD节目”是DVD机重要的互补产品。新的技术标准创新者不仅要面对事实标准的所有者的压制,而且还须用事实说服采用这一事实标准的企业和用户转移到新的标准上来,市场风险很大。因此,与单纯的普通产品创新相比,后发国家或市场进入者要开展并推广新系统标准创新的难度要大得多。以我国自主开发的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EVD标准为例,该标准是由国内几家企业在2001年开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取代目前的DVD标准为目标。目前EVD播放机已经上市,并且这一标准很可能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行业标准。然而由于EVD节目源的短缺,以及生产初期成本较高,与DVD相比并没有竞争优势。EVD技术性能优于DVD,并与DVD兼容,随着EVD节目源的增加和成本下降,市场前景应该会逐渐趋好。但同时,国外DVD厂家也开始推出自己的升级产品,同时国内其他厂家又推出了所谓的高清数字电影播放机HDV也将上市。最终是一种标准“通吃”市场,还是几种兼容标准共享市场也充满不确定性。(2)有利于促进我国ICT企业的组件创新。我国ICT产业大量技术标准为跨国公司主导和拥有的事实,虽然不利于我国的技术标准“系统”创新,或者说不利于我国“平台”技术的创新,但并不会抑制所有的创新活动。事实上,当一个产业的技术标准已经成为“既成事实”时,其他企业由于了解“系统创新”的难度,就会转而投入资源进行系统中的组件创新:针对系统产品中的单个组件进行技术开发,并形成自己的专利技术。使用既有的专利技术标准,虽然要交纳专利费,但由于专利标准的一些技术信息公开了,反而有利于企业进行组件开发,并降低开发成本。很多国家的企业都是首先从组件标准创新发展到系统标准创新的。比如日本,从美国引进专利后,通过研发获得“二次专利”并与原始专利企业相互交换来尽快摆脱企业的从属地位。韩国三星总裁最近也宣布,要与高通就CDMA授权问题重新谈判,因为三星已经拥有了CDMA方面相当的专利,并且高通的一些专利也要到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DVD事件”反思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这些DVD企业没有像三星那样成功地在别人的技术标准下进行组件创新,形成自己的“二次专利”呢?由此看来,专利费用不是问题的核心,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创新机制才是问题的关键。(3)我国产业的技术发展路径受到限制。加入WTO后,跨国企业加快了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步伐,并把在华申请专利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领域和中国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领域。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光学、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电视系统、传输设备、半导体、遗传工程、计算机、西药等高新技术领域,他们在这些领域的专利申请占到七成以上或更多,而源自国内的申请则在三成以下。过去10年内外国公司在华申请的专利,现在已成为一些迅猛发展产业的核心技术。如果这些专利仅仅是一项单独的产品或者技术专利,国内企业完全可以绕开这些专利开发自己的类似技术。然而,当这些专利属于基础技术时,就可能成为某一领域技术发展难以回避的技术,该专利也成为这一领域技术标准的“必要专利”,从而对该领域技术创新方向产生重要的引导和限制作用。这一点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当我国从欧洲引入GSM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后,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路径就基本沿着GSM技术标准的方向前进:从最初进口GSM设备与终端,合资生产到自主研发。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基本都“锁定”在GSM技术标准上。2001年我国从美国高通引进CDMA移动通信系统后,引发了对CDMA设备与终端的需求,国内一些企业的技术研发开始“脚踩两只船”,投入部分资源进行CDMA设备与终端的生产与研发。同时,国内希望继续保持现有市场地位的通信设备制造商,还必须进行这两种移动技术标准的第三代技术的研发。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标准提出并得到国家支持后,最初几年几乎是大唐独家支撑,参与后续研发的企业并不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内有一定研发实力的通信制造企业的研发资源主要锁定在了WCDMA和CDMA2000标准上。随着国家支持该TDSCDMA标准的力度越来越大,国内的明星通信企业,如华为、中兴等才逐渐加大了对该标准的研发投入强度。2.我国ICT企业技术创新策略与竞争力培育“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ICT产业的这句流行语反映出,“卖标准”(即系统创新)是ICT企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掌控技术标准的企业更具有市场优势地位。在“卖苦力”、“卖产品”、“卖技术”和“卖标准”几个转换阶段,从“卖技术”向“卖标准”转换是最为复杂和艰难的阶段。(1)中兴通讯:从技术跟随到局部领先。我国的中兴通讯是较好地利用专利技术标准进行组件创新的成功事例。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的中兴通讯是一家来料加工通信产品企业。当时的中国通信领域由欧美厂商“七国八制”所垄断,根本就没有国产设备。在从来料加工中掘得“第一桶金”后,中兴采用技术跟随创新策略,自主研发交换机。这一创新是在沿用交换机相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的创新,非系统创新。不过,当时交换机的相关标准(比如界面标准)属于公共标准,没有知识产权,这对中兴进行组件创新是一个有利条件。1987年7月,中兴通讯第一台交换机通过技术鉴定并取得邮电部颁发的入网许可证,这是中兴第一个自己开发的产品。1989年,中兴通讯500门用户数字程控交换机通过邮电部的全部测试,被认定为具有自主产权的国产化第一台数字程控交换机。在这个基础上,又接着开发出了小容量的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于1992年初在国内率先进入农话市场,开始打破国外产品对我国通信市场的垄断局面。此后,依靠农村电话市场的建设拉动,中兴通讯发展迅猛。到1993年12月,中兴通讯交换机的全年装机量占全国农话年新增容量的18%,居国产同类产品首位。尽管这一阶段中兴的创新还具有相当的跟随模仿特点,但这种创新使中兴公司的研发队伍得到锻炼,公司的创新组织能力也得到相当提高,从而为更高技术含量的创新活动打下了基础。作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两大通信标准之一的CDMA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为国外厂商所垄断。中兴通讯注意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因此在1995年启动了对CDMA的研究,并不断加大投入,逐渐在技术方面获得了突破:1999年11月,中兴通讯CDMA移动交换系统研发成功,2000年6月,CDMA基站系统开发成功。2000年,中国联通开始投资建设CDMA网络。在2001年5月中国联通CDMA一期招标中,中兴通讯以全套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CDMA设备参与竞标,一举获得10省区、110万线的设备合同。中兴通讯是此次招标中唯一拥有全套自主开发的基站和交换系统的国内厂商。此后中兴通讯在CDMA方面“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扩张,在中国联通CDMA网络建设中,中兴通讯整体市场份额超过20%,成为国内第一大CDMA设备厂商。与此同时,中兴通讯还不断开拓国际市场。CDMA系列产品目前已进入印度、巴基斯坦、巴西、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市场,在全球有超过3000万线的成熟商业应用,中兴通讯因此跻身全球CDMA设备厂商第一阵营。在3G领域,中兴通讯在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3G制式上稳步、全面推进,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同时在三种3G制式上提供成熟方案的通信设备厂商之一。虽然这种创新基本仍属于“组件创新”,但其创新结果产生了大量“发明专利”,从而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创新局部领先的转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