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第1页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第2页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第3页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第4页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 我们回顾了各种管理流派后发现,目前的各种管理理论均无法解释组织管理的所有现实,即使把现有一切学派的理论都结合在一起,也不能使我们对管理得出一个完整的认识。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解释组织管理的现实,且要能解释管理所面临的全部现实。同时,任何一门科学均应有其统一的、严格的概念、原理、方法、职能,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至今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模式,仍处于管理理论丛林的状态,还是一门远还没有成熟的学科。管理学的不成熟使得管理的研究和教学无所适从,影响了管理学的发展,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对管理的内容没有统一的认识 我们在前面已述及管理理论学派林立,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早期的行为学派等,各个管理学派对管理职能的内容理解都不尽相同。如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管理的工作包括人际关系工作、信息沟通工作和决策工作;社会系统学派认为管理的工作包括确定目标、运用手段、控制组织和进行协调;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工作主要为决策。之所以这样,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学派的学者都是在自己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由于研究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研究的管理对象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思路,这些学者既排斥其他管理学派,又都无法解释或不去设法解释其他管理学派,往往独树一帜,从而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 二、管理的本质认识不清 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中,物质的本质是最重要的,我们只有了解了水是氢气和氧气结合而成的,我们才真正了解了水,否则,我们对水的认识只是在表面上。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的本质研究少之甚少,似乎所有的管理学家都忽视了本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很少的管理学家对管理的本质有一些论述,如孔茨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虽然管理过程学派指出协调是管理的本质,却很少看到他们在管理学中运用管理的本质,只是笼统的说协调存在管理的各个职能中,似乎管理的本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从根本上来说,分析管理的本质应是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同学派之所以对管理的研究内容有分歧,正是因为这些学派均缺乏对管理本质的认识,不同学派对管理的描述大都是表现现象,而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现象上。而管理现象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同一管理现象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描述,管理学之所以学派混乱,其实质是管理学家对管理的本质缺乏了解,未能抓住管理的本质,仅从一个侧面说明管理,从不同的方面对管理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像盲人摸象,有的说大象像一面墙、有的说像一根柱子、有的说像一把扇子、有的说像一条绳子,虽然这些说明能正确地描述大象的某一部位,但都未能正确地描述大象。 不从理论上解决管理的本质问题,管理学是根本无法走出管理理论丛林的,因为管理现象会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不断地开阔人的视野,使人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考察事物的现象,管理理论丛林非但不会逐渐统一,反而会更加枝繁叶茂。 三、未形成统一的管理原理 一个理论如果没有原理的话,我们恐怕很难认同这个理论。管理原理是对管理活动的高度概括并反映其客观规律的基本道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应能适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动到需要最繁杂合作的大型企业的工作。管理原理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都分。 管理原理统一的思想涉及很早,许多管理学家试图用管理原理的统一来解决管理学的统一。比较早提出管理原理的是法约尔,他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项原则:即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但法约尔提出的是管理的原则,而不是原理,因为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普遍运用的;而原则是运用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它是人们处理某些特定管理问题的准绳,它既有严格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管理原则的运用,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能根据具体的管理问题灵活地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孔茨也没有继承法约尔的这些原则,孔茨1962年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讨论会掀起了对于原则、普遍性、语义和其他急迫问题的新的兴趣,以便探求统一的管理理论,他们企图用系统的原理和权变的原理把管理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一套一般的管理原理,但是管理的原理一直没有得到统一。 各理论学派都声称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理。尽管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考察,而且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但毕竟都承认应当找到一个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并且都为此做出了各自的努力。 德鲁克对此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他在1954年就认为,统一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在当时已处于建立过程中,并预测在20年后就能清楚地阐明管理的基本原则、被证实的政策和经过考验的技术,而其基本方法当时已经知道了。现在来看,德鲁克显然是过于乐观了。直到现在,管理学原理仍然没有统一,仍然没有一家学派提出令其他学派信服的管理原理。这也是必然的,因为在对管理的本质尚无清楚的认识的情况下,显然无法对管理的本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进而统一管理学原理。 四、管理方法不能令人满意 管理理论中有关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但影响最大的是目标管理。管理理论中还有一些方法,例如参与管理、例外管理、走动管理、末日管理等,但这些管理方法都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管理方法,而不是根本的管理方法,而普遍根本的管理方法常用的只有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激励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人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地完成工作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职工能力开发基础上的以工作目标为中心的管理。目标管理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的首创,他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 ,首先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主张。由于这种制度在美国应用非常广泛,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尽管目标管理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少弱点。有的是方法本身固有的,有的则是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阐明原理不够;设置目标困难;强调短期目标;容易武断确定目标等。 虽然目标管理表面上简单易行,在现实管理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上存在不容易把握的缺点,实践效果并不佳,正由于目标管理方法存在这些缺陷,致使其于50年代目标管理方法刚刚兴起时,一些企业试用效果不佳,以至于使这种管理方法开始受到批评和冷落。正是由于缺乏合适的管理方法,当前大多数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时候还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在使用管理方法的时候还是多使用一些特定的、具体的管理方法,缺乏普遍的管理方法。而使用这些特定的管理方法,往往只能用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一旦场合发生变化,管理者往往不能加以变化,导致管理不当。管理者只有领会了根本的管理方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采用不同的管理,从而有效地达到管理的目的。权变理论学派 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权变理论在美国兴起,受到广泛的重视。权变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不安,经济动荡,政治骚动,达到空前的程度,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很不确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论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适用的、最合理的模式与原则,而这些管理理论在解决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管理会有一种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须随机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于是形成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理论,即权变理论,“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 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 美国学者卢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他认为: 一、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 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对于更快的达到目标来说,就要采用某种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就更适于达到组织目标;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 三、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社会、技术、经济和政治、法律等所组成;另一种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权变理论学派同经验主义学派有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所不同。经验主义学派的研究重点是各个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是个别事例的具体解决办法,然后才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作些概括;而权变理论学派的重点则在通过大量事例的研究和概括,把各种各样的情况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给每一类型找出一种模型。所以它强调权变关系是两个或更多可变因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权变管理是一种依据环境自变数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的对当时当地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应当肯定地说,权变理论为人们分析和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它要求管理者根据组织的具体条件,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灵活地处理各项具体管理业务。这样,就使管理者把精力转移到对现实情况的研究上来,并根据对于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从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有效。所以,管理理论中的权变的或随机制宜的观点无疑是应当肯定的。同时,权变学派首先提出管理的动态性,人们开始意识到管理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往人们对管理的行为的认识大多从静态的角度来认识,权变学派使人们对管理的动态性有了新的认识。但权变学派存在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缺陷,即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虽然权变学派的管理学者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从中概括出若干基本类型,试图为各种类型确认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但却始终提不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权变理论强调变化,却既否定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始终无法提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每个管理学者都根据自己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理想模式,未能形成普遍的管理职能,权变理论使实际从事管理的人员感到缺乏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初学者也无法适从。权变理论试图改变一种局面,变各派理论互相“诋毁”为相互“承认”,因此有管理学家说权变理论犹如一只装满管理理论的大口袋。在权变理论产生之初,不少管理学者给予它高度的评价,认为比其它一些管理理论有更光明的前景,是解决企业环境动荡不定的一种好方法,能使管理理论走出理论丛林之路。然而,没有过多久,他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个期望又一次落空了。经理角色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是七十年代才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它之所以被人们叫做经理角色学派,是由于它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该学派所指的“经理”是指一个正式组织或组织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拥有正式的权力和职位,而“角色”这一概念是从舞台的术语中借用的,是指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 该学派对经理工作的特点、所担任的角色、工作目标及经理职务类型的划分,影响经理工作的因素以及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考察与研究。他们采用日记的方法对经理的工作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载,在观察的过程之中及观察结束以后对经理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类。明茨伯格的研究内容包括对企业里高级和中级经理工作日记的研究,对街头团伙头目、医院行政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的持续观察,对美国总统工作记录的分析,对车间主任的活动进行的典型调查,对高级经理的工作结构所进行的调查。通过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总结,然后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明茨伯格认为经理有以下特点:大量的工作,始终不懈的步调;工作活动具有简短性、多样性、琐碎性;把现实的活动放在优先地位;爱用口头交谈方式;处在他的组织与联络网之间。他们将经理所担任的角色分为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三类十种,即: 1人际关系方面,有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三种。 2信息方面,有信息收受者、传播者、发言人三种。 3决策方面,有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四种。 明茨伯格从以上十个角色中提炼出经理工作的六项目标。即:经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他的组织实现其基本目标有效率地生产出某些产品或服务;经理必须设计和维持他的组织的业务稳定性;经理必须负责他的组织的战略决策系统,并使他的组织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适应于其变动的环境;经理必须保证组织为控制它的那些人的目的服务;经理必须在他的组织同其环境之间建立起关键的信息联系;作为正式的权威,经理负责他的组织的等级制度的运行。经理角色学派理论来源于对传统管理职能的认识,明茨伯格认为传统的管理职能和人们所认识的管理工作大不一样,传统的管理职能研究不能全面地理论结合实际,没有对经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缺乏有效的证据,不能反映出经理工作的真正面貌和实质。明茨伯格在其名著经理工作的性质中写道:如果我们问一位常务董事,他什么时候在做协调工作,或者他一天中做多少协调工作,他可能并不知道,而且即使是技术极高的观察者可能也并不知道。这对于计划、指挥、组织和控制等概念也同样如此,并且对于巴纳德(Barnard)在他有关经理人员职能的分析中所用的绝大部分概念,也同样是如此。(12 加拿大H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团结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孙耀君译, 第17页 )但是,经理角色学派对管理职能的归纳仍然是有问题的。首先,经理角色学派其得出的管理十种角色靠归纳得出,对管理者的调查由于数量较少而受到怀疑;其次,明茨伯格所得出的管理行为是否包含了所有的管理行为很值得怀疑。孔茨对此作了如下评说:但是,明兹伯格所归纳的那些作用是不完整的。对在那里,人们找不到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如建立组织,选拔和奖励管理者,以及决定主要的策略等。删去了这些内容会使人怀疑在他的实例中的管理者是否是真正有效的经理。(13美孔茨奥唐奈里奇,管理学经典教科书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12月 第75页 )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当代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主要作品有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欧内斯特戴尔(Dale),代表作是伟大的组织者。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经验,认为通过对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研究,会使人们懂得在将来相应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因此,这个学派的学者把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放在对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教训的研究上,强调从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而不是从一般原理出发来进行研究,强调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经验主义学派理论的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管理问题: 一、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管理学如同医学、法律学和工程学一样,是一种应用学科,而不是纯知识的学科。但管理又不是单纯的常识、领导能力或财务技巧的应用,管理的实际应用是以知识和责任为依据的。 二、管理者的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相对社会的责任。德鲁克认为,作为企业主要管理者的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职责。第一项职责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第二项特殊职责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的和长期的要求。为此,每个经理都必须:制定目标和措施并传达给有关的人员;进行组织工作;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三、实行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 德鲁克理论给管理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任务(或目标)决定管理,并据此提出目标管理法。德鲁克认为传统管理学派偏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又偏于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相结合。目标管理则结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目标也因职工的自我实现而实现,这样就把工作和人性二者统起来了。目标管理在当今仍是运用最多的管理方法。传统管理理论是以管理技巧为中心、以原则为中心或者以职能为中心的,它带来的结果仿佛是先天存在一整套管理职能能够运用到各种组织中。德鲁克首先意识到任务对管理行为的影响,首先有任务才有管理,任务决定管理。他在书中说: 工商企业以及公共服务机构都是社会的器官。它们并不是为着自身的目的,而是为着实现某种持别的社会目的并满足社会、社区或个人的某种特别需要而存在的。它们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对它们提出的正确的问题不应该是“它们是什么?”而应该是“它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它们的任务是什么?” 管理转而又是机构的器官。就管理本身而言,无所谓什么职能而且也无所谓什么存在。管理如果脱离了它所服务的机构就不是管理了。 人们所理解并正确地加以谴责的官僚主义就是那种误认为自己是目的,而机构是手段的管理。这是管理当局、特别是那些不受市场考验约束的管理当局容易犯的一种退化性毛病。预防、制止、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治疗这种毛病,应该是任何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以及任何一本有效的管理书的首要目标。 “管理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首先,我们必须通过管理的任务来阐明管理。(11 美彼得F德鲁克 ,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6月第1版, 第55页)经验主义学派的方法可以说在管理理论丛林中较具特色,但他们受到了许多管理学家的批评。经验主义学派由于强调经验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原理和原则,无法形成统一完整的管理理论,管理者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而无经验的初学者则无所适从。而且,过去所依赖的经验未必能运用到将来的管理中。孔茨在他的书中指出:“没有人能否认对过去的管理经验或过去的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未来情况与过去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确实,过多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依赖历史上已经解决的那些问题的原始素材,肯定是危险的。其理由很简单,一种在过去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可能远不适合于未来情况”。这段话说明,由于组织环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过分地依赖未经提炼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来解决管理问题是无法满足需要的。系统理论学派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本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了。在企业管理中,系统理论学派亦称系统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一理论是弗理蒙特卡斯特(FEKast)、罗森茨威克(JERosenzing)和约翰逊(RA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弗理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于1963年与约翰逊和罗森茨威克三人合写了系统理论和管理,1970年与罗森茨威克两人合写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中,这两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系统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一、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二、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三、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对系统学派的评价: 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企业领导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论企图用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模式来解决如此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难以奏效的。他们认为,系统方法过于抽象,实用价值不大。结果,使曾经风行一时的“系统热”渐渐地冷落下去。就连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在他们的后期著作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中,也把系统管理理论同权变管理理论结合起来。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系统理论是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虽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系统理论对组织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理论并未能提出具体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职能,只是笼统的提出一些原理和观点,初学者在实践中会无所适从。因此,与其他管理理论相比较,它在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上的研究显得不足,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解决管理理论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地发展,这种企业不仅经济规模庞大,而且管理十分复杂。同时,这些大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超越了国界,使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更加动荡不安和难以预料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整体的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如何对组织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它继承了巴纳德的社会组织理论,着重研究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所应采取的组织活动过程和方法。另一个是运用数学的、统计的和计算机的方法研究在投资决策、生产、库存、运输等问题上各种制约因素的最佳组合问题,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管理科学学派。本节讨论的是前者。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赫伯特西蒙。西蒙虽然是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许多思想是从巴纳德中吸取来的,他发展了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并提出了决策理论,建立了决策理论学派,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组织、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其理论要点归纳如下: 一、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二、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西蒙对决策的程序、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分析。西蒙提出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三、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往的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西蒙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从而可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四、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经常性的活动的决策应程序化以降低决策过程的成本,只有非经常性的活动,才需要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决策理论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一、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决策理论提出了一条新的管理职能。针对管理过程理论的管理职能,西蒙提出决策是管理的职能,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全部过程,进而提出了“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的命题,而传统的管理学派是把决策职能纳入到计划职能当中的。由于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因此,“决策是管理的职能”现在已得管理学家普遍的承认。 二、首次强调了管理行为执行前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决策理论之前的管理理论,管理学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管理行为的本身的研究中,而忽略管理行为的分析,西蒙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对管理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中。正如西蒙所指出的那样: 但是,所有这类讨论,却都没有充分注意任何行动开始之前的抉择关于要干什么事情的决定,而不是决定的执行 任何实践活动,无不包含着“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然而,管理理论既要研究后者也要研究前者这一点,却还没有得到普遍承认。(9 美赫伯特西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著作丛书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第3页)决策理论尽管提出了有许多其他理论所不具备的优点,但仍存在以下缺陷: 一、管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仅靠决策也无法给管理者有效的指导,实用性不大。孔茨就这样说: 尽管决策制定对管理是重要的,但在建立管理学全面理论上是一个太狭隘的重点,而如果格它的含义加以扩展的话,则它又是一个太宽广的重点。因为决策理论既可以应用于鲁滨逊所碰到的问题方面,也可以应用于美国钢铁公司的问题上。(10美孔茨奥唐奈里奇,管理学经典教科书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12月 第70页) 二、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决策行为区别开来。决策并非只存在管理行为中,人们的日常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决策,如人们日常生活做事都需要决策,组织中非管理人员的活动也需要决策,但这些决策行为都不是管理行为。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行为区别开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管理的本质。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巴纳德。1938年,他发表了经理的职能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他对组织和管理理论的系列基本问题都提出了与传统组织和管理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由于他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后人把由他开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称作社会系统学派。 1938年正处于行为科学学派的发展初期,人际关系学说的兴起,使管理学者已经开始注意使用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管理问题,注意协调好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但在巴纳德看来,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研究的重点只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强调的是行为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研究行为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而如果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要使系统运转有效,则必然涉及到组织中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问题。例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协调,这也符合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即系统之间的协调。它不仅包括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也包括各个子系统与大系统之间的协调。而当时的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了某些单纯以人际关系学说为理论指导而不能解释的管理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社会系统学派得以产生,并将协调组织中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其研究的主导方向。以巴纳德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的现点也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对管理思想的发展,特别是组织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是一个是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二、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因此,个组织的要素是: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 三、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协作系统,管理者应在这个系统中处于相互联系的中心,并致力于获得有效协作所必需的协调,因此,经理人员要招募和选择那些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做出最好贡献并能协调地工作在一起的人员。为了使组织的成员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和进行有效地协调,巴纳德认为应该采用“维持”的方法,包括“诱因”方案的维持和“威慑”方案的维持。“诱因”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各种报酬奖励的方式来鼓励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威慑”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监督、控制、检验、教育和训练的方法来促使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 四、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充当系统运转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根据组织的要素,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必要的个人努力;提出和制定目的。对巴纳德社会系统学派的评价: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是他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他对组织的定义提出了同传统的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首先指出组织是一个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协作系统,在这里,巴纳德采用了与传统的组织理论不同的定义方式,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就是人的集合体。例如,一个医院,就是医生与病人的集合体等。由此可见,传统的组织概念还停留在对组织的表象和功能的表述上,并没有抓住组织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巴纳德不是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而是从行为的角度对组织下定义。巴纳德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协作的系统。他提出了构成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1)信息交流;(2)作贡献的意愿;(3)共同的目的。这是对组织这一概念的内涵所作的理论概括,在管理学中首次分析了组织的组成要素。关于组织要素的分析,在以前的古典管理理论中是没有的。虽然社会系统学派从组织的角度研究管理,但巴纳德认为组织的要素只包括人,不包括物和其他要素,所以对组织的研究就转变成对人的研究。我们看巴纳德的职能就可以看出,巴纳德把财和物排除在组织的组织要素之外,他提出的经理人员的职能没有对财和物管理的职能。因此,巴纳德对组织要素的划分并没有得到管理学家的承认。(关于组织的要素我们在第二章中会有详细分析)巴纳德的管理职能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大不相同。古典组织理论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是从对管理的过程的分析中提炼出来的,而巴纳德是以自己的组织理论为基础来展开管理职能的分析,把管理者的职能归结为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和规定组织的目标,从而把管理者的职能作用同组织的要素联系起来,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从组织的要素来分析管理的职能,这是其他学派所没有的。行为科学学派 早期的古典管理理论学家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都把人只看成是“经济人”,即工人只是为了追求最高工资的人。认为工人在干活时常采取“磨洋工”的办法,因此,应用严格的科学办法来进行管理。如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的方法,由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科学的操作方法,工人严格地照章执行即可提高生产率;法约尔则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推行一套科学的管理原则;韦伯的官僚组织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组织和管理的科学性、精密性而忽视了人的因素,把工人看成只是组织中的一个零件。因而,古典管理理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却激起了工人、特别是工会的反抗,使得欧美等国的统治阶级感到单纯用科学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不能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必须有新的企业管理理论来缓和矛盾,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 行为科学开始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试验,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也译为梅厄)。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试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梅奥的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也就是早期的行为科学。 梅奥等人创建的人际关系学说早期的行为科学以后,经过三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优秀著作,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新理论,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行为科学本身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而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各种学科互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行为学派虽然没有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管理知识,却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素材,他们的行为论题主要有激励、领导、群体、组织设计、组织变化与发展等,二战后的行为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马斯洛(A. 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著有人类动机的理论。赫次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强调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著有工作的激励因素。麦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4)的“X理论Y理论”,他在1957年11月号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以后又在其它著作中进一步加以发挥。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有关行为科学及其代表人物的论述,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已做了相当多的论述,这里不再论述,读者可以参阅有关书籍。)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它强调的是使生产操作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系统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目标,甚至把人看成是机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科学与此相反,它强调要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它显然是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产品的生产都要靠人去实现,一切的组织目标都需要人实现。因而,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随着对人性的认识和管理对象重点的变化,管理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权力和规章制度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在管理活动中施以强大的外界压力,派工头进行严格的监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对立情绪,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相反,行为科学则强调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与此相对应,企业界提出了“以职工为中心的”、“弹性的”管理方法,出现了“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等各种新的管理方式。行为科学也存在一些缺陷: 从霍桑实验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管理学者们对人际关系理论,对梅奥主义的批评却未曾间断过,很少有管理理论受到如此之多的批评。 管理学者对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实验中所运用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批评。在他们看来,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实验室中受控实验的需要束缚;另一方面受到正在进行中的实际经验的束缚,尤其是主观愿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此外,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它告诉了我们对人管理时应采取什么行为,但在管理中被管理者的对象不仅仅是人,只对人进行研究的管理显然是不完善的,除了人性行为以外,还应有某些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管理人员即使有了行为知识,也将无法应用,这正是行为学派的缺陷。比如管理者往往要从整体上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管理,管理者要考虑建立管理制度、另外要对组织整体战略进行决策,这些经常需要的管理是行为学派没有触及到的。对于行为学派存在的弱点,孔茨是这样评论的:人际行为领域并不包括管理学的全部内容。很可能一个公司的经理懂得心理学,但在管理上 却并不有效。事实上,有一个相当大的公司,对各级管理者进行广泛的心理学教育,结果发现这些训练并未解决有效管理的需要。(8美孔茨奥唐奈里奇,管理学经典教科书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12月 第66页)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学界中形成的所谓管理科学学派,又称作管理中的数量学派,也称之为运筹学。这个学派认为,解决复杂系统的管理决策问题,可以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寻求最佳计划方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科学其实就是管理中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它主要用于解决能以数量表现的管理问题。其作用在于通过管理科学的方法,减少决策中的风险,提高决策的质量,保证投入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从管理科学的名称看来,似乎它是关于管理的科学。其实,它主要不是探求有关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而是依据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事实来解决管理问题,并且要求按照最优化的标准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方案,设法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过程,侧重于追求经济和技术上的合理性。 就管理科学的实质而言,它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的继续与发展,因为他们都力图抛弃凭经验、凭主观判断来进行营理,而提倡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支出,得到最大的效果。不同的是,管理科学的研究,已经突破了操作方法、作业研究的范围,而向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方面扩展,要求进行整体性的管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被引进到管理领域。因此,管理科学可以说是现代的科学管理。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基于管理科学的特征,大多数管理学家认为管理科学只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不是一种管理学派,它仅适用于解决特定的管理问题。 该学派有以下三个优点: 第一,使复杂的、大型的问题有可能分解为较小的部分,更便于诊断、处理;第二,制作与分析模式必须重视细节并遵循逻辑程序,这样就把决策置于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增进决策的科学性;第三,有助于管理人员估价不同的可能选择,如果明确各种方案包含的风险与机会,便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7 张隆高 ,现代外国经济学说知识丛书 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年10月第1版 , 第101页)但是,也必须指出,管理科学方法的应用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管理科学学派的适用范围有限,并不是所有管理问题都是能够定量的,这就影响了它的使用范围。例如,有些管理问题往往涉及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大都比较微妙,难以定量,当然就难以采用管理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