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二标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_第1页
二期二标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_第2页
二期二标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_第3页
二期二标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_第4页
二期二标施工监测方案培训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二期工程二标段【东平站】 施工监测方案目录一、编制依据1二、工程概况12.1东平站描述12.2周边环境描述12.3围护及支撑体系概况32.4东平站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42.5监测重点5三、监测目的和必要性及编制依据63.1监测目的和必要性63.2编制原则6四、东平站施工监测项目及内容74.1监测项目74.2监测内容74.3、监测实施时间8五、监测点布置与埋设要求85.1围护墙水平位移监测95.2围护墙顶部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105.3支撑内力监测105.4坑外地下水位监测125.5坑外地表沉降监测点布设135.6管线沉降监测测点布设135.7测点保护及损坏补救措施15六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166.1平面控制点166.2水准基准点17七 监测点观测及精度要求187.1垂直与水平位移监测187.2墙体水平位移197.3钢筋应力计、钢支撑轴力207.4坑外水位207.5 地表及地下管线沉降217.6 中间柱沉降227.7监测精度22八、项目工期及监测频率23九、监测控制指标(报警值)23十、现场巡视方案2410.1现场安全巡视的意义和目的2410.2现场巡视检查内容25十一、监测过程控制管理26十一、项目组织与实施2711.1项目工作流程2711.2监测项目实施28十二、信息化施工与监测管理体系3012.1建立完善的监测小组3012.2建立良性的信息反馈机制3012.2.1日报表3112.2.2报警流程3112.2.3监测报告3112.3信息化施工31十三、监测成果报告3213.1成果反馈3213.2预警流程3213.3 信息反馈流程3313.4报告要求34十四、应急措施3414.1预警事务的处理3414.2监测应急情况3414.3监测应急措施3514.4应急反应过程中应注意事项37十五、监测质量保证措施37十六 安全、文明保证措施38十七、监测人员组织及仪器设备3817.1本项目拟投入的主要仪器或设备3817.2投入本项目人员配置39十八.附图及附表4018.1附图 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佛线二期二标东平站基坑监测点布置示意图4018.2附表一:监测日报表4718.3附表二:施工监测周(月)报表541 一、编制依据 (一)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 )(二)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三)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四)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五) 广州至佛山段二期工程土建施工二标【东平站】设计图纸 (六)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七)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八)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九)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十) 国家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二期工程土建施工二标标段,包括一站(东平站)一区间(东平站-世纪莲站区间(盾构法)。2.1东平站描述本标段东平站工程范围包括广佛线二期车站东平站(YCK-4-918.512至YCK-4-702.000,车站全长216.5m)和佛山地铁三号线车站东平站(YAK39+834.000至YAK40+194.300,车站全长358.3m)。车站是广佛线二期的第2个车站,位于裕和路和文华南路交叉路口,广佛线二期沿裕和路东西向敷设,佛山3号线沿文华南路南北向敷设,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施工包括车站主体、附属建筑物(包括5个出入口、2个地下车库出入口、2个物业出入口、5个风亭组等)以及与车站同步实施的地下空间开发的建筑、结构设计。广佛线二期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佛山3号线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包括两层商业建筑。车站作为广佛线与佛山地铁三号线的换乘站,工程量大,结构较为复杂,附属结构及邻近地下空间开发结构错综复杂,是本工程的一大特点,东平站工程总平面图如图2.1.1所示。2.2周边环境描述裕和路及文华南路道路宽度均为50米。交通量小,对交通疏解较为有利。周边东北、东南象限地块正在施工,车站东北象限、东南象限分别为保利1#地块项目和东平交通枢纽地块项目,基坑支护体系是采用锚杆、锚索+连续墙,其中锚索设计长度达到32m,经调查发现部份锚索侵入到广佛线二期东平站东北象限的基坑范围内(详见图2.1.2:周边环境平面关系示意图),目前保利1#地块项目(保利商务中心项目)已完成地下结构,锚索处于废弃状态,在建两栋高楼离广佛线二期东平站东北象限的基坑有50米以上。东南象限东平交通枢纽地块项目完成地下结构,地面建筑还没有建。车站西北象限、西南象限分别为行政规划中心和苏宁广场,行政规划中心正在进行基坑施工,基坑离广佛线二期东平站西北象限的基坑有60米以上。苏宁广场还没有施工,为荒地。沿裕和路及文华南路路中绝绿化带下有综合管沟,管沟外包尺寸为3.93.55m,主要管线有10KV电缆6条,给水管、电信管等,须穿越车站主体或附属工程范围,施工时须迁改。人行道有PVC209的燃气管道,道路两侧有300的污水管道、800的雨水管道。管线平面分布图见18章附图西东广佛二期佛山三号线图2.1.1 东平站工程总平面图图2.1.2周边环境平面关系示意图图2.1.3 三号线东平站剖面图2.3围护及支撑体系概况车站围护结构主要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方案,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重要性系数为1.1。中立柱桩兼做抗拔桩,内衬墙与围护结构间设置柔性防水层的复合墙结构。表2-3-1 围护结构一览表 项目主体围护结构基坑深度广佛二期17.33m,佛山三号线26.23m连续墙厚度1m(物业一侧为0.8m)材料C30水下混凝土基坑嵌固深度广佛二期约4m,佛山三号线约3m支撑道数广佛二期3道,佛山三号线物业范围3道,混凝土支撑+钢支撑;佛山三号线车站范围5道,混凝土支撑+钢换撑支撑长度广佛二期车站32.1m,佛山三号线车站42m、24.3m水平间距混凝土支撑9m,钢支撑双拼段4.5m,三号线为3m围檩(冠梁腰梁)第一道1300x1000(1100X1000)的C30钢筋砼冠梁第二、三道800x1200(800X1000)的C30钢筋砼腰梁第四道1000x1200的C30钢筋砼腰梁第五道2I45C钢围檩临时中立柱立柱2I63C工字钢、Q235A桩基础桩径1200,广佛二期车站有效桩长8m, 佛山三号线车站有效桩长10m联系梁2I45C工字钢、Q235A图2.3.1 广佛二期车站支撑体系简图图2.3.2 三号线车站支撑体系简图2.4东平站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2.4.1东平站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地势总体较为低缓,起伏较小,路面现为市政公路。(2)本站揭露的地质情况为:人工填土层、淤泥层、粉细砂层、中粗砂、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及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广佛二期车站基坑长约216.50m,宽32.7m,埋深17.33m。开挖深度范围内以素填土层、淤泥质粉细砂层为主、少量中粗砂,局部含淤泥质粉细砂层夹中有淤泥、粉质粘土层,基底以、风化岩为主。三号线车站基坑长约358.3m,宽42.9m,埋深26.23m。开挖深度范围内以素填土层、淤泥、淤泥质粉细砂层、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含有淤泥、粉质粘土层,基底以、风化岩为主。图2.4.1 广佛二期车站地质纵断面图图2.4.2 三号线车站地质纵断面图2.4.2东平站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赋存与补给条件场区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填土中可能存在上层滞水,但对本工程影响较小。 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海陆交互相砂层、中。砂层主要被人工填土层覆盖,局部地段被淤泥及粉质粘土层覆盖,地下水具微承压性,其水头高度最大可达地表。、砂层粉、粘粒含量较高,富水性弱中等,透水性弱中等。 基岩裂隙水:主要含水层为基岩层的强风化带和中风化带中,地下水赋存条件相对较差,一般具弱透水性,富水性弱。(2)地下水位勘察期间揭露沿线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广佛二期车站1.683.85m;三号线车站1.94m。(3)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除砂层水对车站主体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外,地下水及地表河涌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2.5监测重点基坑的围护变形、支撑轴力及坑外水位变化、东平站周边110KV电缆管线沉降等。三、监测目的和必要性及编制依据3.1监测目的和必要性东平站采用明挖法,由于支护施工及基坑开挖等而引起的岩土工程问题会给工程周边环境及基坑围护本身带来危害,可能对地层产生扰动,引起地表、附近重要或高大建筑物变形或沉陷,危及附近建筑物的安全,采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现场监测,实行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为工程的安全提供所需的资料,从而使工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由于地下岩土体、荷载条件和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存在其它的不确定因素,深基坑工程在开挖过程中及开挖后会难免出现与设计难以完全吻合的情况,故在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及周边建(构)筑物进行监测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前,监测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同被列为地下工程质量保证的三大基本要素。根据相关的规程、规范以及本工程的支护施工方法、施工条件等特点,本工程监测的目的如下:(1)通过监测数据的反馈和对工程现状的安全评价,协助施工、设计、监理等各方保证基坑和周边环境的稳定和安全;(2)及时预报可能的危险状态,并提交有关部门及时处理,以杜绝重大工程事故和工程灾难的发生;(3) 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及时对开挖方案进行调整,优化设计,使支护结构的设计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达到信息化施工;(4)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性因素较多,若施工期间的周围环境有变,或地质出现异常,就有可能使围护体系或基坑处于危险状态。此时,如果施工监测的工作没有跟上去,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就使设计与施工出现偏差,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预警,从而酿成事故。因此,加强围护结构施工与基坑开挖过程的监测,掌握基坑及附近环境的实际工作状态,对确保结构安全、经济、可靠和施工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的。3.2编制原则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按以下原则进行编制:(1)满足基坑分级变形控制保护要求:一级基坑变形控制要求围护墙体水平位移0.2%H(H为基坑开挖深度)地面最大沉降0.2%H (2)基坑施工影响范围的确定:一般取1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和基坑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主要对象。(3)监测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应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4)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应满足现场施工进度和工况等特殊要求。四、东平站施工监测项目及内容4.1监测项目表4.1.1 东平站监测项目表序号监测项目埋设位置监测仪器及元件测点布置要求监测精度1连续墙侧向变形监测连续墙 墙身内测斜管测斜仪间距20米,测点间距0.5米0.25mm/m2墙顶水平位移监测连续墙顶全站仪间距20米1.0mm3墙顶竖直位移监测连续墙顶水准仪间距20米,与墙顶位移共点1.0mm4地下水位监测基坑周边水位管水位计间距20米10.0mm5支撑轴力监测设计的支撑轴力的杆件上钢筋应力计轴力计频率读数仪钢支撑监测截面选在两支点间1/3部分或支撑端头;砼支撑监测截面选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5%(F.s)6立柱沉降监测钢构柱顶水准仪不少于立柱总根数的10%,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少于20%,且不少于5根1.0mm7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基坑周边路面水准仪间距20米1.0mm8周边管线变形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水准仪沿区间纵向水平间距20m,并延伸至基坑边缘1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1.0mm说明:各监测项目在基坑施工影响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并取至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主体施工完毕后1次/7天。 4.2监测内容表4.2.1 监测内容及数量汇总 序号监测内容测点数量备注1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68点广佛线27点,3号线41点2围护墙顶部竖向位移68点佛线27点,3号线41点3深层水平位移68孔佛线27孔点,3号线41孔4坑外地下水位68孔佛线27孔点,3号线41孔5周边地表竖向位移68组佛线27组点,3号线41组,每组3个测点6支撑内力104组每组4个仪器7立柱沉降588管线沉降监测38点9工地巡检以上各监测点的具体位置可见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其中除支撑内力焊接及监测设备的安装、埋设等工作按规范进行,各监测点孔口在做砼压顶时预留并砌砖保护,应对监测点进行有效保护,避免损坏,确保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4.3、监测实施时间(1)监测点埋设的实施时间不同的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埋设时间是不同的,根据施工进度有针对性进行埋点监测。位移监测点:土方刚开挖、基坑压顶梁施工后,埋设围护桩顶面和基坑顶地面的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周边建(构)筑物沉降、道路地面沉降等监测点在基坑开挖前统一埋设。支撑应力:混凝土支撑应力计是在支撑钢筋笼绑扎时、混凝土浇筑前安装的,钢支撑应力计是在钢支撑安装时安装的。支护桩测斜孔:支护桩测斜管的安装时间与支护结构同步进行。支护桩混凝土浇筑完毕则测斜孔也埋设完毕了。测斜管需由施工单位安装。桩内钢筋应力:支护桩钢筋应力计是在支护桩施工、钢筋笼绑扎时一起安装的,随钢筋笼一起吊入桩孔内。地下水位:土方开挖前埋设。(2)监测时间土方开挖前、埋设基准点后,建立测量控制网,进行控制测量。在基坑开挖前、监测点埋设后立即进行初始值量测。基坑回填或基坑安全隐患消除时,终止监测。五、监测点布置与埋设要求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等级、精度要求、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地区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行。监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1)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2)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3)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5)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6)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7)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如地铁、上游引水、合流污水、燃气管道等)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5.1围护墙水平位移监测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围护墙体受外侧土压力向基坑内位移,通过监测水平位移的变化速率及最大位移值,及时预警,确保基坑稳定及其周围环境的安全。每一开挖段至少布置一组墙体变形监测点,均匀布置68个墙体测斜孔,测点编号为CX1CX68,测斜孔深度与围护墙钢筋笼等长,在下钢筋笼时将带槽口的PVC测斜管(直径70mm)绑扎在钢筋笼主筋上一起成墙,使测斜管埋设于围护墙体内。测量时每0.5m往返测试1次,在挖土前读取初始读数。1、测点埋设:围护墙体内的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通过直接绑扎或设置抱箍将测斜管固定在围护墙的钢筋笼上,钢筋笼入孔后浇筑混凝土(安装示意图见8-9)。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测斜管与钢筋笼的固定必须十分稳定,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与钢筋笼相脱落。同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很小的扭转角度就可能使测斜仪探头被导槽卡住。同时,围护结构测斜管安装与埋设应遵守下列原则: 管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或导墙顶); 测斜管与围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 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接头处用胶带纸等防水材料封堵,防止外部混凝土进入; 管绑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 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2.测斜管的保护(1)为了防止泥浆从缝隙中渗入管内,接头处应进行密封处理,涂上柔性密封材料或贴上密封条。(2)凿除桩头、浇筑冠梁的时候应及时把测斜管接上,避免被堵塞。(3)日常监测后须及时盖上顶盖,防止测管被杂物堵塞。图5.1.1 围护墙体测斜管安装示意图5.2围护墙顶部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期间,为及时监控整个地连墙顶部的变形情况,拟在基坑地连墙顶共布设68个监测点(围护墙顶水平位移和沉降考虑一般情况为同一点布置,因此测点编号均为QDN,N为点号)。监测其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点按均匀、对称、预测位移较大、重要性等因素设置。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掌握围护地连墙顶的垂直及水平位移变化量。测点埋设:围护墙压顶监测点(右图所示)在浇捣压顶时同时进行,即压顶混凝土浇捣后35个小时,按测点布置图位置插入准备好的沉降标,沉降标顶部高于压顶梁顶标高2mm左右,待混凝土强度完成后,开挖前进行初始读数的测读工作,初读数取三次测读平均值。5.3支撑内力监测掌握支撑轴力随施工工况变化的情况,确保围护系统在墙后水土压力传来的水平荷载等作用下的安全稳定。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和609的钢管撑,确保每两个开挖段有一组支撑轴力监测点,故拟在钢筋混凝土支撑和609的钢管撑上布设监测断面,轴力监测以断面形式编号为ZLN-n,N表示第几断面,n表示自上向下该断面第几点,其他应力监测:土压力以TYN-n表示;水压力以SYN-n表示;结构内部应力以YLN-n表示;以断面形式编号,N表示第几断面,n表示自上向下该断面第几点。1.埋设:围护体系内力监测采用钢弦式钢筋计。在钢筋笼绑扎完毕后,将钢筋计连杆与围护体系的钢筋喷焊对接,然后旋上钢筋计,并将钢筋计的导线编上编号导出地表。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立即测试钢筋计的频率,核对编号,并将同一立面的钢筋计导线接在同一块接线板不同编号的连接柱上,以便日后监测。轴力计安装:将轴力计圆形钢筒安装架上没有开槽的一端面与支撑固定头断面钢板焊接牢固,电焊时安装架必须与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待冷却后,把轴力计推入焊好的安装架圆形钢筒内并用圆形钢筒上的4个M10螺丝把轴力计牢固地固定在安装架内,然后把轴力计的电缆妥善地绑在安装架的两翅膀内侧,确保支撑吊装时,轴力计和电缆不会掉下来。起吊前,测量一下轴力计的初频,是否与出厂时的初频相符合(20Hz)。钢支撑吊装到位后,在轴力计与墙体钢板间插入一块250mm250mm25mm钢板,防止钢支撑受力后轴力计陷入墙体内,造成测值不准等情况发生。在施加钢支撑预应力前,把轴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位置,测试轴力计初始频率。在钢支撑施加预应力同时测试轴力计,看其是否正常工作。待钢支撑预应力施加结束后,测试轴力计的轴力,检验轴力计所测轴力与施加在钢支撑上的预顶力是否一致。振弦式钢筋应力计安装:a焊接法:把一根钢筋的端头插入传感器的预留孔中,再把另一根钢筋端头插入传感器的另一端预留孔中,沿传感器的端头焊接均匀,焊接时采用冷却措施,以防温度过高损坏电磁线圈和改变钢弦性能。b螺纹连接:在被测钢筋中,选若干小段(1米长),每一端制成与传感器相同的螺纹规格,把钢筋带螺纹的一端,拧入传感器中,直到拧紧为止,拧紧前应涂一层914环氧树脂快干胶,以防丝扣间隙影响应力传递,把传感器连接好的钢筋带到现场进行焊接。混凝土支撑应采用钢筋应变计进行测试,绑扎钢筋笼时进行埋设,宜在截面分布均匀,并牢固固定。应变片的数量应保证上、下侧各不少于2片。2. 测点保护钢筋计焊接过程中须用湿布包裹钢筋计,避免高温导致内部元件失灵,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钢筋计的保护,在日常监测过程中的传感线的保护,并分股做好标志。5.4坑外地下水位监测对基坑开挖期间或开挖后围护结构的止水状态进行监控,依此推断围护体有无渗漏、流砂等岩土工程病害,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在坑内降水和基坑开挖过程中,拟在基坑外布设68个地下水位监测孔,水位监测编号为:SWN,N为点号。1测点埋设:地下水位监测井按以下步骤和要求埋设。(1)成孔:水位观测孔采用清水钻进,钻头的直径为130,沿铅直方向钻进。在钻进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地记录地层岩性及变层深度、钻进时间及初见水位等相关数据;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停钻,及时将钻孔清洗干净,检查钻孔的通畅情况,并做好清洗记录。(2)井管加工:井管的原材料为内径70、管壁厚度为2.5的PVC管。为保证PVC管的透水性,在PVC管下04m范围内加工蜂窝状8的通孔,孔的环向间距为12mm,轴向间距为12mm,并包土工布滤网,井管的长度比初见水位长6.5m。(3)井管放置:成孔后,经校验孔深无误后吊放经加工且检验合格的内径70的PVC井管,确保有滤孔端向下,水位观测孔应高出地面0.5m,在孔口设置固定测点标志,并用保护套保护。(4)填砾封填:在地下水位观测孔井管吊入孔后,应立即在井管的外围填粒径不大于5mm的米石。(5)洗井:在下管、回填砾料结束后,及时用清水进行洗井。(6)检查止水效果,封加孔盖,不让雨水进入,并做好观测井的保护装置。(水位管安装示意图见图8-11)。2.测孔保护:水位孔埋设后应注意施工期间的保护,必要时加工对硬化地表下,并加盖保护,日常监测后应及时盖好顶盖,防止地表水的进入。图8-11 坑外地下水位管安装示意图5.5坑外地表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基坑施工期间,为及时了解基外土体的变形情况以及开挖的影响范围,拟在坑外布设68组地表沉降监测点,地表沉降编号为:DBN-n,基坑地表沉降以断面形式编号,N表示第几断面,n表示自内向外该断面第几点;如DB6-2则表示第6个地表监测断面的自内向外第2个地表沉降测点。1、测点埋设:对于路面沉降监测点,先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孔径120mm以上),然后放入沉降测点,测点采用1620mm,长300400mm半圆头钢筋制成。为减小路面结构对观测效果的影响,上述所有沉降点均埋设在土层内,由套管保护至地面,套管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固牢,顶部应加铁盖进行保护。在城市交通特别繁忙并且不允许进行钻孔的地段,经设计同意后,其地表设置的一般沉降测点可采用道路浅层设点的方法。2.测点保护水准点须埋设在相对稳定区域,受破坏、震动等影响因素较小,必要时须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硬化面地表沉降点须加工到硬化面之下,避免过往辎重车辆、建材的压覆,必要时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5.6管线沉降监测测点布设管线沉降监测:污水管线以WSN表示;给水管线以JSN表示;燃气管线以RQN表示;电力管线以DLN表示;如有多条同一类型的管线则N-n形式区分,N表示第几条管线。(其中供电、路灯、通信隶属电力管线,雨水隶属污水管线,消防、自来水隶属给水管线)测点布设有以下三种设置方法:a.直接式用敞开式开挖和钻孔取土的方法挖至管线顶表面,露出管线接头或闸门开关,利用凸出部位涂上红漆或粘贴金属物(如螺帽等)作为测点。b.抱箍式由扁铁做成抱箍固定在管线上,抱箍上焊一测杆,测杆顶端不应高出地表,路面处布置阴井,既用于测点保护,又便于道路交通正常通行。c.模拟式对于地下管线排列密集且管底标高相差不大,或因种种原因无法开挖的情况,可采用模拟式测点,方法是选有代表性的管线,在其邻近地表开孔后,先放入不小于钻孔面积的钢板一片,以增大接触面积,然后放入钢筋一根作为测杆,周围用净砂填实。模拟式测点的特点是简便易行,避免了道路开挖对交通的影响,但因测得的是管底地层的变形,模拟性差,精度较低。上述三种形式需灵活选用,保证监测要求精度的同时,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对有阀门、窨井的管线可用测杆等设直接观测点;对某些重要管线应布设直接监测点,采用人工挖井,把管线暴露出一段,或在管线改排过程中,利用管线暴露的时间,采用抱箍的形式布置直接点(见图5.6.1),或用小螺钻钻孔取土,钻至管顶,用相应长度的钢筋,一端垂直焊接在一块小圆形钢板上(尺寸稍小于套筒内径),然后用特制胶水把小钢板粘贴在管顶,外加PVC套管保护,套筒外侧回填粘土进行埋设(见图5.6.2)。在没有条件开挖或小螺钻钻孔取土的部位,可在管线上方设间接监测点,但测点须穿过路面结构层,以尽量获取准确的变形数据。测点保护:城市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避免布设在行车、行人道内,否则给测点保护、日常观测带来较大的难度,如必须布设时应把测点加工到路面以下并加盖保护。图5.6.1 抱箍式安装示意图 图5.6.2 钻孔式安装示意图图5.6.3 管线布设平面图5.7测点保护及损坏补救措施1、 施工过程中,如果测点被人为破坏,能迅速恢复的,必须在2小时以内恢复;对于不能恢复的测点,首先按原布设方案重新埋设,对于不能按原方案重设的按规范的要求改移重设。2、结构内预埋测点时,应按要求进行预埋测管的连接及元器件的导线敷设,导线引出处及测管顶部作好明显标志,并对所埋位置进行详细记录;3、在易对预埋元器件产生破坏的工作过程中如桩(墙)顶破除施工时,需根据埋设位置向相关责任人提前进行交底,同时现场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好预埋元器件位置的施工,确保元器件不受破坏。4、 对于地面或地层中测点(孔、管),应在地面设置醒目的测点保护墩,同时挂设测点标识牌,防止施工破坏。5、 预埋应力测点如结构内力、水土压力等在安装时就应在测点处采取包扎等保护措施,避免在结构安装过程中对监测元器件的损坏,同时在安装完成后应集中将测量电缆编号后引至地表固定,并进行显著标记,确保导线在土建施工中不被破坏。如导线破损或断裂,应及时采用同型号导线对接后引出,确保预埋元器件安全及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6、除在施工中严格执行以上各项保护措施外,需同施工人员及现场监理加强沟通,加强对现场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教育,将监测点保护工作贯彻到第一线,确保整个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六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1)工作基点应选在稳定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监测点;(2)施工期间,应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正常使用;(3)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性。6.1平面控制点埋设:至少应埋设3个以上稳定的控制点;监测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控制点的稳定性,为保证监测工作的简单易行且提高观测精度的要求、消除测站的对中误差,水平位移控制点尽量采用强制对中的观测墩形式埋设,并宜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应大于0.5mm。选用仪器:全站仪,标称精度:测角1,测距1+2ppm。联测:一般应与设计部门提供的城市坐标控制点进行联测,精度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导线测量技术的要求,若不能满足前者要求,也可根据现场情况建立独立的监测控制网。平差计算:观测数据可利用 “南方平差易”进行严密平差,取得控制点的坐标数据。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应按规范要求埋设于基坑影响范围之外,稳定可靠的地方,必要时须围拢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基准点的联测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第三章“平面控制测量”执行。技术参数参见下表:表6.1 二等三角网观测技术参数仪器型号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测边相对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测回数三角形最大闭合差每边往返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单程各测回较差往返较差1”;5mm9km1”1/1/123.5”3;35mm7mm2(a+b*D)测量控制点及工作基点必须在基坑开挖前15个工作日完成埋设和上报,前10个工作日完成联测和上报。经第三方及监理复检合格方能使用。 图6.2.1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埋设平面示意图6.2水准基准点埋设:水准基准点埋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为位置,保证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的稳定,根据现场情况可采用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柱上标志,最好采用深埋式水准标石。 选用仪器:水准仪,标称精度:0.7mm/km,读数精度为0.1mm。 图6.2.2 沉降观测基点埋设图联测:施工监测时可利用深埋基准点或在远离基坑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区域设置34个基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引测其高程,并定期进行联测,检测基准点的稳定情况,每次测试时,将沉降监测点与基准点之间形成一条等闭合线路。各测点初始值均取三次测试的平均值。观测结果采用计算机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平差计算:水准基准点高程通过严密平差得到。基准点的联测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第三章“平面控制测量”执行。技术参数参见下表:表6.2 二等水准观测技术参数仪器型号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距差累积下丝读数基辅分划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线路往返不符值符合线路闭合差环闭合差已测测段高差之差DS1;DS0550m1.0m3.0m0.3m0.4mm0.6mm4K4L4F6R测量控制点及工作基点必须在基坑开挖前15个工作日完成埋设和上报,前10个工作日完成联测和上报。经第三方及监理复检合格方能使用。水准点须埋设在相对稳定区域,受破坏、震动等影响因素较小,必要时须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硬化面地表沉降点须加工到硬化面之下,避免过往辎重车辆、建材的压覆,必要时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七 监测点观测及精度要求监测是对工程施工质量及其安全性,用相对精确之数值解释表达的一种定量方法和有效手段,因此,对监测仪器之质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配备了多套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和全站仪,保证了光学测量的精度能满足工程的需要;岩土及结构测试采用先进的专用测试仪,以确保准确、及时、高频次获取各量值的变化信息。7.1垂直与水平位移监测水平位移:用徕卡TS11型全站仪,以准直线法观测,并定期检核基准点稳定性。 垂直位移:用拓普康精密水准仪,按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施测,并定期检核各基准点的稳定性。测点埋设同压顶梁测点。水平位移监测采用准直线法进行监测。对基坑围护墙顶的某条边,在两端远处各设置一个稳定基准点,采用1”级经纬仪架测站于某一点,后视另一点,两点之间形成一条基准线,观测时在每个监测点设置带有刻度的占牌,正倒镜两测回测得每个监测点的位移值,观测误差1mm。各监测点的初始值取三次观测值的平均值。7.2墙体水平位移用国内生产的CX3型自动测斜仪,其读数分辨率为0.02毫米。测试时,测斜管管顶位移使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布网进行测定。管内由测斜探头滑轮沿测斜导槽逐渐下放至管底,自下而上每隔0.5米测定该点的偏移角,然后将探头旋转180度(A0、A180),在同一导槽内再测量一次,合起来为一个测回。由此通过叠加推算各点的位移值。每个测斜管每个测点的初始值,为测斜管埋设稳定后,在开挖前取3测回观测的平均值。施工过程中的日常监测值与初始值的差为其累计水平位移量,本次值与前次值的差值为本次位移量。测试原理见下图:计算公式: 式中:Xi为i深度的累计位移(计算结果精确至0.1mm)Xi为i深度的本次坐标(mm)Xi0为i深度的初始坐标(mm)Aj为仪器在0o方向的读数Bj为仪器在180o方向的读数C为探头的标定系数L为探头的长度(mm)j为倾角初始值在工程前期观测3次取平均值,日常监测值与初始值的差为其累计水平位移量,本次值与前次值的差值为本次位移量。7.3钢筋应力计、钢支撑轴力钢筋应力计在埋设前先在室内率定,监测时用608A频率仪测读频率,根据率定曲线转换成轴力。钢筋应力计埋设前须检查其无受力状态时的频率Fo,当其与出厂标定频率Fo在误差范围内时方可使用。应在使用前分两次测定初始读数,取平均值为其初始值。日常监测值与初始值的差为其累计变化量,本次值与前次值的差值为本次变化量。作业要求:(1)钢支撑的内力监测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测量时尽量选择每天的同一时间进行测量,并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2)钢筋应力计量程宜为最大设计值的1.2倍;(3)钢筋应力计或轴力计在埋设前进行标定,并在支撑受轴向力前进行初始值的测量,监测叁次的结果平均后作为轴力初始值(4)在钢支撑承受荷载的过程中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监测,监测时应记录数据稳定后的频率值,填写监测报表,现场检查监测数据是否正确,监测时所记录的数据为频率值。(5)支撑内力量测精度不应低于0.5%FS,支撑内力的钢筋应力计,其分辨率不应低于0.2%FS。(6)换新撑要即时安装钢筋应力计或轴力计,并在支撑受轴向力前进行初始值的测量,监测叁次的结果平均后作为轴力初始值,换撑、拆撑要加强监测频率。7.4坑外水位各孔水位高程的初始值为水位管埋设稳定后,在开挖前取3次观测的平均值。日常监测值与初始值的差为其累计变化量,本次值与前次值的差值为本次变化量。在日常观测中均记录观测开始、结束时间,天气情况等,测读后按观测点的编号记录在专用记录纸上。地下水位观测设备采用电测水位仪,观测精度为0.5cm,其工作原理是在已埋设好的水管中放入水位计测头,当测头接触到地下水时,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此时读取与测头连接的标尺刻度,此读数为水位与固定测定的垂直距离,再通过固定测点的标高及与地面的相对位置换算成从地面算起的水位埋深及水位标高。电测水位计工作原理如图7.4.1所示。图7.4.1电测水位计工作原理采用SWJ-30水位计测量水位管管口至管内水面的深度值,采用水准测量实测管口高程,则管内水位值:h=h管一h实 式中:h-水位高程h管-管口高程h实-管口与管内水面之深度本次水位测试值与上次水位测试值之差为本次水位变化量,与初始值之差为水位累计变化量。作业要求:(1)洗井的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的有关规定,并做好洗井记录。(2)记录观测点的位置、编号及观测时间等相关数据,及时绘制地下水位与时程的关系曲线; (3)当水位累计变化值接近报警值时,按实际情况加密监测;当累计变化值达到报警值时,在加密监测同时向有关单位提交书面报警文件,并初步分析其原因。7.5 地表及地下管线沉降(1) 监测仪器精密水准仪,配套铟钢尺等。(2)管线调查在制定测点布置方案和确定监测方法及频率前,首先应调查与管线监测有关的基础资料,内容包括:管线的用途、材料和规格,以便选择重要管线进行监测;管线的平面位置、埋深和埋设年代;管线的接头型式和对位移的敏感程度,以便确定位移控制值;管线所在道路的人流和交通的情况,以便确定测点埋设方式;采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有关公式估算的地下管线最大位移值;城市管理部门对于地下管线的沉降允许值。(2) 监测方法管线沉降的监测方法、计算方法与地表的沉降相同。数据分析与处理: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根据管线的下沉值,判断是否超过安全控制标准。(3) 注意事项 对重要管线根据其功能、材质、埋深、迁移情况以及与基坑或隧道的位置关系有针对性的布设监测点,尽量对压力刚性管线(如燃气、自来水等)埋设直接观测点,能准确测出管线的沉降变形,并以管线的不均匀沉降为主要控制指标。在管线变形监测中,由于允许变形量比较小,一般在1030mm左右,故应使用精度较高的仪器和监测方法。计算位移值时应精确至0.1mm,同时应将同一点上的垂直位移值和水平位移值进行矢量和的叠加,求出最大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当最大位移值超出控制值时应及时报警,并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对策,同时加密监测频率,防止意外突发事故,直至采取有效措施。(4)作业要求:在监测前期按照监测精度要求对基准点、变形点独立测量3次数据,取其中数作为初始值;每次监测前,须首先对基准点进行检测,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以保证观测成果的可靠;观测应在水准仪及标尺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且避免在测点和标尺有振动时进行;尽量选择在每一天同一时间进行观测,观测坚持四固定原则,即:施测人员固定、测点位置固定、测量持续时间固定、施测路线固定;量测时水准路线成为闭合路线;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有关变形测量的规定,观测精度不低于二等精度,观测点的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表7.5.1沉降监测网主要技术指标序号项目限差1高程中误差1.0毫米2相邻点高差中误差0.5毫米3基辅分划读数差0.5毫米4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1.0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50米6前后视距差2.0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3.0米8视线高度0.3米7.6 中间柱沉降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土体卸载,基坑回弹,中间柱会向上隆起,其作为水平支撑的临时立柱,对支撑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对起隆起量的监测控制,是保证支撑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中间柱的监测方法以全站仪量测法为主,也可以采用水准仪法,但水准仪法危险系数较大。具体量测方法可参考地表沉降或围护结构顶部沉降监测。7.7监测精度各监测项目精度如下:表7.5.1 监测项目精度序号监测目的精度要求1围护墙顶部水平及竖向位移1mm2深层水平位移0.25mm3地下水位10mm4地表竖向位移0.3mm5支撑应力0.5%F.S八、项目工期及监测频率本工程计划从连续墙施工到完成基坑围护主体施工,工期约为36个月。各监测项目实施的监测频率为:基坑开挖前,基坑施工影响前应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得的平均值作为监测项目初始值;各项目在基坑开挖前测初值;在开挖急剧卸载阶段,测量间隔不大于2d;主体结构施工期间0.57d测量一次。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大雨、暴雨或基坑边载条件改变时应及时监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跟踪观测;抢险过程时,监测频率见表8.1,必要时在此基础上加密监测频率。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提交监测报告。表8.1 车站基坑监测频率表施工过程正常期预警期抢险期开挖深度(m)51次/2d2次/1d1次/3H5101次/1d4次/1d1次/2H102次/1d46次/1d1次/12H底板浇筑后时间(d)72次/1d46次/1d1次/24H7141次/1d24次/1d1次/46H14281次/1d24次/1d1次/46H281次/3d1次/1d1次/46H在挖土施工期间的支撑施做过程和结构施工期间的支撑拆除和换撑期间,通常是基坑变形加剧的关键时期,应加密监测频次,监测频次见下表:表8.2 支撑施做期间及支撑拆除和换撑期间测频率表施工过程正常期预警期抢险期施工过程正常期预警期抢险期第一层支撑施做2次/d3次/d跟踪第三层支撑拆除3次/d3次/d跟踪第二层支撑施做2次/d3次/d跟踪第二层支撑拆除2次/d3次/d跟踪第三层支撑施做3次/d3次/d跟踪第一层支撑拆除2次/d3次/d跟踪九、监测控制指标(报警值)警戒值(控制指标)是监测工作实施前为确保监测对象安全而设定的各监测指标的预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