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课件.ppt_第1页
课件: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课件.ppt_第2页
课件: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课件.ppt_第3页
课件: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课件.ppt_第4页
课件: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夏、商、周陶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天下于其子,为家天下之始。 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因放逐之,自立为帝,以征诛得天下者,盖自汤始。 商得天下六百余年至纣王。武王伐之,纣自焚死,于是天下归于周,八百年余年后亡。,夏朝 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山西夏县东下冯类型、山东的岳石文化。 当时使用陶土做原料烧制灰黑陶器的数量最多,同时也继续使用杂质较少的粘土(瓷土)作原料,烧制胎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灰陶盉(he) 【夏 高20厘米,腹宽15.5厘米,19721973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灰陶三足盘,陶鼎 高20.5厘米,口径20厘米,1973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灰陶器主要指采用陶土作原料烧制而成的泥质陶器和加砂陶器。一般泥质陶器多用于饮器、食器、盛储器等,而加砂陶器胎质坚硬,耐火度高,因此多用于炊器。,商朝 商代,各种工艺渐进渐繁,开始设置分工之制,将工艺分为六种,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土工者,专于制造陶瓦之器,六工之中以土冠首。 商代早期,陶器的品种较夏代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也有提高,除了拍印一般绳纹等纹饰外,也开始出现一些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商代中期,制陶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包括灰陶、白陶、印文硬陶器、原始瓷器。,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商代中期遗址。在其西墙外发掘的一处烧制陶器的手工作坊遗址,分布面积约达一万多平方米,其中有十几座残破的烧陶窑炉,显然是窑炉的集中场地;另外还发现有经过淘洗的陶泥原料,制造陶器的用具和带有方格纹的陶印模。这些 说明商代已有专门的 陶器手工作坊。,商代窑址,器形的变化:商代中期陶器的口沿以卷沿为主,陶器底部以圜底为多,袋状足次之,圈足器较少。,陶纹,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商代常见的几种陶纹,绳纹,方格纹,回纹,饕餮纹,云雷纹,商代中期的白陶,在我国南北方的不少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以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其烧成温度和质量都有提高。而起源于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印文硬陶器,在制陶手工业的工艺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发明了使用含铁量更低杂质更少了瓷土作原料和器表施釉的新技术,于是创制出了原始青釉瓷器。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为我国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代后期,实用陶器数量减少,是因为这时期的青铜器、白陶器、印文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等胎质坚硬的器皿得到了较多的使用。因此精美的图案纹饰不但不再施用于陶器上,就是日用陶器的品种也有所减少,而且有些陶器的制作也比过去显得粗糙。,灰陶刻划三角纹双系罐,商,高14.5cm,口径10.1cm,足径9.4cm。 罐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圈足外撇,底部微向外凸。腹部对称置双系,系中间有一小圆孔。腹部刻划正反三角纹饰。,灰陶豆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10.5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8.6厘米 豆为敞口,口沿外卷,下附高圈足。豆的腹及圈足部位饰弦纹和瓦棱纹,足部近底处饰有三个“十”字形镂孔。 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灰陶盉,商,高12.3cm,口径8.2cm,足距4.8cm。 盉直口微外撇,肩部一侧置管状流,对应一侧为牺首形柄。圜底,下承以三足。肩、腹部分别饰二、四道弦纹。,此件灰陶盉为商代遗物,其造型规整,胎质较细腻,肩、腹部装饰简单的弦纹。整个器物显得造型古朴,装饰简练。 盉是古代的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在商代的陶器和青铜器中都可见到。盉的基本造型是深腹,圆口,前有流,后有柄。,陶壶(右图)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22cm,口径7.4cm 河南省郑州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饕餮纹陶斝(ji )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27cm,口径19cm 河南省郑州二里岗出土,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藏。,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盉(h)、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壶、尊、卣(yu)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o ti )纹、蝉纹、曲折纹、夔(ku)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这件白陶壶原本破碎,现已修复。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堪称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白陶几何纹瓿(b ) 商朝 高20cm,口径18.5cm 河南省安阳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 表作品,它仿造青铜器的式样制 作,是一件盛酒器。造型为球形,敛口斜肩圆底,口沿外折,圈足外撇,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陶瓿的装饰纹样全部由直线构成,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先用线条在瓿上划出网格花纹,然后在网格内填刻主题纹样,再用刀刻去主纹以外的胎土,使其微微凸起,而在凹处再刻饰云雷地纹,形成由凸雕的主纹与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的瑰丽图案;颈部是夔纹,腹部为曲折纹饰组成的兽面纹,方菱作双眼,折线作鼻翼。,白陶刻纹豆,商,高12.5cm,口径22.7cm,足径15.2cm。 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纹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印纹硬陶,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也要高,而且在器表拍印以几何图形为主的纹饰。由于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所以印纹硬陶器的表里和胎质颜色多呈紫褐色、灰褐色、红褐色和黄褐色,其中紫褐色硬陶的烧成温度最高。少数印纹硬陶的器表还显有在窑内高温熔化而成的光泽,好像施有一层薄釉似得。 还发现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一个窑中烧制,说明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关系是相等密切的。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的印纹硬陶数量较多,而且延续的时期也较长。,印纹陶罂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27.4cm,口径19.5cm 河南省郑州铭功路出土,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藏。,印纹陶罄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31cm 河南省郑州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原始瓷器,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 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较,原始青瓷具有以下特点:烧成温度比瓷器低,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物造型不甚规整,胎体厚薄不均,器表釉层不均匀,釉层较薄,釉色不稳定。它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商代原始瓷器的烧制与使用在江南地区较多,黄河中下游较少。,原始瓷青釉弦纹罐 商,高31.4cm,口径20cm,底径9.3cm。 罐口外折,短颈,溜肩,肩以下内收,平底。肩与腹部的过度有明显的折角。口内外饰弦纹,其中肩部饰凸起弦纹及锯齿纹共10道。表面施青釉,釉层薄而不匀。,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其质地坚硬细腻,叩之有清脆之声,胎骨渗水性弱,是以高岭土为胎烧制而成,烧制温度在1200度左右。郑州商代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把中国烧造瓷器的历史提前到3600年前,说明了中国瓷器生产源远流长。,青釉瓷尊 商代 高27厘米,口径27厘米 尊为大敞口,圆唇,束颈,折肩,深腹,腹下部内收,平底内凹。尊肩部饰席纹,腹部饰篮纹,内外施青色泛黄釉,釉色光亮晶莹,有釉滴。,西周、春秋,这段时期灰陶的品种逐渐减少,器表的花纹装饰也日趋简单。夏、商时期的各种陶器有二十多种,西周时期减少到十几种,春秋时期除墓内随葬明器外,真正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已不超过十种。 西周时期拍印的图案纹饰在陶器上已很少施用;春秋时期的陶器表面除素面外,基本上都成了绳纹。 除了日用陶器皿外,又大量生产板瓦、筒瓦等建筑用陶的构件了。,四系弦纹陶罐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20.9cm,口径13.5cm 197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出土,首都博物馆藏。,陶簋gu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34cm,口径21cm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印纹硬陶带柄罐 (左图)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12.4cm,口径17.4cm 广东省番禺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硬陶兽形耳罐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 高21.7cm,口径8.1cm 1973年江苏省吴江县出土,南京博物馆藏。,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原始瓷刻纹筒形罐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 高27cm,口径19.5cm 浙江省德清县出土,故宫博物院藏。,云雷纹兽首提梁壶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 高19.8cm,口径7.2cm 1979年江西省贵溪县崖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原始青釉瓷。小口、直领,折肩、浅腹、实足。肩部两侧有两个对称索形耳,肩与腹部饰弦纹与篦点纹。通体施青褐色釉。 西周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青釉弦纹索耳盂 周 上海博物馆藏 高6.7cm,口径12.1cm,袋状足的变化,另外陶工内部还有了更细的分工,如一是陶人,用陶钧(制圆器所用的辘轳),所掌皆炊器;二是旊(fng)人,用模型制陶,所掌皆礼器。 在周代可考的制陶之人为虞閼父。一陶工之官,至妻帝室之女,且封为诸侯,固可推知当时陶器关系之重大。 周末,春秋时,越人范蠡弃官以遁后,开始在江苏宜兴创始陶业,即大名鼎鼎的“陶朱公”。,从商代、西周、和春秋各时期原始瓷器的发展,可以看出它是一脉相承地发展的。原始瓷器的主要生产区域在我国江南地区,这可能与这个地区盛产瓷土原料有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原始瓷器的发展已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烧制和使用的数量约占同期陶瓷器总数的一半左右,可见当时原始瓷器手工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中国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代早期的。,商代早期陶水管,商代晚期陶三通管,接着在西周初期又创制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 板瓦是仰铺在屋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的筒瓦的瓦头。,板瓦 西周 宽24厘米,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中国古代在建筑物上使用瓦,最早出现在西周,中国的陶瓦出现于西周,有板瓦、筒瓦、半圆瓦当和脊瓦等。瓦的各种纹饰也有数十种之多。那时的瓦是用泥条盘筑法烧制,先制成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古人称剖瓦为削,削开后谓之“瓦解”。,西周陶瓦,瓦当 又称“瓦头”,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指的是瓦顶端下垂部分。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陶制生产工具,夏代、商代到西周主要有:纺线用的扁圆形带孔陶纺轮,捕鱼用的两端带有凹槽的陶网坠,制陶用的蘑菇状陶抵手和狩猎用的陶弹丸等。还有熔铸青铜器用的工具,如熔炼用的陶坩埚和铸造用的陶范与陶模等。,陶范和使用该范铸造的青铜虎,侯马春秋陶范,陶塑作品,陶塑雕塑盛行于商代早、中期,以动物形状为主。,西周象尊,第四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475公元220年,秦代美丽之砖瓦汉代始有瓷之名称发明各色釉料明器之发达筑墓之圹砖印有种种图纹为后世印花之祖陶瓷形式仿古代铜器陶瓷花纹为后世凸花之滥觞釉之斑纹瓦当及砖之精巧,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陶瓷,战国的陶瓷手工业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地广泛使用的灰陶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的生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圆窑窑炉结构的改进和龙窑的使用,使陶瓷的烧成温度得以提高。同时建筑用陶也有了相应的发展,空心砖的生产更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战国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城邑规模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生产更加集中、更加专业化。河南洛阳周王城西北部是一个面积较大的窑场,现已发现很多座战国时的陶窑。山西侯马春秋战国时的陶窑遗址范围广约一平方里,已发掘的几座陶窑,几乎连在一起,窑旁堆积着的废品和碎片,数以万计。在江南,越国故地的浙江萧山进化区和绍兴保存着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窑址二十多处。两地的窑址都相当集中,每隔窑址的范围都达数千平方米,而且废品堆积层很厚,可以想见当时的生产量是很大的。,湖北江陵发现的战国陶窑,叠放着尚未烧成的陶豆二十余件,说明这座椭圆形的面积不大的窑炉是专门用来烧陶豆的。临淄出土的陶器铭文中常有“陶里”、“豆里”地名,可见在制陶业内部已经出现了主要生产某些产品的专业化倾向。 战国制陶业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某种私有作坊的出现。河北武安制陶作坊遗址中,出土大量带有铭文的陶器及陶片上有“韩”、“史”、“孙”等印记,是一批独立手工业者的产品。另外还有一些陶器除标出业主的私名外还标明作坊所在的地名,如“城易众”,灰陶和陶明器 以灰陶为代表的陶器,使用范围很广,产品种类也很繁多,包括日用器具、陶制生产工具、陶塑和陶明器等。 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当时的贵族墓穴自战国早、中期逐渐用陶礼器代替铜礼器随葬。所以陶礼器的制作迅速发展起来,仿照铜器形式的鼎、豆、壶、簋等成套成组地生产,磨光、暗花、硃绘等装饰是手法广为应用,把陶器的制作工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陶明器中,多种装饰方法迅速发展,以求达到铜、漆器的艺术效果。 磨光是在陶器成形后不久,坯体还是半干时,在器物表面进行打磨,烧成后壁面光滑。 暗花是用尖端圆滑的工具,在将干未干的坯面压划弦纹、斜方格纹、水波纹等。 硃绘和粉绘一样,都是在加陶衣的陶器和磨光陶烧成后再绘上去的,因而容易脱落。硃绘色彩鲜艳,呈朱红色。粉绘常用朱、黄、白或黑、白、朱多种颜料配合绘成。,彩绘陶豆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11.7cm,口径16cm 陕西省富平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硃绘陶壶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71cm,方口20cm 河北省昌平县松园2号战国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鸟形豆 战国 高29.5cm 山西省长治县出土,山西省博物馆藏。,彩绘陶盉 战国 高16cm,口径18cm 山西省榆次县王湖岭遗址出土,山西省博物馆藏。,陶塑和陶俑 陶塑作品发现得很少。右图是中山国王陵出土的黑陶鸟柱盘 ,其上的飞鸟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堪称陶塑中的精品。 在河南、山西、山东都有陶俑出土,这时的陶俑个体很小,制作粗率。人殉在战国已十分少见,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用陶俑等随葬可以说是对人殉的替代。,烧造灰陶的窑都是圆窑,圆窑结构的显著改进是战国陶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这种结构提高了温度和产品质量。同时,窑床的面积也有了显著的扩大,由西周的2平方米左右扩充到3-10平方米,窑的装烧量和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印纹硬陶和原始瓷 在长江下游和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普遍使用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特别是江、浙、赣一带,更为盛行。 印纹硬陶坚固耐用,但质地粗糙,不适宜做饮食器皿,故大多数是容器;原始瓷胎质细腻,外施青釉,利于口唇接触和洗涤,所以都制成碗盘一类的饮食器皿等。,战国以前,由于当时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原料处理未经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磨等工艺过程,器物造型简单,胎体多有裂纹,釉色很不稳定。战国时期,原始瓷的制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其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器形规整,釉层厚薄均匀,釉色青黄,造型多仿当时的青铜器,有尊、鼎、簋、盉、豆、钟等,纹饰多以刻、划、捏塑等为装饰,具有纯朴简洁的风格。 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无论数量、质量还是生产范围,都是前代所无法企及的。,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战国,高19cm,口径19cm,足距17cm。 鼎仿同时期青铜器造型,口沿下对称置双耳。直腹,平底,下承以外撇三足。器表施青釉,胎色灰白。鼎附圆形盖,盖顶中央置一小系,四周对称分布三个小纽。盖面施青釉,以三道弦纹为装饰带,其间刻划简单的水波纹。,鼎最早是煮食用的陶质炊具,首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仰韶、龙山、屈家岭、马家滨、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商周时代的鼎多为青铜制品,并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仿青铜器式样,多做随葬品。,原始瓷青釉鐎斗,战国,高10.3cm,口径16cm,足距12.5cm。 鐎(jio)斗仿青铜器造型,腹部置横柄一个,底下承以三足。腹上部饰弦纹2周,器内外施青釉。 鐎斗,又称“刁斗”,盛行于汉、晋。常与形状如钵、胎壁较厚、口沿置对称半环形双鼻的火盆共存,说明鐎斗被搁置于火盆上,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来温食。外出途中可作温食用具,军旅多用之。唐诗中有“行人刁斗风沙暗”句。,战国原始瓷兽头鼎,直口、浅腹微鼓、圜底。三兽蹄形足。鼎口两侧对称双折耳。在双耳之间的前面口沿上,塑造了一个昂首的兽面,与兽面相应的后面口沿上又塑造了一个兽尾。鼎的腹部饰一周凸弦纹,造型别致,形象生动,是当时江南盛行的随葬明器中的器型之一。 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径7cm。 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此盉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青釉钟 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因形体细长似龙,故名。创始于战国,东汉时有改进,遗址以浙江发现者较多。窑墙自底起即已开始起拱顶,窑室宽而不高,窑室后为排烟坑,结构比较简单。装窑时坯件是直接放在砂底上。龙窑自然抽力大,升温快,可以烧高温,为烧成瓷器提供了重要条件。,我国的原始瓷生产,自商代到战国的一千多年中都在不间断地向前发展,特别是春秋末到战国早中期的原始瓷器,胎质细腻,铁和钛含量较低,外施青釉,已经接近瓷器。但是在楚灭越后,越地原先盛行的原始青瓷突然消失了,一直到了战国末年与秦汉之际,人们又烧制一种从成形,装饰到胎、釉的工艺都与前有别的原始瓷,再重新向前发展,终于在东汉时烧制成真正的瓷器。,建筑用陶 战国陶瓷业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建筑用陶的大量生产。当时主要用于铺地和砌壁面。一类是小型的薄砖,呈方形或长方形,称为方砖和长方砖。另一类是大型的空心砖,砖长1米余,每边砖壁厚2-3厘米,这既可节省原料,又能减轻砖的重量,这是一项重要的创造。,砖上文字拓片,分别是“七尺”“一丈”“丈二”“丈三”“丈四”“丈五尺”“丈六”“丈八”“丈八”“二长”,陶井和陶水管的烧制是战国时代建筑用陶方面的又一成就。 陶井一般是由尺寸相等、直壁圆筒形的陶井圈迭置而成。陶井圈的创制,使一些土质不好和流沙地区同样可以打井。陶水管有的用于输水,提供居民的饮水和用水;有的用于排水。,战国陶井圈 河南新郑出土,瓦和瓦当,黻黼纹筒瓦 战国燕 长90.2厘米、径36厘米,传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双兽树纹半圆形瓦当 战国,鹿犬雁蟾纹圆形瓦当 战国 连云纹圆形瓦当 战国,第二节 秦汉陶瓷产品,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汉时期的陶俑表明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 低温铅釉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又一重大成就。 陶器至汉代,有一最大的进化不可不特别注意,在汉之前只有陶器,因此汉之前并无“瓷”字。故所谓瓷器,发明于汉代。,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西汉,通高64cm,口径21cm,足径24cm。 壶撇口,粗颈,圆腹,腹部对称置双环形系,高圈足。通体彩绘装饰。口沿下绘一周三角纹。颈部在三角纹内绘云纹。腹部用三周凸起弦纹划分上下两部分装饰带,上为凸雕龙、虎、凤相互追逐于流云之间,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婉转,画面生动活泼。下为彩绘缠枝花纹。圈足上绘弦纹3道。 此壶色彩丰富,使用红、绿、蓝、黑、白、黄等彩。颜色鲜艳,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光彩夺目。,彩绘陶方壶,汉 口边长11.5cm,足边长12.6cm,高39cm。 壶口部与足底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以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菱格纹条带相间。 此件方壶的造型和彩绘纹饰均仿照同时期的漆方壶而作。此类彩绘陶器在战国和西汉墓葬中出土较多,可能是专用于殉葬的明器。,彩绘傩(nu)戏陶壁壶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通高38厘米,宽35厘米 壶为壁壶式,半圆形口,束颈鼓腹,下有三角形圈足;壶两侧附加堆塑呈人首兽身状,各双手执蛇穿交壶肩;器物通体饰彩绘,正面壶颈及圈足上浮雕蕉叶,腹部有凸起的宽带几何纹,通身绘云气纹图案;壶左侧一兽似熊,上身着衽衣,双臂挽袖,双手握双蛇,下身足、尾绘兽毛。陶壶造型别致,器物两侧雕塑的造型手法极为罕见,充满了中国传统神道的色彩。,铅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首先在陕西关中地区出现,大约自汉宣帝以后,铅釉技术开始获得较快的发展。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 铅釉主要以氧化铁和铜作为着色剂,以铅的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左右开始熔融。在氧化气氛下烧成,铜使釉呈现美丽的翠绿色,铁使釉呈黄褐和棕红色。,低温铅釉的特点是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犹如玻璃一样,但硬度比较低,容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较差。传统的低温色釉的主要品种有绿、黄、蓝、红、紫等多种。,绿釉铺首耳陶壶,东汉,高25.5cm,口径13cm,足径15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对称铺首,扁圆腹,腹下承以外撇八方高圈足。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器身刻划弦纹数道。 此壶造型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是随葬用品。,酱釉划花水波纹铺首耳陶壶,西汉,高35.3cm,口径13.5cm,足径14.3cm。 壶撇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部对称塑贴铺首。壶身刻划弦纹数道。壶外通体施酱黄色釉,釉色浓郁古朴,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 此陶壶仿铜壶造型烧造,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亮可鉴,花纹具有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体现出汉代釉陶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陶船 全长:54cm,通高:15cm 泥质灰陶,陶质坚致,釉以剥落. 中国历史博物馆,陶塑,陶牛汉 高14厘米 长28厘米 牛是汉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畜力,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在汉代墓葬中作为随葬明器出土很多。此牛双角向前,眼望地面,四蹄着力,似在用力拉犁耕作。 首都博物馆,绿釉陶狗,东汉,高29.7cm,长27cm,宽16cm。 犬通体施绿釉。头部较大,身体短小,两只耳朵弯曲向前,双目圆睁怒视前方,张嘴狂吠,犬齿外露彰显凶猛。其四肢短小,矫健有力,显示出一种自然写实的美感。 东汉中期,随葬的家畜家禽等陶俑的数量较以前增多。 陶犬身上的绿釉是因为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绿釉弦纹熊足陶仓,东汉,高24.5cm,口径5.7cm,足距7.8cm。 陶仓顶部呈伞状,圆桶身,平底,下承以三熊形足。通体施绿釉。仓顶均匀分布20条放射状凸线纹,其间用波线示意出叠压的瓦纹。器身饰3组凸弦纹。 汉代墓中随葬陶器的数量和品种大大超过了以往各代墓内随葬的陶器,其中一部分是实用器,但绝大多数是专为随葬烧制的陶冥器。陶仓即为随葬冥器,始见于战国、秦代墓葬出土物,汉武帝前后盛行,与灶、井、炉等配套使用。,“河一”铭画像陶灶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高11.8厘米,长31.1厘米,宽20.5厘米 灶呈长方体形,灶体中空。灶面中部有两釜,釜肩印有“河一”铭文,釜周围饰有刀、勺、钩等炊具,灶的后方有一烟囱,灶面四周饰三角纹、菱形纹、鱼纹。灶前壁有圆拱形灶门,灶门两侧模印男女二人,并分别饰“二千石”、“夫人”铭文。灶门左侧壁上模印一农夫牵牛奔走;右侧壁上饰虎牛相斗图案,虎、牛怒目而视,奋力相搏;灶后部壁上饰猛虎,虎张口长啸,仰然而行。陶灶所饰画像栩栩如生,动感逼人,极富想象力。,这是秦俑一号坑的军阵主体:是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三十六路纵队,每队长178米,计有战车50余乘,步兵俑4000余件。一号兵马俑坑军阵排列整齐有序,是四方如绳的方阵。,秦兵马俑,陶马大小犹如真马。对鞍马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马的高度要达到五尺八寸以上,折合现在即1.33米以上,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操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操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击鼓说唱陶俑 【东汉 高56厘米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彩绘步兵俑 【西汉 高4850厘米,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建筑用陶,秦代筒瓦 秦代板瓦,观伎画像砖 【东汉 长46厘米、宽40厘米、厚5.3厘米,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扬子山出土。】,收获渔猎画像砖 【东汉 高36厘米 宽42厘米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扬子山出土】,汉代画像砖 舂米图 汉代画像砖 播种图,汉瓦,“汉并天下”瓦当 【西汉 直径17.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单于天降”瓦当 【西汉 直径17.1厘米,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湾出土】,“道德顺序”圆形瓦当 “利昌未央”圆形瓦当,第三节 秦汉时期原始瓷的复兴 与瓷器的出现,秦汉时期的原始瓷与战国早、中期的原始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是胎、釉原料不同,西汉原始瓷胎料中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较高,使得坯胎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中烧成。但此时多数达不到所需的烧成温度,因此多数胎质粗松,且含砂粒较多,不及战国时期的细腻、致密。 秦汉原始瓷的釉层较战国时的厚,釉色较深,呈青绿色或黄褐等色。由通体施釉变为局部上釉,方法由浸釉变成刷釉。,器物的成型也变战国时期拉坯成器、线割器底的作风,而普遍地采用底、身分制,然后粘接成器的方法。 这些差异都表明秦汉的原始瓷与以前的原始瓷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产物,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但是原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