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教学设计_第1页
诗五首教学设计_第2页
诗五首教学设计_第3页
诗五首教学设计_第4页
诗五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诗五首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学习饮酒1、指导朗读:(1)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的发音与停顿。(2)学生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做朗读指导。停顿与感情(全诗应读的舒缓、悠然)2、理解诗意:(1)老师补充注释: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是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人生的感慨,这组诗有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人境:指朴素田园;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尔:如此、如是,概指前面两句;菊:作者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真:指人的本性,真意,即真趣。(2)学生概述诗意。(3)老师概括: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薄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即心静境自静。后六句为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诗人采菊,南山归鸟,尽显自然和谐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会,却难以言传。(4)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提示:这是一首酒后抒怀的作品,诗人描绘了饮酒赋诗自娱自乐的隐士生活,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画面作创作性描述。学生思考并回答。明确:“采菊”,不仅抒写了“处世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薄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品评名句: “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采菊”、“此中”被视为千古名句,请你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明确:“而无车马喧”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作用于环境,隐居更只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是否荒远。如果心灵平静,那么处于闹市也市若幽谷。 “采菊”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此中”这句诗颇富哲理,很有写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得意而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自读行路难1、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指导朗读:(1)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学生划分停顿。提示:古诗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七言古诗的节奏一般为“二二三”式、“二三二”式,本诗均为“二二三”式。(2)教师领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3、研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老师总结: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精神苦闷时,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前四句以金樽玉盘的酒宴消除不了诗人心头的郁闷不平来写诗人内心的苦闷、寂寞和惆怅。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的语言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代了诗人惆怅的原因,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七、八句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想隐退隐居,可又幻想随时能受到君命,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4、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t“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5、深层探究,理解诗歌主旨。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明确: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漂泊了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6、品评名句。学生讨论“长风”的深层含义。明确:“长风”是诗人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为我们后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7、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8、比较阅读:(课后第一题)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明确: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学习己亥杂诗1、教师提供背景资料:作者龚自珍:字人,号定庵,仁和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38岁中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等小官,后辞官南归,两年后死于丹阳书院。他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等有很深造诣,他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语言瑰丽,气势挺拔,颇有特色。他是晚清重要诗人,著有定庵全集。道光十九年,作者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写了这组诗,共350首,杂述见闻、感想以及往事、 回忆等。2、老师范读,注意掌握重音、节奏、语气。3、学生反复诵读,结合注解,理解诗意。(1)请学生概括诗意。明确:一、二句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去远赴天涯; 三、四句写诗人像护花的春泥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2)理解诗句中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辞官南归的痛苦心情,同时表现了作者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立志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4、品读诗歌,品评名句:(1)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前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斜”、“天涯”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很痛苦的。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寻找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国效力。诗的最后两句对此作了明确的表述,鲜花虽然凋谢,但它决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要将自身化作肥料来滋养新花。全诗移情于物,巧妙构思,寓意深刻。尤其是一个“更”字,鲜明地表明作者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2)“落红”景情交融,被视为名句广为流传。从这句诗句中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我们决不是无情之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养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今天,我们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即使自己像花一样凋谢了,也要化作春泥,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5、齐读诗歌并背诵。第二课时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介绍作者、背景与“歌行体”:学生作者杜甫:字子美,做过“俭校工部员外郎”的官,人称“杜共部”。著有“三吏”“三别”,他的诗歌有“诗史”之称,本人被称为“诗圣”。老师介绍背景:唐粟宗乾元二年(759),关中闹饥荒,民不聊生。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建起了一座草堂,过起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了快乐和自足,于是隔阂藏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了他的贫穷,更冲不走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的体裁是“歌行体”,歌行: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行”是乐曲的意思。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2、指导朗读:教师范读,注意字音。3、学生参考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概括诗意。(1)学生逐句翻译诗句,概括诗意。老师概括:全诗共四段。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 长夜难眠哀广厦庇寒一愿(2)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教师点拨: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4、赏析思考:请谈谈你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词句。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5、齐读诗歌,尝试背诵。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芩参,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曾祖父、祖父都做过宰相,父亲曾做过刺史,在芩参幼年时死去。由于父亲早死,家道中落,他从小便刻苦读书,以求出路,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适值西北边境一带战争频繁,芩参向往建功立业,曾两度从军到西北边防军队工作,有舍身抗敌的雄心壮志。晚年迁嘉州刺史,所以世称芩嘉州。56岁,客死于成都。芩参现存诗歌360首,其中以写边塞生活的诗最为出色。他曾两度出塞,边地风光,戎马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写出了许多气势豪迈、充满报国情感的边塞诗。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带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候写的。2、指导朗读:(1)老师朗读;(2)学生自由朗读后,全班齐读。3、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1)同学讨论后,选同学概括诗意。(2)老师总结: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