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智之美与相声艺术 (1).doc_第1页
巧智之美与相声艺术 (1).doc_第2页
巧智之美与相声艺术 (1).doc_第3页
巧智之美与相声艺术 (1).doc_第4页
巧智之美与相声艺术 (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 康尔说相声是“笑的艺术”,殆无疑义。说相声正在由“笑的艺术”沦为“可笑”的艺术,或许会遭来非议,但现状确实如此。眼下,许多相声演员搞笑、逗乐主要靠三招:第一招为“互损”。捧哏、逗哏登台之后,取笑对方成了必做的功课。从面相损到身材,从发型损到腰围,从近亲损到九族。总之,竭尽挤兑、埋汰、贬抑、诽谤之能事。似乎不拿对方的缺陷说事,叙事就无法进行。第二招曰“献丑”。最典型的表现是,海里湖天地吹牛,吹自己怎么有钱、怎么有名、怎么有才、怎么有能耐,继而恬不知耻地奉劝别人拜己为师,直到牛皮吹破,丑态献够,找个台阶下台完事。第三招是“耍活宝”。具体做法五花八门。文一点的,走飚高音、仿名人、炫绝活的路数。野一点的,则将跳大神、哭亡灵、耍无赖的陈腐套路统统搬到台上来了,简直俗不可耐。“三板斧”砍完之际,便是黔驴技穷之时。这样的相声恰似“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从现场效果看,观众是在笑。说得准确点,是有观众在笑。但此类相声品位不高,档次低下,实在不敢恭维。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钱锺书先生在杂文说笑中就把笑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跟着他笑”,因为他是“真有幽默的人”;一种是“我们对着他笑”,因为他太“可笑”,是个“假充幽默的小花脸”。相声,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正在变为“小花脸”式的“可笑”的艺术,实在令人遗憾。相声需要提高品位,这既是观众的期盼、时代的呼唤也是相声艺术自身发展的需求。如何提高品位?路径自然很多。笔者以为,研究巧智之美,追求巧智之美,应该是相声艺术脱俗祛野、走出困境的主要路径之一。(一)、何为巧智?巧智,是喜剧艺术尤其是相声的重要构成元素。巧与智,本为单音、单字词。将二者联袂、合而为一使之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用法,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在盛唐诗人张彪的杂诗中,有“商者多巧智,农者争膏腴”的佳句。在权德舆的丙寅岁苦贫戏题中,也有“巧智竞忧劳,展转生浇漓”的诗文。对于今天的学人来说,巧智这个概念之所以相对陌生,应与尚无为、去淫巧、重农轻商的传统文化有关。在白居易的赠吴丹中,有“爱君无巧智,终岁闲悠悠”的说道。在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也有“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的偏见。北宋的苏轼在七言古诗和子由蚕市中,也写过“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遭欺谩”。当然,对于巧智的贬抑与排斥,仅囿于所谓的正统文化。在民间文学、地方曲艺以及黎民百姓的日常言说中,从不掩饰对于巧智的追求。流传于民间的歇后语、俏皮话,则是以张扬巧智、突显巧智为能事、为快乐的。例如:百家姓去掉个赵开口就是钱。八百铜钱穿一串根本不成调。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掸)子。抬着空棺材下葬目(木)中本无人。磕瓜子磕出臭虫什么人(仁)都有。拿裹脚布当鞭子不能文(闻)也不能武(舞)。这些生动的语言,之所以倍受天下百姓的偏爱,就是因为个中蕴含着巧智。巧智,是美学的重要范畴。如果,我们将崇高、优美、悲剧、喜剧、荒诞、中和等认定为美学的一级范畴,那么,巧智当为隶属于喜剧的二级美学范畴,起码可以与幽默、滑稽、讽刺等并列。在美学原理中,叶朗教授写道:“喜剧作为一个审美形态,包含了多种因素,有滑稽,还有机智、幽默、反讽、诙谐、误会、夸张等;因此,喜剧的笑也不是单一的,它还可以细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如嘲笑,理智的笑(机智),轻松的笑(幽默),同情的笑(反讽),戏谑的笑(诙谐)等等。”虽然,叶先生没用巧智这个概念,但是,他所说的喜剧构成因素机智,与本文论述的巧智的含意是较为接近的。当然,笔者以为,用巧智来指称这个喜剧元素,用巧智来命名这个美学范畴,内涵更精准,外延也更丰富。何为巧智之美?巧智之美,是美感的一个类别。它指由巧生妙、因智得趣、巧智兼备、妙趣横生的审美感受。姜昆与戴志诚合说的相声埋怨中,有这样的句子:“屎壳郎趴在铁道上,愣充大铆钉。癞蛤蟆到了马路上,愣充迷彩小吉普。”姜昆和唐杰忠合说的相声着急中,还有这样令人难忘的说辞:“现如今,谁都能管你。大街上,除了戴黑箍的管不着你,其它的都能管你。”观众听了之后,没有不笑的。因为他们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由巧生妙、因智得趣的审美感受。将这种美感命名为巧智之美,无疑是精准、恰当的,名实相符的。长期以来,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以及从西方引进的整套喜剧理论,不能恰当地解释相声艺术中的美感问题,更不用说帮助相声界解决一些问题了。当然,美学界的这个疏漏,并不能否认巧智之美的存在,也不妨碍我们对于巧智之美的命名。巧智之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不同于天成之美,也有别于拙稚之美。它有别妙、别趣,是巧思、睿智在作品中的感性显现。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是历代文人与民间智者共同创造的艺文经典。许多成语,如守株待兔、削足适履、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蛇添足、揠苗助长、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等,精巧、机智、绝妙、风趣,妇孺皆知,代代相传。怎样解释、如何称谓这一审美形态呢?幽默?滑稽?讽刺?显然都不准确。这些成语体现的是巧智之美,营造的是巧智之美。以“无巧不成书”为叙事策略的评书、评话以及大量的传奇类作品,蕴含的也是巧智之美,传递的更是巧智之美。巧智之美,确实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特殊审美形态。美学家叶朗认为:“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往往带有时代特色或在一定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据此,笔者以为,以“巧智”为特征、以“巧智”为内涵、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这一种“大风格”,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下都是普遍存在的。在白宫表演过脱口秀的美籍华人黄西博士,讲过这样一个段子:美国的居民不把总统当回事。因为,总统,英语是President;居民,英文为resident。总统和居民最多有个屁(P)的区别。这样的段子,这样的表演,如今网上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备受青年网友的追捧。若要对这类作品的审美形态进行命名,当然应该是巧智之美了。(二)、将巧智之美融进相声艺术,用巧智之美构建喜剧艺术,前人早有构想,并有成功的实践。创造与展现巧智之美,是相声界的优良传统。据著名评书艺术家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介绍,相声鼻祖张三禄撂地卖艺时之所以“圆得住粘儿(即拢得住人),馈得下杵来(能敛到钱)”,“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活”。当场抓哏也好,随机应变也罢,都是相声界前辈创造巧智之美的最初实践与有效做法。回眸相声艺术发展史,每一代相声大师,在这个方面都有追求、均有建树。侯宝林、郭全宝合说的相声改行,品位上乘,雅俗共赏。有些段落,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甲:光绪三十四年,皇上死了。乙:死了就死吧。甲:那年头儿要是这么说,你就有欺君之罪。乙:那说什么呀?甲:你得说皇上驾崩啦!乙:什么叫驾崩啊?甲:驾崩嘛大概可能就是驾出去把他崩了吧!乙:枪毙啊?!主创巧用曲解、附会的技巧,抛出了一个急中生智与忙中出错交织在一起的笑料,展示了巧智之美。天津的相声艺术家常宝堃先生,创作过一个段子,讽刺了日伪政府强加于百姓的治安强化运动,其中有这么几句:甲: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以来,人们的生活可“好”了,洋面两块钱一袋了。乙:才两块钱一袋?真便宜。多大的袋呀?甲:牙粉袋!这个包袱小巧精致,可谓巧到极致、聪慧到家了。由苏文茂、朱相臣合说的相声批三国,机智敏锐,妙语连珠:乙:周瑜他姥姥家姓什么?甲:姓纪。乙:诸葛亮他姥姥家姓什么?甲:姓何。乙:张飞他姥姥家姓什么?甲:姓吴。乙:三国原文没有哇?甲:有,周瑜在临死的时候,仰面长叹,说了一句。乙:说什么?甲:说:“既(纪)生瑜而何生亮?,这就是说:纪氏老太太生的周瑜,何氏老太太生的诸葛亮。乙:哎,不对,人家说的是既然生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甲:我就这么体会!乙:好:那张飞他姥姥家为什么姓吴呢?甲:你没看老太太管小孩,不有那么一句话吗:“你这个孩子,总出去惹祸!真是无(吴)事(氏)生非(飞)!”这就是吴氏老太太生的张飞!这一连串的包袱,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妙趣横生的巧智之美。马季先生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堪称经典之作。个中最精彩的包袱是:“咋保住我们的销售量呢?我们就是经常地换换牌子。对收藏爱好者有吸引力啊。你要收藏我一套八仙过海,你最少买我八盒香烟;金陵十二钗,你买我十二盒;苏杭三十六景,你买我三十六盒;一百单八将,你买我一百零八盒;五百罗汉,你买我五百盒;我那儿还有百万雄师下江南呢!”一路飚升的数目字,在作品中变成了巧智的感性显现。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用喜剧这个范畴去规范、要求相声;总是用喜剧理论尤其是西方的喜剧理论去审视、评点相声。此举,对于相声艺术的发展,或许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仅仅借助喜剧这个涵盖面极大的美学范畴去研讨相声界的问题,常常说不到位,甚至越说越乱。例如,喜剧理论中有个观点:喜剧感的产生,源于观众瞬间产生的优越感。“即突然发现喜剧人物不如自己高明,因而审美主体在瞬间产生一种优越感,由此发出愉快的笑。这种理论由霍布斯首创,后来贝恩、谷鲁斯等人也都主张此说。”依据这个理论,相声演员登台之后,就得一刻不停地贬自己、损自己、矮化自己、妖魔化自己,进而让观众觉得比相声演员高明,进而获得一种优越感。喜剧的表演者就不能比观众高明?相声的表演者就必须矮化自己?我看未必。侯宝林、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相声大师的表演,即便今天去看,观众也不会觉得自己比他们高明。相反,观众在会心一笑或哈哈大笑之后,佩服他们的巧思与睿智,并为作品中蕴含的巧智之美所惊叹、所折服。创造巧智之美,展现巧智之美,老一辈的相声大师已经有过成功的探索。今天的相声界,应该继承、光大这一传统,通过追求巧智之美,提升品位,远离低俗,为观众提供其它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特殊审美享受。(三)、经过研究笔者发现,优秀作品中的巧智之美,往往蕴藏于不同的层面。换言之,在多个层面追求巧智之美,才能打造出优秀的作品来。相声艺术的创作者、表演者,起码可以从语言、故事、人物关系等多个层面去追求巧智之美。首先,在语言层面追求巧智之美。许多人把相声称之为语言的艺术。此说,虽然不够严谨,但揭示、强调了语言在相声中的统领地位。为了追求巧智之美,相声自然应该在语言层面上首先下足功夫,这应该没有异议。戏仿颠覆,可以营造巧智之美。例如,在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中,有句顺口溜“笑”果极佳:“窈窕淑女赛天仙,不爱红妆爱香烟。”若追究其技法,采用的无疑是戏仿与颠覆。露馅穿帮,也能营造巧智之美。姜昆与戴志诚说过一段名为妙趣网生的相声,其中一个笑话的三个笑料无照驾驶、酒后开车、偷车出行,都是借助露馅穿帮造成的。此外,一语双关、明褒暗贬、指桑骂槐、驴头马嘴、釜底抽薪、脱胎换骨、概念偷换等,都可成为营造巧智之美的方法与技巧。其次,在故事层面追求巧智之美。相声,尤其是篇幅较长、相对完整的相声,也是说故事的艺术。说个什么故事?怎么去说故事?说成什么故事?这些叙事学上的问题,都与巧智有关。刘宝瑞、郭全宝合说的相声买猴,是公认的优秀作品。其核心故事是:把“到天津东北角买猴牌肥皂50箱”的任务,阴差阳错地弄成了“到东北买猴50只”。这个故事设计得非常巧妙。依附于这个令人捧腹的故事,展现更多的巧智之美也就水到渠成了、顺理成章了。马三立与张庆森合说的错中错,其核心包袱在于马大哈写信封的时候,把上下款给写倒了。结果,寄给女友的信件,兜了一大圈又寄回原处了。该作品的巧智之美,同样在故事。姜昆与唐杰忠合说的相声电梯奇遇,堪称一个时代的经典。这个作品的大获成功,与故事层面上的巧思妙想显然是分不开。如果着眼于技法,误会岔题、歪打正着、弄巧成拙、好心添乱、阴差阳错、乐极生悲、巧遇偶得、柳暗花明等,都有助于在故事层面上追求巧智之美。第三,在人物关系的层面追求巧智之美。相声中有大量的代言体,因此,需要设置人物。而人物关系的设置,与巧智之美关系也很密切。牛群和冯巩演过一个叫办晚会的相声。牛群扮演的人物,是民营企业的老板,晚会的赞助人。冯巩扮演的角色,是个穷酸导演,正在为晚会的资金犯愁。这两个人物的关系,设计得非常巧妙,为系列笑料、巧智之美的纷至沓来奠定了基础。审贼,是大兵和赵卫国合作表演的相声。俩人一个是贪官,一个是小偷。这两个人物的设计,同样非常巧妙。在故事演绎的过程中,当俩人的主次关系发生颠倒、出现逆转时,巧智之美自然也就接踵而至了。总之,巧智之美是艺术与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小聪明的产物,而是大智慧的果实。厚重的历史积淀,是大智慧的渊薮。丰富的民间文化,是巧智之美的温床。走进历史,走向民间,可以获得丰富的滋养、素材与启迪,因而也是相声艺术家创造出更多、更精彩的巧智之美的必由之路。巧智之美,可以遏制相声由“笑的艺术”沦为“可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