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论文-可比性的概念: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doc_第1页
政治哲学论文-可比性的概念: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doc_第2页
政治哲学论文-可比性的概念: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doc_第3页
政治哲学论文-可比性的概念: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doc_第4页
政治哲学论文-可比性的概念: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哲学论文-可比性的概念: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只要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系统发生了互动关系,就会涉及到比较和可比性的问题。因此,无论在历史的层面上,还是在理论的层面上,比较的意识都要受制于、依赖于一个直觉或认识,这就是:物质现实和人类理解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但凸现了人类社会种种生活形式的成就,也暴露了它们总是或多或少地处于彼此间的悬隔状态。因此,比较作为一种理解的途径就指向不同人类生活现实之间的转译。对可比较性问题的理论思考就是探讨这种转译活动的可能性、正当性、和可接受性。只是这种概念的思考并不能从概念的空间里面推演出来,而必须诉诸更为广大的社会生活范围里的经验的直觉、认识、和意愿。这种直觉指向了一种需要,一种热情。由此人们期待和想象一种整合的、普遍的历史,一种须在共享的全球文化空间中实现的时间构想,一种统一的、但又不乏内在差异的生活形式。从这个问题的角度看,作为一门理解的科学的阐释学历史地产生于德国浪漫主义时代并非偶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思想总体上受制于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世俗领域在近代欧洲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领域的扩展对意义的超越地域性的确定性、同一性、和普遍性提除了新要求;另一方面,同样的历史进程也通过市场、金钱、技术、官僚管理制度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控制而造成了传统的意义有机体的瓦解。韦伯后来曾提醒德国人,说当你看到一座气派的庄园或城堡时,它的美丽的外观丝毫不能告诉你它在房产按揭方面的是如何安排的。也就是说,当新的个人或个体性力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自身的统一性时,原先无机地悬置在经验时空中的事物和现象就向一个新的有机的符号体系汇聚;以往是异质的文化和生活形态不得不再一个扩大了的意义的共同体中力求达到新的和谐。然而,当宗教、习俗、文化传统和农业和手工业社会的道德心理结构不再能够承当意义共同体的仲裁者时,随着经验世界里具体意义变得流动、不确定、和难以把握,意义本身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变成了比较研究的对象。从这个历史的角度看,意义问题的意义正在于什么是意义这个问题的历史性出现,在于对它出现的具体历史条件的理解。我们可以用阐释学的发明来标明这一历史的关口。现代阐释学肇始于实施莱尔马赫的宗教阐释和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而确立于以现象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和思想史研究方法为基础的文本阅读理论(伽达默与利科)。精神科学(狄尔泰)文本理论、翻译理论、话语分析理论。穿越文本的活动以其内在的主观性的悬搁(thesuspensionofsubjectivity)和视界的融和(fusionofhorizon)等概念不但成为当代阐释学的标志,也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文本理论的阐释学理论的特殊韵味在于,它同时提出了主体和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问题,并把它同文本间性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打成一体。的确,比较和可比性不仅预设了他者的存在,而且还力图围绕或通过他者来重新界定自我。就此而言,可比性观念表达了一种意愿甚至渴望,要实现不同人类群体的和平共处和相互理解。在对和平和共同利益的这种隐含的或明确的企盼中,比较思维必须与一个想象的总体同呼吸,共命运,而这个总体在概念上大于部分之和,也比部分之和更为复杂。因此,可比性问题作为对比较研究实践的反思检讨,就与有关普遍性的哲学问题联系起来了。因此,比较研究一方面要论证普遍性假定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又要对它提出疑问。在捍卫普遍性观念时,比较的意识无意于支持以普遍人权、理性交往为名的形而上学的普遍性与设。杰姆逊(FredricJameson)曾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e)观念的含义并非超越历史、社会、和文化差异性而直接诉诸普遍人性的文学写作,而是对不同生活世界之间的交流、理解、转译、和相关性意识的渴望。歌德自己在魏玛遍读欧洲各地的进步报刊(如爱丁堡评论、两世界评论)和所能搜集倒的非西方文学作品(如鲁拜集、玉娇李的德译本)。由此歌德得以通过领会其他生活世界的意义而返诸德国具体地说社会现实,致力于德国启蒙和民族文化建设。杰姆逊由此出发进一步探讨当代理论话语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理论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订阅哪一家理论话语或以哪一家理论品牌作为批评活动的范围。相反,它在于在理论话语之间进行无休止的中介活动,在于从种种受局限的理论立场和概念体系中把握其各自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和他们各自问题的相关性。杰姆逊遂把历史视为总体,但他的总体论却建立在具体、特殊的问题域之间的联系和可译性之上,而非诉诸任何超验的本质。比较研究无意赞同被意识形态所利用或浸透着意识形态的世界历史目的论,尤其是民族国家的目的论。民族国家的历史的正当性对于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仍具有根本上的重要性,但非西方国家在以民族国家理论对抗西方霸权时,不能不对民族国家内在霸权的扩张势能有所警惕。这种过度扩张在后现代性和全球化条件下往往被误认为对民族主义的超越。这不但是美国的全球帝国形态的内在悖论,也把西方现代性中有关人的本质(人权、自由,平等,等等)的种种修辞术还原到一个充满等级制的、不均衡、不平等的历史现实中去。相反,本文旨在全面思考不同社会经济系统和文化传统的相关性和相依性问题,认识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对一个多元的价值和政治系统进行乌托邦式的探寻,而这个多元系统允许具有根本差异性的生活方式和主体立场的共存。我想提出这样一个论点:普遍性和可比性这两个概念植根于特殊性之中,涉及到根本的物质和历史特殊性;比较及其过度伸展-伸展进普遍性话语-是特殊性的文化思想表述、政治表达乃至自我肯定的有机组成部分。用一种略带黑格尔意味的语言来说,或者再准确一些,用黑格尔辩证法的语汇来说,它们是特殊性的自我意识。与此同时,对普遍性假定提出疑问,并不是在暗示说,人们可以轻易地退回到各种以宗教、种族、族群和性别本质主义或被建构性为基础的身份政治话语,或者从文化或文明的视角来划定全球冲突的战线。相反,对普遍主义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旨在追究普遍性概念的历史和政治渊源,以便从内部重新思考这个概念。也就是说,这种批判是要从比较和可比性的问题出发重新思考普遍性的概念。这番带有历史具体性的重新思考还将表明,作为特殊性的自我意识,普遍性概念是通过特殊性的内在的历史和政治逻辑-尤其是资产阶级财产和主体性的概念,以及这个概念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理性实现-产生出来并获得界定的。在经过了这样的界定之后,从比较和可比性的角度对普遍性所做的重新思考迟早会推进到马克思的问题意识,即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学、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毫无疑问,比较和可比性的概念本身摆脱了对本质、普遍形式的柏拉图式热情。它也反对黑格尔的假定:按照这个假定,以往的一切历史发展阶段必然在一个建基于特殊的民族、宗教、种族或文化传统的理想政体或理想化政体中达到极致和圆满。但是,就连对协商、中介和临时性的最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批判的介入也要以一个谨慎的信念-即便不是信仰的话-为出发点。这个信念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政治系统确实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可以将它们置于一个融贯的叙事和再现总体中,从历史和理论的层面上加以理解。用哲学的语言来说,比较的目的是要探寻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转译或可转译机制,而这种机制是历史地、唯物主义地积淀下来的。康德在带有世界性目的的普遍历史的理念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历史使我们产生了一个希望:如果它大规模地考察人类意志的自由运用,它就能够发现源于自由意志的行动中间的一种有规律的推进过程。同样,我们也可以怀有这样一种希望:尽管个体的行动包含着一些引人注目的杂乱的、偶然的因素,但是,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可以确认,这些因素体现了人的原初能力的持续而缓慢的发展。这段话并没有明确涉及到比较社会和文化研究的问题,但是,它从整个人类的缓慢发展及其原初能力的实现出发规范地界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这样一来,康德的历史观念就在总体性观念的背景下确立起来。这种总体性观念既承纳又压制了比较和可比性问题。不用说,康德关于意志自由和人的原初能力的假定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批判的审视。批判的着眼点主要落在资产阶级关于权利的自我构想的那个原初的、欣快的要素上。在资产阶级眼里,权利既是自然的,又是理性的。因此,普遍历史观的问题化和批判理论化,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比较和可比性问题,一直都是对资产阶级关于时间和空间-它们展开了具体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这种自我理解的公开的或隐蔽的批判。这种展开是在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彻底政治化的社会空间中实现的,一旦用思想的形式来把握它,它就总是变成了关于资产阶级自我和主体性-当然也包括财产和商品本身-的一种浪漫化的意识形态叙事。在这一点上,回归康德可以使人们从一种新的视点观照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方面让历史的发展受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另一方面又将这些矛盾封闭在目的论的藩篱之内,封闭在一种理想的普遍主义之内,这种普遍主义将国家视为资产阶级财产权、法权和政治权利的理性的/现实的表达。正因为康德生活在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他就见证了一个不那么同质化的价值领域,正如霍布斯见证了资产阶级政治国家的早期历史甚或前历史一样。霍布斯(与马基雅维里一道)在二十世纪找到了一位潜心钻研的读者,这就是卡尔施米特;相反,康德在当今的世界上只找到一批心不在焉的读者,这些人大谈特谈自由主义的包容思想,主张价值多元论,倡导身份政治。当然,康德也有自己的反对者。从一般方面来看,德国浪漫主义反对康德;从个别方面来看,赫尔德是康德的论敌。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民族主义时期,康德作为一位政治哲学家的影响非常有限,甚至完全消失了。自从黑格尔体系分崩离析以来,绝大多数回归康德的倡议在政治上都趋于保守,在思想上也乏善可陈。相比之下,康德与赫尔德的争论似乎抓住了比较和可比性的问题,而且在当时,这个问题带有最初的新鲜气息。在评赫尔德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中,康德对人类的普遍自然史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几点意见,我认为,这几点意见切合于我们目前的讨论。在康德看来,历史的、批判的心灵应该准备好做如下的工作:一个人必须研究无数的人种志描述或游记,研究它们所提供的有助于阐明人的本性的报告,尤其是那些相互抵触的报告,从中进行筛选,将它们并置在一起,辅以对其各自作者的可信性的评论。因为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就不会有人不事先细致地评价其他人的报告,就如此大胆地依赖于一些片面的记述。在现代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学者眼里,康德与赫尔德的争论可能显得古怪,但实际上,这场争论却颇有相关性。康德提到,美洲人、西藏人和其他真正的蒙古民族都长着胡须,只不过将他们的毛拔掉了。康德的说法是真是假,这在今天是一个很容易从经验上验证的问题,我们对这类事情确实有更准确、甚至更精确的了解。但是,即便在康德的时代,这也同样是一个可从经验上验证的问题,康德在抨击德国浪漫主义时正是要说明这一点。康德说,德国浪漫主义有一种草率的综合视野,轻而易举地发现一些相似性,然后凭着大胆的想象将这些相似性付诸应用。康德认为,在界定概念时要注意逻辑的精确性,在运用原则时要作出细致的区分,照顾到前后一致。尽管康德的这个要求早就失去了哲学上的紧迫性,但他对主观主义的防范仍有相当的道理,并且十分重要,因为主观主义往往通过情感和情绪激发起对研究对象-总是被放在一个模糊的距离之外-的同情;反过来说,这些情感和情绪作为严肃思想或饶有意义的暗示的产物,又促使我们从中期待比冷静的评价所能发现的更多的东西。这种切入方法是很成问题的。从严格的方法论角度来看,问题主要不在于情感和情绪本身,而在于它们所造成的模糊的距离,因为这种距离将研究对象与其具体的历史条件分割开来。除了收集、处理人种志和旅行资料这样一系列经验和方法论问题而外,还有一些更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涉及到在研究他者的过程中遇到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现象。正如康德所指出的,哲学家随意选择自己的方法:他可以假定存在着自然差异,也可以根据万物皆备于我(toutcommecheznous)的原则来评断一切;结果,哲学家在这种不牢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切体系都必然像是摇摇欲坠的假设。毫无疑问,康德与以赫尔德为代表的浪漫派的争论并不限于自然史问题。相反,他们很快就进入到文化、价值和政治领域。康德写道:在人类的一切时代,正如在任何时期的社会的一切部门中一样,我们都能够发现一种幸福状态。这种状态与人针对自己诞生和成长于其间的环境而形成的概念和习惯恰相符合。毫无疑问,在这里,甚至不可能对各自的幸福水平进行比较,也很难说一类人比另一类人、一代人比另一代人处在更有利的地位上。但是,也许天道的真正目标并不是每个人为自己创造的这种朦胧的幸福意象,而是一种因此而激发起来的持续不断、日益扩大的活动和文化,其最高表现只能是以人权概念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的结果,因而就是人通过自身努力取得的成果。果真如此的话,又会怎么样呢?从康德与德国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早期争论中,可以发现自主的资产阶级个体(抽象的财产和权利在该个体身上合而为一)与普遍国家的政治建构之间的缺失环节:这就是那个持续不断、日益扩大的活动和文化的过程,只有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它们才在概念或现实中达到了最高表现。不确定性、冲突和矛盾的长期间隙有一系列表现形式:不平衡的发展、阶级斗争和文化政治。实际上,文化政治构成了十九世纪关于永久和平和普遍历史的话语的实质和特性。因此,在黑格尔那里,法哲学的结尾确实就是历史哲学的开篇。时间的历程从作为抽象理性的财产开始,而伦理生活或人类自由的历史则经由家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