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pptx_第1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pptx_第2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pptx_第3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pptx_第4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高考历史 (浙江选考专用),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考点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1.(2019浙江4月选考,8,2分)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 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答案 D 四洲志和华事夷言为林则徐所编辑的书籍,其中四洲志介绍世界五 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概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地理志;华事夷言 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故A项错误,D项正确。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 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故排 除B项。番客篇是黄遵宪的诗作,故C项错误。,2.(2018浙江11月选考,10,2分)请看右图书影。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 错误的是 ( ) A.开始探索新知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答案 D 由书影“海国图志一百卷”可知此书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学习西方富国强 兵道路的启蒙书,该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对几千年来知识分子传统心态的 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故A、B、C都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但当 时国内鲜有人回应魏源的思想,并没有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故D解读错误,符合题意。,3.(2018浙江4月选考,27,2分)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 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 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 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 )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 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答案 A 本题考查近代民主革命思想。从材料中可知革命是近代中国起死回生、挽救民族 危机,实现自由、独立的方法,因此该论著呼吁同胞进行民主革命。B、C、D与材料无关,故此 题选A。,4.(2017浙江11月选考,9,2分)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 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 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 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 ( )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答案 C 严复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译作天演论通过宣传达尔文进化论为维新变法 寻求理论依据。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说明这一时期要求变革的思想成为主流,故C项正确。,5.(2015浙江10月选考,7,2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 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三民主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 B. C. D.,答案 C 三民主义提出的时间为1905年;“师夷长技以自强”提出于19世纪60年代;“师夷 长技以制夷”反映的是魏源的思想,提出时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不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出现的思潮。故C项正确。,6.(2015浙江10月选考,27,2分)某学者在19世纪末提出:“博矣哉,春秋张三世之义也。治天 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民为政之世。大地之事事物物, 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 顺。”这一言论旨在 ( ) A.寻求治国平天下的公理 B.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 C.说明“君政”与“民政”相互依存的道理 D.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表达政治改良的愿望,答案 D 解答本题首先关注时间“19世纪末”。材料“春秋张三世之义也。由简 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体现了儒家思想和进化论;材料“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 于公理不顺”体现了主张民主政治的思想。故D项正确。,7.(2018浙江4月选考,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 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 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 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 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 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 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 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 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5分),答案 (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 动的失败”可知,该历史事件为中日甲午战争。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 历史动因,除了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洋务运动的失败”,还应从时代背景出发,即19世纪末面对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所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第(2)问,论述维新变法思想的 历史作用,应从四方面分析:一是爱国;二是进步;三是启蒙;四是促进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 时它还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89),8.(2009浙江文综,18,4分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 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答案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 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9.(2012浙江文综,38,7分)(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 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 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 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 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7分),答案 (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翻译天演论;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 武器。,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不难判断出此 人应为康有为,第二小问亦可迎刃而解,第三小问主要结合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进行论述。,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1.(2019浙江4月选考,10,2分)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 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 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 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答案 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时注意两方面的信息要素,一是时间“1917年”,二是关 键信息“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新鲜的趣味”。结合所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 表文学改良刍议,而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由此掀起的“文学革命”成为推动新 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据此分析可知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实业救 国”是甲午战后兴起的爱国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民主共和”是甲午战后,以孙中山为代 表的革命派的革命主张,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故排除A、B、C三项。,2.(2018浙江11月选考,14,2分)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 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 会文学”。作者意在 ( )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 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答案 C 由材料可知,该教授是陈独秀,主张文学革命,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故C 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振作少年精神,故A错误。文学改良是胡适的主张,故B错误。反对愚昧 和专制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方面的内容,故D错误。,3.(2017浙江11月选考,10,2分)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 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 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 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 映了 ( )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答案 B 题干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科学精神的传播,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文 学革命,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4.(2017浙江4月选考,10,2分)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 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 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答案 B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自己充分发展”,可以得出 新青年杂志教育新青年要自主进步,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5.(2016浙江4月选考,9,2分)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 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 )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答案 D 该学者的立意是反对“尽废古书”,这是对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白话文的反对,故选 D。当时文言文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复兴”一说无从谈起,B不符合题意。A、C对材料 的理解明显有误。,6.(2016浙江文综,18,4分)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 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 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答案 B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张三李四为同时人,就不该再用古典来做古文,“何 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结合“20世纪初”这一时间信息,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 知识可知,该学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选B项。,7.(2015浙江文综,39,6分)(节选)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 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 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 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 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6 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 (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 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 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 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析 (3)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论述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并且论证要严谨。,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89),8.(2011浙江文综,16,4分)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 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答案 B 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时间“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二是抓住 关键信息“相对论”“民约论”。此时,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对青年知识分子产 生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评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目标是新文化运动。考查的能力目标是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以 及运用。解题的关键是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9.(2009浙江文综,38,26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 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 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 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 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 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 样的时代精神。(8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8分),答案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 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 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 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 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 符合实际。,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的出处和时间提示,判断两段言论出自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 后的新文化运动,材料本身提供的是作者的新认识,回答两位作者提出这种新认识的原因需要 结合所学知识。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3)问注意两者关系要概括说明,同时 答案要有根有据依据材料中作者的观点。,考点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8浙江11月选考,29,2分)1922年,李大钊的一篇演说稿写道:根据马克思的学说,“在资本主 义发达中,产生了一种新势力。这种新势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发生,恰如鸡 子在卵壳里发生一样。打破卵壳,是革命的现象;打破这资本主义的制度,也是革命的现 象。有些人,愿意进化而不愿革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革命乃是我们更大的途程。”这反 映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视角 ( ) A.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B.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步实施 C.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D.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答案 C 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观察人类社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 史进行分析,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故C正确。根据材料的 时间1922年可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此时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社会改造思想,且材料未反 映出其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思想的转变,故A错误。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步实 施以及关注中国的社会主义如何实现是陈独秀的观点,且与材料无关,故B、D错误。,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1.(2019课标,28,4分)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 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 时 (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 D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以一份英文报纸中的报道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 知识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 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报道中“滑稽剧”的说法,说明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太后的幕后统治,支持光绪帝发起的变法 运动,故D项正确。当时君主立宪制并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清政 府对外国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故C项错误。,2.(2019江苏单科,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 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答案 D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试题以清末某师范学校的校歌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 化的继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材料“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强调体用兼通,旧学与新知兼顾。这 说明歌词体现的理念是崇尚中体西用,D项正确。全面复兴旧学、排斥西方新学、新学消解 旧学与“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不符,A、B、C三项错误。,3.(2017天津文综,4,4分)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 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 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 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思想的变化。材料中“寻求经世之道”反映了人们关 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反映了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 确。B、C两项属于表面现象,均可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4.(2016江苏单科,8,3分)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 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 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 B 19世纪,中国已出现近代报刊,如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 纸之一,A项错误;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国内外采访,表 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 报,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C项错误;对国内的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 并不能说明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D项错误。,评析 本题以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报刊和维新思 想的综合理解,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近代报刊的相关史实。,5.(2018天津文综,1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 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 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 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5 分)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 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答案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 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 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 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 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解析 (1)第一小问可提炼两则材料的核心思想作答,第二小问要结合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两个时期严复的不同心态分析。 (2)由新文化运动时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潮流可知严复的思想已经落伍;再结合新文化运动后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进一步说明严复的思想日趋保守。 (3)结合第(2)问的答案可知材料三对严复的评价不准确,其原因要结合材料一、二中严复的不 同态度分析。 (4)为开放性设问,可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一定要言之有理,立论准确,符 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618),6.(2018天津文综,6,4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 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 C 晚清时期,小说翻译多于创作,但18401899年翻译的外国小说只有7部,主要原因 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使国人更关注西方的器物与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 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无关,A项错误;18401899年,西方科技、制度等传入中国,西方文化的 传播并未遭到顽强抵制,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对西方文化关注重点的不同,而不是中国 古典小说的影响力问题,D项错误。,7.(2018课标,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 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 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严复“有意”把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 来。可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用意。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严复的这一做法意在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严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其用意也不是纠正进化论的错 误,排除A项。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由此排除B、C两项。,8.(2017海南单科,7,2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 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 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 )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答案 C 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这反映了清 政府接受外交国际惯例,故C项正确。,9.(2017上海单科,12,2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 “中学为体”是指 ( ) 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 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 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答案 A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 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故“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文化为本位,选A项。,10.(2015课标,29,4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 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 C 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 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C项符合题意。,评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目的,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难 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康有为的政治目标。,11.(2015上海单科,24,2分)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 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 学校”应分别出自 ( )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答案 A 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上,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 为“三民主义”;“变法之本在开学校”是梁启超发表在时务报上的有关变法的主张。,12.(2014北京文综,16,4分)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 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海国图志是晚清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所 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主要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其本质目的是通过学习 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由此分析,A、C、D三项错误。题干 信息“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反映的是西方政治体制,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政 治体制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13.(2014课标,29,4分)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 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 表明 (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 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废八股取士之制”,并 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A项表述本身错误;材料仅说明许多举人对“废八股取士之制”的 态度而不能说明知识分子政治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 除D项。,14.(2013安徽文综,13,4分)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 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 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 A 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 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可排除。D项表述本身 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评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合理解读的能力,难度中等。解答 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本题易错选C,主要原因是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没有触及 问题的本质。,15.(2013大纲全国,19,4分)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 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 )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答案 D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中主张向西方 学习,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极大,这表明洋务派的思想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D项正确。张 之洞的这一做法不能证明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也不能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 者,A、C两项错误。B项显然与主题不符。本题选D项。,16.(2019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 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 (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 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 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 义之所存。”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12分),答案 (2)答案示例: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 论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明夷待访录 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 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 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 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 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 回应。,解析 第(2)问以清末民初的中国为背景,考查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在此背景下的复兴与传 承以及仁人志士面对时代使命的探索与实践。材料呈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示了中华 民族的时代精神,意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解答第(2)问时,要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和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分析。黄宗羲的核心思想是 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符合晚清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17.(2019江苏单科,22,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 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 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 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 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畬、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 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 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 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 “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 答案要点: (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 养为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了解世界,求取新 知”“魏源均循此途”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主要从推动思想解放和促使人们探寻 强国道路等角度归纳总结。 (2)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提炼出一个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观点,然后从内涵和成因两方面 论证此观点。在论证时论据一定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精练,且史论结合。,18.(2012山东文综,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 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答案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 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 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 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解析 本题通过严复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来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问,由表格内 容可知,严复早期经历与洋务运动关系密切。结合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材料一简表中所示 的主要活动说明“背景”。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可知,严复主张标本兼治;由“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可知,严复强调治本的 重要性;再结合严复对“标”与“本”的认识回答严复与洋务派(只治“标”)相比的进步之 处。第(3)问,从19世纪末中国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思想状况等角度分析客观 原因。,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1.(2019课标,29,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 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答案 A 本题以新文化运动前期、后期新青年中典型词汇出现频次的变化为切入点, 考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时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体现历史解释素养。 材料表明,19191922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出现的次数远远高于“民主”出现 的次数,说明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追求民主平等转变为革命、科学救国,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 主流思想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 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而非知识界对资本主义政体模式的态度,C项错误;此时 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错误。,拓展延伸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宣传资产阶级 民主与科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但马克 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流。,2.(2019课标,29,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 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 B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同时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 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本题有助于学生了解并 认同中国先进文化,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表明陈独秀追求个 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意思是中国传统道德压 抑人们的自由和权利,综合起来可以看出陈独秀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陈独秀强调 的是个人的人格和权利,并未主张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陈独秀在当时赞成西方民主,故C项 错误。材料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中心思想。在材料式选择题中,每一小段材料都有 一个主旨,只有读懂读透材料才能领悟其主旨。,3.(2017课标,29,4分)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 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 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 B 本题以民国时期的广告语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历史本质问题的 能力。1913年,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社 会时尚。该则广告中“精神日旺,思想日新”正是迎合了这一社会时尚,因此才大获成功。据 此分析B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故A项错误。本题的主题是商业广告的成 功,与改良社会风俗无关,故C项错误。本题中,商家借用符合时代潮流的宣传语作为广告,其主 要目的是推销商品,而非推进文明,故D项错误。,4.(2016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 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 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 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 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 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 “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