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流通创新研究.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流通创新研究.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流通创新研究.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流通创新研究.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流通创新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流通创新研究摘要:中国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滞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必须进行农村流通创新,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本文基于熊彼特等人的创新理论以及宋则等人的中国流通创新理论框架,对中国进行农村流通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流通创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提出农村流通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主体创新、体系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这八大方面。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流通,创新AstudyonruraldistributioninnovationbasedontheNewRuralConstructioninSocialistChinaAbstract:ThelaggingruraldistributionsystemhasbeenoneofthemainobstaclesofChinasnewruralconstruction,anditmustbeinnovatedtodevelopruralproductivity.BasedontheinnovationtheoriesandtheframeofChinesedistributioninnovationtheory,thispaperanalyzesthenecessityandfeasibilityofcarryingoutruraldistributioninnovationinChina,andmakesastudyonthemaincontentofruraldistributioninnovation,thenproposesthatChinasruraldistributioninnovationsystemcontaineightaspects.Theyareasfollows:mainbodyinnovation,systeminnovation,technologyinnovation,organizationinnovation,tradeforminnovation,administrationinnovation,policyinnovation,andnotioninnovation.Keywords:NewRuralConstructioninSocialistChina,ruraldistribution,innovation引言中国的“三农”问题,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正式提出,再一次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大目标要求,许多学者纷纷发表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和意见,其中既有老调常谈,也不乏真知灼见。对具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者们众口铄金,但也达成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主体是新农民。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分享繁荣的“全面小康”为大目标的中国新农村建设,其主体是新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归宿点和最显著的标识。发展农村生产力,提升“三农利益”,顺理成章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与流通之间相互促进关系的论述,流通是如何作用于生产如何促进生产等等的经典阐述,早已向我们表明流通对生产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而在已经进入商业时代的21世纪,并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市场状态的变化,流通的作用更加突显,那“惊险的一跳”对生产的促进甚至决定作用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然而,在中国流通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同时,却也出现了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中国农村的流通现代化是中国流通现代化这个木桶中的最短的一根木条。农村不可能没有流通而繁荣,农业不可能离开流通而发展,农民更不可能脱离流通而致富。农村流通方式和手段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瓶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不谈农村流通;基于农村流通的落后,不得不谈农村流通创新。一、农村流通创新的理论背景分析(一)创新理论是农村流通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已有之义;而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则在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开创性地论述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创新理论,第一次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不同的使用方法(即创新)而不是储蓄和可用劳动数量的增加,在过去的50年中已经改变了经济世界的面貌。”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以下5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2)采用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源;(5)实行新的生产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科学技术上的发明,而是把现存的技术变革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这恰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一核心理念不谋而合。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之后,还出现了以索洛、丹尼森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技术创新理论、新熊彼特学派技术创新理论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家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根源;新熊彼特学派秉承经济分析的熊彼特传统,认为创新总是以一种演进的方式重新塑造由它产生的市场结构;国家创新体系学派则为我们研究不同类型国家之间在技术创新方面实绩方面的差异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此外,美国经济学家波特还将国家创新的微观机制与其宏观运行实绩联系起来,提出了竞争优势的四个决定因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的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状况,构建了创新系统的“钻石模型”,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推动创新。以熊彼特为代表的这些创新理论,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一个不同于其他学派的视角,以“创新”为基础,揭示了现代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其发展的社会推动力,必然成为构建适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创新体系从而也是中国农村流通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二)流通创新理论框架是农村流通创新的理论前提基于创新理论和流通产业本身的特点,中国流通理论界学者近几年也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流通创新体系。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宋则主编的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提出流通创新的核心思路是确立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促成国民经济完成“第三个转变”,即完成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转变;并构建了一套流通创新的理论框架,认为中国流通创新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即流通体制创新、管理机构创新、流通结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流通秩序创新、信用体系创新、中介组织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技术手段创新以及产业政策创新。尽管这一流通创新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总体上倾向于城市流通创新,但给中国农村流通创新提供了理论借鉴。二、农村流通创新的必要性分析(一)农村流通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等等。无论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还是建立新型营销体系,抑或是创新服务方式等等,都体现了要对农村流通体系进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首先,新农村建设需要促进农村流通创新来发展农村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核心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需要辅之以高效能、快节奏的农村流通体系。农村农业的扩大再生产,是建立对农业投入增加的基础上的。流通滞后,农产品卖难,不能顺利进入市场、进入消费领域,不能实现农产品价值,农民收入少,既没能力也没积极性把实现的价值投入到农业的扩大再生产中,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受到影响,农业的生产力因此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促进农村流通创新来增加农民收入。建国以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蒙着一层“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由于农村流通领域信息的不对称,“谷贱伤农”这一经济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依附土地为生的农民要创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正如前面所说,即使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再高,农产品质量再优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强,倘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能顺利进入市场,农产品不能卖个好价钱,农民就难以增加手中的货币收入。再次,新农村建设需要促进农村流通创新来消除城乡二元市场结构。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意味着统筹发展,意味着公平对待。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农村始终没能融入市场经济的“主流社会”,购销不畅现象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完整的与城市形成互动网络的流通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对农村流通的创新才能解决。最后,新农村建设需要促进农村流通创新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中央提出要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农民日常生活消费理应是其中之一。农村市场不仅是假冒伪劣商品的重灾区,而且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更持续高于城市,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通过对农村流通领域的创新,逐步形成健全的商品流通网络,为农民提供“货真、价廉、便利、放心”的商品和服务。(二)从农村流通领域自身存在的问题看农村流通创新的必要性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制约,在商品流通体系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经济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导致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农村流通领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流通效率不高,流通效能低下,这是农村流通最突出的问题。农民“卖难”,大量的农产品耽搁或停顿在农民手中;农民“买难”,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不放心。据统计,由于中国60%-70%甚至更高比重的农户要自己解决农产品的运销问题,在流通环节损失的利润每年就高达200亿元。而由于农副产品滞销积压造成的损失同样令人担忧。2、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流通手段落后,这是制约农村流通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农村市场建筑简陋、设施落后,不少市场还是大棚或露天交易,而且交易方式陈旧,农产品批发市场中,98%以上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很少使用票据或转帐结算,现代化的交易方式在农村流通领域尚未普及。3、法制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市场秩序混乱,这是近年来农村流通暴露出来的又一弱点。“城市不要,农村走俏”,假冒伪劣产品的“上山下山”导致农村成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最严重的地区,农村市场商品质量案件、价格欺诈事件时有发生。国家质检总局2006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年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案件3万余起,查获假冒伪劣农资货值3亿元。而在2004年,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查获的假冒伪劣农资高达22亿元。4、市场化进程缓慢,信息化水平滞后,农民合约化、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村流通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户、中介和龙头企业间交易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目前,农民多数是先生产产品,再寻找收购者,在生产前就已经签订购销合同(订单)的不多,且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农民很少,农副产品存在很大的销售风险和价格风险。三、农村流通创新的可行性分析创新,是一个出自“不破不立”的两个假定前提之间的选择过程。第一个假定是:原有状况已经完全或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挣脱和突破;第二个假定是:通过寻求挣脱和突破的努力,已经找到了足以取而代之,值得尝试和争取实现的基本方向、基本目标和基本框架。笔者将第一个假定称之为创新的必要性,第二个假定称之为创新的必要性,二者构成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关于中国农村流通创新的必要性,前面已经详尽阐述,现在笔者将简单分析中国进行农村流通创新的可行性。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在中国进行农村流通创新赢得了政策支持。2005年8月,商务部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目标是从2005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2006年2月,商务部又开始实施“双百市场工程”,一是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主要目标是:从2006年起,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动以及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示范带动,使农产品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环节损耗大幅减少。这两个“含金量”颇高的工程无疑是中国进行农村流通创新的伏笔。2006年,农业部还下发了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等重点工程,为搞好“三农”的信息化服务同时也为中国的农村流通创新获得信息技术上的支持打下了基础。2、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中国进行农村流通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方面,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有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可以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进行农村流通创新中;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对过去而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流通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收入支出的负担能力;另外,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公路村的比重相对过去而言大大增加,水、电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