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来直到20世纪中叶,农业经济一直是经济的主要构成,农村人口始终占总人口的主体部分。建国以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特别是经过了改革20年期间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非农产业(工业和服务业)迅速扩大,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因此由建国初期的51%(1952年)降低到仅仅16%(2000年)。但与此不成比例的是,迄今为止农业劳动力仍然占了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50%,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仍然占有64%的比重(见表1)。和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6%,德国占2.8%,日本5.2%,澳大利亚4.8%(均为1999年数)。全国仍然有一半人口依赖仅占国内生产总值16%的农业为生,这说明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也说明了解决城乡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迫切性。以上数据所显示的我国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巨大反差,以及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从业人员相对数量的巨大反差,反映出在农业部门仍然存在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我国仍然面临着尽快发展非农产业以吸收大量农业劳动力,以及推进城市化以大量转移农村人口的艰巨任务。由于大量劳动力仍然滞留在农村和农业部门,主要依赖有限的耕地为生,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非常低下。我国目前总耕地面积为19.5亿亩,却有3亿多农业劳动力;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只占有5.5亩耕地,劳均粮食产量大约是美国的百分之一。2000年,我国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2253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我国的贫困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80年代曾经显著缩小。但自90年代以来,差距再次扩大,到目前相对差距甚至超过了改革前的水平。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或停滞,已经成为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突出问题。从1978年改革开始到8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以15%的年增长幅度迅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但在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期间,随着农村改革的剩余潜力逐渐释放和城市改革加快,同时也由于缺乏农村后续改革措施以及某些政策方面的缺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在改革初期的1978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镇人均收入的39%,到1885年该比例一度提高到54%;而到2000年,这个比例进一步下降到36%.这其中,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农村的问题更加突出。按各省加权平均计算,西部农村人均收入已经下降到只相当于城镇人均收入的30%(见表2)。西部农村人均收入的相对下降也导致了东西部之间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并成为东西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1980年,西部地区农村人均收入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0%,到2000年农村人均收入下降到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0%(见表3)。同80年代前半期农村人均收入迅速增长相比,后一个阶段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的以下部分将着重讨论影响农村收入的几个主要因素。2.粮食价格政策与粮食供给饱和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长期以来居于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多年来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其比重显著下降,目前仅粮食产值仍然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3,占农业总产值的1/3强。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仍然是多数农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赖以生存的一个基本部分。80年代上半期,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以及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全国粮食总产量迅速增长,一举扭转了改革前长期以来粮食供应短缺的局面,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80年代后半期,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没有大的调整,但由于通货膨胀,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粮食价格出现了持续回落。到1990年,粮食定购价格按不变价格计算下降到了1985年的78%(根据稻谷、小麦、玉米这三种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计算)。这使粮食总产量在80年代后半期始终徘徊在4亿吨上下没有增长。在粮食定购价格保持低位的情况下,由于市场价格和议购价格上涨的拉动等因素,自1990年起粮食总产量上升到4.4亿吨左右。这中间尝试过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控制,但由于短期市场波动而放弃。1994年,由于出现了短期的粮食供应紧张和市场价格上扬(事后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涨价预期和粮食囤积行为造成的),促使中央政府连续几年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按不变价格计算,1997年定购价格比1993年上涨了51%,高于1985年价格20%.同时还实行了粮食生产的省长负责制,要求各省确保本省的粮食供应。这些价格调整给了农民更高的收入预期,鼓励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增加投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很快就导致了粮食供应过剩。从1994年到1998年,粮食总产量由4.45亿吨上升到5.12亿吨,大大超过了正常的国内需求。自1996年开始,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到2000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粮食市场价格已经跌落到只相当于1995年价格的57%,相当于1985年水平的80%(见表4)。同时由于边际成本上升和某些地方违反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原则分派粮食生产任务,使种粮成本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上升和由于生产过剩导致的市场价格下跌两者夹击,造成了粮农实际收入明显下降的严重局面。粮食提价幅度过大,超过了市场供求的均衡价格水平,加上违反比较优势原则分派粮食生产任务,是这个时期粮食供给过剩的主要原因。实地调查显示,国家对粮食收购价格的调整总的来说滞后于市场的变动。例如在粮食供应发生相对短缺时,国家通常会在已经出现市场紧张、价格上扬之后才能作出反应,通过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由于决策过程不及时和传递延误,农民在得到国家粮食收购价格变动信息的时候,常常已经错过了播种季节。因此价格调整往往不能在当年对生产发生影响,而可能推迟到下一年产生影响。这种状况又可能反过来使决策者产生错觉,以为提价幅度不够,不足以刺激农民增产,从而在下一年继续提高收购价格。这种价格和供给之间反馈滞后的现象会导致生产和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使短缺和过剩频频交替出现。加上价格决策存在随意性,经常对市场供求变动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难免加剧市场的波动。粮食外贸体制的僵化和经营失误也对粮食供应过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直到近期为止,我国粮食进出口基本上是由国有的粮食进出口公司垄断经营。如果运作良好的话,应该不难运用进出口来调节和稳定国内粮食供求。但在国内粮食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明显增长的情况下,1995和1996年却连续两年大量进口粮食,净进口超过2800万吨,加剧了国内市场粮食过剩。粗略统计,从1986年到2000年这15年中,只有7年粮食净进出口变动的方向与当年粮食产量增减变化相协调,其余8年相冲突(既:减产时反而增加出口或减少进口,增产时减少出口或增加进口)。这当然与进出口合同从签定到落实的时滞有关,但同时也说明粮食进出口决策对国内市场变动缺乏正确的预见和预测。在粮食供应过剩,市场粮价下降,粮食经营部门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实行了粮食购销三项政策,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资金封闭运行,并且禁止私商插手收购粮食。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利益,并着眼于扭转粮食经营部门的亏损。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在经过了20年市场化改革之后,要想彻底垄断粮食收购,杜绝粮食流入市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粮食经营部门被赋予的政策目标与它们的经营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市场价格低于国家保护价格的情况下,各地粮食经营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不能切实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即使收了,也难以实现顺价销售。因而在粮食收购中普遍出现了压级压价、百般刁难、变相拒收等现象。而同时,由于禁止私商收购粮食,使一些地方粮农售粮面临极其困难的境地。加上有些粮食经营人员串通外部人员压价从农民手中收粮,再以保护价倒卖给粮站,截留国家付给农民的保护价价差,坐地分肥,又将因高价购入粮食无法售出所造成的压库损失转嫁给国家或银行,致使国家和农民两头受损。面临上述巨大的压力,国家保护价格也无法维持原来的水平。国家已经取消了对部分粮食作物的保护价格,并在沿海8个粮食主要消费省份放开了粮食收购。仍然维持保护价收购的地方,保护价水平也明显下降。据调查,目前一些地方执行的保护价与市场价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有的虽然名义上高于市场价,但由于粮站在收购中压低粮食等级、额外扣除“杂质”、“水分”等行为,实际上可能低于市场价,而且给农民卖粮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到2000年,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按不变价计算比1997年降低了19%,已经低于1985年的定购价格水平(见表4)。从过去一个时期的经验看,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并没有起到稳定粮食生产和价格水平的作用。即使国家能够垄断粮食供给,由于无法垄断需求,仍然很难作到保持粮食供求的平衡。相反,由于统一定价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动,常常容易造成粮食供求之间的脱节。这恐怕是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3.世贸谈判的粮食进口承诺根据加入世贸组织(WTO)谈判所做出的承诺,我国接受一定配额的低关税粮食(小麦、玉米和大米)进口,配额以内的进口关税税率仅为1%.2002年配额总量为1831万吨,到2004年将上升到2216万吨。这大约相当于国内商品粮市场容量的12%左右。对大豆等产品的进口无配额,关税税率仅为3%.2001年,大豆进口突破了1600万吨。2002年前4个月,谷物进口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2)。目前,尽管由于2000和2001年连续两年粮食减产和出口增加,粮食胀库的压力已经减弱,但看来数年来累积的粮食过剩还未完全消化,而同时因进入WTO带来的粮食大量进口,阻碍了粮食市场价格的回升,导致部分主要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收入下降。这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品种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对北方农民影响更大。粮食进口的大量增加,从长远原因来看,是由于国内粮食生产劳动力过度密集、耕地短缺并且细碎分割所导致的生产率低下,从而缺乏国际竞争力。这种情况不改变,单靠贸易保护是不能长期维持的。在一定情况下收缩缺乏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向更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符合效益原则的。但需要牢记的是,我国目前还有3亿多农民,他们中的多数仍以粮食生产为主业,任何巨大的外来冲击将可能造成农村人口收入下降和潜在失业大量增加。因此在开放粮食市场的同时,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为我国大批目前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帮助他们加速转移到新的农业生产领域和城乡非农产业。开放粮食市场的政策也和国内的封闭粮食市场,在保护价格下统一收购的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如果继续实行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格,意味着继续向农民发出鼓励种粮的信号,这在粮食进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势必加剧粮食供给过剩,使市场粮价进一步下跌并带来大幅度的供给震荡。因此,顺应入世潮流,放开国内粮食收购市场,已是势在必行。当然,在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国家保持一定的粮食储备以应付非常情况。但国家粮食储备能否发挥作用,通过调丰补欠的方式吞吐粮食以减少市场波动,不在于储备数量多,而在于完善的管理。如果粮食储备系统仍然象过去的粮食部门一样既执行政策目标、享受国家补贴,又各自为政从事盈利性经营,甚至垄断市场通过囤积或抛售来盈利,将势必带来更大的市场混乱。因此国家粮食储备系统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并同一般的经营性活动严格区分开来。同时在短期内,也应当考虑在世贸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农产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给农民较充足的时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防止进口冲击对农民收入造成过大的影响。目前若干粮食品种和一些主要粮食销区的粮食价格已经放开。随着粮食收购价格逐步放开,今后促使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向应当转移到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市场需要的、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生产,特别是要根据我国土地紧缺、劳动力过剩的特点,开发劳动密集度高,而土地密集度较低的产品,例如畜牧和养殖业产品,高营养、无公害食品,和其他高附加值农产品,推动这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这些方面,我国仍然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但同时也面临若干制约因素。特别对一些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农民远离市场,信息不通,销售渠道不畅,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生产技术,缺乏统一标准的质量管理和有效的公害控制措施,是阻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在这些方面,政府可以也应当提供更多的服务,促进市场发育,沟通市场信息,加快科技推广,推动结构调整。4.乡镇企业增长停滞,小企业融资受阻80年代,乡镇企业产出以平均每年超过20%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就业人数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尽管其发展速度在90年代明显放缓,20年来还是吸收了1亿农村劳动力就业,这成为当时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带动因素。据2000年农村家计调查,农村居民第二、三产业收入已占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4%.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在90年代后期已进入了相对停滞阶段。其就业人数1996年曾达到了1.35亿人,1998年下降到1.25亿人,绝对下降了近1000万人。以后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