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论改革农地制度 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论改革农地制度 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论改革农地制度 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论改革农地制度 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论改革农地制度 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论改革农地制度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论文关键词:农地制度农地集体所有制改革共同所有股份制论文摘要:农地集体所有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甚至是巨大的历史作用。但其固有的制度属性注定它只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制度的改革不可避免。长期以来的农地研究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始终不能跳出僵化的公有制理解模式,人为阻滞了农地制度的创新。按照“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思想,当前中国农地改革的理想目标模式应当是国家与个体农民共同所有的农地股份制。一、农地制度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很长时间以来,官方和学界的主流观点大都倾向于认为,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阻碍城乡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度瓶颈。然而2000年以来甚至从上个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并不能为这样的论断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明:上个世纪末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和社会发展进步,出于不同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方政府开始尝试突破户籍坚冰,放开城镇户口限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进城。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地方甚至采取了激进的办法改革户籍制度。对此,学界和官方担心的是一旦放开户口就会出现农民大规模进城,冲击城市社会既有的秩序,可能带来诸如社会治安状况恶化、交通拥挤、公共设施不足、社会保障滞后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实际结果并没有像人们预先估计的那样出现“拥堵”,农民对地方政府寄予厚望的城市化并未趋之若鹜。相反,在不少中小城镇出现了农民对城市化的抵触,个别地方城市(镇)化甚至成了农民唯恐避之不及的厄运。问题出在哪里?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今天这个所谓多元化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被当作是老生常谈,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有效。以这样的观点来看,相对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不过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说,户籍制度受制于土地制度。问题仅在于,中国长期高度集权的传统社会体制强化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夸大了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以造成了假象,误导了公众和地方政府,甚至专家也不能幸免,错把户籍制度当成了城乡差距和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实际上这不过是本末倒置,真正的问题依然在于农地制度,户籍制度不过是农地制度的产物,抓住农地制度,就抓住了当前农村问题的牛鼻子。“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的根本。中国历朝的治乱,系于土地制度的兴废,国民生计的安危,基于土地制度的正确与否。以农为本的中国,农业当然是主要的产业部门。所以要明了中国政治社会经济,不得不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农地制度不仅对于农村内部问题,而且是农村城市化、城乡和谐、新农村建设等等这一切问题的关键。社会和谐是关系和谐。农地制度作为最重要的社会设置,其一旦形成,往往深刻积淀、内化于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交往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样式和态度、习惯,甚至可以直接型塑农村社会结构,重构基本社会关系。构建公平正义的农地制度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基础、前提和关键。二、当前农地改革评价实际上,不管学界和官方是否意识到了土地制度的基础性,最近20多年来农地制度改革与研究的持续繁荣和热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发现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更何况有些农地制度研究并非基于对问题的自觉和清醒认识,因而研究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甚至南辕北辙,不得要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关于农地制度的研究和改革诉求,从大的方向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其中,关于土地所有制度的讨论主要形成了土地国有制、土地集体所有制、土地私有制和土地混合所有制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关于土地使用制度的讨论则主要集中在落实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延长土地承包年限、实行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化、建立土地流转制度、赋予农民土地持有权、提高农地征用补偿标准等方面。另有学者认为,“三农问题最主要的是农民的权利问题”,而“地权是农民公民权益的最低保障”,应当以维护农民权利为核心推进地权改革。公允地看,20年来的农地制度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农地改革形式,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相当一部分改革模式在局部范围内接受了实践的考验,有些研究成果还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但当前研究的缺陷依然明显:首先,对农地制度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受制于传统体制的惯性思维和为社会发展的表象所迷惑,当前关于农村问题的研究较多地注意了户籍制度的问题,却相对忽略了土地制度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其次,在农地改革中,意识形态限制和国情把握始终是影响研究进展的瓶颈。当前关于农地改革的多数研究要么脱离意识形态与基本国情,主张极端的土地私有化,要么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研究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和不成熟性,改革效果并不理想。第三,僵化的公有制理解模式对研究的影响。当前研究却大多是在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问题上兜圈子。但实际上当前农地制度的症结恰恰在于集体所有制本身。当前的问题不是集体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的问题,而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农地研究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陷于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简单二元对立不能自拔,始终不能跳出僵化的公有制理解模式,人为阻滞了农地制度的创新。在划定的圈子里跳舞的直接后果是农地改革遍地开花,学术研究热闹火爆,但“三农”问题依旧,学术研究的巨大进展不能推动实际生活的同步改善。三、集体所有制正当性质疑1、现实冲突农地集体所有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甚至是巨大的历史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也曾经具有制度正当性和现实合理性。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它的缺陷和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障碍。当前农村实行的经济(土地)制度名义上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的双层经营机制,实际上是私人(少数基层干部)占有、家庭使用。它一方面造成土地浪费、土地腐败并使其不受制约或很难制约,另一方面影响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直接迟滞了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作为土地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极为有限,不仅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影响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在集体所有制的名义下,相当数量的农村基层干部利用集体所有的土地以地生财,贪污腐败;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利用集体所有的土地以土地经营或城市经营的名义急剧敛财,大搞政绩腐败。“在当前条件下侵犯农民的公民权益往往是通过侵犯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表现出来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实际上成了少数人手中的玩偶和权力腐败的温床。作为农民命根子的土地给农民造成了贫困和负担,同时滋生了最大的腐败,而且多数是以“合法”的形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土地制度的巨大缺陷。土地集体所有制已经成为造成今天围绕农村土地的大量问题的制度根源。2、制度缺陷农地集体所有制陷阱农地集体所有制所导致的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根源于这种制度本身所就有的制度特性。农地集体所有制的特定制度属性实际上构置了一个陷阱:农民名义上是土地的主人,但“农地集体所有、农民承包经营”的结果是他能把握的只是土地使用权,而背后的土地所有权却被掩盖了。农地集体所有制实际上演变成了两种互相分裂的权力一一农民的使用权和集体的所有权(处置权)。虽然集体所有就是农民所有,农民的使用权也是以背后的这种人人有份的所有权为依据和后盾的,但由于农民所享有的这种集体所有权在形式上“依附”于使用权,“挂靠”在使用权的名下,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就此失去了对自己土地所有权应有的敏感。这样,当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发生变更的时候,所有权也就无处寄托和体现了。表面上看农民只是失去了使用权,实际上是失去了包括所有权在内的全部土地权益。这是一个极具欺骗性的过程,这也正是导致农地纠纷和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真正的制度原因。3、农地制度发展的历史逻辑与一般结论公有制与农民个人所有制的形式对立以及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得集体所有制成了农地公有制的唯一合法形式,农地制度的特殊性进一步强化了农地集体所有制的神圣性。实际上这不过是一厢情愿。从历史上看,集体所有制与社会主义没有本质联系。实际上,认为农地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体现,不能动摇,否则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极大的误解。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也违背了农地制度发展的历史逻辑。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不包含所有制的具体规定,更未规定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集体所有制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并非只有这一种形式。集体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既不是最高的实现形式,也不是最有效率的实现形式,它的适用性取决于具体的经济环境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要求。从历史上看,农地集体所有制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首先,历史上早就有土地公有制度:从原始社会公有制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再到阎锡山的土地村公有案,都曾实行了土地公有制。但没有人会认为那些就是社会主义,更不会有人认为阎锡山在搞社会主义。所以公有制不等于社会主义,一种所有制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不仅要看所有制的具体形式,还要看这种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带来了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公正。具体到我国当前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农地集体所有制,更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除了苏联为首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和承认,在国际上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内部则有各种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的破坏和进攻,社会主义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尖锐对立,你死我活,社会主义建设步履维艰,社会主义制度如履薄冰,这种浪尖上的舞蹈充满危机。这些注定或者必然要求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采取超越常规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所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高积累低消费”、“忽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等等现在看来不顾客观规律的做法都成了挽救社会主义制度的灵丹妙药和不二法门。把这样的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经济活动中,“挖农业垫工业”顺理成章。为了保证农业积累充分支持工业发展,就需要一种相对集中的体制,过去那种建立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要,农业集体化水到渠成,别无选择。所以农地集体所有制为中心的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同样是为了适应城市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产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苏联具有极为相似的发展背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初衷正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影响了工业化,确切地说是妨碍了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剩余过度挖掘的需要。中国农业集体化吸取了苏联的“经验”,此后集体所有制逐渐被塑造成了神圣不可改变的经典,在理论上成了不可触及的雷区。其实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会明白,农地集体所有制既不是我党土地政策的初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在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中国共产党一直采取的都是“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靠打土豪分田地帮助农民实现了世代拥有土地的梦想才获得了农民支持,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国初期人民群众建设新制度的巨大热情,农民群众义无反顾地支持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我党正确的土地政策有关。由于长期历史形成的惯性,特别是由于我们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把社会主义简单的等同于公有制+计划经济,而公有制又简单化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基本形式,所以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特别在计划经济破产之后,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在城市和工业中,过去那种僵化的公有制逐渐为股份制所取代。这样,在一些思维僵化的人的头脑中,社会主义就剩下了最后一个“山头”,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成了社会主义的“标志性建筑”,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区。尽管城市的改革早已突破禁区,尽管随着改革的深入,“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已成共识,但这种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公有制主要还是指的城市的公有制或国有企业的公有制,也就是过去所说的全民所有制,往往并不包括农村的集体所有制。这种认识上的人为分隔或片面性正是制约农村改革进程的认识根源。这与前几年的“姓社姓资”的问题实际上如出一辙。在当前,不破除这种僵化的认识,农村的改革就不能有实质进展。四、让股份制成为农地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思想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际上,不仅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公有制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农地制度也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实现公有制,让股份制成为农地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甚至更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理顺农村各种社会经济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按照“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思想,集中20年来国内农地制度研究的集体智慧,借鉴世界其他国家股份制发展的成功经验,反映农地制度发展的历史逻辑,当前中国农地改革的理想目标模式应当是国家与个体农民共同所有的农地股份制。其具体内涵是:在土地国有制的前提下对现存农地实行股份制改造,废除农村集体组织的所有权,土地权益(股份)在国家和个体农民之间分配,使国家和个体农民各自享有一定比例的土地所有权(股份)。同时,为了切实发挥股份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优势,又保证国家的宏观调控权力,在股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