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doc_第1页
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doc_第2页
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doc_第3页
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doc_第4页
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主制度论文-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摘要由于国家居于国内政治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的交界面,国家具有了相对于社会的自主性。国家自主性并非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结构与国际体系的变化,国家自主性相应地也会有所增减。作为国际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国际制度既可以削弱也可以增强国家的自主性。当国际制度所发挥的功能与国家的目标基本一致时,国家会将国际制度引入国内治理来增强其自主性。关键词国际制度国家自主性国内治理国际制度是国家间互动的产物。套用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Wendt)的名言“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1国际制度也是国家造就的。正是在对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之间变量关系的探究中,国际制度理论在模型构建和经验检验上都取得了相当的进步。本文旨在从比较政治学中引入国家自主性的概念,提出国际制度可以增强国家自主性的命题,从而为分析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动力提供一种国内政治的视角。一、国家自主性的概念战后行为主义革命发生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无论在国际关系还是比较政治领域,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政治学都遭到了尖锐的批评。在国际关系领域,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现实主义受到了跨国主义和相互依赖理论的挑战。2根据其观点,随着“跨国关系”在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国家不再是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体,甚至不再是最重要的行为体。在政治理论和比较政治研究中,自由多元主义、权力精英主义和工具马克思主义都对国家中心论感到不满。这三种以社会为中心的理论路径之间虽然也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但它们在理论中都或多或少地将国家剔除了出去,政府变成了社会集团利益、精英利益或统治阶级利益的传送带。但是,从理论上“去国家化”的浪潮并没有持续多久。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国际关系和比较政治中都出现了国家理论的复兴。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一度强调非国家行为体的新自由主义者转而接受了现实主义将国家看作主要行为体的假设,从而逐渐与新现实主义走向趋同。3与此大致同时,一些从事比较政治研究的学者重新审视了国家这一传统主题,提出了“将国家带回来”(bringingthestatebackin)的研究议程,国家主义(statism)范式由此兴起。作为对国家中心论的回归,国家主义提出了“国家自主性”(stateautonomy)的概念。“国家被看作是拥有领土和人民控制权的一种组织。它可以制定和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反映社会集团利益、阶级利益或整个社会的利益。”4即使没有社会力量的强大支持,甚至面对社会力量的强烈反对,国家也可以追求自己的目标。国家主义者认为,国家行为体在对外政策领域更有可能脱离社会的限制。作为国家主义范式的经典之作,西达斯考切波(ThedaSkocpol)的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为国家自主性的来源提供了基本的论证。斯考切波提出,任何国家都要从社会中抽取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来创设和支持强制组织和行政组织。只要这些基本的国家组织存在,它们就具有摆脱支配阶级直接控制的潜在自主性。斯考切波强调,国家具有对内和对外的两副面孔,国家自主性的实际程度和后果也只能从特定的国内政治系统和特定的历史性国际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国家基于维持公共秩序和抽取社会资源的根本利益,有时会向被支配阶级做出让步,从而与支配阶级之间发生了冲突。此外,国家处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为了国家安全的目标有时需要牺牲支配阶级的利益。5国家自主性因此内在地依赖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阶级分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其二是国家的国际体系。正是由于国家居于阶级结构和国际体系的交界面,国家具有了最低限度的自主性。二、国家自主性的变化条件国家主义者指出,国家自主性并非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国家自主性不是任何体系固有的结构性特征。它可以被获得也可以被失去。”6基于其内在的来源,国家自主性同时受到了国内社会经济结构与国际体系的双重影响。因此,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结构与国际体系的变化,国家自主性相应地也会有所增减。正如托马斯里斯-卡彭(ThomasRisse-Kappen)所指出的:“在国际上,国家自主性取决于国家在权力分配的位置和它对国际机制与组织的内嵌性;在国内,国家自主性则是国内结构的函数,特别是取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7国家主义正是在对国家自主性变化条件的考察上,不断引入新的范畴和新的视角,从而获得了理论上的进步。比如,“国内结构”(domesticstructure)是国家主义者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从广义上讲,国内结构指的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模式。斯考切波就曾提出,国家主义的研究应该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全面研究。8通过引入国内结构的概念,国家主义者解释了各个国家在面对相同国际压力所作出的不同政策反应。9但是,国家力量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时刻和不同领域。比如,根据国内结构路径,美国“国家弱、社会强”。但正如约翰伊肯伯里(JohnIkenberry)等人所批评的:“当我们把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时,弱国家的概念是有用的。但它没有告诉我们在一国之内,国家的作用随着时间和问题领域而发生变化。”10作为政策过程的干预变量,国家制度决定了集体行动倾向,从而决定了某一个特定领域国家和社会的相对力量。11这样,对国内制度的分析被引入到国家主义的理论框架中,从而形成了国家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的联姻。如果说国家自主性与国内结构的关系在概念化和理论化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那么国家自主性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特别是国家自主性与国际制度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足够关注。一方面,国家主义者大多为比较政治学者,他们对国际体系层次上的变量并不敏感。另一方面,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建构主义国际制度理论,主要致力于国际体系层次上理论模型的构建,即揭示国际制度国家行为的联系机制。基于理论简约性的需要,它们都把国家看作单一行为体,从而漠视了在国内政治中才凸现的国家自主性问题。正是意识到国际制度研究对国内政治的忽略,利莎马丁(LisaMartin)和贝思西蒙斯(BethSimmons)在为国际组织创刊50周年而作的文献回顾中提出研究者需要发展真正的国际制度与国内政治互动的理论,以确定在什么条件下某些国内行为体更愿意用国际制度代替国内制度。12实际上,马丁和西蒙斯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做出了尝试性回答。比如,支持自由贸易的出口商和消费者联盟、分享国际社会规范的社会集团和政党、国内司法系统等,往往愿意将权威从国内层次转移到国际层次。这样,根据“国际制度替代国内制度”的逻辑,决策权威转移的倾向往往会削弱国家自主性。这种逻辑和体系层次上的国际制度理论一脉相承,也和全球主义理论遥相呼应。根据罗伯特基欧汉(RobertKeohane)的制度理论,国际制度不仅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而且通过互惠、问题联系和声誉效应,可以约束国家的机会主义行为。13而根据全球主义的观点,商品、劳务、资本乃至人员的跨国界流动网络的扩张会减少国家自主决策的范围,因此全球力量与国家力量之间是一种零和关系。14这样,国际制度理论和全球主义都把国家自主性看作约束或限制的对象。“国际制度替代国内制度”的逻辑,也包含了一个类似的潜在命题:即社会行为体推动决策权威从国内层次向国际层次的转移,削弱了国家自主性。在这一意义上,“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反映了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抵消、侵蚀或约束。”15但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林达维斯(LindaWeiss)在全球经济中的国家:将国内制度带回来中曾指出,尽管全球资本流动和国际制度的确对国家产生了结构性的压力,经济相互依赖对国家的影响还有另外一个侧面,即全球化的激活面相(enablingfaceofglobalization)。16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国家会主动采取行动以强化创新和社会保护的国内体系。笔者认为,作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多边国际制度对国家自主性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通过汇聚在某个特定领域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17,国际制度对缔约国的行为做出了规定,从而使国家的偏好、意愿与能力受到了约束和限制。由于决策权威的转移,一些社会行为体在国际层面上实现了原本在国内层面上无法实现的目标,取得了对国家以及其他社会行为体的优势地位。但另一方面,当国家与一些社会行为体在偏好、意愿上发生了冲突,而这些社会行为体可以在国内政策过程中阻止国家目标的实现时,国家可以转向国际制度来突破这些封锁,从而实现自己的意愿。因此,国际制度既可以削弱也可以增强国家的自主性。而后一种可能性,由于国家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独一无二的特殊位置而大大增加了。三、关于国际制度增强国家自主性的三个命题正如国家主义范式所强调的,国家处在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的交界处。18这一位置赋予了国家及其官僚在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一种特别的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在更具国内属性的公共政策领域中是相对不足的。19因此,国家官僚能够在对外政策问题上设置议程,在参与国际制度的决策上也具有超越一般社会行为体的优先性。此外,这一位置也使国家官僚掌握关于国际制度的信息与知识,特别是那些如何参与国际制度的实际知识(know-how)。这样,凭借其位置上的合法性与信息优势,国家在国际制度的参与选择上比社会行为体具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作为具有独立目标的行为体,国家更希望参与和自身意愿相一致的国际制度。尽管国家在一些情况下仅仅为了避免“相对损害”而参与国际制度,即在“两害相权取其轻”模式下的被动参与,20国家在诸多情况下还是以增进自身利益作为其参与国际制度的主要动力。就此而言,国家在对外关系领域相对较大的自主决策空间为实现国家的目标创造了有利的国内条件。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目标与国际制度相契合的程度来决定参与国际制度的方式、范围与时机。在国际制度所发挥的功能与国家目标或意愿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本文提出关于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的三个命题。命题1:在政策网络“社会强、国家弱”的情况下,国家会利用国际制度来增强其自主性。根据彼得卡赞斯坦(PeterKatzenstein)的观点,政策网络主要显现在国家与社会的区别程度和国家与社会内部各自的集中程度。21每一个国家都有着国家和社会的区别程度和集中程度的特定混合。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力量。在“社会强、国家弱”的情况下,如果国家目标和重要社会集团的目标不一致,国家可以转向国际制度,从而达成在国内政治经济博弈中无法实现的目标。本文在此以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博弈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假定国有企业有两种策略选择:付出努力和偷懒。如果国有企业选择偷懒,将会带来资金亏空。在此情况下,政府面临两种策略选择,其一是从本来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收入中抽取资金来救助困境中的国有企业,其二是撒手不管任凭国有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这样就出现了以下矩阵所示的四种情况。如果政府采取救助行动,国有企业将实现最大化的私人收益。但如果政府撒手不管,企业破产,国有企业将得到零收益。假定政府认为企业破产将使政府失去政治支持,政府决定救助困境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事先知道这一点,便选择偷懒。于是,策略组合(偷懒、救助)成为一种均衡,从而导致了“软预算约束”。22在上述模型中,国家(政府)为某一重要社会行为体(国有企业)所“俘获”,无法实现总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也就是说,国家在强大的社会集团面前失去了自主性。那么国家如何找回它的自主性呢?钱颖一和吉拉德罗兰(GrardRoland)开出的药方是联邦主义下的“财政分权”和“货币集权”。23而本文认为,参与国际制度同样可以达到摆脱这一困境的效果。一些国际制度规定了国家在治理其经济时“什么是适当的”政策或行为,甚至形成了对国家的“硬预算约束”。当国家接受了国际制度对其经济政策的“硬预算约束”时,国家将为违背其国际承诺而承担显著的成本。当这种成本足够大且成为各博弈方所具有的“共同知识”时,政府强化预算约束的承诺就变得可信了。国有企业知道政府不可能在自己偷懒时出面救助,因此不得不付出努力。于是,策略组合(付出努力、撒手不管)成为新的均衡,从而导致了更高的总收益。上述模型中的国有企业只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行为体。我们可以把其置换为其他类型的社会行为体,从而得到更具一般性的命题。即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制度来摆脱某些社会行为体对其的“俘获”,从而找回自身的自主性。尤其当某些社会行为体相对于国家的力量非常强大时,参与国际制度甚至可能成为国家摆脱社会“俘获”的唯一途径。众所周知,意大利“国家弱而社会强”。由于政府讨好各种强大的社会利益集团,意大利的通货膨胀率和公共财政赤字多年都居高不下。高通胀和高赤字政策导致社会福利总体水平的下降,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