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论文-政治文化的历史足迹-由专制向民主的嬗变.doc_第1页
民主制度论文-政治文化的历史足迹-由专制向民主的嬗变.doc_第2页
民主制度论文-政治文化的历史足迹-由专制向民主的嬗变.doc_第3页
民主制度论文-政治文化的历史足迹-由专制向民主的嬗变.doc_第4页
民主制度论文-政治文化的历史足迹-由专制向民主的嬗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主制度论文-政治文化的历史足迹:由专制向民主的嬗变摘要: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专制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堡垒。它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意义和批判警世价值。在现代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认真剔除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吸收其精华,科学地对待外来政治文化遗产,对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有价值、合理的成分应大胆地借鉴和利用,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内容应予以深刻的检讨和批判,努力培育出适应现代民主政治需要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关键词:专制;民主;政治文化Abstract:IntraditionalChinesepoliticalculture,dictatorshipisaninsurmountablefortressofideology.Itisofreferentialandwarningvaluesfortheconsiderationoftodaysconstructionofpoliticalcivilization.Inmodernpracticeofpoliticalreform,ascientificspiritandadown-to-earthattitudearerequiredsothattheessenceoftraditionalpoliticalculturecanbeinherited,thefeudaldrossinitbeeliminated,andthereasonableandvaluablepartsoftheforeignpoliticalculturebeproperlyexploitedtobenefitChinassocialistpoliticaldevelopment.Itisessentialtoreexamineandcriticizethefeudalistandauthoritariancontentsandtofostertheadvancedsocialistpoliticalculturesoastomeetthedemandsofmoderndemocraticpolitics.Keywords:dictatorship;democracy;politicalculture提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指出其突出特点便是专制主义的长期主宰。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专制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堡垒,它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取之不尽的参考借鉴意义和批判警世价值,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深邃。一、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形成分析(一)专制主义政治文化的概念辨析专制指专断的权力,这种权力具有无条件的绝对性,专制统治是最高统治者独自掌握政权的统治制度,是对一种政治形态的概括。专制权力是一种绝对的不受限制的权力。这种被垄断了的政治权力,只属于一人或一个小集团,其它社会成员只是权力的被动承受者。正如洛克所说:“专制权力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一种绝对的专断的权力,可以随意夺取另一个人的生命。这不是一种自然所授予的权力,因为自然在人们彼此之间并未作出这种差别。它也不是以契约所能让予的权力,因为人对于自己的生命既没有这种专断的权力,自不能去给予另一个人以这样的权力来支配他的生命。它只是侵略者使自己与他人处于战争状态时放弃自己生命权的结果”1(P106)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民主看成是与专制相对立的范畴,这在理论上是有误的。其实,民主是一个同独裁相对立的范畴。独裁是由一个人或少数人进行决定的机制,毫无疑问,这种机制是反动和落后的。与之恰恰相反,民主是由多数人进行决定的机制,它反映的是大多数人的意志和愿望,因此,这种机制是进步和文明的。民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自由。自由是一个与专制相对立的范畴。在专制制度下,人们的自由受到阻碍,所以,争取自由就必须反对专制。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只有充分享有言论、结社和出版等自由权利,才能充分地行使民主权利。没有自由,民主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自由是民主的前提,但自由并不简单等同于民主。民主又是同平等联系在一起的。平等是一个与特权相对立的范畴,如果社会不能实现人人平等,总是有一些特权人物高踞于公民和社会之上,人们无法平等地协商问题,民主就无从谈起。所以,平等也是民主的一个前提。2(P214215)按照以上关于自由、平等、专制、特权和民主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专制势必导致自由匮乏,特权横行,平等则无从谈起;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的两个支点,特权和专制是民主的宿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历史中,民主政治这一世界性的政治文明成果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来讲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因为专制与民主背离得太远。(二)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形成的经济地理环境中国封建社会是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从这时起,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这种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一方面使个体农户具有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农也是如此。他们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人身并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受国家权力的支配,这与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庄园经济和农奴制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马克思在分析小农阶级的特点时曾将发达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比作“马铃薯”,说“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头上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3(P677678)我国是长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这正是产生重民思想的经济基础,而与此相适应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是其政治基础。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统治结构是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马克思在1853年写就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就分析了中国专制主义的政治结构及其特色。他认为,在中国皇帝的威权至高无上,家长制的权力支配着所有的一切,皇帝被尊为全国君父,官吏被视为所辖地区的父权代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专制政治那种亘古千年之久的“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4(P23)才被打破。为进一步阐明东方专制主义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进一步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说:“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4(P64)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传统,除了君主专制的主观需要外,还有一些无法回避的客观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治水的社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国度的人民必须要被组织起来共同去对付自然环境带来的局限性,因此中国社会是一个需要组织的集体型社会。而任何一个集体型组织的命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领导人的才干和品行,这样人们把权利托付给组织的领导者,领导者保证人民的安全和生存需要。但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往往容易造成普通民众权利意识的被压缩,领导者权力欲望的极度膨胀,如果没有外在的法律的约束和强有力的监督,统治者往往就会进一步采取愚民的策略来驯化民众,这样渐渐使大家忘却了组织最初是如何得以产生的,人们只是一味地盲从和无条件地服从,久而久之,整个组织就滑向了一种专制统治的命运。追根溯源,中国专制政治统治的传统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经济结构对社会政治结构的最大影响,就是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的长期存在。小农经济本身缺乏社会的凝结力,要靠外在的行政力量。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小农经济的这一特点作过深刻的分析。他指出: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没有“形成一个阶级”3(P693)。因此,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结构只能是君主制度,而国家对土地享有的最高所有权则为君主的专制提供了根据;同时它又使国家的兵力来源和财政收人直接来自农民,因而也就使对农民的管理成为国家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与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微弱,缺乏全国行政系统的情况是很不相同的。(三)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中的国民心态千百年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拥有权力的人恋旧权力;没有权力的人崇拜权力。社会中的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政治权力的支配和垄断。5(P28)会里,上至帝王权贵,下至黎民百姓,所有人心目中所谓的政治就是“权力的夺取和运用”。在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中熏染出来的政治人往往也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历史上皇帝的个性心理往往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气魄宏大、惟我独尊、事必躬亲、猜忌多疑、神秘莫测,等等。同时作为臣子的社会上流人士也不得不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叫臣亡,臣不敢不亡”的政治规则。正如卢梭所说的:“专制政治是不允许有任何其他的主人的,只要它一发令,便没有考虑道义和职责的余地”6(P145)中国古代是以小农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匍匐在权威的面前,对王权顶礼膜拜,对权力产生的畏惧感、渺小感常常使他们表现得低三下四、诚惶诚恐、举措失态,往往让人啼笑皆非,心生悲凉。中国人这种畏惧权力的心理之所以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是与专制统治者庞大的暴力机器的经常性威慑有关,同时也与专制统治所特有的礼仪规则有关。中国古代,宫廷政治就是政治的核心所在,国家的一切大政方针都是“自君王出”,“庶民不议”,政治是皇帝和官府的特权。小农长年耕作于小块土地上,超强度的劳动和生存的负担使他们根本无暇也没有机会顾及政治,于是便逐渐沦为社会中的“无政治阶层”,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不关心政治的“类存在”。在中国专制社会中生存的老百姓在政治上有一种天生的“无力感”和自卑心理,这是由于专制统治的政治文化一手造就的。古代的老百姓必须常年劳碌耕种在土地上,如遇天灾人祸,经济生活便无法保障,加上整个社会的文化专制氛围使他们根本不能奢求什么自由的文化环境。这样经济生活没有保障,没有自由的文化环境,没有闲暇时间,这三个条件使中国老百姓根本就不可能培养起主动参与政治的意识。所以,民主政治也不过是少数“文化人”脑海里的“理想王国”而已,对大多数来说,“民主”就是“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鲁迅先生把旧中国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在专制统治的条件下,普通百姓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心理,那就是浓厚的“清官期待”意识,他们没有主人意识和参与意识,只要能有“为民作主”的清官,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这样就从根本上扼杀了民主思想的萌芽。在中国古代,安于现状,恪守传统是普遍的文化心理。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即使偶有出现的改革家要想推动改革也必须赢得最高掌权者的信任和支持,争得左右权臣的同情和协助,取得广大民众的信任,否则任何大胆创新的改革也只能胎死腹中,无疾而终。除却这种牢固守成的心理,在专制统治政治文化氛围中生存的个体还存在严重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性防范心理。这种民族排异的心理也是皇帝惟我独尊个性心理的延伸。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国家与社会的同质同构之中,国家权力兴盛而社会权利微弱,具有浓重的东方文化传统意味,国家权力无阻拦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个层面和角落,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在封建官僚体制内部也有权力制衡机制,但由于处于人治的社会之中,官僚体制往往受君主一己的意志影响。多元的社会结构与利益很难立足,更谈不上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与利益的制衡与分享。由于权力思维与伦理思维占据强势,而权利思维与法律思维势弱,不利于遵法重法的观念、意识乃至生活方式的培育。这些观念与态度逐渐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历史的推移,慢慢透入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形成了“人治”而非“法治”、“伦理”而非“法理”、“臣民”而非“公民”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深层积淀。这种个性特征最终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和历史惯性,直接构成了当代政治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无形障碍。庞金友,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二、专制主义政治文化的善与恶(一)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中的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特殊背景下生成和演进,有其糟粕与精华,其精华部分如德主刑辅的以德治国方略、民本理念和吏治思想、变法思想和变革意识、修身自省意识、华夏中心和大一统观念、海纳百川与协和万邦的包容意识以及共处观念、皇权至尊观念、宗法宗族观念、纲常意识、尊崇先祖的政治心态、圣主期盼和清官意识等7(P53)文化成分,对维系整个国家的运作和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历史价值,直至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回味并加以选择性地继承和发扬。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中善的因素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历代君臣对政治的价值取向以“仁”居首位。“仁”是儒家伦理学说一以贯之的唯一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爱人”,它是调整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区别善恶的最高标准。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被尊奉为正统,“仁”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概念。第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极为崇尚“公”的观念。“公”代表国家、社稷和统治者认可的社会共同利益与一般准则。由“尚公”精神形成的“国家本位”价值观,是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