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孤独的力量.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孤独的力量.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孤独的力量.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孤独的力量.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孤独的力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孤独的力量【内容提要】野草集中展现了鲁迅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同时更展现了鲁迅先生深邃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尤其能够感受到鲁迅身上的那种绝大的孤独。通过对作品中这种“绝大孤独”的解析,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鲁迅的一段重要的思想历程,进而了解整个鲁迅思想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与那种由孤独而产生的巨大力量。【关键词】鲁迅;野草;解析;孤独对于鲁迅的研究与评价,直到今天人们仍感到困难。原因无他,因为他对整个中华民族太重要了。因为重要,所以任何的不能让所有人感到满意的结论通通可以被怀疑、被批判。我们追求在鲁迅问题上的“最好”,就恰恰落入了伏尔泰所言:“最好是好的敌人。”所以我们面对“最好”,还是不能停下在鲁迅研究这条路上的脚步。国内鲁迅研究的权威钱理群也说,“鲁迅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鲁迅是可以常读常新的,是一个说不完的鲁迅。”鲁迅的根本特性是孤独,他是属于整个民族的“永远的”孤独者。本文试图从鲁迅著作中最美的,也是最难懂的野草中,去做一些解析,解析鲁迅的孤独。(一)野草前后女师大风潮之后,鲁迅经历了与“现代评论派”的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之后,鲁迅产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思考。就在1925-1927年这段时间当中,鲁迅的一个创作的高峰期来临。这一时期鲁迅创作了一些重要作品,包括:朝花夕拾、彷徨(一部分)、华盖集等,而野草这本小集子就产生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又是鲁迅人生当中痛苦的一段。“五四”大潮退去,激情过后,鲁迅发现“战场”上只留下了自己,于是他“彷徨”。与兄弟周作人闹翻无疑加重了他的悲凉与抑郁。野草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就注定了它孤独的基调。今天来看鲁迅的野草,认为它是鲁迅“个人的文学之尖端”。鲁迅自己多次申明,不希望别人读他的野草。我们读了之后“可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的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的哲学。”对这样的一本“孤独的个体”的“个人的文学”的解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二)野草解析题辞鲁迅自己谈到野草的时候说:“那是我碰了很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碰的“钉子”,自然是前面提到的论战等等事情。我们跳出时间上的排列,把野草中的文章归一归类,按鲁迅自己的说法:“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做淡淡的血痕中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野草中的文章,实际上就是两类:一类是“难于直说”的“小感想”;一类是要造成“避居别处”、“不能住在北京了”的对时事的抨击。而我们在此处真正要解析的就是那些“难于直说”的“小感想”,因为这些“小感想”,“是更为隐蔽的不是直接的反应,而是有所触发而引起的生命深处的拷问,是对我的生存困境的一个最基本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拷问”、“思考”又是“难于直说”的、“隐蔽”的呢?如果可以把野草这本集子的最晚写成的一篇文章题辞看作是对整本书的一个总结的话,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那里面是充满了矛盾与对立:“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鲁迅在写出野草的这段时期,是“彷徨”的、是矛盾的,更是孤独的,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他来思考,这种思考的过程自然不会是一帆风顺、顺理成章的,必然经历各种矛盾与反复,正是对当时这种状态的深刻的体会,所以鲁迅在作结的时候,写下了无数的矛盾与挣扎,写下了曾经经历的思想上的各种艰险。这便是题辞放在第一篇的道理,为过去画上句号,向过去告别。影的告别“影”一开始就脱离了自身的“形”出来“告别”,拒绝“天堂”、拒绝“地狱”、拒绝“黄金时代”,那么,“影”是什么?钱理群把“影”理解成为一个独立于群体的存在,这个存在充满了反叛精神、独立精神内核。但是,笔者认为,与其说是“独立”,不如说是“孤独”,因为“我将向黑暗彷徨于无地”,因为“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灭,如果现在是黎明。”“影”做出了选择,它选择的是黑暗、是虚空。这种选择背后,恰恰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式的大孤独,于是“我”还是“被黑夜沉没”罢,就彻彻底底地投向了把自己“沉没”的“黑暗”,自身此刻就被消融掉了,不是独立、不是反叛,而是让自己永远的处在黑暗之中,去消耗掉自己。回想呐喊中黑暗的“铁屋子”,鲁迅选择了“呐喊”的姿态而已。他的“呐喊”也必定是在“铁屋子”的黑暗中,鲁迅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选择,因为“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其实出来“呐喊”就是在清醒当中,在绝对的黑暗当中,痛苦的消耗掉自身。这种绝望之后的痛苦选择把自身消耗在“黑暗”当中的选择,何尝又不是“绝望之为虚妄”式的“希望”呢?“我”的“青春”在“虚妄”中耗尽,“我的头发已经苍白”,灵魂的“头发也一定苍白了”。然而,同样还是“黑暗”。所谓的“希望”,也就只能是“自欺的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依然是暗夜,所谓的“希望”也永远是“绝望之为虚妄”。而“我”“偷生在不明不暗”中,却发现原来“青年们很平安,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与虚妄,自己原来是如此的孤独,孤独到“希望”也成“虚妄”,“希望”的对象“青年们”原来也“很平安”,恰似“铁屋子”中的沉睡者,原来“呐喊”者只是在“虚妄”中作为,在选择了“黑暗”之后,终于还是一事无成,除了自己不再的“青春”。但是,纵使是这样的结局,“我”还是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还是有的,只是这种“希望”,也就仅仅“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鲁迅的孤独就是在明与暗之间彷徨,最终投向“黑暗”,又在“黑暗”中迷失自我、“沉没”于“黑夜”,只能借自己的彻底死亡,来反证自己的存活,这就是微薄的“希望”。而真实的自我,就在这种一环扣一环的矛盾中感受到虚无,感受到绝大的孤独。复仇复仇(其二)如果说复仇还仅仅是在对看客的报复的话,那么复仇(其二),则是又陷入了一个深刻的矛盾当中个人与庸众。鲁迅讲了一个“自以为神之子”的人,被钉杀的全过程。他最后说:“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在药里面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革命者牺牲了生命,却不为大众所理解,最后成了大众“吃”的对象,而吃的恰恰是“血”。鲁迅思想中的这种个人与庸众的冲突是很严重的,除去上面提到的,在鲁迅的杂文中也常常看见“个人”与“大众”的冲突:“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这种自大的人,大抵有几分天才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嫉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鲁迅发现的是“个人”在不被大众理解时的大孤独感。“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回到题辞的第一句,“我”作为一个优秀的“个人”有东西想要讲出来,可是话到嘴边,感到原来没有听众。又如,鲁迅发明的一个意像“死火”,“火”被冻成了冰。这是更加刻骨铭心的孤独,当“我”以极大的热情去做一件事的时候,突然被周围的冷眼、冷漠和麻木“冻”成了冰,所有的热情,瞬间化为乌有,只是留下一些像珊瑚一样的“死”了的“火”。可是死了还不算完,“死后”留下的尸体,还要被各种各样的“虫豸”折磨。终于喊出:“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你们这些虫豸们!”鲁迅可以说是把个人与庸众的矛盾推向极至,与此同时“个人”的孤独也被推向了极至。(三)墓碣文走出野草又是一篇讲梦的文字,这次是自己梦见“自己正和墓碣文对立”,他所看见的“文句”,写着一个如何“自啮其身,终以殒颠”的人,最后,死尸突然一下从坟里坐起来,嘴也不动地说了一句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在鲁迅的文字当中,恐怕很少使用“微笑”一词。这里的“微笑”总算给人一种坦然地的感觉。观察整篇文章,所谓的“微笑”来自于“自啮”者死了以后,并且要在“成尘时”,即是完全的消灭之后。这大概是一种决定要牺牲的人对于死亡的快感。这种快感又不同于题辞中的“大笑”、“歌唱”。这是一种死亡之后化为尘土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又被人所不知“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不过已经没关系了,因为死者“成尘”的最后“微笑”已经留下来了。鲁迅在野草当中表现出的矛盾也好、挣扎也好,最终其实都落脚于那种难以体会的孤独,因为孤独而只能思考与影子思考、在梦里思考又因为思考而倍感孤独,最后,鲁迅给出的结论是:既然孤独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干脆自己消耗自己免得被别人、被虫豸们吃掉自己为自己送葬,自己为自己的“成尘”而“微笑”。鲁迅就在这一点上,走出了笼罩野草的矛盾与挣扎。有人描写“孤独”时会说:“和自己的影子散步。”可是,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孤独,那是一种面对无穷黑暗的大孤独。“影”早就被黑暗吃掉了。除了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精神与思想还存在以外,其他的东西,包括自己的身体都不存在了。鲁迅恰恰就是要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勇敢的生活,在一片漆黑当中,大踏步的前进,不知道什么地方有绊脚石,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陷阱,依然故我的活着,不期待明天、不期待黄金时代、不期待黑暗中有一丝的光明所以,当鲁迅最终走出野草的时候,他真正的成了一个斗士,成了一个永远战斗的斗士,直至他的生命结束。从中我们才真正体会到鲁迅因孤独,而爆发的力量,那是一种绝望的力量,那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力量。对于我们来讲,鲁迅的孤独,就如同他自己的文字一样:“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参考文献:1钱理群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根据2004年5月21日作者于上海建平中学所作报告整理。)社科教育版2004年。2周作人看云集,岳麓书社;1988年版。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鲁迅全集12卷;书信341009致萧军。5鲁迅杂文全集;野草英文译本版序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钱理群与鲁迅相遇;三联书店;2003年版。8鲁迅;野草;题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9钱理群与鲁迅相遇;三联书店;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