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上).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上).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上).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上).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试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上)我对战争是怎样具体改变了作家的生存处境和思想观念这一课题深感兴趣。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周作人、卞之琳、冯至、师陀、路翎、废名等中国现代作家多可以此入手进行研究,进而探究战争带给他们的新的创作风貌和精神面向。在我看来,其中的废名更是一个难得的范例,只有他在整个抗战期间真正回归了底层,与乡民一起避难,并有战时直接在乡间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他在战争时期的生活经历和视野因此也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尤其是他在战后根据自己的避难生涯写成了一本书,对战时的阅历和心态做了直接而宝贵的纪录。1937年抗战的爆发改变了当时作为北京大学讲师的废名象牙之塔里的生活。按规定,北京大学只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才有资格去西南联合大学,废名则回到了老家湖北黄梅。经历了多次挈妇将雏弃家“跑反”的流徙,终在1939年,凭借从亲属那里借到的三元钱旅资,辗转到了一个乡村学校金家寨小学教国语。半年后又赴临时设在五祖寺的黄梅县中学教英语,抗战胜利后才得以重返北大任教。1947年,应文学杂志的编者朱光潜之邀,废名创作了以自己故乡避难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从1947年6月到1948年11月在文学杂志连载,于是,就有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下简称坐飞机以后)的面世。读坐飞机以后之前的心理期待,是预期看到一部乡土乌托邦的图景,看到乱世中难得的世外桃源般的时光,正像废名在二、三十年代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桥,勾勒的是田园牧歌的理想国图式那样,或者像1932年出版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描摹的是一种北京西山出离尘寰般的隐居生活。然而废名在坐飞机以后中的变格,着实令我吃惊。小说中的“莫须有先生”的形象当是莫须有先生传中的传主形象的赓续,1932年“版”的莫须有先生的形象是一个颇有点儿像堂吉诃德的喜剧人物,“对当时的所谓世道人心,笑骂由之,嘲人嘲己,装痴卖傻,随口捉弄今人古人,雅俗并列”。废名创作这部小说时带有几分“涉笔成书”的游戏态度,尤其大肆玩弄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看来也有超前性的先锋叙述,但它除了叙述和文字的快感外,在内涵方面是较为空洞的,称莫须有先生传只是一部语言游戏和叙述游戏也不过分。所以到了四十年代,连莫须有先生本人对当初的自己也表示不甚满意,在坐飞机以后的“开场白”中莫须有先生即表示“我现在自己读着且感着惭愧哩”,莫须有先生传是自恋的镜像,是孤独的呓语。鲁迅当年称废名“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只见其有意低回,顾影自怜之态”,是大体准确的评价。1947年的废名还称莫须有先生传中的“事实也都是假的,等于莫须有先生做了一场梦”,而坐飞机以后则“完全是事实,其中五伦俱全,莫须有先生不是过着孤独的生活了”。当然四十年代的莫须有先生依旧像莫须有先生传中一般自鸣得意,夸夸其谈,自我膨胀,但是这部新小说总体上看的确是废名极力声明的一部写实性的“传记文学”,除了莫须有先生这个名字是“莫须有”的之外,小说更接近于信史而远离虚构作品,基本上可以当作废名故乡避难生活的传记来看。而充斥于小说中的莫须有先生的长篇大论也值得我们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认真对待,小说由此堪称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历经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涯的另类心史,是废名在小说中一再提及的“垂泣而道”之作,在某些段落可谓是忧愤之书,甚至可以说是像当年鲁迅那样忧愤深广。废名极力使读者改变对三十年代那个疯癫癫的莫须有先生的印象,以期引起读者对小说中的宏论充分重视,正是因为小说中表达的是废名在整个抗战期间避难乡间从事的思考,其中的思想大多关涉国计民生,伦理教育,生死大义,道德信仰,是从底层和苦难生活中逼出来的活生生的念头,而非象牙塔中的凭空玄想。我的以为废名在故乡过着隐士般生活的预期压根儿就是错的,正如小说所写:“莫须有先生现在正是深入民间,想寻求一个救国之道,哪里还有诗人避世的意思呢?”抗战阶段归乡避难反而给他提供了一个重新考察乡土民生和社会现实的历史机缘。小说由此呈现了与普通百姓打成一片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传达了深入民间之后的沉潜的思索。我正是从一个作家的心灵历史和思想自传的角度看待这部小说,而这也恰恰符合废名对读者的要求。他一再声称“本书越来越是传记,是历史,不是小说”,读者也需要调整阅读心态,把莫须有先生的诸多惊世骇俗之论,看成是肺腑之言与庄重之语,是战时废名潜心思索的如实传达。其中的观念取向有些是当时知识界普遍共享的,有些则颇不合时宜,是独属于废名的观念和思想。虽然这些思想从形态上讲无疑是小说家言,既显得另类,又显得驳杂,并无系统性,但仍不失为考察四十年代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一个案例。其历史价值尚不在废名所标榜的“它可以说是历史,它简直还是一部哲学”,而在于它的真实性。当我们把小说当成作家真实经历和思想的“写实”性纪录,并从观念和价值层面进行观照,坐飞机以后就构成着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知识分子多元思想取向的一部分,展示出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涯带给中国知识者的新的复杂的历史视野。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废名在小说开端就呼吁读者把小说当成历史和传记来认真对待,正像作者在小说中不惜篇幅地解读“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中的“龟”,称它“在地面,在水底,沉潜得很,它该如何地懂得此地,它不说话则已,它一说话我们便应该倾听了”。我们在今天听听莫须有先生历经战乱年代的不说则已的“垂泣之言”,恐怕也是不无意义的吧。二当初读林耀华的那本出色的社会学著作金翼(1944),印象深刻的是书的结尾:时间是战争年代,爷爷带着孙子在田里播种,头上有日本人的飞机呼啸而过。孙子抬头看飞机,爷爷就教训他:别仰头看天,把种子埋到土里去。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一个时代的内在历史意蕴正在这一细节中“瞬间显现”,给人以惊鸿一瞥之感,似乎只有从人类学的层面才能对它进行更好的阐释。后来这种阅读感受在钱理群先生的文章中又得到了验证。钱理群曾这样表达他的一次阅读体验:“我至今也还记得我的一段阅读经验。在旅途中随便翻阅一本抗战时期一位美国医生写的见闻录,其中提到他目睹的一个细节:在战火纷飞之中一个农人依旧执犁耕田,战火平息后,周围的一切全被毁灭,只有这执犁的农人依旧存在。我立刻意识到,这正是我要努力寻找的,能够照亮一个时代的历史细节:在这瞬间永恒里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内容(多义的象征性),同时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历史具体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梦寐以求与此相类的历史细节。赵园先生称:“我痛感我们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的缺乏,物质生活细节,制度细节,当然更缺少对于细节的意义发现。”这种“细节的缺乏”的现状,愈发彰显出此类细节的历史内容以及意蕴的丰富性。这一类历史细节之所以蕴涵丰富,还在于当时过境迁之后,同一细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话语情境中往往可以阐释出迥然不同的意义,其中透露着历史观的深刻嬗变。废名在坐飞机以后中,也提供了类似的一个历史记忆:莫须有先生称自己记得从前在北平时,听人述说日俄战争的故事,日本与俄国两个国家在中国的领土辽东半岛作战,莫须有先生大发感慨:“就中国的国民说,这是如何的国耻,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中国国民却浑若无事地在战场上拾炮弹壳!”这一拾炮弹壳的史例也常见于其他文学和史学著述,堪称是日俄战争留给中国一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深刻的历史记忆。日俄战争给中国知识者带来的精神创伤除了这一拾炮弹壳的故事之外,更有名的自然是鲁迅当年在日本的亲身经历: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的这段为人所熟的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叙述中早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宏大叙事,业已构成一种“神话叙述”,从中可以引发出一系列神话:弃医从文的神话,现代文学的创始神话,国民性批判的神话以及由此衍生的启蒙主义的现代性神话。这一神话的其他相关语义则关涉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奴隶性,施以疗救的应该是蒙昧的灵魂,而不是身体等等鲁迅的这一经历无疑凝聚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内容(多义的象征性)”,在以后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被后来人无数次再复述,是必然的,它的神话属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废名转述的国人拾炮弹壳的故事自然可以纳入这个神话中去。“莫须有先生那时少年热血,骂中国人是冷血动物。”所谓“少年热血”,流淌的正是与当年鲁迅愤而弃医从文相类似的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的血液。然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拾炮弹壳的故事在坐飞机以后描写的四十年代抗战的历史情境中,获得了与当初启蒙主义历史语境完全不同的新的阐释。小说中这样写道:莫须有先生那时少年热血,而“现在深知不然,这个拾炮弹壳并不是做官贪污,无害于做国民者的天职,他把炮弹壳拾去有用处呀!他可以改铸自己家中的用具呀!他在造房子上有用呀!他在农具上有用呀!今番抗战建国四个字如果完全做到了,便有赖于这个拾炮弹壳的精神!”“拾炮弹壳”摇身一变为一种国民精神,在消解了启蒙主义历史叙事的同时,建构了一种废名式的新的宏大话语,而其中的观念指向与当初的“少年热血”时代恰好是相反的。废名对拾炮弹壳的历史细节的发现以及对其意义的两度阐释,与鲁迅的画片事件一样,都具有思想史的意义。在废名的四十年代的诠释中,拾炮弹壳的历史细节隐含了同样诸多的历史价值面向:对启蒙主义的反思,对历史进化论的批判,对民众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重塑,其中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对民众的重新体认与对知识分子的省察与批判上。莫须有先生称自己“在民国二十六年以前,完全不了解中国的民众。简直有点痛恨中国民众没出息”。但经历了抗战,废名始感到“没出息的是中国的读书人”,对中国的危亡,“大多数的民众完全不负责任”。相反,他赞赏的是民众在战火纷飞中拾炮弹壳的“精神”,认为其中隐含着平民百姓坚韧的求生意志和求存能力。有了亲身的“跑反”经历之后,废名更是感到求存是第一位的,并由此引发了他的以“求存”为前提的“奴隶观”:“中国地大民众,中国的民众求存之心急于一切,也善于求存,只要可以求存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没有做奴隶的意思,在求存之下无所谓奴隶。”“所以说中国的老百姓高兴做奴隶,那是无识者的话,中国的老百姓是奴隶于生存,奴隶于生存正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在废名的思想中,生存高于一切,而民众把生存放在首位,不仅不是奴隶,反而是做自己的主人的表现。这种“求存”的“无所不用其极”,恰恰反映了一种值得赞颂的民族精神:中国的民族精神本来要看大多数的农民。老百姓始终是忠于生活,内乱与老百姓不相干,外患与老百姓不相干,对于内忧外患老百姓不负责任。责任是少数野心家负的。是读书人负的。读书人在君权之下求荣,在夷狄之下求荣,他们始终是求荣,始终是奴隶,毫无益于国家民族。他们就是“死”,亦无益于国家民族。问题完全不在“死”的上面,在“生”的上面。气节亦不在“死”的上面,在“生”的上面。这个关系真是太大,因为是历史,是民族的命运,应向国人垂泣而道之。不是论过去的是非,是为将来的存亡,因为将来的祸患还是无穷的。中国的老百姓的求生的精神是中国民族所以悠长之故。废名质疑了传统士大夫的“气节”观,认为问题的本质在“生存”而不在“死节”。尤其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老百姓的求生的意志反而更关乎民族大义。废名进而得出了酷似张爱玲在战争中的体悟。张爱玲把普通凡人看成“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总量”。与此类似,废名也把农人看成是社会的基础:“农人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这里了。中国的复兴向来是农民复兴的,因为他们的社会始终没有动摇。他们始终是在那里做他们的农民的,他们始终是在那里过家族生活的。”因此,称农人的生活事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废名的夸大其词,正是乡土农人构成了能够穿越战争时代的更永恒的存在,是历史的底色,是生活的基础,即使在战乱年代也隐忍求生,持续着自己的生活,并进而支撑着国家民族,使其命脉历经战争得以延续。他们象征的,正是张爱玲所说的人生中安稳绵长的一面。废名在战乱中直接获得的前所未有的人生经验,在在印证他的上述观感。战争带给废名一家最直接的经验首先是“跑反”。废名故乡的“跑反”堪比汪曾祺描述的在大后方的“跑警报”,却更多一些久远的历史。“跑反”这两个字“简直是代代相传下来的,不然为什么那么说得自然呢,毫不须解释?莫须有先生小时便听见过了,那是指跑长毛的反。总之天下乱了便谓之反,乱了要躲避谓之跑反。这当然与专制政体有关系,因为专制时代叛逆二字翻成白话就是造反,于是天下乱了谓之反了而且这个乱一定是天下大乱,并不是局部的乱,局部的乱他们谓之闹事。闹事二字是一个价值判断,意若曰你可以不必闹事了。若跑反则等于暴风雨来了,人力是无可奈何的。他们不问是内乱是外患,一样说:反了,要跑反了。”废名在这里不厌其烦地解释“跑反”及其与“闹事”的区别,并不是热衷于辨析词义及其沿革,而是揭示一个在民间有长久积淀的语汇其历史内涵的丰富性。“跑反”已经成为民间的持久记忆以及战乱年代的恒常的生存方式,甚至蕴涵着乡民的生存哲学和智慧。在废名的描述中,跑反的不仅仅是人,相反,“人尚在其次,畜居第一位,即是一头牛,其次是一头猪,老头儿则留在家里看守房子,要杀死便杀死”,反而有一种豁出去了的镇定,倒是跑反者每每谈“跑反”而色变。当然跑得次数多了就也并非总是惊慌失措,农人们在跑反的间歇依旧聚众打牌,或者在竹林间谈笑自若地纳凉,令莫须有先生很佩服他们的冷静。莫须有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