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文艺学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探讨 .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艺学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探讨 .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艺学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探讨 .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艺学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探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实验,自20世纪80年代初业已开始,1993年,以“文学批评”课程为代表的“文艺学教学体系的开拓与改建”获第一届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批评流派被大量引进,传统的艺术形式让位于各种综合的媒体实验,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象化,这些社会现象带来了青年学生接受心理的变化,面对当代文化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由于高校原有文学概论课程的理论体系相对滞后和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轻视,使文艺学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出现较大的距离,如何有效地引导青年学生选择和鉴别当今各种文化和文学现象,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文学观念,提高学生参与文学批评实践的能力,是摆在高校文艺学教学乃至文科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华中师大文艺理论教研室作了认真思考和探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改课题研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大胆改革,在文艺学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果。2001年,以文艺学课程体系改革为代表的/“文化环境变迁与文艺学课程改革”获国家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文学文本解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原理系列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一、课程的结构性调整文艺学作为中文专业二级学科,担负着传授文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艺观念!训练学生理论思辨能力和评论写作能力等任务。而高校原有的文艺学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学概论和马列文论、美学概论这三门必修课之间内容多有重复,缺乏递进关系。1982年,“文学批评”作为选修课开设,并于1986年升为大学本科必修课。90年代以来,从文艺学在整个中文系课程结构中的定位出发,教研室结合教学实践和当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文艺学课程体系再次作了结构性调整在合理安排教学时数的前提下,将文艺学的必修课设定为“文学文本解读”、“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门,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提供初步的文学常识入手,进而要求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文艺理论基础知识,第三阶段则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文学批评的实践能力。现分述如下:“文学文本解读”:中文专业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每周二学时。该课程选取中外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进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在讲授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心态,尽可能消除中学应试教育和社会低俗趣味的负面影响,使大学一年级学生完成从中学的语文学习到中文系的文学研究的转变,为他们下一步学习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课程打下基础。“文学理论”:中文专业一年级下学期至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每周二学时。该课程以文学基本范畴和基础理论为重点,简明系统地讲授文学的特征、功能、创作、传播、接受和发展的规律等,帮助学生确立开放的!发展的具有兼容性的文学观念。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文艺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习惯的培养和提高。“文学批评”:中文专业三年级上学期开设,每周三学时。该课程主要讲授文学批评的性质、文学批评方法、文学评论的写作等内容。教学中突出文学批评当代性和对话性的特色,一方面努力展示当代文学批评的最新成果,同时又提示学生在吸收各种理论的合理因素时应识别其极端性和片面性。该课程强调实践性,通过讲授批评方法的操作层面,有效地指导学生从事批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评论文学现象的实际能力。由此,我们在文艺学课程设置上逐步形成了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文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文学批评学为特色的教学格局。文艺学的其他课程如马列文论、西方文论、美学、古代文论等被列为选修课,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这些课程不再重复必修课的内容,而是在各自领域深入发掘,从不同方面深化文艺学的教学,从而较好地处理了文艺学系列课程的系统性和相关性问题,力求做到文艺学各门课程分工而不遗漏,配合而不重复。这样不仅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而且使学生获得更多地选择余地,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艺学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课题作为科研立项,以培养其研究问题的能力。二、系统的教材建设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教材建设成为一种必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认识到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如果教学内容陈旧,即使教学管理十分到位,教师教学态度非常认真,也难以获得好的效果,甚至会南辕北辙。近几年来,文艺理论教研室着重抓了文艺学几本必修课的教材建设。从1996年开始,教研室成立了文学文本解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原理教材编写组,设立总主编和分册主编制,教研室九位教师参加了教材的编写。大家在王先霈教授的带领下认真研究,集思广益,从教材的编写原则到提纲、体例乃至一些具体问题均充分讨论,反复协商,并在教学中多次实践和修改,力图使该系列教材具有较高质量和较广泛的使用价值。经过近四年的艰苦努力,文艺学系列教材于1999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学文本解读设“导言”、“诗歌文本解读”、“散文文本解读”、“小说文本解读”和“戏剧文学文本解读”五章,每章根据相应的文体特点,选择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并结合若干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加以解读,其主要目的是激起、诱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的纯正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感受力和文学阅读能力。文学理论以讲授文学的基本范畴和基础理论为重点,深化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全书分“导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文学文本”、“文学种类和体裁”、“文学创作”、“文学思潮、流派与类型”、“文学接受”、“作为活动的文学”等部分。该教材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线,兼及中国古典文论、西方古典文论、西方现代文论,对文学的特征与功能,对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和发展的规律,对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的性质,作了系统的阐述。通过对这些问题分门别类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文艺理论基础知识,建立一种开放的、符合文学本体特征的文学观念。文学批评原理是在广泛吸收中外文学批评理论特别是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对文学批评所作的系统建构。该教材分为“绪论”、“功能论”、“主体论”、“文学批评方法”(上!中!下)、“文学批评文本”和“文学批评的写作”等章节。概括地说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文学批评的性质、历史、功能和文学批评的主体因素,属于元批评研究。第二部分“文学批评方法”为该教材重点,具体讲述了各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特征和操作步骤,列出的具体批评方法有:社会历史批评、道德批评、印象批评、心理学批评、文化学批评、文体学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批评、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等计十二种。第三部分讲述文学批评的文体和写作技巧。该教材旨在通过展示文学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从事文学批评的开放心态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在教材编写中,编写组力求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教材与专著的关系。教材与专著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它们都需要吸收和综合前人的成果,但教材,特别是大学本科教材,应具有更强的知识性,它主要是整合本学科国内外的主要成果,而不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只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立自己的学说;其次,教材与专著都追求学术性,教材也需要建构一个明晰的专业知识框架,但教材的学术性则表现为一种理论上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力求客观地体现本学科学术的历史和现状,不排斥与编者相左的观点。二是教材编写中民族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传承和光大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文科教材义不容辞的使命,这也是文科教材有别于工科教材之处。但同时教材编写又不应囿于一国范围之内,它应该具有世界意识。创新离不开借鉴,及时追踪国际学术进展,吸收本学科的最新成果,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教材的生命力所在。如何对中外文学理论批评作进一步整合,加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本土化的建设,是编写组在教材修订中须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三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教材编写中,编写组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除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外,还力求帮助学生形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和学科思维习性,并在教材中展示了批评的可操作性,如提供多种批评视角,列出分析作家作品的具体步骤等,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文艺学系列教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钱中文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童庆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陆贵山教授评审鉴定。三位专家对这套教材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编写组做了相应的修订。文艺学系列教材出版后获得了较大的反响,任课老师和学生对这套教材反映良好,肯定该系列教材在文艺学教材改革中的创新意义,认为“这套教材无论从整个教学思想的改革、新课程体系的设计还是教材内容的编写方面来看,都显示出强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套教材现已在全国各地近29所院校使用,截至2003年元月已印刷四次。目前,在这套教材基础上修订的文学欣赏导引、文学理论导引、文学批评学导引已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计划”。在教材编写中,编写组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1.教学内容的改革需借助科研的推动在教材编写中,教材内容必须不断追踪和吸收本学科的前沿成果,才能使教材具有当代性和新颖性。编写组以教学改革为契机,将教材编写与科研结合起来,不断地把科研成果运用于教材编写中去,以教改带动科研,同时又用科研推动教学。文艺学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就是教学和科研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尝试。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方面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日常教学工作不断更新和深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文艺理论教研室初步形成了以文学批评学研究为龙头的教学科研格局。2.充分发挥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群体力量的作用在教学改革研究中,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凝聚力的有力保证,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文艺学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都是在王先霈教授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与此同时,教研室九位教师的团结互助,齐心协力,也是这次教改项目能如期完成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没有群体优势,是很难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3.上级部门的支持在教材编写中,教研室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华中师大教务处的大力支持。“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被教育部高教司列为第一批“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同时,华中师大教务处拨出专款作启动经费。国家教育部和华中师大教务处的资助,特别是学校领导和教务处为教学改革提供的诸多支持,使得这次教改试验得以顺利完成。在从事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中,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