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一是激进的、生态主义的文学批评观。一批风华正茂的学者对生态批评充满信心。北京大学的赵白生博士不久前发表生态主义:人文主义的终结?一文,这次又提出“文学的生态转向”的论题。他认为弥漫世界的“生态焦虑”日益加剧,需要做如下三个方面的大文章:文明盛衰的生态基础,文化沟通的生态平台,文学发展的生态转向。他主张花大力气做一些“田野工作”,生发真正的绿色思维。其关键在于“摆脱人本主义的思维定势,实行生态主义的互滋教育”。生态主义意味着确立一种全新的“思想范式”,而人本主义将受到全面挑战。深圳大学的王晓华博士在2001年已发表中国生态主义宣言,此后又提出“另一种全球化与中国文艺学的生态主义走向”,他认为生态文艺学是对“现代性”批判与超越而产生的,“能够在逻辑上真正扬弃主体论文艺学的,迄今为止只有生态文艺学一个流派。”并认为“中国生态文艺学在诞生之初就表现出鲜明的建构品格”,是一种新的“整体主义的文艺学”。这些年轻的博士们锋芒毕露地高扬生态主义,对以往文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成见”进行了尖锐地批判。二是宏阔的、开拓建设的生态批评观。生态批评的主将鲁枢元教授较早关注“走进生态学领域的文学艺术”,多年来倡导生态文艺学批评,创办精神生态通讯,出版专著生态文艺学,又发起召开“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推出新作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等,致力于生态文艺学建设,显示出广阔的视野、开拓的精神。他指出“生态批评与后殖民批评、女性批评一样,都是现代世界格局中弱势群体的话语”。当前,生态批评的兴起,意味着文学批评已经开始发生“时代性转移”。这种转移有可能为文学艺术提供“重建宏大叙事,再造深度模式”的机遇。这种宏阔的生态批评观还体现在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关于“生态美学”的系列论文中,他指出“生态美学的提出实现了由实践美学向以实践为基础的存在论美学的转移”,是对“机械论”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他从“绿色的人生”来定位生态美学,视之为新时代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在他主编的文艺美学中设有“生态美学”专章。他认为这一学科尚在发展之中,但其意义不可忽视,它丰富了建设性的美学理论,派生出生态批评方法,促进生态文学的发展,并将推动由西方话语中心向中西平等对话的转变。三是温和的、以人为本的生态批评观。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在1990年代就发表过关于“文学中绿色观念”的论文,倡导“圆形批评”,最近又发表新作陶渊明的人文生态观,他主张以人为本寻求文艺学与生态学的沟通点。他认为,“生态学还是要以人为出发点。”文学及文艺学从根本上要关注人,一切文学都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回答,追求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生态学从根本上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地球的生命系统和人的生存质量。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应该是二者的相通之处。他指出,“建设生态文艺学,思考的重点要放在推动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要放在推动国民健康的生态观和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消费观、人生观的建设上面。”这种人文生态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在批评实践上比较注重对本土生态文化资源的发掘。文学评论编辑部王保生研究员也认为,生态批评包括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思考,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成都大学曾永成教授的专著以文艺的绿色之思为题,而以文艺生态学引论为副标题,由“人本生态观”立论展开阐述。与上述两种生态批评观相比,这种以人为本的生态观显然比较温和,比较适合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四是低调的、要求学理化的生态批评观。武汉大学曾庆元教授较早关注生态问题,但他坦言自己对于生态状况和生态批评至今并不乐观。他认为人和环境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建立真正平衡的生态谈何容易?但他表示愿意作生态批评的“护花使者”。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指出,“反生态”导致文化倒退,“生态”的根本精神在共生共荣。他主张各种话语自由竞争,和平共处,在对话中求得生态平衡;不要搞过速转换,抢夺话语权。有的学者对生态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提出质疑,学科的建立要有自己的理论建树与一定的范畴支撑,现实需要生态批评,但学科不忙建立。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批评只是文学批评的一种视野,目前谈“转向”估计过高。华中科技大学何锡章教授指出,文艺生态学这个学科存在的基础有了,但它的内涵、外延还不很清楚。具体的环保问题并不是它的研究对象。它更该研究文艺自身的发生、发展、存在的生态;各类艺术品种的生态平衡;文艺创作、传播、接受、批评的生态协调;文艺生态的演变史及规律;文艺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种学理化的要求表明众多学者对生态批评的关注与期望。五是宽容的、主张多元化的生态批评观。学术界中坚力量的一些代表对生态批评持比较谨慎的赞赏的态度,或支持,或宽容,主张生态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多元共生。四川大学冯宪光教授认为,生态主义是全球性的,是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生态主义的文艺学可以百花齐放,有人文主义的生态主义,也有与之对立的生态主义;他主张一种温和的包容人文主义的生态主义。可以采用“生态主义文学批评”的提法,正如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一样。他乐观地认为,文艺生态学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可以成为文艺学的新的生长点,要研究对人的价值关怀,很有前景。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也撰文论述为什么需要生态文艺学,对生态批评予以热情支持。武汉大学龙泉明教授认为,文学与生态的关系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课题,很有现实意义。文艺生态批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对反映生态问题的文艺文本的批评研究,对文艺自身生存状态的研究。前者可叫生态文艺学,后者可叫文艺生态学。需要认真梳理弄清基本概念。可以暂不称学科,先广泛研究,再逐渐定位。此外,江汉大学文艺学学科近来推出了国内第一套“文艺生态探索丛书”,包括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生态意识透视小说因素与文艺生态老庄生态智慧与诗艺4部。清华大学出版的新文学史设有“生态批评”专栏,选载了英美生态批评的译文。厦门大学王诺副教授等人积极介绍国外生态批评现状。南京师范大学韦清琦博士最近发表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又有博士生选择生态批评为题作学位论文。这些不完全一致的声音扩大了生态批评的影响,形成了生态批评发展的声势。总之,生态批评出现多种声音十分正常,这表明中国文艺理论界在走向成熟。目前,无论在英、美,还是在中国,生态批评都刚刚起步,如果在研讨之初就已有既定的理论模式,那恐怕是先验的东西。在实践中发展,在演进中成熟,在多元中共生,才是合于生态的。因此,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为我们昭示了中国文艺学与时俱进的前景。相关链接“生态批评”是由生态视野观察文学艺术的一种文艺理论批评,是文艺生态学批评或生态文学评论的简称。目前对于生态批评如何界定,有狭义、广义两种看法。狭义的看法特别注意“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广义的看法则主张全面研究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