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在“推倒”旧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诞生,其所选择和运用的理论批评话语自然不可能归属于中国传统话语系统。然而,一阵风潮也不可能使中国文界尽得西方文化和文学某些概念之精髓,中国新文学界之于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话语,在内涵的把握上难免带有想象的性质,在具体运用上也体现着自以为不言自明的自明性特征。这从几十年来对“为人生的艺术”、“为艺术的艺术”观念的接受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上便能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一想象性阐解对于“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这两个西方文学观念命题,中国文学界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不过,纵观这么长时间的译述和讨论,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被凸现出来:中国新文学家除了对“为艺术的艺术”观有过较为明确和较为详尽的介绍与谈论而外,对另一个重要命题“为人生的艺术”的阐论一向都是语焉不详;既说不清这一命题的具体内涵,也摸不透这一命题的主要倡导者和主张者是些什么人。但这并不影响新潮社、文学研究会等作家团体将这一概念挪借来作为自己的旗帜。一种不明就里的概念把握当然不妨作为一种观念的标榜,即在尚未澄清其“所指”的前提下发挥其各种“能指”意义;可中国新文学界依据对“为人生的艺术”概念的这样一种粗疏的把握,就动辄搬出引经据典的架势谈论西欧文学史上所谓旷日持久的人生派与艺术派之争,应该说属于“煞有介事”的想象。“为艺术的艺术”确实是来源于19世纪一批文学艺术家的倡导和鼓吹。法国文学家戈蒂耶明确地提出过“为艺术的艺术”,更多叛逆精神的波德莱尔提出了“诗的目的不是真理,而只是它自己”的见解,这一见解为英国批评家布拉德雷“为诗而诗”的观念所印证,更受到从精神到行为都趋向于反叛的王尔德的积极响应。这一派的文学观虽然在现代中国基本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但还是得到了比较系统的介绍,甚至在诸如创造社、弥洒社、浅草社、沉钟社等文学社团那里,还得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时段的标榜。但就“为人生的艺术”这一更加普遍更加稳妥的文学观而言,其来路既不那么清晰,其内涵也被中国新文学家当作一种无须阐论的自明性命题加以模糊运用,以至于外延漫漶,发展到无所不包的地步。正如沈雁冰在文学与人生一文中所表示的,中国新文学家只是模糊地知道,“西洋研究文学者有一句最普通的标语:是文学是人生的反映(Re-flection)”,至于这句“标语”的主倡者是谁,则无人能够明确。按照沈雁冰当时的一些见解,这种“为人生的艺术”观似乎出自于托尔斯泰:“我自然不赞成托尔斯泰所主张的极端的人生的艺术”周作人最先联想到的文学家似乎是莫泊桑,他认为“为人生的文学”就是“人的文学”,是“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例如莫泊桑的人生之类。当时又有人以为可以追朔到福楼拜,这就是表示坚信“文学是表现人生的”观点的李开中,他举例说“伟大的文学家”都注意考察人生,福楼拜“常教他的学生去实地考查车夫生活然后用文字把他描写出来”。樊仲云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观点,则认为20世纪当代法国的写实主义是“人生派”,罗曼罗兰“是一个法国人生派最显著的人物”。鲁迅则认为,俄国19世纪后期的文学,即“从尼古拉斯二世时候以来”的俄罗斯文学,就是“为人生”的,代表人物则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或许西方文学史上确实存在过“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两两对举的理论现象,直至今天,特别是在美术和诗歌领域里,国外的理论界仍在用这两个概念来概括文学艺术中的相关理论问题,认为“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是长期以来不断重提却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有些理论家看来,这些有了相当长时间和理论积累的命题具备了相当经典的性质,故而用“AFLS”这样的带有约定俗成色彩的缩略语代替“为人生的艺术”(artfor-lifessake)概念11。沈雁冰当年也曾把这两个概念只是当作“问题”,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中说:“虽则现在对于艺术为艺术呢,艺术为人生的问题尚没有完全解决,然而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艺术我们应是不承认的。”12不过包括沈雁冰在内的中国新文学家,在更多的时候并非将这两种观念仅仅看作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更愿意将其夸大为两个流派的对垒,两种思潮的抗衡。周作人甚至认为这是由来已久的两派争讼:“从来对于艺术的主张,大概可以分作两派:一是艺术派,一是人生派。”他想综合历史上这纷争着的两派,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13。傅斯年不仅认为“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他称之为“美术派”)进行过有声有色的争讼,而且判定“美术派的主张,早经失败了,现代文学上的正宗是为人生的缘故的文学”14。文学研究会作家无论是否明确表示倾向于“为人生的艺术”观,都确信这两派文学观一直处于针锋相对的斗争状态。创造社的理论喉舌成仿吾则认为,这两种文学观念的对垒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即在一样肯定文学的人,都有人生的艺术Lartpourlavie与艺术的艺术Lartpourlart之别”15。支撑他们这种想象性阐解的还有中国新文学家自己掌握的国外文学史现象。鲁迅用“为人生的艺术”概括尼古拉斯二世以来的俄罗斯文学,不过他没有机械地想象出、事实上可能就并不存在的另外一派,即与之相对应的“为艺术的艺术”派。周作人在解说日本文学史时就比较注意寻求均衡的判断了:他阐述了由二叶亭从俄国文学绍介进来“人生的艺术派”,又介绍了“同二叶亭的人生的艺术派相对”的“砚友社的艺术的艺术派”16。其实,就在周作人的同一篇文章中,砚友社也是“对于社会的问题,渐渐觉得切紧”的时代产物,属于“渐同现实生活接近”的“写实派”17,将这一社团定性为“艺术的艺术派”,更多地带有想象的成分。在周作人及那时候的大多数新文学家看来,这一想象是需要的,有了它才能描述出文学史上“人生派”与“艺术派”相争持的局面,才能达到理论批评话语上的均衡。本来,“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在西方文论史上只是两个有内涵差异的命题,是可以对举的两个概念。中国各路背景的新文学家则将它们夸张地理解成,或者说是想象成尖锐对立的两大流派。外国文艺家对此自然也不乏这种夸张的想象,而中国的新文学家显然更愿意认同这样的想象,因为他们要借助这些命题和概念表述自己的文学倾向,并让自己的文学观念在西方文学流派意义上寻找到归宿性的支撑。二自明性再植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毁败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理论基础和批评体系,于是很自然地选择西方现成的批评话语,特别是诸如“为人生的艺术”这样带有约定俗成性质的文学观念。兴许人生的文学观这种约定俗成的性质并不足以充分表达先驱者鲜明、强烈的文学价值观,新潮社、文学研究会作家便努力在与诸如“为艺术的艺术”等其他文学观念的显豁对比中凸现这种文学观念的先进性,而创造社、弥洒社等社团的作家又努力挣脱这种普遍共识以求得新异的标榜,便认同“为艺术的艺术”观以展示自己的异端色彩和先锋风貌。于是,“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观便以某种夸张的对立姿势在中国完成了话语的再植。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除了确认古代文学陈腐、铺张的“方法论”而外,将中国传统文学的要害概括为“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和“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循此同样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体系:一是贵族文士的理论批评话语体系,在文学价值论上倡导“讽谕”、“谲谏”和“宗经”、“明道”;一是山林名士的理论批评话语体系,在文学价值论方面则提倡“吟咏性情”,“妙悟”、“见性”。在沈雁冰看来就是这样,只不过他将山林名士的文学观念更其现实地理解为“游戏”的文学观。他指出:“中国旧有的文学观念不外乎(一)文以载道。(二)游戏态度两种。”18郑振铎也持这样的观察法:“中国虽然是自命为文物之邦,但是中国人的传统的文学观,却是谬误的,而且是极为矛盾的。约言之,可分为二大派,一派是主张文以载道的;一派则与之极端相反。他们以为文学只是供人娱乐的。”19对于中国传统文学以及传统文学观念的这种基本认知和基本分类法,决定了新文学家必须对传统文学理论批评话语进行坚决的颠覆,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引进西方“为人生的艺术”之类的理论批评话语,并将“为艺术的艺术”理解为它的直接的对立面。在中国新文学家们看来,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由于不同程度地打上了传统文人的贵族文士或山林名士的主体烙印,很难适应走向世界的现代文学要求,也很难与世界通行的文学理论批评话语接轨,于是应予摈弃。连态度相对温和一些的胡适都这么看:“从文学方法一方面看去,中国的文学实在不够给我们做模范。”20不仅是文学方法,为了更新中国的文学话语,五四新文学先驱者曾认真地考虑过废除中国文字的问题,因为中国文字“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即不能从中国文字和语言中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话语;于是,钱玄同认为,“欲使中国不亡”,“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德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21。陈独秀也作如是观:“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毒腐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22。新文学家既意识到反映“新事新理新物”的现代批评话语建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又苦于古代文学批评乃至悠久的中国文字语言并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只好向外国文学批评语汇寻求借鉴。作为一个从含义到影响都具有相当的广泛性的批评观念,“为人生的艺术”及与之相连的批评话语便很容易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也很容易在想象性的重释中得到再植。在外国文学批评的诸种概念中,“人生”这一关键词其内涵极富自明性,对于从中国传统中走出来的文艺家来说,也具有相当的理论亲和力。它可能是最早面对外国文艺理论批评的中国文人最愿意接受的命题之一。近人王国维接受西方文论之后,便大力讲论有关“人生”话语,在红楼梦评论的第一章标题即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谈论的正是人生与文艺的关系23。1907年鲁迅作摩罗诗力说,也曾对于“文章之于人生”的问题热一时之衷24。后来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便顺理成章地将“人生”引为某种标准,认为中国旧文学的共同缺陷,便是“所谓宇宙,所谓人生,所谓社会,举非其构思所及”。周作人提出的影响很大的“人的文学”口号,其基本标准也是这样。“人生”概念就这样轻易地寄植于中国文学的理论批评之域。到文学研究会明确文学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为人生的艺术”作为共识性批评话语的地位已经被牢固地确立了。这过程可谓相当漫长,但更可谓相当顺利。没有人对人生的内涵作过多的纠缠,即使有所交待,也是大而化之,如“人生呢,简括地说,就是现代的人的现代的生活”25之类。新文学家们宁愿将“人生”当作一个自明性的命题。“人生”含义的自明性与“为人生的艺术”观念的自明性紧密相连。相比之下,“为艺术的艺术”观念就复杂得多。它本来就不是一个自明性的命题。西方文艺家们提出这个命题时,一般都站在异端和反抗的立场上将此类理论表述得极富个性,特别是到了王尔德那里,几至于玄异怪癖,佶屈聱牙。郁达夫在创造季刊创刊时对王尔德观点的介绍,郭沫若在该刊曼衍言中诸如“毒草的彩色也有美的价值存在”之类的表述,都足以表明,对这种“为艺术的艺术”观需要进行艰难的分析,因为它们确实不具有理论上的自明性。但是,中国新文学家即使如郁达夫、郭沫若以及被鲁迅各各称为“为艺术而艺术的一群”的创造社、沉钟社、弥洒社作家等,都不能算是西欧“恶魔派”或“唯美派”的传人,他们即使对“艺术”有过“绝端的强调”,也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某种姿态与流行甚广且已普泛化了的“为人生的艺术”观拉开某种距离的姿态,并非真的去倡扬“为艺术的艺术”。于是,中国现代文坛最初出现“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相对应的理论现象时,两者所代表的文学现象之间实际上并无多大的差异。主张“为人生”的一方承认“不赞成托尔斯泰所主张的极端的人生的艺术”26,被称为“为艺术”的一方则声明“艺术派的主张不必皆对”27,这就已经拉近了距离,而创造社的所谓“艺术派”作家如郁达夫等从来就不认为古来哪一种文学艺术可以离开人生,文学研究会的所谓“人生派”作家如周作人、冰心等也强调文学要“努力发挥个性,表现自己”28,确实正如郑振铎所说,在这个时候他们的主张“已是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了”2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所谓“为艺术的艺术”观作为批评理论其实并未真正确立自己的阵脚。不过从20年代批评界注意到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构成对立格局之后,人们就不再去考察创造社及其他所谓“为艺术的艺术”社团是否以及如何倡导这一“派”理论,而将它们与“人生派”的对立当作一种不容置疑的自明性的现象。这种自明性来自于对西方有关这两种文学观念和批评话语的想象性理解,作为理论和文学史实际,显然是靠不住的。而连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承认的“人生派”与“艺术派”之争,都是对西方文学批评话语的想象性阐释和自明性移植的结果,都不足以准确反映西方的文学理论实际和文学史实际,所引进的其他那些比较玄乎的理论观念其可靠性则更是可想而知了。波德莱尔:随笔,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第22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明确认为这三个文学社团属于“为文学的文学”或“为艺术而艺术”的群体,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第4-7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茅盾:文学与人生,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50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26沈雁冰;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文学周报第103期,1923年12月24日。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期。李开中:文学家的责任,文学旬刊第8号,1921年7月20日。厨川白村:文艺思潮论(16),樊仲云译,文学第120期,1924年5月5日。鲁迅:竖琴前记,鲁迅全集(4),第4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英文为“artforlifessake”和“artforartssake”,法文为“Lartpourlavie”与“LartpourIart”,翻译成“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比较准确。HidekiNakazawa:“ArtFundamentalistsRuleofLife”,Method,No.11.PublishedOnNovember3,2001inJapan.11ZanDubin:“AFailuretoCommunicate:FewAttendO.C.ForumonHow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