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跛者不忘履——沈从文建国后的文学写作生涯(上).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跛者不忘履——沈从文建国后的文学写作生涯(上).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跛者不忘履——沈从文建国后的文学写作生涯(上).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跛者不忘履——沈从文建国后的文学写作生涯(上).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跛者不忘履——沈从文建国后的文学写作生涯(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跛者不忘履沈从文建国后的文学写作生涯(上)【摘要题】作家作品研究【正文】“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注:参见林蒲:投岩麝退香,长河不尽流,第160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这是沈从文对文学感情的真实写照。在他转向文物研究的时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不但一点没有被缓释,反而由于远离文坛更增加了对文学的热爱。即便在他一生最为艰难的日子里,沈从文也一刻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关注。他曾把自己的这种心态形象地比喻为“跛者不忘履”:“这个人本来如果会走路,即或因故不良于行时,在梦中或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常常要想起过去一时健步如飞的情形,且乐于在一些新的努力中,试图恢复他的本来。”(注:参见沈从文全集27卷,第46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949年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虽然沈从文不是代表,他自己又尚在重病中,但他依然眷念着文坛,向来探望他的朋友们问这问那,似乎自己根本没有被隔绝在文坛之外。“首届文代会期间,我们几个人去从文家不止一次,表面上看不出他有情绪,他脸上仍然露出微笑。他向我们打听文艺界朋友的近况,他关心每个熟人。”(注:巴金:怀念从文,长河不尽流,第11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在革命大学期间,尽管沈从文已经作出了离开文坛的决定,但这只不过是对阴晴未定的文艺政策的一种回避策略,在沈从文的内心世界里,文学才是他魂牵梦绕之地,在这期间创作的老同志便是这一情结的有力证明。多年来,他已经形成了一种隶属于他自己的文学观,告别文坛的他,经常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的理念评价当下的文坛。在这个时期的书信中,经常可以读到沈从文对文坛现状的看法和自己的写作计划:近来在报上读到几首诗,感到痛苦,即这种诗就毫无诗所需要的感兴。如不把那些诗题和下面署名连接起来,任何编者也不会采用的。很奇怪,这些诗都当成诗刊载,且各处转登不已。1951年9月2日致一位青年记者的信这回下乡去是我一生极大事件,因为可以补正过去和人民群众脱离过误。二十多年来只知道这样那样的写,写了许多文章,全不得用。如能在乡下恢复了用笔能力,再来写,一定和过去要大不相同了。因为基本上已变更。你们都欢喜赵树理,看爸爸为你们写出更多的李有才吧。1951年10月28日致沈龙朱、沈虎雏这么学习下去,三个月结果,大致可以写一厚本五十个川行散记故事。有好几个已在印象中有了轮廓。特别是语言,我理解意思,还理解语气中的情感。这对我实在极大方便。1951年11月8日致张兆和你说写戏,共同来搞一个吧,容易安排。或各自作一个看看,怕没有时间。因为总得有半年到四个月左右空闲,写出来才可望像个样子。背景突出,容易处理,人事特殊,谨慎处理易得良好效果。可考虑的是事的表现方法,人的表现方法。用歌剧还是用话剧形式。我总觉得用中篇小说方式,方便得很。用把人事的变动,历史的变动,安置到一个特别平静的自然背景中,景物与人事一错综,更是容易动人也。但当成戏来写,社会性强,观众对于地方性生产关系,也可得到一种极好教育。只恐怕不会有空闲时间来用。1951年12月2日致金野从这些书信可以看出,沈从文对文学创作的留恋之情。在建国初的几年里,尽管有关方面表面上鼓励沈从文继续从事写作,但文坛上没有一扇大门是为沈从文敞开的。自1950年5月起,沈从文就在暗自使劲,悄悄地创作了纪实性的小说老同志,到1952年1月已经七易其稿,但辗转数家报刊杂志,没有一家愿意刊登。最后,这位名满天下的老作家,不得不委曲求全地给丁玲写信,请后者予以推荐:“寄了篇文章来,还是去年十一月在四川写的,五月中寄到一个报纸编辑处,搁了四个月,现在才退回来,望为看看,如还好,可以用到什么小刊物上去,就为转去,不用我名字也好。如要不得,就告告毛病。多年不写什么了,完全隔了。”(注:1952年8月18日致丁玲,沈从文全集第19卷,第353页。)为了发表这篇小文,沈从文已经把要求降到了最低点,但这篇小说在沈从文生前一直没有得到发表的机会。新作难以获得发表的机会,旧作的出版渠道也对沈从文关上了大门。1953年春,多年合作的开明书店给沈从文发来一封公函,大意是:尊作早已过时,开明版纸型及全部库存作品均已代为销毁。尽管沈从文作为代表参加了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但却是以美术代表的身份与会的。这两件事对正尝试重操旧业的沈从文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多年来,开明书店与沈从文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从1941年开始,开明书店陆续推出了沈从文的作品集,到1948年时已出版了多种,尚有五六本待印,那时沈从文的书是抢手货,出版商把他当作赚钱的工具。正是有这个依托,即便在形势最为严峻的1948年,沈从文依然非常乐观。但斗转星移,三年刚过,已然物是人非,作品还是那些作品,人还是那个人,可一切都翻了个儿,人被当作“反动”作家,作品已然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世事已然如此,这使沈从文对创作产生了畏惧心理,这也正是建国初他一再拒绝从事文学写作的终极原因。此后,每当拿起笔来的时候,总是前怕狼后怕虎,这种心态最终决定了沈从文1949年后文学创作的失败。不过,“听党的话”一度是沈从文的生活信念,虽然文学让他如此伤心,在特定的历史情势下,沈从文也难以拒绝来自各方领导的好意。1956年,建国以来的政治风雨已经使作家们变得畏首畏尾,一种工作惰性悄然弥漫在人们心头。在这种情形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适时推出了,由此形成了19561957年之交的“早春”天气。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寂寞多时的沈从文成为各级领导关注的对象。1956年上半年,人民日报正酝酿着改版,准备出版文艺副刊,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的胡乔木对此非常重视,亲自改定了副刊的编辑原则,并拟了一个作者名单,已从文坛隐没多年的沈从文也出现在他的名单上,并特意叮嘱说,“一定要请沈从文为副刊写一篇散文”。(注:参见袁鹰:胡乔木同志和副刊,我所知道的胡乔木,第194197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沈从文为此创作了散文天安门前,发表在刚创办不久的人民文学副刊上。文章对天安门前的今昔进行了一组组对比,表达了沈从文对新中国建设的由衷赞叹。一个曾经被贴上“反动作家”标签的作家的作品发表在最高级的中央机关报上,带给人们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实际上,天安门前并不是沈从文建国后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率先刊发沈从文作品的是旅行家。1956年4月出版的旅行家第4期上,刊登了沈从文的散文春游颐和园。虽然文章的格调是明亮的,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敢为天下先地刊登这位老作家的新作品,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从这时起,到1957年7月,旅行家先后刊登了从一本书谈谈民族艺术、新湘行记、谈写游记等四篇文章,这个刊物的主编正是沈从文的老朋友、著名记者子冈。1946年8月,沈从文到北平后的第一篇访问记沈从文在北平也是她采写的。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她了解沈从文,沈从文也格外信任自己的这位朋友,乐于将自己的作品交给她主持的刊物发表。这是心灵的默契使然。既然是“调整”文艺政策,文艺界的主管领导周扬自然也会积极参与。他一再叮嘱中国文联所属各协会主办刊物的主编,要请多年不曾动笔的老作家们重操就业。他对人民文学的主编严文井说:“你们要去看看沈从文,沈从文如出来,会惊动海内外。这是你们组稿的一个胜利!”(注:涂光群:沈从文写跑龙套,中国三代作家纪实,第27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严文井本来就是在沈从文提携下走上文坛的,对此自然乐于从命。况且人民日报向沈从文约稿还有极其便利的条件可以利用,有张兆和在这里做编辑,关系自然比别的刊物更近一层。严文井带上编辑部主任李清泉去看望自己的老师,同时希望他为人民文学写稿。在这一背景下,1957年第7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沈从文的跑龙套。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已将沈从文小说选集列入出版计划,用不了多久,沈从文建国后的第一部旧作选集就会与读者见面了。“利好”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过去一扇扇紧闭的大门又重新向沈从文敞开了,他进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行列。对于已经著作等身的老作家来说,这无疑是一项迟到的“荣誉”。另一方面,这时节正是沈从文在历史博物馆最为困难的一段: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公桌位;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没有得力的助手几乎事事不从心。有时沈从文偶尔到文物局去看新收购来的文物,风闻此事的馆领导就会认为他是打“小报告”去了,马上就会有领导亲信在办公室里敲山震虎:“凡是到局里反映馆中情况的,是越级,这一点要弄清楚,免得犯错误。”(注:1978年5月致胡乔木,沈从文全集第25卷,第247页。)在这种情况下,沈从文对历史博物馆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沈从文渐渐有了“归队”的想法。1957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向会员征集创作计划,沈从文第一次向协会坦露了自己的创作设想:有关写作计划,打量到可以进行的,大致有两个中篇的初步准备,如时间能作自由支配,还容易着手:一以安徽为背景的,将来得去那边乡下住一个月,已经有了底子;二以四川内江丘陵区糖房生产为背景的,我曾在那里土改十个月,心中也有了个数目,将来如写也得去住一二月,并在新成立大机器糖房住十天半月。这些东西如能有自己可使用的时间,又有能力可到想到地方去住住,并到别的地方去,如像青岛(没有文物的地方!)住一阵,工作或可望能够逐渐顺手完成。又还想再试写些短篇游记特写,照情形看来,也得在暑中或暂时离开工作,到湘西自治州或别的地方去,才有希望从比较从容情形中说动笔。我还希望能在另一时,有机会为一些老革命记录点近代史事情,例如为何长工部长记下些有关井冈山当时情况。如记下成绩还好,就再找别的一位,如记南昌起义,瑞金扎根,长征前夕,遵义情况,延安种种或记人,或记事,用些不同方法,记下些过去不曾有人如此写过,将来也不易有人写,而又对青年一代能有教育作用的故事特写。(注:摘抄自沈从文:创作计划,沈从文全集第27卷,第509510页。)在当时,这自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写作计划。经过各部门的多方协调,决定在本年度的8月份安排沈从文去青岛疗养,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对此次青岛之行,沈从文充满信心。8月3日,沈从文动身去青岛的前一天,在给大哥的信中写道:“在海边住一月会好一些。如有可能,住半年也许还更好些,因为有半年时间,一定可写本小书。有好几个小册子都没有时间可写。”(注:沈从文全集20卷,第182页。)青岛对沈从文来说是故地重游,但他没有心思游山玩水,他不愿意浪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这小房间里,五点即起来做事,十分顺手。简直下笔如有神,头脑似乎又恢复了写月下小景时代,情形和近几年全不相同了。如一年有一半时间这么来使用,不知有多少东西可以写出!即或是写诗,或戏剧,也一定会有意料不到成绩。因为似乎生命全部属于自己所有,再也不必为上班或别的什么老像欠债一般,还来还去又总不会完,这里却真做到了自己充分支配自己,写什么尽管同样用力大,而相当累,躺个一天半天,又回复过来了。”(注:1957年8月13日致张兆和,沈从文全集第20卷,第185页。)沈从文的创作激情在燃烧,没出几天,即完成了一篇以打扑克为题材的小说。但小说写得似乎并不成功,从张兆和写给他的信中即可以看出这一点来:“拜读了你的小说。这文章我的意思暂时不拿出去。虽然说,文艺作品不一定每文必写重大题材,但专以反对玩扑克为主题写小说,实未免小题大做;何况扑克是不是危害性大到非反不可,尚待研究。即或不是在明辨大是大非的运动中,发表这个作品,我觉得也还是要考虑考虑。我希望你能写出更好一些,更有分量的小说,因为许久不写了,好多人是期待、注意你的作品的,宁可多练笔,不要急于发表,免得排了版又要收回。”(注:1957年8月11日张兆和致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20卷,第183页。)张兆和不但是一位文学编辑,也是一位作家她早年也出版过小说集,可以说是一位高明的鉴赏家。读了张兆和的信,再回过头来仔细端详自己新写的作品,方知张兆和说得不错。这下他明白了,从老同志起,自己写短篇的能力其实已经失去了,现在想找回来,已然很难。这让沈从文真正体会到“难成而易毁”的道理,如果毁的原因是来自于纯粹外在的原因,随着外部环境的好转会慢慢恢复,但如果这种失败同时来源于个人的精神危机,这危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腐蚀着对工作的信心和热情,最终陷入无可挽救的境地。自己的情况到底属于哪一种呢?“反右”运动的声浪不时通过报纸、广播和张兆和的书信传过来,形势越来越严峻了,在此形势之下,容不得沈从文再追根究底。丁玲、彭子冈、萧乾、陈梦家、程应镠一个个熟人都被抛出来了,危机似乎一步步迫近了,文艺界的风浪真是太大了!他想到小说选集的题记中写了一句“德不孤,必有邻”,别人会怎样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指沈从文越想越后怕,于是在给张兆和的信中加了一句“选集序,我想如果不发表,就不用好。书中那篇如来得及我也想抽去,我怕麻烦”的话。大环境如此,休养地的住房也越来越不适宜创作了,房子里又住进了第三个人,而只有一个写字桌,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写作。沈从文决定提前返回北京。8月27日,沈从文踏上了北返的火车,建国后的第一次休养就这样结束了。1957年10月,沈从文小说选集终于出版了,他写信给沈云麓:大哥:我新印的集子已出版。第一版印二万四,如二年内能销到十万左右,生活略有些保障,不必向公家借钱,我也许还可自由支配一下生活,有几年不做事,专回到乡下写两本书。如第一版即卖不完,大致写作生命就只好告一结束,来写个丝绸工艺史或工艺美术史了。其实也都是一样工作,比较起来丝绸史一定还会写得相当好,因为这一行常识还够用,材料又多。写来也不至于出毛病。小说可并不怎么好写,批评一来,受不了。解放后,有些人写近代文学史,我的大堆作品他看也不看,就用三五百字贬得我一文不值,听说还译成俄文,现在这个人已死了,这本文学史却在市面流行,中学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