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总体分析,提出未来十年左右高职教育发展目标与实施“资源优先”、“均衡发展”、“重大工程建设效益拓展”和“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开放”等战略的思考,以及若干可供选择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高职教育伴随着经济的跨越而实现了自身规模上的跨越。同时,在实现规模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政府明确了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改革要求,确立了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生产实践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密切了高等学校与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了教育公平和区域统筹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一、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分析(一)高职教育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跨越”。回顾过去,总结现状,从规模的“跨越”到模式的“转型”,我国高职教育在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以推动模式的全面“转型”促进质量的全面“提升”,必将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我国高职教育在世纪之交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但实现了高职教育自身规模上的跨越,而且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同时也实现了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跨越。这种跨越不仅表现为传统高等教育内部在教学领域、学生构成、大学功能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大学外增加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强化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工。从更深层次分析,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还是增加高等学校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的一次重大跨越,它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高职教育仍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跨越。(二)“跨越转型提升”,将成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非单纯地以扩张规模为目的的跨越,而是强调内涵建设、强调推进改革、强调办出特色和质量的跨越。这种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明确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并且在机制和制度上探索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为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扫清了思想障碍。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战略举措,旨在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旨在强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特色,由中央财政投入的引导资金实际上成为一种“种子资金”,它将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按照新时期的新要求进行改革,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型。我国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过程,将成为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成为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保障。因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发展能力,使他们有能力为经济社会作出贡献。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如果没有特色,没有独特的功能,没有社会承认的质量与地位,就必然会丧失发展的空间。因此,进一步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沿着“跨越转型提升”的方向前进,将成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二、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确定(一)未来十年左右的发展目标,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实抓好。”很显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领域。既要坚持“大力发展”,又要努力“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高职教育肩负着大批量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使命,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今后高职教育发展总的趋势是,一方面由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任务,都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的招生总量还将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将注重把握学校适度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由传统的学院模式向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转变,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实现合理分工的角度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将分别针对自己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把精力集中在提高各自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上,本科院校一般将不再以二级学院形式举办高职教育,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也将随着本科生源的增加而减少专科的招生规模;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本科院校曾经举办高职教育的经历,特别是新升格本科院校长期从事高职教育的丰富经验,也将对推动今后我国的本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将为今后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方面起到借鉴作用。这样,在整个高职教育中,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还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根据未来十年左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制度,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到2015年招生数将达到350万左右,占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二)实施“资源优先”战略,走提高质量效益优先于规模发展之路。展望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将继续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将进一步转型,突出表现为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开放性,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增强学院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实施“资源优先”战略,就是要加快改变高职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和供给资源处于滞后的状况,高度重视资源的优先供给。要抓住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机遇,动员各级政府部门将更多的财政性投入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缩小财政性投入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差异,由2005年的1:8缩小到2015年的1:3,使全国财政性经费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达到普通本科教育的三分之一。要坚持提高质量效益优先于规模发展,招生规模的年增长率逐步由8下降到1,使高职院校集中精力抓好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另外,在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增加地方政府的投入,加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助学和奖学制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高职招生规模;更对于让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高质、高效的就业准备教育,使社会相对弱势人群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协调各区域间的发展,尤其要注重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区域广阔,经济社会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就是要在未来十多年间,使高职教育整体水平保持基本协调和平衡发展,尤其要加快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建立扶持中西部高职院校发展的专门项目,加快中、西部高职教育发展,并在相关政策上向有利于中、西部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倾斜,帮助中、西部院校把握发展机遇,提高整体竞争力,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其次,通过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方式,加强东部和西部地区校企间和校校间的合作,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真正带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第三,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对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带动作用,鼓励示范性建设院校采用多种方式,为中部和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和院校领导人,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围绕实施国家职业教育“四大工程”实现资源的共享,真正做到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基层、面向全民。(四)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效益拓展”战略。强化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效应,带动高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目前,中央财政正在集中部分财力和优质资源,通过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建设高职实训基地等重大工程,推进高职教育的整体改革和发展。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在推进改革发展方面建立的有效机制,体现了示范性院校建设对其他高职院校的借鉴意义,使更多的学院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加快改革的步伐。随着中央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日益重视,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强度将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因此,拓展重大工程的建设效益将对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效益拓展战略”,首先,要使重大工程建设自身能够取得最大的成效,为此要花大力气完善重大工程建设的立项、管理、运行和绩效评价制度,以重大工程为抓手,着力内涵建设,推动结构调整,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使高职教育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更要重视发挥重大工程建设成果的“乘数效应”,带动全国1100余所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得到提高,在培养模式上得到借鉴,在教学资源上得到分享。(五)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开放”战略,树立现代“大职业教育”观,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和终身化。在新形势下,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国际普遍趋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开放度必须进一步加大。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我国产业升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成为我国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和创新的原动力,因而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也必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而得到迅速发展,这是当前和未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同时,高职教育将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强化;学生生源出现多元化特色,学制趋于灵活,长短学制结合,学分制趋于完善,适应职业多变的需要,整体上呈现出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21世纪“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的核心组成部分。首先,要进一步明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顺应国际上“技术与职业教育及培训”(TVET一Technicaland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发展的普遍趋势,明确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这一现代“大职业教育”框架下应该兼顾狭义的“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和“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既要注重培养国内当前紧缺的高级技工一类的技能型人才,更不能忽视培养具有鲜明现代化和国际化特征的技术型人才这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体。要使广大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即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也不再是培养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而是以技术科学为指导的“技能型创新人才”了;即使他们仍然是在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也不再是以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主的机械操作者,而是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了;即使他们仍可以获得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典型的“高技能”标识,也不再属于传统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之列,而就其本质而言已经转化成为一种适应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现代技术型人才了。其次,要进一步回答高职教育“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现代“大职业教育”观,从学制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始终贯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主线,实现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的全方位开放。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和终身化的程度如何,则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是否真正实现全面开放的重要标志。一方面,高职教育国际化不仅要“引进来”,学习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也要“推出去”,将我们人才培养规模发展、模式转型、质量提升的历史性成就向全世界展示;不仅要为我国国内众多合资企业、外企和跨国公司提供符合国际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也要努力为世界产业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也应该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终身化更加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彻底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人才培养的过程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学习、工学交替、终身造就”的特点,这将是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全方位的开放、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全面转型的根本性标志。三、可供选择的若干对策建议当前,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新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实现合理分工;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做到合理定位。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由此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因此,我们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和对策建议。(一)加快完善政策法规,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绩效监控,提供体系保障。建议启动高职教育的立法工作,加快研制全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五年规划,强化绩效监控与评价,每年公布高职教育绩效报告,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组建高水平的高职教育科研团队,研制与发布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使高职教育的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