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论文-德国传教士安保罗的儒学观.doc_第1页
西方文化论文-德国传教士安保罗的儒学观.doc_第2页
西方文化论文-德国传教士安保罗的儒学观.doc_第3页
西方文化论文-德国传教士安保罗的儒学观.doc_第4页
西方文化论文-德国传教士安保罗的儒学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文化论文-德国传教士安保罗的儒学观摘要:西方传教士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具备条件对中西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的群体。为了宣教的需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种非儒家文化圈的知识分子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思考,作为一种来自异域文化的比较审视、旁观照察,对我们体认儒学历史文化的价值是有重要借鉴作用。关键词:传教士;儒学;基督教;伦理观一、安保罗对儒学中上帝观的认识以神为本与以人为本、重来世与重此生是基儒争论的最大歧异,因而儒学中的天帝观、鬼神观与灵魂观成为来华传教士非议的焦点之一,也是传教士以基督教“补儒”的主要地方。安保罗在孟子本义官话为孟子离娄下中的“以祀上帝”一句作注解时,用了将近7600字的篇幅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上帝”一词进行梳理和分析。他从四书中整理出的“上帝”一词共有8处。在五经中整理出145处。在此处所列的并不完全,有一些重复出现的原文就不再引述。安保罗细细的查考上文聚集“上帝”一词的每一句话,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解释,又从其中总结出中国古人所论的上帝的主要属性,具体表现为12条:“上帝是至高至尊审判世界的主;上帝是独一无二的上帝;上帝的位是在天;上帝是造化之主,是万物之根源;上帝权柄是很大,管理天地;上帝定断立人做君王;上帝爱惜并保护万民;上帝是圣洁的神;上帝喜悦仁义;上帝赏善罚恶;上帝赦免悔罪改过之人;上帝是灵睿之神。”这些言词不仅“可以明知古人实在认识上帝”,而且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人不独相信上帝的存在,而且对上帝的观念,和基督教的信仰有众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两者之间的殊异也确实很大。安保罗根据基督教“专拜上帝”的教义,对儒教“兼拜各神”与“敬拜祖宗”等进行了批驳,他指出,“儒教则知有上帝,且知上帝之有命”,但“儒教论上帝不甚清晰。虽知有上帝,乃与天及鬼神浑言之,而未明辩之。使人崇拜天与鬼神,而忘其拜上帝。且不知上帝为天之主,独一无二之真神彼虽知有上帝,而皆未指明上帝为至尊无对者也。”他还强调说:“儒教于敬拜上帝之外,兼拜各神。故如诗云怀柔百神。书云:遍于群神。诸如此类,皆谬误之最甚者。”又认为祭祖“是以上帝之尊荣归于先人,视先人如无所不在之上帝”,“所以祀先之义,皆虚妄也。且不独虚妄,各种之弊,亦因之而出焉。”他举例说,譬如,在书经虞书中记载:当尧帝要传位于舜时,一方面“肆类于上帝”,另一方面又“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书经虞书),祭也;“六宗”,谓“寒、署、日、月、星、水”等自然现象;“望”,遥祭,祭山川;“遍于群神”,则更是普遍的祭及一切的神“灵”,甚至也包括先人圣贤在内。也就是说,即拜上帝,又拜被造之物。这和基督教的教义不免相去甚远。安保罗认为,与基督教的上帝观相比,一方面,儒家文化关于神的观念过于零碎;孔子以含混不清的“天”的概念代替“上帝”的概念,且与鬼神观念含混不清,未明确上帝是唯一真神,导致无神论,或导致多神崇拜和鬼神迷信,祭拜祖先又导致许多的弊端。另一方面,基督教中每人都可以崇拜上帝,接受上帝的恩惠和爱,也把赞美和感谢献给上帝。而儒家的祭天却只是皇帝与官府的特权,使大众与神颇为疏远等等。由于这些缺失,儒学未能发展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普世的、永恒的唯一真神的完整上帝概念。二、安保罗对儒学中人性观的认识安保罗依据对孟子的考察,认为,“孟子的性本善与基督教论人性之道实在可以相合”。他解释说,孟子的“性本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孟子的“性本善”不是今时世人实在所有的心地,即现代人所说的气质之性。孟子的人本性是昊天上帝本来与人所禀赋的意向,这个本来的意向孟子认为是向善的,如水常常要向下一样。安保罗进一步解释说,因为我们都有天理在心里,这个天理仿佛勉励我们向善,这就是我们的本性。且这个本性,并不是人自身发现的某种优秀的品性,而是表明我们按照是非之心所该当具备的标准。人都有而且应该有这个是非之心。因为上帝本来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人,这个“形象”就是上帝赐给人的向善的本性。但是由于“本来被造之人”即人类始祖亚当、夏娃,悖逆上帝并累及一切的后裔于罪中,此后至今,虽然上帝的形象在人内暗昧而不显然,但上帝给人的形象的踪迹还存留在人心里。二是孟子的“性本善”也不是说今时的世人实在是善的,而是认为现今之人都是失去了赤子之心。也就是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人皆有之,但只有人不断的寻求才可以得到,如果人不停的放弃就丢失了。三、安保罗对儒学中伦理观的认识安保罗也极力调和基督教与儒教的会通之处。他认为,儒家伦理以人伦之道为首要,称为“五常”和“五伦”,即仁义礼智信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与基督教所言极相吻合,也为传教士所接受和赞赏。他指出,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基督教倡导的个体之人“守身之金箴”,耶稣教导其门徒“无论何事,你们愿人怎样待你们,你们就怎样待人”,这句东西方文化共喻的金玉箴言,概括为一个字就是“恕”。另外,安保罗还强调指出,善道在“儒书中班班可考”。以上这些在基督教里令人赞美和欣悦的。安保罗从基督教的文化视野出发提出儒家伦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儒教五伦之道故为善道,但“差谬”之处也为数不少。除了传教士们普遍认为儒家思想中缺乏神与人的伦理关系外,安保罗还指出,就中国和世界范围来说,中国人常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实,中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其他各国的政治、法律、教育等政令之完善都在中国之上;就家庭关系来说,父母教养孩童要符合上帝的旨意,如若管教不严、懈怠,上帝则向父母问责;就婚姻关系说,丈夫要爱妻子。但儒教中“最大之谬”就是“娶妾”,这不但违背上帝之命令,而且实在对国家和对家庭、子女存有极大的隐患。他举例说,五洲之内凡有准行此例的国家皆是国力衰微,每况愈下。而且中国的妇女格外受歧视,如轻易休妻等;就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来说,他强调妇女应当受教育,一是因为妻子不仅相夫,而且还要教育子女。安保罗的结论是儒学伦理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如果不发展出对上帝负责的教义,其道德力量就无立足之处,就不能使它的人民获得新生。因此,在基督教伦理前,儒家伦理仍被凸现了劣势。四、安保罗对儒学中社会观的认识孔子在礼记礼运提出了“小康”和“大同”的思想。对此,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份,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大道即隐,古时之王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礼约束民之私心,此谓小康。”孔子在此给出了“大同”和“小康”社会的基本概念和理想的社会景观,为社会的发展或者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想出伟大的神圣的目标。关于“小康”和“大同”社会的关系,则是大同之治与小康之治是一脉相承的,换句话说,只有落实小康之治,才能达到大同理想,大同虽不是历史中的产物,但却是小康的指引。孔子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安保罗的关注。安保罗认为,孔子回首的“大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基督教的观点看,“大道”隐没,正是人与上帝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的结果。因此,人只好借着礼仪制度来管理人的道德行为,及至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各种制度的建立、规范和完备。这就是所谓依赖律法条例来运行的社会状态,即“小康”社会形态。安保罗认为,孔子感叹的中华民族古代“小康”社会阶段,正好像以色列民族从上帝向他们颁布典章律法的时代,这些律法、“礼制”是警戒人:人有“私心”的,“人都是有罪的”。但是在律法管理、要求下的人,无论律法、礼仪制度多么完善,人都是不可能完全遵守的。因此,基督教传播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人从“小康”走向或者说恢复到与上帝的永久的关系中,也就是要实现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安保罗指出,孔子所渴望的“大同之福”实则是从“基督肇始”。“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是上帝给人类的特殊启示,即“立天国之隆,就万世万民,灭死复生,使人得永远之祉也。”也就是说人类要想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只有接受耶稣基督。不论是中国的孔子,还是希伯来的摩西,还是希腊的苏格拉底,这些古代先知的共同盼望就是基督。尽管在中华民族、希腊民族中对“弥赛亚”的认识不同于犹太民族那样的清晰、自然,但上帝在每一种文化中对他自己的启示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总言之,安保罗的儒学观是其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所形成的对儒学的认识。他对儒学的“上帝观”不是简单的附会或者说是利用,而是在详尽考察了儒学经典中对“上帝”的记述后,进行了认真、精确的分析和解释。既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也查验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处,对“上帝”敬拜是否专一是两者的根本区别。他对儒学人性观的认识与其他传教士对儒学人性论的认识虽未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对基督教与儒学中的人性之善恶问题的缕析显得更为清晰,也突现了儒学中对人性恶的来源、人因恶而导致的结果以及如何消除恶等问题解答比较基督教来说的确逊色一些。安保罗对儒家的伦理道德观、社会观作了较多的肯定,也有批评。最与众不同的是,他还提出儒家学说中所隐含对“基督的预言”。认为,孔子、孟子等中国古代的这些圣贤之人应该是中国人认识上帝的先知。这是安保罗难能可贵之处,也是他的独到之处。从安保罗所论及的儒家与基督教之关系,可以看出传教士对儒家文化的研究是相当精细的、深入的。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理性意义的伦理、哲学思想,也深受传教士的推崇,并从中考察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包含的与基督文化相连的真理和寻求真理的途径。他们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文化形态中寻找相通之处,其目的就是希望两种文化可以沟通、交流、对话,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