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实性紧迫性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面临两方面的紧迫问题:一方面是进一步有效地大众化问题,目的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改善这门课在大学教育中的教学效果问题,目的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引导功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需要从各方面发掘有效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所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显得尤为紧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是密切相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进行了名视角的研究,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同理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进行多方面的反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问题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问题。都急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功能。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总结与现实反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理论指导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中央几代领导人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都作出过重要的部署,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由于重心落在了学术研究领域,致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成效大打折扣,这就不可能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从近年来学界所发表的许多文章和出版的一些专著中可以发现,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考。有的学者从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那里借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学习艾思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密切联系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作风,以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事例和当时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的学者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寻找突破点,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传统文化为媒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融人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有的学者坚持认为,通过充分发挥存在于生活世界中隐性教育的作用,利用潜藏于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让他们“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影响,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性与排斥性,实现与显性教育的互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多方面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我们对每种研究结论必须进行理论反思。艾思奇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经验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从艾思奇那里可以汲取的主要是他的研究方法,因为社会背景和大众化的对象已经完全不同了。当时的中国处于内乱外辱、国家贫弱、民不聊生的状态,作为大众化对象的人民群众,为了进行社会斗争,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所以需要的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在当代,中国处于融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全球化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矛盾已经转移,大众化的对象是接受大众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需要的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文化,还必须强调现代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置人现代文化场域并看作中国化的意识形态不断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过程,以顺应大众化对象的审美趣味及接受方式。隐性教育可以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生成的进度是非常缓慢的,与其说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不如说是文化修养的积淀,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用这种方法完成非常紧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能让人觉得鞭长莫及。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必须抓住该问题的主要矛盾,为了揭示这一问题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进行区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一方面是青年学生。为了让青年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全国本科高等院校开设了四门必修的政治理论课。另一方面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在进行生产力创造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为此,必须使普通百姓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这两个层面的大众化对象应该分别对待,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主要是针对青年学生,而普通百姓是通过国家政策来获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认识的。另外,青年学生还是国家政策的主要传播者,他们是国家与普通百姓之间最有效的联系环节,因为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影响,不仅包括他们自身这一群体,而且还影响其家庭,而家庭对国家发展道路、理论政策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以,我们把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视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由于过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是在学术界,而学术界把普通百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所以,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的研究着力不够。有鉴于此,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必须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思考,探索某种更有效途径,来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意识形态功能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必须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效果,这是由我国目前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决定的。与精英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大变化是大学生数量剧增,由此必然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理论认知和社会实际问题。如果理论认知出现偏差,就会使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发生畸变,同样,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如果引导的方法不得当,就会使社会问题复杂化,以至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而解决理论认知和社会实际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认知问题就是知识学习问题。人类学习的知识包括“实利性知识”和“德性知识”两类,前者是关于实用和利益的知识,后者是关于人的德性的知识,即关于道德的知识。当代人的一般观念是“道德知识”不如“实利性知识”“实用”,相信许多大学生都持有上述看法。刘小枫教授对当代中国大学关于两类知识的教与学现状作了详细的剖析,他说:我们已经看到现代大学的一些显而易见的困难,主要见于两个要点:一方面,现代大学中的“多数人”学的是实利技术性学科,其中并没有多少道德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的普及化、扩大化趋势,文科这类本来是“少数人”学的“专业”也变成了“多数人”学的专业,为了适应这些“多数人”的“趣味”,传统上“少数人”应当且能够受到的“对内的”教育也变味,甚至被取消了。“道德知识”由于关涉人的行为自身,是真正的实践知识,所以,它的“实用”性应该更为根本和久远。从实际问题来看,许多人认为,现在高等学校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高校分布与层次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质量下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就业压力巨大以及新的教育模式、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这些问题固然关涉到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外在的和技术层面的,通过制度改革和政府的统筹安排就可以解决。而青年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等深层次问题不是可以简单解决的,必须给予“德性知识”的教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德性知识”的构成部分,而且也是进行“德性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德性知识”形成中的作用,可以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辩证地对待社会生活世界,不然,我们塑造的人才不仅缺失应有的德性,而且,也不能深刻地洞察社会发展的机理、把握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焦点和忧虑局限于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要把目光凝聚在对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和引导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都需要彰显。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或信仰体系,我们接受这种思想信仰体系,过去是为了促使民族解放,现在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当代,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信念的基础上,更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与整合功能。人类生存条件不断改变,因而人类必须不断地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变化。但是,这种“适应”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始终有某种指导和监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当代正在发挥这种作用。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获得的“实利性知识”运用方向的引导问题。引导青年学生把获得的“实利性知识”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承担着青年学生“德性知识”的选择问题。在当代,文化的多元发展态势导致人们的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过激和多元化,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青年学生,“当人们不能把意识形态的对手吸引到自己的领域,或者说还没有成熟到在对手的领域内建立自己的基地,或者不得不降低到对手的领域时,人们就不得不在识形态的对手的领域内进行战斗。”鲐却这两方面的现实问题都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能削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动摇,苏联解体已经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问题,即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念发生了动摇。其实,马克思很早就指出了这一点:“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指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毁灭。”意识形态对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还发挥着整合功能,葛兰西把这种功能比喻为“保持整个社会集团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统治阶级若不能很好地利用意识形态来灌输、教化人民,行使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就不能长时期地掌握国家政权。而要发挥这种作用,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在实践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经”的作用,大众文化所起到的“纬”的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整合与共生,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整合力。不管是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还是整合功能,都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构建有利于社会进步、作为社会结构而存在的意识形态氛围,进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从内容到形式被青年学生所理解和认同,最终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要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两方面的功能,还要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让青年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三、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环节的理论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反过来,把大众化的思维和语言融贯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有益于提高这门“德性知识”的教学效果,摆脱目前的困境和尴尬局面,完成党和国家提出的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运用大众化的思维和语言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呢?所谓大众化的思维,就是把抽象道理朴实化,从客观存在的现实出发,把抽象的理论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回避现实的要害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是要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朴实道理,所以,一定要改变以前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神秘玄奥的书斋式做法,“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4ham反对把理论变成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空洞的说教早已失去任何教育意义,只能引发人们的逆反心理。在这方面,艾思奇的思路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艾思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使青年学生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学到的原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对话,直面现时代问题,深入研究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哲学基础,真正做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均具体来说,就是要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回答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疑虑,探讨改革和建设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使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所谓大众化的语言,就是在语言形式上把马克思主义文本中过于思辨的表述尽可能变为人们“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表达形式,做到朴实、准确、直白、幽默,以中华民族风格的话语系统代替西方话语系统,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甚至模仿毛泽东同志的语言表达技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