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诺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动力的比较  .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诺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动力的比较  .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诺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动力的比较  .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诺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动力的比较  .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诺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动力的比较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诺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动力的比较【英文标题】NorthandMarx:AComparisonbetweenSocialDevelopmentandIncentivesforSystemicChanges【内容提要】道格拉斯诺斯是新制度主义在经济史学方面的代表。他从总体上说是一个制度变迁动力的多元论者,但又视人口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最终动力。本文对诺斯关于制度变迁动力的解释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进行了比较,说明诺斯对马克思的生产力一元动力论的批评,即过分强调技术进步、缺少解释技术进步速率的理论,是缺少根据的。本文以有关史实证明,诺斯以人口增减为基本动因对所谓“两次经济革命”的解释是不成立的;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始终对马克思的一元论唯物史观提供着坚实而有力的支持。【英文摘要】DouglasC.North,arepresentativeofNewinstitutionalismineconomichistory,believesthatthedynamicforinstitutionalchangesareofmultifold,thoughheconsiderspopulationchangestobetheultimateone.ThisarticlecomparesNorthsexplanationsfordynamicofinstitutionalchangeswithMarxstheoryconcerningdynamicforsocialdevelopment.TheauthorsmaintainthatNorthscriticismagainsttheideathatproductivityistheonlybasicdynamicforsocialdevelopmentproposedbyMarxisnotwellgrounded.Northhasputtoomuchemphasison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ndfailedtooffertheoreticalinterpretationforthespeedoftechnologicaldevelopment.TheauthorsconcludethatNorthsexplanationfortwoeconomicrevolutionspromotedbypopulationchangesdoesnotholdwater,whilethemonistmaterialhistoricalconceptionbyMarxhasbeenfirmlysupportedbyreliablehistoricalevidence.【关键词】经济史/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动力/诺斯/马克思economichistory/Newinstitutionalism/dynamicforinstitutionalchanges/North/Marx【正文】马克思是第一个对人类社会制度发展和变迁的一般规律做出系统阐述的思想家,后来的任何试图构建历史理论的人都无法回避马克思的分析框架。用新制度主义的经济理论革新了经济史研究的道格拉斯诺斯(D.C.North)教授,也躲不开马克思。他在肯定马克思的贡献的同时,认为“马克思模型的局限性,在于没有一个理论解释技术变革率,还在于在忽视其他变革原因的情况下对技术的强调。例如,马克思轻视人口变动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单独的技术因素几乎不能解释许多长期性的变革,在这些变革中,技术似乎没有重大的变化,或技术变化似乎没有要求重大的组织变革来实现其潜力”(注: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2.)。可见,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歧之点,在于对社会发展或制度变迁的动力的不同解释。本文拟在比较马克思和诺斯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史实,对诺斯在这个问题上对马克思的“局限性”的重要突破做些验证。显然,这种验证同时也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次“证伪”。一、马克思的生产力一元动力论与诺斯的批评马克思对历史唯物史观做过如下纲要式的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这段经典表述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的这个看法基于这样一个因为太过普通而为以前的所有贤哲所忽略的事实:“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个事实构成“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因而“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这也是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形成的前提。撇开这个前提,就谈不上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用财产关系或生产关系来解释政治和法律制度的起源和性质,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梯也尔等人对这一点已经有所认识。例如,基佐在英国革命史等著作中就已经看到,要理解一定的国家制度,就需要研究社会中的不同阶级及其相互关系,而要理解这些社会阶级,又应该知道土地占有关系以至全部财产关系的性质(注:参看: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1961,第2章.)。马克思的贡献就在于将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进一步归结为生产力的状况或发展水平,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的这一发现,使人们摆脱了18世纪以来启蒙学者关于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二元论的困扰,将对于社会发展的解释唯物主义地置于一个统一的基础之上。因此,普列汉诺夫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称为“一元论历史观”。根据“一元论历史观”,社会制度演进的机理可以概括如下:生产技术的改良和发明导致新的劳动工具的出现,以及协作、分工等生产技术组织形式的变化;生产技术组织的变化又引致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变化(注:参看:林岗.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J.哲学研究,1987,(4).);而生产关系的变化最终引起政治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变化。在理解这个社会制度演进机理时,要避免这样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即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当作是绝对的单向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马克思本人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多次强调过,生产关系,或者说财产制度、经济制度,也会对生产力发生反作用,尽管最终起作用的因素还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不仅表现为旧制度对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而且表现为新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即新制度可以“诱致”更多、更快的技术创新,从而加快生产力发展。同样,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也反对作机械的理解,而强调在考察社会制度变革时,要充分注意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对于否定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的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朋友”将自己的理论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他是深恶痛绝的。他曾针对片面地将历史唯物论归结为“经济唯物主义”的庸俗说法愤慨地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注: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64.)可见,说马克思无视变革的其他原因而强调技术一个因素,是没有根据的。但是,诺斯好像并没有读过马克思本人的有关论述以及众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论点的阐发,因而误解了马克思。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解释制度变革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原因。没有作用,就谈不上反作用,尽管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社会经济的技术进步速度是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的:首先是人类社会在探索自然奥秘和生产实践中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存量;其次是既存的社会制度能够为科学和技术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提供的可能性空间。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所包含的对诺斯所谓“技术变革率的解释”。较之诺斯对私有产权制度诱致的技术进步的片面强调,根据马克思的这种理论所做的这种解释,显然要更为全面和准确。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说,诺斯只是强调了制度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忽视了作为制度变革根本动力的、作为一个世代累积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生产力自身的发展。离开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探索自然规律、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存量,为诺斯所片面强调的制度诱致性的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没有发生的基础。至于诺斯以“单独的技术因素几乎不能解释许多长期性的变革,在这些变革中,技术似乎没有重大的变化,或技术变化似乎没有要求重大的组织变革来实现其潜力”为理由对马克思的批评,则似乎是出于误解。这种误解与他的制度变迁同马克思的制度变革的不同含义有关。马克思所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亦即社会的基本制度框架的变革。而诺斯的制度变迁,则不仅是指基本制度框架的根本变革,而且包括一定基本制度框架内任何“正式约束”(立法)和“非正式约束”(道德规范等等)的边际调整(注: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确实,这类边际调整不一定都是技术变化要求重大的组织变革的结果。它们可能与技术的变化有关,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但这种一定制度框架内的边际调整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否定马克思理论的理由。因为马克思理论所要解释的并不是这种边际调整,而是基本制度框架的变革。事实上,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也找不到他试图将一定制度内的任何些微变化都归结为生产力变化的企图。相反,他在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的同时,注意到了“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的存在。例如,他在谈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就存在过的雇佣劳动制度时指出,这只是“一种例外和救急的办法”,即所谓“非原生的生产关系”,它并不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要求对奴隶制进行根本的变革。正是因为缺少生产力基础的支持,雇佣劳动制虽然古已有之,无论是在奴隶制时代还是在封建时代,它都没有成为整个社会制度中稳定地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关系形式。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以手工工场的出现、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组织的形成这一系列的劳动技术组织的巨大变革,雇佣劳动制度才以资本主义的全新形式成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导形式(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总之,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抓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个根本,才能摆脱历史上存在的大量次要和偶然因素的纠缠,为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理出一条前后一贯的清晰线索。二、诺斯的多元动力论与人口动力论尽管诺斯对马克思的生产力一元动力论的批评似乎很难站住脚,但提出一套取代马克思理论的新理论仍然是他的权力。那么,他是如何解释制度变迁的动力的呢?诺斯认为,制度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注: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11.)。与制度变迁相对的是制度的稳定,这种稳定是一种均衡状态,“即在行为者的谈判力量及构成经济交换总体的一系列合约谈判给定时,没有一个行为者会发现将资源用于再建立协约是有利可图的”(注: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12113.)。所以,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再缔约所能够带来的收益。又是哪些因素使得再缔约给行为者带来收益,从而打破制度均衡,引致制度变迁呢?诺斯告诉我们,这些因素是“相对价格或偏好的变化”。其中,相对价格的变化,包括要素价格比率、信息成本、技术的变化等等;偏好的变化则来自于观念、宗教教义以及其他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以及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精神结构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在诺斯看来,大多数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是内生的,是各种军事、经济、政治组织及其他行为主体在原有制度框架内为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结果。另外一些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则是外生的,即来自于制度框架之外。既然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有许多来源,那么,很显然,诺斯的制度变迁动力是多元的。多元动力论无疑为诺斯提供了比马克思大得多的解释历史的“自由度”或者说随意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诺斯对制度变迁的解释中完全找不到一条连贯的线索。事实上,诺斯认为,在经济史上引致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都是外生的。所以,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外生因素占有突出的地位。而在这些外生因素中,最重要的又是人口增长。他将两次“经济革命”即专一公有产权的形成和18世纪产业革命的起因,都归结为人口变化,而这也正是他之所以要批评马克思“轻视人口变动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的原因。不过,这样一来,诺斯又一次显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的无知。其实,马克思是重视人口问题的。早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将“生命的生产”纳入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之中:“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后来,马克思在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评中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人口理论:在历史上他(指马尔萨斯)会发现,人口是按照极不相同的比例增加的,过剩人口同样是一种由历史决定的关系但是,马尔萨斯撇开了人口运动的这些历史规律,这些规律是人类本性的历史,所以是自然规律,但仅仅是在一定的生产力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自然规律,而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则是受人类本身的历史过程制约的。马克思认为,人口增长实质上是作为社会生产力基本因素的劳动力的再生产,人口增长本身就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展开的。作为社会再生产有机组成部分的人口增长,因而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