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安排读写结合的策略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积累多是分散的、零星的,尤其是考虑到学生的负担,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也成为积累的方式之一。致使学生虽有一定的储备,可由于缺乏整体背景的支撑,使得积累面对“相似情境”时,经验的“周转”不能从容应对。积累如此,运用上的模仿,仅设计片段的练习,不兼顾连续性,也不利于对篇章的促进。因此,读写结合的安排,在经历了片段仿写之后,也可以从整体上进行设计。整体设计包括的内容较多,本文侧重谈两个方面,一个是立足于篇章整体的读写结合,一个是立足于单元整体的读写结合。小学教材里有些课文,无论是内容理解还是表达方式的学习,用成人的眼光考量,似乎很容易。但是,从小学生的角度看,应该有一定难度。因为文本表达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样的课文,如果从整体上安排读写结合,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均可以收到较理想的效果。搭石(人教版四上)一文的教学,既需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到人性美,还要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并且课后还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教学如果不得法的话,很可能只在阅读中得出“以物喻人”的结论,然后让学生漫无目的发现并写出“美”。结果是学生对搭石和人们不能产生联系,写出的“美”不是捡钱包,就是扶盲人。结尾再来上几句无病呻吟的空话、套话。我备课时,也曾为寻找读写结合点费过一番思考。但当我踏上连接学校和小区的二十层石阶的时候,忽然找到了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学习课文进行交流汇报的时候,就加入了学校西北角的石阶。当学生读完第一段,理出了课文交代了搭石产生的原因及什么是搭石之后,我便提到了每天必须经过的石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修石阶、石阶的样子和特点。当时学生未感觉到有什么特殊的。当进入“摆搭石”和“过搭石”内容学习的时候,再次提到石阶,学生感觉石阶是修好固定的,根本用不着再去“摆”了。我提到了每天清扫的清洁工及雪天经过的老人们,学生似有所悟,觉得课文不仅是写物的,更是写人的,而且是写人的“心灵美”的。于是“无论”、“只要”、“一定”几个词语的朗读似乎有了“温度”。而且蓦然“发现”那每天都要见到的清洁工和雪天经过的老人同样和课文中的人物具有美的心灵。后面的教学则有些“顺序颠倒”,先仿照课文说说人们怎样过石阶,然后回过头来再读课文中的人们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