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B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C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D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论述“国学”一词含义的演变,引用周礼春官乐师中的话是引证,列举章太炎的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是例证。B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应该注意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来激活中国固有文化,汉代尤其是唐代的大开放就是典型例证。C文章第四段论证弘扬国学必须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的观点,主要在摆事实,运用的是事实论证。D文章从“国学”的含义谈起,接着指出国学热的现实,进而论述弘扬国学应该注意的三方面的问题,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B我们的文化若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只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C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进行。D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成都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在杭州,外国人才可享受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等;在南京,为了支持外国留学生直接留在南京创新创业,规定争取国家授权后,外国留学生凭借江苏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书,可申请有效期2至5年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等。可以预见,中国各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的态势将一直持续下去。“人才争夺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表示,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摘编自人民网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2018年3月28日)材料二:凭身份证学生证半小时落户、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继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日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放大招”凸显了各地广聚天下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但纳贤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高地”也并非一日之功,引得进更留得住并用得好,才能破解创新密码。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地方需有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智慧,有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的策略和维护公平法治的能力。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让高端人才留下来、智慧活起来,还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暖环境上去。唯有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让人产生“吾心安处即故乡”之感,才能激发人才红利、提供发展动力。(摘编自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2018年4月3日)材料三: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日报道,送房屋产权,送面试补贴,甚至还有警官上门服务、提供户籍办理,愈演愈烈的“抢人”战火已在中国20多个大城市熊熊燃烧。报道称,参与“抢人”的不仅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安徽省三线城市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办负责人说,两年前,学校就收到当地政府的红头文件,要求争取40%5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人口学者易富贤说,2017年以来,中国20至64岁的总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年轻劳动力资源开始走向枯竭,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年轻劳动力的状况难以为继。如果人口过度流入大城市,大城市养育成本高,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就会持续下降,也将拉低整个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应鼓励就近城镇化:“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生育文化保存好,生育率高,父母帮忙带孩子,既有利于养幼,又有利于养老。”报道称,不过,中国当下的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理想生活状态。南京审计大学毕业生张经纬说,他已拿到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offer”,虽然薪金待遇不比其他城市更优厚,但他需要的是大城市能够提供的资源、机遇,并不在乎更高的生活成本。(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3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人才争夺大战”的态势还将持续下去。B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是本轮“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C与送购房补贴、就业补贴等有利政策相比,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更能打动求职者,留住人才。D中国当下的年轻人似乎不太容易接受“既利于养幼,又利于养老”的传统理想生活状态。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外,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表明了各地广聚人才,提高竞争力的期冀。B城市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唯有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激发人才红利,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C留住心才能留住人,一座城市要留住人,关键在于要有温度: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和暖环境上去。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经济学者和人口学者,对本轮“人才争夺大战”各从城市平衡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6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记住一棵树非鱼跑,继续跑。那时你还叫刘秀。你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了,汗水湿透了中衣,嗓子里有咸腥的味道。身后是嘶喊声震天的追兵,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活着,成了你最奢侈的希望。跑,继续跑。远远地,山坡上有炊烟袅袅升起,你使劲咽了口唾沫。炊烟于你,是一种残忍的诱惑,你既不能摆脱王莽的追兵,又不能进村去讨一碗粥喝,尽管你早已经饥肠辘辘。跑,继续跑。嘶喊声似乎小了远了,你瘫坐在田埂上,肚子越来越饿,如无数的小鼠探出尖利的细齿咬噬着你的胃壁。仰头,是一株硕大的棠梨树,一颗颗棠梨如青核桃般在风里轻轻摇晃。你又咽了一口唾沫,急慌慌地揪下几颗啃起来。呸你又吐出来,小小的棠梨太酸了,还涩。“难道,天要灭我刘秀吗?”你扔掉手里的棠梨,长叹一声。突然,一个妇人从山坡上袅袅向你走来,面若一轮明月,发髻高挽,手提一只黑褐色的陶罐。你有些迷惑,这山野之上,怎么会有如此娴静貌美的妇人出现?妇人微微一笑,问你:“我给夫君送饭归来,见你在摘棠梨,可是饿了?”你点点头:“可是”妇人说:“我知道。”你看见妇人摘下十几颗棠梨放进她的陶罐里,找来一把干柴点燃。不一会儿,罐里传来阵阵清香。胃里的小鼠更加用力地咬噬,你口干舌燥,唾沫也没有了。火熄了,罐凉了,妇人说:“吃吧。暂且可充饥。”端起陶罐,棠梨温暖的汁液流进嘴里、胃里,你吞食着果肉果核,如果可以,你甚至能吞了陶罐。那一刹那,你忘了汉家天下,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放下陶罐,你用宽大的袖口擦一擦胡须上的棠梨汁,欲道一声谢,可眼前早已没有了妇人的踪影。你仰天长啸:“哈哈,莫非上天来助我!”跑,继续跑。此刻你气力大长,飞一样,在山坡上、塬上奔跑,一路向西。追兵的嘶喊听不到了,伴随你的只有风。风,不停地吹,吹过黄河两岸,吹过你冕冠上的旒,叮当作响。哦,你已经是汉光武帝了。锦衣玉食,如今你什么也不缺,可是,太官准备的八珍之味依然让你提不起胃口,你挥一挥宽大的衣袖:“拿下去。”太官属下的大官丞已经换了五个,还要怎么样?棠梨,对,就是棠梨,是那位妇人为你在陶罐里煮出来的棠梨啊。你舔了舔嘴唇,仿佛那酸甜温暖还在。怪不得太官,他哪里知道你的威仪荣华之下,掩藏着什么,那一路的逃亡,有过多少的生死瞬间,那一罐棠梨,才是永远的美味。再次来到那座小山村,前去打探的人却回报:“村里没有此人。”派了更多的人,再找,依然是没有这个人。你弃辇登上那座小山,站在山顶上,村庄里鸡犬之声相闻,绿树掩映,细细的炊烟从树梢上升起来。慢慢从山上向下走,你来到了那株棠梨树前,早春时节,雪白的棠梨花将整棵树笼罩,金黄的连翘在山坡上绽放,麦苗青青,蜂飞蝶舞,热闹非凡。笑容在你的脸上绽放,如棠梨花朵般灿烂。作为大汉的天子,子民安居乐业,你能不高兴吗?找不到为你煮棠梨的妇人,但棠梨树在,不能当面感谢妇人,但村里的百姓在。你下诏,赐给这个小村庄一个好听的名字:罐煮梨村,免除村里所有的税赋、丁役。得知这个消息,村里的老幼妇孺一齐跪在你面前,你一指那株硕大的棠梨树,说:“我,是棠梨树上结下的果,你们,也是。棠梨树佑护着召公,也佑护了我,我会永远记得这棵树,记得罐煮梨。”后来,有人告诉你,那个美丽的妇人是荷花女的化身,是召公派来的。你沉默良久,冲着罐煮梨村的方向拜了三拜。当然,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都不重要了。你是刘秀,你是汉光武帝,你是大汉中兴之主,你是能把一棵树记在心里的人,这就够了。(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结尾刘秀并没有找到那个妇人,前文实际已有多处暗示,如妇人的突然出现和消失及刘秀的感叹。B小说开篇描写的刘秀的危险处境和后面“炊烟袅袅升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紧张气氛。C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刘秀重回故地所见到的美丽景象,这既暗示了人物心情,也为后文情节作了铺垫。D小说开篇点明刘秀的困境:身体困乏,后有追兵,这也是他后来见到棠梨树先高兴后失落的原因。8小说中的“棠梨”具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答: 9小说是怎样叙述刘秀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天启二年,擢御史,谒假归。明年冬还朝,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四年二月,大风扬沙,昼晦,天鼓鸣,如是者十日。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事获中止。五年春,遣视陕西茶马。甫出都,逆党曹钦程劾其专击善类,助高攀龙、魏大中虐焰,遂削籍。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初入台,邹元标实援之,即进规曰:“都门非讲学地,徐文贞已丛议于前矣。”元标不能用。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万燝死,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大中将劾魏广微,尊素曰:“广微,小人之包羞者也,攻之急,则铤而走险矣。”大中不从,广微益合于忠贤,以兴大难。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于是取空印白疏,入尊素等七人姓名,遂被逮。使者至苏州,适城中击杀逮周顺昌旗尉,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许显纯、崔应元搒掠备至,勒赃二千八百,五日一追比。已,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B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C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D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蜀道难的作者李白字太白,登高的作者杜甫字子美,师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B“廷杖”,是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在殿阶下杖责朝臣,时有当廷被杖死者。C“削籍”,指革职。“籍”指官帽。D“驾帖”,在明代,秉承皇帝旨意,由刑科签发的逮捕人的公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尊素精明强干,敢于直谏。他是进士出身,担任宁国推官,多次向皇帝陈述边防事务,也敢于批评边关将军做法的错误,并请求皇上与大臣面对面讨论问题。B黄尊素担任大臣期间,魏忠贤独揽朝中大权,他没有屈服,而是勇敢地与魏忠贤及其党羽作斗争,多次上书言事,遭到魏忠贤的嫉恨。C黄尊素刚入官府时,对帮助过他的邹元标说不要在京城集会讲学;对杨涟、魏大中弹劾魏忠贤的事情,黄尊素也劝解说时机不到不可急躁。D听说自己要被逮捕,黄尊素穿上囚服投案;在狱中得知狱卒要谋害自己,他先叩谢皇上、父亲的恩惠,写了一首诗后自杀。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5分)译文: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选自荀子劝学)(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注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缬:有花纹的纺织品。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行尽潇湘到洞庭”,词人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C“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D“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写词人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15整首词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 白居易琵琶行中,“_,_”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了琵琶女技艺高超又美丽出众。 (2)锦瑟中表达诗人无限之惘然苦痛,让人哀惋不已的两句是:“_ ,_。”(3)咏怀古迹(其三)中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的两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社会底层,与传播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他们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的。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此时,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民众的实际行动又反过来印证着谣言,从而引发谣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于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微博发布信息多属于个体行为,受信息发布者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加入了发布者个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此外,在微博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有个别博主不经过求证,就将的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甚至个别的博主歪曲客观事实来发布微博信息。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目了然半信半疑道听途说狼子野心B显而易见信以为真海外奇谈居心叵测C一目了然信以为真海外奇谈狼子野心D显而易见半信半疑道听途说居心叵测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谣言的产生和扩散都和这些现象有一定的关系。B这些现象都在主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C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D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扩散和产生。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B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C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公众一旦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D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造成公共危机事件。20张大明和李小天是好朋友,张大明因为做生意资金周转困难,向李小天借钱一万元,下面是张大明写给李小天的借条,其中有五处不对的地方,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借条借款人:张大明(身份证号)出借人:李小天(身份证号)因用于生意周转,于2017年向出借人小天借款人民币10000元。将于2018年归还。如不能按时归还,愿付违约金(每天壹佰元)并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借款人:张大明答: 21下面是某校图书馆借书业务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答: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晏几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增广贤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张冠李戴,国故学讨论集并不是章太炎的著作。B.因果倒置,原文中“绕不开国学”是原因和前提。D.曲解文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错,原文第四段说“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主要在摆事实,运用的是事实论证”错,第四段主要在讲道理,运用的是理论论证。3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D.于文无据,原文没有表达“更应该注意”某一问题的意思。4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选项对本轮“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一“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材料三“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是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以及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等。故选B。5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项,以偏概全,“关键在于要有温度”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原句是“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可见,原文意思是“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两者不可偏废。故选C。6 答案材料一侧重报道多城抢夺人才的新政策;材料二侧重解读关于留住人才举措的高下;材料三侧重报道各方在本轮人才争夺中的认识。三家媒体定位和出发点不同,“人民网”的报道欲彰显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发展活力;“新华网”的报道则欲强调对热点现象的冷思考;参考消息则欲从外国旁观者的视角对“抢人”现象做出报道与思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答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则材料报道内容的侧重点,这就要求考生概括归纳三则材料的内容。从文中来看,材料一主要侧重报道多城抢夺人才的新政策,第一段先说“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然后第二段举出郑州、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出台的人才新政。材料二的重点在第三、四段,“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主要侧重解读关于留住人才举措的高下。材料三中引用多人的言论,侧重报道各方在本轮人才争夺战中的认识。第二个问题是分析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的原因,这需要结合三则材料的出处来分析,材料一源自人民网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主要想要彰显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发展活力;材料二源自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强调对热点现象的冷思考;材料三源自参考消息,从外国旁观者的视角对“抢人”现象做出报道与思考。考生可以从三家媒体不同的定位和出发点的角度来思考作答。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的能力。两处环境描写并没有形成对比,“渲染了紧张气氛”也不对,对“炊烟袅袅升起”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引出后面吃棠梨的情节。8 答案棠梨是充饥止渴的美味食物,在困境中的刘秀眼中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棠梨是过去生活的象征,是对苦难生活的回忆和感恩,因为棠梨,刘秀才渡过了困境,因为棠梨,刘秀心怀感恩。棠梨是太平盛世的象征,雪白的棠梨花开放,棠梨树所在的村庄宁静、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答出一点得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分析“多重意蕴”的内涵。“多重意蕴”一般包含两个方面:基本意思和深层意思。“棠梨”在文中初次出现是一种救命的食物,让刘秀终生难忘。这也就让“棠梨”具有了另一层意味,即过去生活的象征。而结尾部分明显又有升华,“棠梨”又和太平盛世紧密相连。由此可得出答案。9答案以“你”的视角来叙事,拉近读者和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以“跑,继续跑”为线索,引导读者进入刘秀的故事,更有紧张感,展现了刘秀从陷入困境到获得生机的变化过程;多用心理描写和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并能更准确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关注“叙述”这个关键词,然后从记叙方式的各个角度来回答。首先从叙事人称角度(视角)来看,文章以“你”的人称来写,更便于故事的讲述。然后从情节安排来分析,这篇文章以“跑,继续跑”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更有画面感、紧张感。然后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文章在讲述中多处使用了心理描写和对话的形式,这样更利于表达感情,叙事也更集中。10.答案A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语意和人名。“汪文言”“忠贤”“尊素”都是人名,根据句意判断各人是作主语还是宾语,即可断句。如“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句意完整,其前后均应断开,故排除B、D两项。已,是“不多时,后来”的意思,而不能把它与“知”联系到一起理解,排除C项,选A项。11 答案C解析“籍”,指官员名籍。12 答案C解析“魏大中弹劾魏忠贤”错误,魏大中弹劾的是魏广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答案(1)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不肖之人,反而厌恶刚毅正直的人像厌恶仇敌一样,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2)(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关键词为:(1)进,举荐、推荐;疾,厌恶;仇雠,仇敌、仇人;计,考虑。(2)略参考译文黄尊素,字真长,是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黄尊素)被任命为宁国推官,精明敏悟坚强执着。天启二年,(黄尊素被)提拔为御史,请假回家。第二年冬天回到朝廷,多次陈述边防事务,极力批评大将马世龙,违背了枢辅孙承宗的心意。当时皇帝即位已有好几个年头了,从没有召见过大臣。黄尊素请求恢复在便殿召见大臣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的先例,当面决定国家大事,不这样也可利用讲解经史的机会,让大臣们当面商讨事情可不可以执行,皇帝没有采纳。天启四年二月,大风吹起黄沙,白昼昏暗,天像鼓一样鸣响,一连十天都像这样。黄尊素极力陈述时事政策的十大过失,最后说:“不在此时举荐贤才斥退不肖之人,反而厌恶刚毅正直的人像厌恶仇敌一样,陛下难道就不为国家考虑吗?”奏章递入,魏忠贤大怒,打算在朝廷上杖打他。韩爌极力营救,于是只剥夺一年俸禄。不久杨涟弹劾魏忠贤,被下旨责备。黄尊素很愤怒,直言上书接着弹劾,魏忠贤得到奏章更加怀恨。八月,河南进献玉玺。魏忠贤想大肆宣扬这件事,命令由大明门进入,行受玉玺礼,百官上表祝贺。黄尊素上表,这件事情得以中途停止。天启五年春,(皇帝)派黄尊素视察陕西茶马互市的情况。(黄尊素)刚出京城,逆党曹钦程弹劾他专门攻击贤良的人,助长高攀龙、魏大中暴虐的气焰,于是被削去官籍。黄尊素正直敢于说真话,尤其有深谋远虑。刚进入御史台官署时,邹元标确实帮助过他,黄尊素就进言规劝邹元标说:“都城不是讲学的地方,以前就有徐文贞聚众议论的先例。”邹元标没有听取采纳。杨涟将要攻击魏忠贤,魏大中告诉了他,黄尊素说:“清除皇帝身边的人,一定要有内援。杨公有这样的人吗?一旦攻击不能奏效,我们这些人将无法生存了。”万燝死后,黄尊素暗示杨涟辞职,杨涟不听,最终惹祸上身。魏大中将要弹劾魏广微,黄尊素说:“魏广微是小人之中能忍受羞辱的人,过快地攻击他,就会使他铤而走险了。”魏大中不听,魏广微更加投靠魏忠贤,从而酿成了大灾难。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罗织各人的罪名。不久,当他得知是黄尊素从中化解时,就更加忌恨了。魏忠贤的党羽也因为黄尊素多智谋,想杀死他。于是,拿来盖有图章的空白奏章,列上黄尊素等七个人的姓名,逮捕他们。使者来到苏州,正逢苏州城内围攻逮捕周顺昌的旗尉,城外的人于是一起攻击逮捕黄尊素的人。负责逮捕的人把逮捕的公文给丢了,不敢来。黄尊素听说了,立即穿上囚服到衙门投案,入钦犯监狱。许显纯、崔应元严刑拷问他,勒索赃款二千八百两,五天追缴一次。不久,得知狱卒将要谋害自己,黄尊素叩头谢皇上、父亲的恩惠,写诗一首,于是自尽。时间是天启六年闰六月初一,终年四十三岁。福王时,追封谥号忠端。1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D项,“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错误。这两句话的观察角度,一为远视一为近观,发生了变化。故选D。15 答案动静结合。全词既有对“楚天”“峰青”“旗梢”“晚波”等的静态描写,也有对“白鱼”的动态描写。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需要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然后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是静,“白鱼双尾玉刀明”,写出鱼跃出水面的动态,以动衬静;“玉刀”运用了比喻修辞,写出了鱼尾的形和色,“白”和“红”,色彩鲜明,形成对比。16答案(1) 曲罢曾教善才服,状成每被秋娘妒(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7 答案D解析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原文强调“明显”,故第一空选“显而易见”。半信半疑: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信以为真:把假的当作真的。这里“半信半疑”更适合语境,“信以为真”与前面的“相信”重复。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强调没有根据。海外奇谈: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强调荒唐。原文强调的是“没有根据的信息”,故选“道听途说”。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强调恶性难改。居心叵测: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强调不可推测。“狼子野心”语气过重,且放入句中会形成谓语缺失的病句,故第四空选“居心叵测”。18 答案C解析A项,偷换话题,应和其前面句子的话题保持一致,即与“微博博主发布信息的现象”保持一致。真正的话题应该是“这些现象”;B项,“主观”不合语意,此处强调客观原因;D项,不合逻辑,谣言应该先“产生”再“扩散”。19 答案B解析A项,成分残缺,“谣言”前缺少介词“在”;C项,语序不当,因前后句子主语不一致,需要将“一旦”提到“公众”前;D项,搭配不当,“造成”与“事件”不搭配,“酿成”与“危机事件”更搭配,“造成”一般与“损失”等搭配。20 答案(示例)借款时间要具体到月日。出借人应用全名。借款金额要大写。还款时间要具体到月日。要写出写借条的具体日期。(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借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应用文体。借条内容必须要清晰、明白,不能有歧义,特别是金钱数额要大写,借款时间、还款时间要具体到年月日,出借人必须用全名,最后还要写上写借条的时间。21答案首先,读者凭借书证进入图书馆,在查询机上查找所借书籍是否在馆,如果不在结束借书。如果在馆,查看书籍索取号,根据索取号,确定书籍所在位置,找到书籍。然后到管理员处进行登记。管理员更新书籍在馆信息。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此流程图主要反映读者进入图书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