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doc_第1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_第2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_第3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_第4页
马原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课本p2-3 (从它的创造者.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什么是广义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P2-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8页)*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4-17页)*大学生怎样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0-2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一,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aa论,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贯穿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aa论原则与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活的灵魂。这一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嫌多可以答这个答:从以下几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第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具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它没有自己的私利,因而敢于坚持科学发展真理,无产阶级革命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答: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来自于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P33)答: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根本条件是劳动。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以其持有的活动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通过实践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获取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人自身生产的社会结构,即婚姻形式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是实践的首要形式和根本内容。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关系即改造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种形式的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即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在社会外部,而在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第三,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4、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答: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都从对方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p45)答: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P55)答:两者只见爱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27)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2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28-29)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9)2、什么是物质和意识?(30-31)怎样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31)3、什么是运动、静止、时间、空间及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2-33)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33-34)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3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344、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34-35)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38-39)6、联系的概念、特点(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40)这一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41什么是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41-42)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什么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是什么?(43)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各是什么?(44)8、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4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45)9、什么是质、量、度、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46)10、什么是肯定因素、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46-47)10、什么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47)矛盾分析法主要包含哪些内容?(49)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50)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什么是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50-52)11、规律及其特点是什么?(54)什么是意识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56-5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57-)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何以见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2、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什么?答: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还必须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3、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以往认识论有什么不同?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对立统一。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客观的。所以,检验真理不能在纯意识的范围内进行。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认为真理可以在纯粹意识范围内进行,这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又看不到真理的主观形式,看不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客观事物本身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错误的,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一个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就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有能动性,即主观性;实践又有客观性。所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6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64-65)2、什么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总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68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和辩证联系是什么?68-693、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真理的一元性?72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什么?(73-74)把握这一原理有什么意义?75 4、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76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 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78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及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答: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其主要缺陷:一是夸大人的思想动机的作用,忽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把这句话记住)(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答: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把提琴”。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有其客观基础和现实根源,同时又和以往社会意识的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四)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2.这句话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按理说,意识形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应该是相一致的,即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应该是先进的,反之亦然。但事实并不如此,有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而经济发展程度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又往往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原因是社会意识中其重要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经过生产关系中介作用,才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因而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意识水平。二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仍然要以经济发展一定水平为前提,同时还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背景、阶级斗争形势、民族传统等等的影响分不开。4、理解“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的含义。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作用(标题)。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和理论基础、现实意义。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答: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8、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3-126答: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革命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首先,对生存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两种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942、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95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是什么?95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什么?98这一原理对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指导意义?(自己理解和发挥)4、生产力的概念、特点、结构(构成)是什么?100 生产关系的概念、结构、基础是什么?101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什么?103-104这一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1046、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05 政体和国体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106-10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什么?108 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意义?108什么是社会形态及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097、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112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3-1158、什么是阶级和阶级斗争?115-116 阶级斗争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阶级分析方法?118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是什么?119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有什么不同?121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123-124什么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1259、怎样认识和理解人的现实本质(人的本质)?12810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是什么?127 什么是人民群众?13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30-131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32什么是个人和历史人物?133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134-135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课本p151-1522、剩余价值论的意义(p168-169),剩余价值论过时了吗?深化对剩余价值论的理解。p151-1533、资本积累的含义、源泉和后果是什么?p162-167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答: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1、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其途径主要是什么?14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途径和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基本路径是什么?1422、什么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433、什么是商品和商品二因素?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144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144-145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其关系是什么?1454、什么是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4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146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是什么关系? 1465、什么是价值规律?14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是什么?147价值规律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47-148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自发调节的消极后果是什么?1486、货币及其职能是什么?148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14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151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153-154 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1548、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是什么?155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什么?15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什么?15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和主要方面是什么?157 9、资本及其本质是什么?158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58这种划分有什么意义?159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如何计算剩余价值率(公式)?15910、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159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159-16011、什么是资本积累和资本积累的本质?162什么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62什么是剩余价值?16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什么?16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什么?162 资本积累的后果是什么?163 什么是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163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164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产品及其价值形态和物质形态?165-166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工资和血汗工资制度?1671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是什么?169-170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170什么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17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175-176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含义、意义和性质。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融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支配的资本主义。2、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后果。答: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后果(内容自己简化):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 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能够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经济全球化的消极的后果是什么?P197答: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这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答:1.新变化:(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私有制经历了从私人资本所有制到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再到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实行所谓“民主管理”。其二,终身雇用制。其三,职工持股。其四,实施社会福利政策。(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战后,资产阶级阶层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随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资产阶级中的食利者阶层大为膨胀,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经营者阶层。此外,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人阶级总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也在提高。(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市场机制不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2.实质: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与不断演化给资本主义带来一些现实性的或潜在性的危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发展国有经济,雇员持股、股份社会化、福利制度、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等措施,对资本主义矛盾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缓解矛盾,甚至阻止资本主义灭亡的目的。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原因,表面看来似乎是由于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管理革命等所要求的。但是,究其实质,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调整、缓解由这些方面所带来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维护其统治的需要。无论资产阶级采取何种调整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调整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4、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P207-210答: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垄断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8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有什么新特点?184 2、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184-185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形式是什么?什么是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185-1863、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8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形式是什么?187-18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实质或局限性是什么?189-190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展的动因、形式是什么?190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是什么?1935、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是什么?1976、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198-202这些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202-203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够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呢?答: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不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否定,而是对一般规律进行辩证运用的具体体现。45、试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2、试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答: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总之,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真理。但是在认识这一真理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一种特定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放弃某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放弃社会主义;某一种特定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答: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第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第四,马克思主义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党。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理解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原因)。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着人类的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社会主义的产生成长,是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对旧的私有制和私有制观念的根本否定,这就使社会主义必然要遭到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势力的拼命反抗。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时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很激烈,资本主义还有复辟的可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还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这就注定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的规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地向前发展。第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充满矛盾的客观进程。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主导下,资产阶级在进行经济交往过程中,总是不忘推销其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经济全球化自身具有双重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效应,又不可免地会带来负面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的曲折前进过程。社会主义在自我完善中走向辉煌(要改革、如何改革、前途)。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无限的生机活力,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国家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日起,就已经能够实现这些优越性和生机活力。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走向完善,是在改革中走向辉煌,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搞好社会主义改革,对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 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其具体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们在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时,没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也不应当有固定的统一模式,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实验和探索,并不断总结改革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前进和创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不改革是没有希望的,而急于求成也是无益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认真研究改革的方式、方法和条件、途径,有重点,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只有改革才能发展,而发展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不是停止不前,而是社会有序发展的状态;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就必须通过改革,使社会快速发展。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办法答案确实怎么多)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共产主义社会是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三大差别的社会。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已不复存在。到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国家失去了它的镇压对象和必要性,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共产主义社会是消除了战争的社会。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根本特征。*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29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 建立完善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多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火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 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3、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一步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的科学信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深理解:第一,“两个必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两个决不会”进一步为这种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两个必然”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强调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客观条件,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第三,我们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两个决不会”,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历史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奋斗。4、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答:万丈高楼平地起,全靠牢牢打地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社会主义这个低级阶段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共产主义这个高级阶段的到来。在当代世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贡献;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尽管社会主义阶段离共产主义社会还很遥远,而且目前的社会主义本身也是不完善的,但我们必须满腔热忱、脚踏实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在当前如果对社会主义不热心、不积极,就算不上一个自觉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正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果对民主革命不热心、不积极,就不能算是一个自觉和忠诚的社会主义者一样。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度,超越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是有害的,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更是不可能的。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党已经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且在坚定不移的贯彻中取得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未来的更高的阶段中,我们党也将根据新的国情制定符合新的发展阶段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将继续向前推进。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我国的社会主义就会日益辉煌,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基础就会更加坚实。*1、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213-2142、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论?215-2163、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2164、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185、苏联模式及其弊端是什么?2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