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政策.doc_第1页
金融理论与政策.doc_第2页
金融理论与政策.doc_第3页
金融理论与政策.doc_第4页
金融理论与政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比较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思想观点。(1)凯恩斯主义: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就能影响产出。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货币政策有效。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就可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反之,经济过热,通胀率较高时,中央银行可削减货币供给量,给经济降温,那么这种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失业率上升的后果。总之,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价格水平和均衡产出,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如图: (2)现代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影响产出,长期内只会加剧经济波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由于存在适应性预期,从长期看,货币政策不影响产出。如图:(3)理性预期学派:公众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只有没有被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才有产出效应;从而,央行根据公开信息制定的货币政策无实际效应。 (4)新凯恩斯主义:在理性预期假设下货币政策也有效:现实中存在信息成本,这会导致信息不完全和信息粘性,即便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也难以完全预期到政府行为和未来通胀。由于存在菜单成本,厂商和公众的行为调整有时滞。 沿袭了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粘性价格)的假设,并引入理性预期概念,加强了对市场失灵的微观基础的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拉动时,由于工资和价格的粘性,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经济要恢复到正常的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因此,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不管预期中或预期外的政策对总产出都会产生影响,而预期外的影响更大。2. 运用你所学的利率理论分析,以下因素对市场利率的影响:(1)银行危机;(2)通胀预期;(3)经济周期。(1) 银行危机;(2)通胀预期;(3)经济周期。第一,古典利率理论。原理: 储蓄形成资本的供给,是利率的增函数 投资是对资本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资本的供求(投资与储蓄)的均衡决定市场均衡利率。可以解释经济周期和预期对市场利率的影响:第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原理:利率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 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利率的减函数。 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利率为均衡利率。第三,可贷资金理论。基本观点: 借贷资金的供给是利率的增函数 借贷资金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市场均衡利率取决于借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可贷资金理论认为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会引起市场利率上升:3.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文献),论货币政策的职能定位。货币政策可以用来维持物价稳定,也可以用来减少产出短期波动(降低景气波动);但是,不能以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长期增长。货币政策的任务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A、维持长期低通货膨胀价格稳定指的是货币购买力稳定,但是如何衡量货币的购买力呢?这涉及到物价指数的编制和统计方法。实践中价格稳定的标准:经验问题价格稳定的两个方面:(1)长期价格稳定通货膨胀趋势值与目标一致(2)短期价格稳定通胀围绕趋势值小范围波动B、减少短期经济波动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嗜好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总之,在动态的经济社会里,要将物价冻结在一个绝对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能否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允许的限度内。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认为,物价水平最好是不增不减,或者只能允许在1%的幅度内波动,这就是物价稳定;也有人认为,物价水平不增不减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能把物价的上涨幅度控制在1-2%就算稳定了;还有人认为,物价每年上涨在3%左右就可以称之为物价稳定。4. 阐述货币需求研究的发展路径和趋势。(1) 古典货币需求理论现金交易论交易方程式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交易方程式导出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名义收入,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完全取决于名义收入水平。现金余额论剑桥方程式人们出于交易需要货币外,也会选择货币来保有其财富,总的来说人们的货币需求与其收入水平成一定的比例:剑桥方程与现金交易方程的比较a两个方程形式相似b内涵有差别前者考虑对货币交易功能和财富储藏功能的需求;后者只考虑了交易功能。前者从微观持币行为入手,再上升到宏观货币需求;后者则直接从宏观入手。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有所不同。(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货币需求动机分析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公式:三种动机的综合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论证了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是利率的减函数。 平方根公式:立方根公式:将货币需求纳入资产选择理论。(3)现代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作一种资产,认为影响人们资产持有的因素同样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据此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关于货币需求看法与凯恩斯的区别a弗里德曼拓宽了可选择资产的范围。b弗里德曼强调持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c弗里德曼认为,从历史上看,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名义收入,而不是利率。(4)开放经济中的货币需求在开放经济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a货币替代b资产替代影响货币替代和资产替代的因素a本外币存款的利率水平b预期的汇率变动趋势c国内外其他资产的预期回报率d对货币兑换和资本流动的管制趋势:在我国货币需求研究中, 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对西方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政策需求管理的分析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是对于该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较少涉及, 特别是对于我国货币政策需求管理问题的研究更为鲜见.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GDP持续上升,现在已高达2.06左右,已远超欧美发达国家,请解释为什么会这样?(1)对中国之谜的现有解释通胀率和GDP的统计误差市场化改革和产业结构变迁导致货币化加深资产市场的兴起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金融市场缺陷导致居民缺乏有效投资渠道(2)对中国高M2/GDP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M2/GDP不宜作为衡量货币化和金融发展的指标M2/GDP不应作为判断货币超发的依据中国的高M2/GDP 有货币金融以外的原因a收入差距b人口的年龄结构6. 中央银行能够有效控制货币供给吗?为什么。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即政府和存款机构之外的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货币总量,由央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公众共同决定。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M1=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3=M2+其他金融资产。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货币供给还可划分为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和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等两种形式。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主要有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比率、准备金率,其中准备金率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定期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率。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央银行能否有效控制货币供给涉及到货币供给是内生性还是外生性的问题。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不决定于经济体内部因素,支持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等。其中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体系只是外加于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供给独立于实体经济,央行可以完全控制货币供给。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基础货币、准备金率和通货比率,而央行可以直接决定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对其他变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央行只要控制基础货币就控制住了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内生变量,取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客观经济因素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难以控制,只能被动地适应。支持这一理论额代表人物是后凯恩斯学派和托宾。其中,托宾认为,基础货币、准备金率和通货比率及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能将货币供给用简单的乘式来表示;准备金率和通货比率通常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波动较大;经济体系中存在一种自我调整的机制,在经济繁荣时,商业银行会减少超额准备金并通过市场融资以扩大贷款规模。7. 基于附加预期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比较分析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下的货币政策。附加预期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在适应性预期下的货币政策: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指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适应性预期下的通货膨胀率令=1,对通货膨胀预期是上一期通货膨胀实际增长率相同的,则则 市场在均衡状态时,货币供给增加以后,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然后在通货膨胀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产出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下一期的通货膨胀预期增加,使得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得到产量减少,通货膨胀继续增加,导致下一期通货膨胀预期增加,以此类推从而导致产量不断减少而通货膨胀率不断增加直到产量恢复到均衡产出状态,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暂时的产量增加,但是长期来看,只会造成产量不变,通货膨胀的增加。理性预期下的货币政策:假定公众和厂商在某个时期开始时确定劳动工资合同,从而需要预测未来通胀,如果公众是理性的并且知道经济结构(即总供给和总需求方程),就会根据(3)来预测。然而,公众并不知道未来的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也不知道未来的货币政策。所以,公众通过(3)式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时,也要对这些变量有事先的预期。8.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货币政策应该怎样对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做出反应?引入含货币政策变量的总需求约束:或结合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就可以得到均衡时的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或要使福利损失最小化,将只须将上式代入式,解得: 或 在完全信息且没有控制误差的情况下,央行按上式控制货币政策就可以实现最优解,即货币规则与目标规则等价。9. 分析信息不完全对货币政策行动的影响。(1)供给和需求冲击信息完全不知道的情形在央行完全不知道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信息的情况下,最优货币政策就是对求数学期望得到: 也就是说,固定的货币目标制是最优策略。(2)需求冲击信息不完全下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不能完全观察到,假设观察到的冲击值为,其中为扭曲信息,那么央行就必须根据来估计: 带入式,可以看出此时政策对观察到的冲击的反应要小于完全信息时的反应。当时候,央行对观察到的需求冲击不应做出任何反应。(3) 需求曲线中系数不稳定的情形假定,央行能够准确地观察到,但是从政策变量到目标变量的传导系数 不稳定,服从正态分布:此时,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对需求冲击的反应系数为 ,小于信息完全状态下的反应 。(4)总供给信息不完全下的货币政策为了便于分析,假设货币政策能够完全控制总需求,从而无须考虑需求约束。分两种情况讨论:信息不完全的情形实践中,中央银行并不是完全不能观察到,只是信息不完全而已,假设中央银行观察到的冲击是,但是观察到的冲击中有噪声,即:。其中为扭曲信息,央行必须根据来估计:信息不完全的情形 现实中,中央银行测定的参数也会有随机误差,假定这种随机误差的期望为0,方差为,即:。此时将代入,求期望得到:可进一步解得最优策略为:总之,需求冲击信息()越不完全或货币政策控制不确定性()越大,则央行货币政策对观察到的冲击的最优反应越谨慎。央行对经济结构(a )或供给冲击()越不确定,央行对冲击的反应越谨慎,在不确信极大地情况下,最优策略就是不对冲击做出反应,采用固定规则。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控制更为复杂。10. 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LM模型)分析外汇管理体制、汇率制度改革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A、 开放经济均衡模型(无资本流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经常账户收支同时均衡:IS: Y=A(Y,i) + NX(Y,X*)LM: Ms/P = k Y q iCA经常账户余额: NX= X*- mY =0 如果存在价格刚性或者价格调整时滞很长,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价格机制的效应可能很小乃至于没有。B、开放经济均衡模型:考虑资本流动的情形国际收支余额BP=NX+K,其中K表示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净流入。NX= X(Y*, re) M(Y, re),K=K(i-i*),其中:dK/d(i-i*)0,i和i*分别表示国内利率和国外利率。X(Y*, re) M(Y, re)+ K(i-i*)0 即:NX(Y,re)+ K(i-i*)=0 (1)如果资本完全流动的,则(1)变为: i=i*如果资本是不完全流动的,则(1)式中i和Y同向变动。C、固定汇率货币供给一次性增长的效应: 短期内,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恶化。 在国际收支恶化的情况下,为保持固定汇率,央行抛售外汇,这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减少,进一步导致利率、收入和国际收支恢复原状。货币供给一次性增长的效应:短期内,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恶化。固定汇率下的调节机制会导致利率、收入和国际收支恢复原状。小结:a固定汇率下,资本不流动,则货币政策和财政都不能增加均衡收入。b固定汇率下,资本不完全流动,货币政策不能增加均衡收入;财政政策则可以。c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财政政策可以影响收入。D、浮动汇率无资本流动情形下的货币供给一次性增长的效应: 短期内,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恶化。 国际收支恶化会导致本币贬值,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进而导致收入增加、利率恢复性上升,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形下货币供给一次性增长的效应: 短期内,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恶化。 国际收支恶化会导致本币贬值,进而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资本完全流动情形下的货币供给一次性增长的效应: 本币贬值、收入上升、对利率无影响。小结:a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对收入增长有效。b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在资本不流动和不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对收入增长有效。11. 运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LM模型分析央行增加货币投放的效果。1)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效应 无资本流动的情形 1、短期内,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恶化 2、国际收支恶化到一定程度,本币有贬值压力,为维持固定汇率,央行抛售外汇,这 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减少,进而利率、收入和国际收支恢复原状。 资本不完全流动的情形1、 短期内,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恶化。2、 固定汇率下的调节机制会导致利率、收入和国际收支恢复原状。 资本完全流动 国际资金的迅速流动会快速将货币供给推致原来的水平,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也难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完全无效。2)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效应 无资本流动的情形 1、 短期内,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恶化 2、国际收支恶化会导致本币贬值,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进而导致收入增加、利率恢复性上升,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资本不完全流动的情形 1、 短期内,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恶化 2、国际收支恶化会导致本币贬值,进而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资本完全流动 国际资金的迅速流动会快速将本币快速贬值,从而推导IS曲线右移。本币贬值,收入上升,对利率无影响。12. 在货币政策中间变量上,你认为是设定货币量(或基础货币)目标还是设定利率目标好?(3) 模型的修正13. 阐述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导致通货膨胀倾向的机制。为提高央行在维持低通货膨胀方面的可信度,从货币政策体制(央行体制)方面来说,中国改革应坚持什么方向?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导致通货膨胀倾向的机制:1、假设(1)中央银行目标函数的设定两种方法:使效用函数(是产出的线性函数)最大化:(1)(1)式 使损失函数(二次型目标函数)最小化)式(2)式(2) 经济体的设定总供给函数(卢卡斯类型): (3)式政策工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4)式(3)博弈顺序私人部门先根据预期制定名义工资,所以通货膨胀预期首先被确定,然后出现供给冲击,中央银行观察到后确定政策工具, 接下来出现货币流通速度的扰动。 央行具有相机抉择权的情形将(3)和(4)代入(2)得:(5)式央行在公众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并观察到供给冲击之后确定政策,接下来才出现货币流通速度的扰动,所以只能最小化预期损失: (6)式最小化上式的一阶条件(最优政策)为: (7)式上式表明,在央行相机抉择地制定政策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将对供给冲击做出反应。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公众会预期到央行按(7)行事,他们就会根据(4)和(7)形成预期,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将为 :代入(7)得到最优政策为:所以,相机抉择政策下的均衡通货膨胀为: 这表明在央行相机抉择权的条件下,平均通货膨胀率就为正且等于,这就是通货膨胀倾向。它不会带来产出增加,因为私人部门完全预期到了这种通货膨胀,从而不会影响真实工资、就业与产出。央行没有相机抉择权的情形 假定央行没有相机抉择权,而是承诺按规则选择工具值,比如央行按如下规则行事 公众就会据(4)和上式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同样求得最小化上式的一阶条件为: 得到最优规则从而有效承诺条件下的均衡通货膨胀率为:在央行有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权的情况下,会产生比事先规定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货币政策规则)情况下更大的平均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倾向)从货币政策体制(央行体制)方面来说中国改革应坚持什么方向?应该坚持优化货币政策体制的方向,具体:1、体制设计的理论思路选择保守的中央银行家并提高央行独立性,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