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普通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普通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普通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普通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普通班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莆田第六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月考试卷高三历史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 礼记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下列有关周朝这种政治风格的表述错误的是a. 将子弟、功臣分封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b. 周朝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 周朝首创的宗法制是该时期政治的典型特征d.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天下最高执政权力【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姓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分封制下周王将子弟、功臣分封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政治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制不是周朝首创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宗法制下天予以嫡长子世代继承天下最高执政权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姓处其子孙”,学生应该可以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同时注意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2.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是指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与题意相符的是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排除a项;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首先理解“公天下”的含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宗法制重在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关系之亲疏关系,在公共政治事务中君主确立了面向大众的具有普遍公共性的权威,可见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特征。3.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c.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d.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答案】d【解析】题干通篇强调的都是一个“富”字,卿大夫富可敌国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易位,“夫皆富,政将在家”的局面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题干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是诸侯国内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经济地位的变化,而非诸侯国间经济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这亦属于推理式而非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反映出经济地位的改变将引发政治地位的变更,故d项正确。4.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宗法制为基础,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对周王缴纳贡赋、定期述职、听候周王的调遣,而在封地内则享有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秦朝地方长官不是世袭的,是皇帝直接任命的,是一种官僚体制,因此本题应选c选项。a选项错误,周秦都是家天下;c选项说法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宗法的问题;d选项说法错误,宗法制一直存在。5. 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b. 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c. 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d. 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可知秦汉时期郡守代表中央但并不是由中央官员充任,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郡县的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享有全权处置郡内事务的权利,但没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故b项错误;“限于外郡人”限制了郡守的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保证了郡守对郡内事务的充分决策权,有效管理地方,巩固了统治,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的是汉初分封的诸侯王而不是郡守,故d项错误。 6. 汉武帝之前,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这主要表明a. 皇帝亲近管理人才b. 当时丞相位高权重c. 丞相发挥辅君职责d. 相权尚未威胁君权【答案】b【解析】丞相不能代表管理人才群体,故a项错误;皇帝对丞相的重视反映出早期丞相位高权重,故b项正确;丞相是辅助君主的重要官员,但汉代以后的君相关系并非这样密切,故c项错误;相权只要存在就会威胁君权,故d项错误。 7. 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材料所评述的制度a. 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 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d. 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答案】a8. 隋文帝时期,社会事务繁多,尚书省和各部门向皇帝的报告大量增加,甚至连营造细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也要向他报告,皇帝只好早起晚睡。这反映出a. 隋文帝对大臣不够信任b. 政务运行机制尚不健全c. 君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d. 政府部门无任何决策权【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当时政治体制不健全,导致所有政事都由皇帝亲自决策,不是隋文帝对大臣的不信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尚书省和各部门向皇帝的报告大量增加”说明当时的三省并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9. 唐代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 选官方式有察举的痕迹b. 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c. 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d. 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答案】a【解析】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相符,故a项正确;腐败与材料中“也允许”“公荐”不符,故b项错误;达官贵人操纵与材料中“或者闻士名流”“也允许”“公荐”不符,故c项错误;唐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明确的选拔人才标准,故d项错误。10. 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他要求在京满汉大臣、各省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吏密奏权。密折制度运作特点与以下机构最相近的是a. 中书省b. 门下省c. 枢密院d. 军机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密折制度特点是效率高,保密性强,这与军机处特点相似,故d项正确;中书省是草拟,故a项错误;门下省是审核,故b项错误;枢密院是负责军事,故c项错误。 11. 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a. 是皇权执行机构b. 其阁员位卑权重c. 有助于合理决策d. 是中枢决议机构【答案】c【解析】材料中说内阁是“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也就是说在政治决策方面,内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提到内阁时强调的是参议机构;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大小的问题;d选项说法错误,决策权在皇帝手上。12. 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a. 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答案】b13. 下列古代雅典政治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民主政治核心观念的是a. 用抽签方式选举议事会成员和审判员等b. 政府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生活的公民发放补贴c. 民众法庭依据诉讼人的演说了解案情、进行判决d.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答案】a【解析】抽签方式选举体现了公平与公正,而议事会成员和审判员都是国家重要的公职,通过抽签选举,公民都可以管理国家,体现了公民主权,故a项正确;政府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生活的公民发放补贴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故b项错误;依据诉讼人的演说了解案情、进行判决,并不能保证司法的客观公正,故c项错误;将军需要一定军事才能和经验,并非所有公民都能担任,故d项错误。 14. 梭伦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这一结论的依据主要是梭伦改革a. 颁布解负令,使雅典奴隶获得自由民的地位b. 颁布十二铜表法,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c. 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所有官职对公民开放d. 把以血缘为基础的政治结构改变为以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结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民主政治”,在梭伦改革中,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d项正确。a项是经济措施;b项古罗马的法律;c项错误,错在“所有官职对公民开放”。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15. 雅典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民众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五百人议事会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但它又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据此可知,雅典的国家机构a. 成为近代美国民主共和体制确立的基础b. 权力分工不明确,缺乏权威性决策机构c. 充分调动了全体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d. 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下权力制约与平衡【答案】b【解析】雅典是直接民主,对后世影响大,为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但不是美国民主共和体制“确立的基础”,故a项错误;分工不明确,与材料中“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五百人会议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但它又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积极性,“与据此可知”不符,故c项错误;三权分立原则下权力制约与平衡是近代西方民主的体现,d项错误。 16. 古罗马的法律谚语:“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一法律谚语主要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遵循a. 证据法则b. 民主法则c. 程序法则d. 自然法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可知,这讲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这就是自然原则,所以答案选d。证据法则讲究的是证据,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程序法则讲究的是各种程序,而材料没有涉及,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自然法则17.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问题上,而不像早期的十二铜表法那样放在诉讼程序中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的问题上。这一变化反映出a. 罗马商品货币经济获得发展b. “法律神授”的观念已被打破c.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消除d. 罗马法的法律原则灵活多变【答案】a【解析】罗马帝国时期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问题上,说明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很显然和商品经济有关,故a项正确;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君权神授说法是错的,故b项错误;贵族和平民矛盾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法律原则灵活多变,故d项错误。 18. 按照英国法律规定,首相须在大选前25个工作日提请君主解散议会,随后各党派正式开始竞选活动,以争夺下届议会下院的650个席位。这最能说明a. 英国责任制内阁运行方式b. 英国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c. 英国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d. 政党斗争决定议会是否解散【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按照英国法律规定”首相在大选前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体现出了法律规定的责任内阁制的运行方式,故答案为a项。英国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排除b项;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排除c项;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时,内阁垮台,或者首相要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政党斗争结果对议会选举有影响但不是由政党斗争决定,排除d项。19. 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b. 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c. 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d. 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概况,旨在考查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a项属于对题干信息“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的错误解读,排除;内阁是英国的国家行政机关,但是内阁首相又是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因此又可以控制立法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项“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的说法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排除;d项“混乱不清”的说法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史实,排除。故选b。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概况20. 光荣革命后,辉格党长期掌权,却不对已有制度作任何变动。法学家布莱克斯通(17231780)也认为英国政治“几乎就是完美无缺,只有其拥有者的愚蠢与过失才可能丢失或摧毁它”。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立宪政治已经完善b. 缺乏社会变革动力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 政治倾向日益保守【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光荣革命后,辉格党长期掌权,却不对已有制度作任何变动”“法学家布莱克斯通也认为英国政治几乎就是完美无缺”,表明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治倾向日益保守,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已经完善”、b项中的“缺乏”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中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光荣革命后”,故排除。21. 法兰西的共和之路艰难曲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如下图所示。下列各项能够对这一现象作出全面准确解释的是a. 启蒙思想对法国的影响不断深入b. 封建残余势力复辟导致曲折迭起c. 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斗争异常激烈d. 外国势力干涉打断了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该图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和法兰西的民主共和之路由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斗争而艰难曲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民主共和思想对法国的影响不断深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c均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2. 1835年,托克维尔指出:“如果今天有一个政党试图在美国建立君主政体,那它的处境要比现在就想在法国建立共和国的政党还要困难。法国的王权并没有在建立之前为自己拟定一套立法制度,所以目前只能有一个被共和制度包围的君主政体”。托克维尔意在说明a. 政党是政体纷争的关键b. 立法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保障c. 法国共和制根基的深厚d. 法国共和与君主政体的并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法国代议制确立的艰难过程。材料中的“1835年”即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如果今天有一个政党试图在美国建立君主政体,那它的处境要比现在就想在法国建立共和国的政党还要困难”,反映一个政党要在美国建立君主政体,因其缺乏法律依据而极端困难;“法国的王权并没有在建立之前为自己拟定一套立法制度,所以目前只能有一个被共和制度包围的君主政体”,体现了法国王权缺乏立法基础,因而其君主政体只能借助共和制度的立法原则。综上所述,托克维尔意在说明立法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保障,故选b。材料突出了立法制度的重要性,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c、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23.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a. 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b. 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c.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d. 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7-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克伦威尔和拿破仑都曾建立过军事独裁,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这反映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都通过确立制度来巩固革命的成果。故选d。其中“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与a项不符合,故排除;c项与美国不符,故排除。d项也与美国不服,故排除。考点:西方近代的政治文明代议制的发展特点24. 刘军宁在读法国革命论与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到“最好的革命是最不彻底的革命,对社会的健康肌体触动最少的革命,暴力程度最轻的革命,伤害人命最少的革命、带来个人自由与有限政府的革命。最坏的革命是最彻底的革命,把整个社会与道德秩序彻底摧毁的革命,最暴力的革命、夺命最多的革命、带来专政与集权的革命。”下列符合作者“最好的革命”和“最坏的革命”的是a. 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b. 北美独立战争、德意志的统一c. 英国“光荣革命”、北美独立战争d. 法国大革命、德意志的统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最好的革命”特点是“对社会的健康肌体触动最少的革命,暴力程度最轻的革命,伤害人命最少的革命、带来个人自由与有限政府的革命”邴吉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光荣革命”符合;“最坏的革命”的特点是“把整个社会与道德秩序彻底摧毁的革命,最暴力的革命、夺命最多的革命、带来专政与集权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革命符合;所以答案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法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名师点睛】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艰难的原因:(1)法国是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君主思想作为封建残余长期存在。(2)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发展相对缓慢,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处于弱势,共和派力量不强大。(3)法国封建势力强大。(4)欧洲其他国家几乎都参与了对法国的武装干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12+15=52分)25. 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材料二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何顺果美国史通论材料三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答案】(1)问题: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大州和小州的矛盾。解决:联邦政府拥有大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2)特点:地方权力与联邦权力相互制衡;以权力分立防止过度集权。(3)特征:选举:议会选举体现民主性,但未能组成政府;议会立法:议会拥有立法权,但不能监督政府;议会立法受行政权力控制。成因:德国在长期分裂后完成统一,巩固统一成为首要问题;普鲁士专制色彩浓厚,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4)认识:美德代议制的差异是由各自国情决定的;权力制衡方面的差异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基本能力及基础史实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要完整的理解材料信息,从材料中较易得出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问题,还要从议会名额分配的争议中看到大州与小州的矛盾。由此才能结合所学知识中完整地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据材料“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归纳美国代议制的特点,同样也需要对材料的完整解读,既要看到地方权力与联邦权力相互制衡,还要注意以权力的分立来防止过度的集权。(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立法,因此解答本小题时需要从这两个角度概述出德国代议制的特征,这是德国有别于其他国家之处。其成因与德国的国情相关,需要整合课本知识回答。(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美国、德国的代议制。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对近代美、德代议制不同特征的认识应该从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回答,“国情的差异”这一认识较容易得出。还需要从美、德两国权力制衡的差异方面思考问题。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美、德代议制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 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材料三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化”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示例一:论题: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阐述: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地方军阀势力;行省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示例二:论题:行省制有地方分权色彩,不利于中央集权。阐述:行省可以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可以留用30%的财政用于地方发展;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行省下设置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事务;行省官对地方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有地方分权色彩,不利于中央集权。示例三:行省制度成功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一方面行省制有地方分权的色彩:如行省可以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可以留用30%的财政用于地方发展;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行省下设置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事务。另一方面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如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地方军阀势力。总之,行省制达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成功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题目要求: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行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