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A.doc_第1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A.doc_第2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A.doc_第3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A.doc_第4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A.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文言文阅读 学 校:平度市万家中学语文组姓 名:_班 级:_/archive/16628/index.aspx2020年3月17日语文学习博客:/u/1605524947文征明习字【原文】 文征明临(1)写千字文,日(2)以(3)十本为率(4),书(5)遂(6)大进(7)。平生于(8)书,未尝(9)苟且(10),或(11)答人简札(12),少(13)不当意(14),必(15)再三易(16)之不厌(17),故(18)愈老而愈益(19)精妙(20)。 (出自书林纪事) 【注释】(1)临:临摹。(2)日:每天。(3)以:用。(4)率:标准。(5)书:书法。(6)遂:于是,就。(7)进:进步(8)于:对,对于。(9)尝:曾经。(10)苟且:这里是马虎、草率、随便的意思。(11)或:有时。(12)简札:信件,书信。(13)少:同“稍”,稍微。(14) 当意:称心。(15)必:一定。(16)易:改变,引申为“改写”。(17)厌:厌倦。(18)故:所以。(19)愈益:愈加,更加。(20)精妙:精致巧妙。 【译文】明朝书法家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十本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称心,一定要再次更改,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更加精致巧妙。 【人物简介】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启示】文章通过对文征明习字经历的记叙,为了突出文征明勤学苦练,孜孜不倦,仔细认真的精神。同时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学习这种刻苦,勤奋,认真,孜孜不倦的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 既要坚持不懈,又不能马虎草率 ;只有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了事,就不会成功。选文赞扬了明代著名大书法家文征明学习书法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对于我们青少年有很好的启迪作用。我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对待学习要像文征明一样具有认真写作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并且要认真对待每次作品。 【阅读训练】1. 解释下面句中的黑体词:书随大进_ 平生于书_文征明临写千字文_ 或答人简札_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_3.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_ 【答案】 1.书法写字临摹有时2.稍微有一点不如意,一定要三番五次地修改它,不怕麻烦。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u) ( )于秦青(2),未穷(3)青之技(5),自谓(4)尽之,遂(6)辞(7)归(8)。 秦青弗(9)止(10),饯(11)于郊(12)衢(13),抚(14)节(15)悲(16)歌,声振(17)林木,响遏(18)行云。薛谭乃谢(19)求反(20),终身不敢言归(21)。(本文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战国列御寇(别名列子)编撰。)【注释】(1)讴:唱歌(2)秦青:秦国著名歌唱家(3)穷:用尽,用完。此处是“学尽”“学完”之意。 (4)谓:以为、认为。(5)技:本领(6)遂:于是,就。(7)辞:告辞(8)归:回去 (9)弗:没有(10)止:阻止(11)饯:用酒食给人送行或设宴送行。(12)郊:在城外大道旁 (13)衢:大路,四通八达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边。(14)抚:轻轻的拍(15)节:节拍(16)悲:悲壮的(17)振:振动(18)遏():阻止(19)谢:道歉。(2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21)归:回家。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启示】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地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黑体词在文中的意思。 秦青弗止。_响遏行云_2. 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薛谭学讴于秦青饯于郊衢未穷秦之技自谓尽之A与相同,与不同。B与不同,与相同。C与相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3.翻译:薛谭乃谢求反。译文:_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_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_【答案】1.不,没有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4.答案一:知识是无穷尽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或答案二:学习必须谦虚,不可浅尝辄止.5.有。是他那知错就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孟母戒子【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韩诗外传)【注释】诵:背诵。方织:正在织布。方,正。辍(chu)然终止: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諠(xun):因分心而遗忘。何为:为什么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引:拿来。裂:割断。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孟子】(可参见学奕) 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还有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阅读训练】1、解释各组中黑体词的含义。 孟子辍然中止( )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失:( ) 此:(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4.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其母方织_其母方知其諠也_其母引刀裂其织_以此戒之_5.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_【答案】1.的样子。为什么。同意,赞同。哪里,哪一点。2.諠 是 3.D(助词,的。其余皆为代词。)4.正,刚好遗忘割断警示,警告。5.孟母发现儿子读书不用功,不是用训斥责骂的方式,而是“引刀裂其织”,以此来让儿子明白一个道理:做学问应不间断地刻苦努力,才会有所成就,否则,就会像织布机上的布被割断一样,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这种教育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2)知(3)之。( )往见伯乐曰:“臣(4)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5)立(6)于市,人莫与言(7)。愿(8)子还(9)而视之,去(10)而顾(11)之,臣请献一朝(13)之贾(12)。” 伯乐乃(13)还而视之,去(14)而顾(15)之(16)。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燕策二【注释】 1.比:连续、接连 2、莫:没有 3、知:了解 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5、三旦:三天 6、立:站立 7、于:在 8、言:交谈 9、愿:希望 10、还:通假字,通“旋”围绕,绕圈子。 11、顾:回头看 12、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13、乃:就 ,于是 14、去:离开15、顾:回头看。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译文】有卖千里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知道他卖的是千里马。这个人就去拜见伯乐,说:“我有骏马想要卖,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和我谈生意。希望您围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我会付你一天的价钱。” 伯乐就围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回头看它。一天之内马价涨了十倍。【伯乐简介】伯乐(约公元前67 4年前611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现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人。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阅读启示】 “比三旦立市”而无人问津的马,经相马专家伯乐无言的“还而视之,去而顾之”,竟然“一旦而马价十倍”,可见权威的重要性。反过来说,人们对权威和专家的迷信和崇拜是多么的盲目。【阅读训练】1.与黑体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比三日立市 比肩继踵 B.人莫之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C.愿子还 大府召是儿,幼愿耳 D.去而顾之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3.加点的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愿子还而视之(hun) B.臣请献一朝之贾(ji)C.臣请献一朝之贾(g) D.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jng)4.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A.人莫与言(骏马) B.(余)乃重修岳阳楼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 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5.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报酬。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D.这匹马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匹好马,但只有请到了伯乐,人们才意识到了,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6.解释句中黑体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7.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8.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9.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莫与言(言,话语) B.愿自还而视之(愿,希望)C.去而顾之 (去,离开) D.伯乐乃还而视之(乃,竟然)10.在文中( )补上省略的成分。11.“臣请献一朝之贾。”一句翻译正确的是( )A.我请求你给我一天的报酬。 B.大臣们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报酬。C.我愿与奉送给你一天的报酬。 D.我要求贡献一天的报酬。1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分别是_通_;_通_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_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_14.伯乐看了之后,马价为什么会涨了10倍?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_15.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16.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示?_【答案】1.D 2.D 3.B 4.D 5.A 6.(1)拜见(2)尊称对方,您 (3)回头看 (4)于是 7.A 8.B 9.B 10.卖骏马者。11.C 12.还 旋贾 价 13.接连三天站在集市上,别人没有知道这是一匹千里马的.伯乐就去围着马转圈看了看,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看.14.伯乐是相马的权威,众人都迷信权威,崇拜权威.这种现象说明了: 骏马因伯乐而价增,说明了权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不应过分的迷信权威,盲目的崇拜权威。凡事要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像伯乐这样的权威,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说话办事都要有自己的原则性,否则极易导致不应出现的后果。(以上3点可任选一点展开)15.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16.骏马因伯乐而价增,说明权威的重要性.也不能完全迷信权威,盲目地崇拜权威.凡事要实地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像伯乐这样的权威人士,为“一朝之贾”,不经过调查研究就“去而顾之”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司马光好学【原文】司马温公1幼时,患2记问不若3人。群居讲习,众4兄弟既5成诵,游息6矣;独下帷7绝编8,迨9能倍诵10乃11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12言:“书不可不成诵。或13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14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 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或西汉 刘向说苑) 【注释】1.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2.患:担忧。3.若:如。4.众多 5.既:已经。 6.游息:游玩休息7.独:独自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8.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这里借此指指读书勤奋。 9.迨:到;等到。10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11.乃:才12.尝:曾经 13.或:有时 14.咏:吟咏。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忧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众多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还在专心学习,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马车上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启示】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立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患记问不若人 _迨能倍诵乃止 _迨能倍诵乃止 _咏其文_ 2 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 5.“乃”在古文中有以下意思:A.于是,才;B.竟然;C.只,仅仅;D.是,就是。请根据以上意思说说文中的两句话中的“乃”分别是哪一种意思。 迨能倍诵乃至( ) 乃终身不忘也( ) 【答案】1.如至,到停止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5.AB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2,辄3以水沃4面;食不给5,啖6粥而读。既7仕,每8慷慨9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10受贬,由参知政事谪11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注释】1、孤:幼年丧父之孤。2、昏怠:昏沉困倦。3、往往,每每。 4、沃:浇,引申为“洗”。5、给:供应6、啖:吃。7.、既:副词,不久,后来。8、每:常常 9、慷慨:形容慷慨激昂。10、谗:说人坏话11、谪:贬谪,贬官。【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的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启示】 本文是欧阳修为北宋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写的一篇传记,主要记叙了范仲淹为实现“天下之志”的艰辛历程。他家贫无依,凭着个人顽强的意志,发奋学习,以苦为乐,以天下为己任,刚正不阿,清贫自励,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当时乃至后世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他的立志高远、发愤图强、耿介正直、不慕荣利、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及人格操守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意义,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的范仲淹,仍然是我们二十一世纪中华儿女的学习榜样。【阅读训练】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啖粥而读 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 乃至被谗受贬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_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5. 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_,_;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_, _”.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_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答案】 1.吃 往往,总是供应 说别人的坏话2.B 3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 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6.岳阳楼记,揭示主题.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1问于2师旷3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4矣。” 师旷曰:“何5不炳烛6乎?” 平公曰:“安7有为人臣而戏8其君乎?” 师旷曰:“盲9臣10安敢戏其君乎?臣闻11之,少而好学,如日出17之阳12;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18;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13。炳烛之明,孰与14昧行15乎?” 平公曰:“善哉16!”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译文)【注释】1.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4.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5.何:为什么 6.炳烛:把烛灯点燃。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燃。 7.安:怎么 8.戏:戏弄。 9.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1.闻:听说。 12.阳:阳光。 13.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4.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6.善哉:说得好啊! 17.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18.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阳光.【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认为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在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在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热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行走一样。点上蜡烛再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启示】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但是怕自己这时学习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刘向】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臣安敢戏其君_、_孰与昧行乎_何不炳烛乎?_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_【答案】1.向怎么 戏弄、开玩笑在黑暗中走路点燃蜡烛1. 一个人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血山【原文】王,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众皆褒美,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齐,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j)毁焉。 选自纲鉴易知录 【注释】王:指益王赵元杰 帝:宋太宗 僚属:下属官吏 俯首:低着头 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 上下相急:上下一起逼迫 鞭笞苦楚:受鞭打,痛苦不堪。笞:竹板。此处指用竹板打人。楚:痛苦 亟:急忙 【译文】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儿子,叫赵元杰。(赵元杰)曾经在府邸修建了一座假山,耗费数百万的财产,建成后,召集下属官吏饮酒观赏,众人都赞扬称好(假山),而姚坦却独自低着头不看。益王强迫他看(假山),坦说:“我(在这里)只看到血山,根本没看到什么假山。”益王很惊讶,问他(只看到血山的)原因,姚坦说:“我在田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督促交税,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得痛苦不堪,血流满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当时(宋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还没完成,听到姚坦的话之后马上命人砸毁(假山)。 【著作简介】 纲鉴易知录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 纲鉴易知录不是原创作品,是以他人著作为基础改编而成。全书共107卷,180多万字。上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下迄明王朝灭亡,其间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简略的记载。由于纪事简明,头绪清楚,使人一看了然,所以叫做易知录。 一直延续到清末,独立别行,又可以成为一本简明的清代编年体史书。 【作者简介】纲鉴易知录主编吴楚材(1655?),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浙江清山阴州山(今绍兴)人。幼受家教,勤奋好学。16岁时,患足疾,一病数年,仍手不释卷。疾愈,学问大进,在家设馆授徒。曾多次应考,但屡试不中。 康熙十七年(1695),与侄吴调侯共同编成古文观止一书,共12卷,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末文章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收骈文。繁简适中,体例周密,选材得当,每篇末加简要评注,为旧时文学启蒙读本,流传甚广。 康熙五十年(1711),楚材又编成纲鉴易知录一书,共107卷,为旧时初级历史课本,与古文观止同样广泛流行。 【评析】自古以来治国必先安民,安民就要以民为本,体恤老百姓的辛苦。本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尝于邸中为假山_王强使视之_王惊问其故_是时,帝亦为假山_2.下列“其”的用法和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B.王惊问其故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其如土石何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译:_4.这则故事中,姚坦的什么品质仍值得今人学习?_【答案】1. 建造令,让原因,缘故这,此。2.D3.我只看见一座血山,哪里石假山!4.关心民生(或直言敢谏)。割席分坐【原文】管宁与华歆1,二人共园中锄菜2。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3而掷去之。又尝4同席5读书,有乘轩冕6者过门,宁读如故7,华废8书出看。宁割席9分坐,曰:“子10非吾友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释义】1.管宁、华歆:汉末时人名。2.锄菜:锄地种菜。3.捉:握。这里可解为“捡”。4.尝:曾经。5.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6.轩冕:xun min。轩,车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才能乘车服冕,此处指有棚的华丽车子。 7.故:原来。 8.废:停止,扔下。 9.割席:把席割断,分开坐。(在文中比喻朋友绝交。 )10.子:你。【译文】管宁和华歆,两人一起在园中锄地种菜,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依旧挥锄锄地,与看见石头没什么差别,华歆却捡起金子看了看才把它扔掉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个乘着高大华丽车子的高官经过门前,管宁还是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看。于是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启示】从择友的角度:交友应慎重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 从学习态度的角度:学习应专心致志,这样才能成才。 从学习环境的角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刘义庆与世说新语】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又尝同席读书_有乘轩冕者过门_宁读如故_ 歆废书出看_2. 下列句子中和“华捉而掷去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是( )A. 思而不学则殆 B.面山而居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启窗而观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_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_4.文章写了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_5.细读短文,简要分析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管、华两人两人品格的高低和优劣?_6.对于管宁的做法,你是否赞同?为什么?_7.本文意在告诉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_【答案】1.曾经经过原来停止2.D.3.管宁依旧挥锄锄地,与看见石头没什么差别,华歆却捡起金子看了看才把它扔掉了。有一个乘着高大华丽车子的高官经过门前,管宁还是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看。4.两件事。一是两人看到金子时的不同态度;二是两人在高官经过时的不同反应。5.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两件小事,表现两个人物品格的差异。一是从管宁见黄金“与瓦石无异”,华歆见黄金“捉而掷去之”;二是遇见高官,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废书出看”的差别中,就会看出管、华两人品格的高低和优劣。6.此题为开放题。可从赞同的方面来回答,“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可从批评的角度来回答,应对朋友尽以规劝之意。7.应该有大志,刻苦学习,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有所成就。学奕(又名:奕秋)【原文】 今夫弈1之为2数,小数3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4也。弈秋5,通国6之善7弈者也。使弈秋诲8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11将至,思援12弓缴(zhu)13而射之。虽与之14俱15学,弗若16之矣。为17是其18智弗(f)若与(y)?曰:“非然19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注释】 1.弈:下棋。 2.惟:作为3.数:技艺。4.不得:学不会 5.弈秋:人名,因他善于下围棋,所以称为弈秋。6.通国:全国。 7.善:擅长,善于。 8.诲:教诲。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惟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 之:指弈秋的教导。10.虽:虽然 11.鸿鹄:天鹅。12.援:引,拉。 13.缴:指古时带有丝绸的箭。 14.之:他,指前一个人。15.俱:一起。 16.弗若:不如,不及。弗:不。17.为:因为。18.其:他的. 19.然:这样.【译文】 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来说),只是小技艺,但是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学得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但是他心里总想着将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起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但不专心学习的人学得却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一个。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启示】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好;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像弈秋那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学习,老师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专心致志。【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现在的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 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这七篇 。【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_通国之善弈者也_使弈秋诲二人弈_思援弓缴而射之_为是其智弗若与_弗然也_2. 下列各句与“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 下面句子中的“而”与“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B.中峨冠而多髯者 核舟记C.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_一人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