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疾病概论_第1页
动物疫病-疾病概论_第2页
动物疫病-疾病概论_第3页
动物疫病-疾病概论_第4页
动物疫病-疾病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疾病概论,动物病理,第一篇 基础病理学,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与分类; 3、理解疾病的因果转化与主导环节;、掌握疾病经过与转归的基本规律。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疾病的概念与特点; 2、疾病的发生原因与因果转化;3、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第一节 疾病学基本原理,(一)什么是健康? 动物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在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机体可通过神经一体液的调节,使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状态称健康。,一、疾病的概念,(二)什么是疾病? 疾病是动物机体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当机体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后,体内就会出现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抗损伤的矛盾斗争。由于损伤与抗损伤的相互斗争,导致体内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而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生破坏,进而使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发生障碍,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降低,这种状态称为疾病。,(三)疾病具有哪些特征? 1、疾病是由一定原因引起。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映。任何疾病,无论它是局限于局部或是遍及于全身,都是一种整体反映。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抗损伤的矛盾斗争。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决定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 4、动物疾病伴有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的降低。,二、疾病的分类,(一)按疾病经过的快慢分类 1、最急性型:特征是突然死亡,生前无明显症状,病理变化不明显。 2、急性型:特征是发展快,病程短,数小时到数天,常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3、亚急性型:病情较慢,病程在36周,临床症状较轻,病理变化也不明显。 4、慢性型:特征是发展缓慢,病程长达数周至数年,甚至延续终生,无明显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二)按疾病原因分类 1、传染病:由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疾病,有传染性。 2、寄生虫病:由各种寄生虫(原虫、蠕虫)引起的疾病。 3、普通病:由理化或营养性因素引起的疾病。 (三)按患病系统分类: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称为疾病经过或疾病过程。 (一)潜伏期:又称隐蔽期。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临床症状,称潜伏期。 (二)前驱期:从疾病出现最初症状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开始出现,称前驱期。 (三)临床明显期:为疾病主要症状表现出来的时期。动物体内防御适应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致病因素损伤作用更加显著,损伤与抗损伤矛盾激化,特征性症状显现出来。 (四)转归期:又称结局期。为疾病的结束阶段。,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完全痊愈:是指致病因素得到消除或其损伤作用停止。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恢复正常,损伤的组织得到完全修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动物的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也恢复正常。 2、不全痊愈:是指致病因素得到消除或其损伤作用停止,疾病的主要症状消失,但疾病所造成的机能和形态变化并未完全恢复,仍留有病痕。,3、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止。死亡可在瞬间发生,称急死。也可逐渐发生,称渐死,渐死可分三个阶段。 濒死期:特征是各系统机能严重障碍,表现意识模糊,感觉丧失,心跳、脉搏微弱,呼吸时断时续,体温、血压明显下降,粪尿失禁等。,临床死亡期:又称假死期,为死亡的可逆阶段。特征是心跳呼吸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中枢神经高度抑制,但各组织中仍然进行着微弱的代谢。此期因重要器官的代谢尚未停止,故为死亡的可逆阶段,如采取紧急措施还有复活的可能。 生物学死亡期:为死亡的不可逆阶段,此期从大脑皮质到整个神经系统及各组织的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尸冷、尸僵、尸腐。,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引起疾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一、疾病的外因 疾病的外因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一类致病因素。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霉形体 、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它们分别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生物性因素有如下致病特点: 1、有一定选择性:对感染动物、侵入门户、感染途径和作用部位有一定选择性。,2、有一定特异性:有潜伏期、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及特异的免疫反应等。 3、有持续性和传染性: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后,可不断繁殖,增强毒力,持续发挥致病作用。病原体还可随排泄物污染环境,感染其他动物。 4、可产生毒素与毒害作用:如外毒素、内毒素、溶血素等。 5、对感染动物内在作用依赖性强:如感染动物的防御机能健全,抵抗力强,即使感染也不一定发病。,(二)化学性因素:一些化学物质可成为致病因素,这些化学物质称有毒物质,简称毒物,由此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 1、外源性毒物:即来自体外的毒物,包括有机毒(有机农药、植物毒、动物毒等)和无机毒(强酸弱碱和重金属盐等)。 2、内源性毒物:在体内产生的毒物称内源性毒物,由此引起的中毒称自体中毒。,(三)物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如高温可引起烫伤或烧伤,低温可引起冻伤,电击可引起电击伤,放射线可引起放射病。 (四)机械性因素:机械力的作用如一些锐器或钝器的作用,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均可引起外伤。 (五)营养性因素:体内各种必须营养物质的缺乏,如蛋白质和铁缺乏可引起营养不良性贫血,幼畜缺钙可引起佝偻病,成畜缺钙可引起软骨症。还有一些维生素缺乏症等。,二、疾病的内因 疾病发生的内因是指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 (一)防御免疫能力降低:各种动物对外界致病因素都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动物机体的防御能力主要包括防御屏障机能、吞噬与杀灭机能、解毒机能等。,1、防御屏障机能降低:动物机体的防御屏障机构包括外部屏障(皮肤、粘膜的阻挡作用)和内部屏障(淋巴结、血管屏障和血脑屏障等)。 如果上述防御屏障机构遭受破坏,机能降低,就容易遭受外界致病因素的侵害而发生疾病。,2、吞噬和杀灭机能降低:分布于体内各器官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强大的吞噬和杀灭机能,它们可将侵入体内的病菌、异物颗粒及体内衰老的细胞吞噬,并借助于胞浆内溶酶体酶将其杀灭、溶解、清除。另外,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也具有较强的吞噬和杀灭机能。当机体的这些吞噬和杀灭机能降低,就会引起发病。,3、解毒功能障碍:肝脏为机体主要解毒器官,各种有毒物质经胃肠吸收后,首先通过血液运送到肝脏,在肝细胞内通过氧化、还原、脱氨基及形成硫酸酯或葡萄糖醛酸酯等方式进行分解、转化成为无毒物质排出体外。如肝组织破坏或肝脏功能障碍,其解毒功能障碍,就会引起中毒的发生。,(二)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动物机体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机体反应性。机体反应性对疾病发生起重要作用,机体反应性主要取决于机体感受性,感受性又取决于动物种属、性别、年龄、个体状况等。 1、种属:种属不同,其反应性不同。例如猪对猪瘟病毒易感,而容易发生猪瘟,而牛、马则对猪瘟病毒无感受性,也就不会发生猪瘟。,2、性别:性别的不同其感受性和反应性也不同,如白血病的患病率雌性比雄性高得多。 3、年龄:年龄不同的动物其感受性和反应性也有不同,例如儿童易患脑膜炎,而成年很少发。 4、个体状况:不同的个体,其感受性和反应性也有不同。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有人可感染流感而发生流感,而有人则不发,这就取决于个体状况的不同。个体状况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防御适应能力。,(三)遗传性不同:遗传性因素是引起遗传性疾病的原因,各种动物都能将其种属和个体的特征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这种特性称遗传性。在其种属延续过程中,不仅上代的正常特征可遗传给后代,同时,一些缺陷性特征也可遗传给后代,这就属于遗传性疾病。,三、疾病内、外因的辨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疾病的发生也是这样,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致病作用。如同一猪瘟病毒注射入不同动物体内(猪、牛、马),结果猪发病,而牛、马不发病。又如在同一个流感流行季节,有人发生流感,而有人则不发,这是内因在起决定性作用。,正确理解疾病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对疾病防治有重要意义。疾病防治工作中,既要重视外因又要重视内因,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动物的特异免疫力,一旦发病既要注重及时治疗,消除外来致病因素,又要加强护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机理 各种致病因素侵入动物体内后,是怎样引起机体发病的呢?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机理引起疾病的发生。 (一)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机理):某些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使神经系统调节机能改变,进而使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形态结构破坏或机能代谢障碍。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疾病的方式有两种。,第三节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拓展知识】,1、神经反射作用:即致病因素作用于内外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例如食入变质食品可引起呕吐和腹泻,这就是由于变质食品刺激胃肠粘膜上的神经感受器,而通过神经反射所引起的。 2、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致病因素通过血液或淋巴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使其调节机能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例如中枢神经损伤(脑、脊髓外伤)或感染(狂犬病)等。,(二)作用于体液系统(体液机理):有些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首先作用于体液系统,引起体液量或质(酸碱度、渗透压)的改变,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发生破坏,体液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例如大失血,使血液或体液的含量显著减少,而引起失血性休克或贫血。又如严重腹泻,使肠液大量丧失,可引起脱水和酸中毒。,(三)直接作用于组织(组织机理):有些致病因素,可直接作用于组织或器官,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例如:机械力的作用,引起组织的外伤,高温引起的组织烧伤或烫伤,低温引起组织冻伤,强酸、强碱对组织的腐蚀等,都是由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组织的结果。,二、致病因素在体内的蔓延途径 致病因素突破机体的外部屏障侵入机体后,在体内可延着一定的途径逐渐蔓延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其蔓延途径有: (一)组织蔓延:是指致病因素沿着组织或组织间隙直接蔓延的过程。 (二)体液性蔓延:是指致病因素通过血液和淋巴进行蔓延。 (三)神经性蔓延:是指致病因素通过神经组织进行蔓延,例如狂犬病病毒。,三、疾病过程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是疾病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斗争过程。在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各种损伤性变化的同时,也激发起机体各种抗损伤性反应(如防御、代偿、适应、修复),这就是疾病过程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这对矛盾斗争贯串于疾病的始终,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取决于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如果机体抗损伤能力占优势,疾病就好转,如果致病因素的损伤作用占优势,疾病就加重。,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矛盾可相互转化。例如在急性肠炎时出现腹泻,有利于排出肠内有害物质,属于机体的抗损伤性反应。但剧烈腹泻或长期腹泻,就会引起机体脱水和酸中毒,即由原来的抗损伤性反应转化为损伤性反应。 又如创伤时出现血管破裂,血液流失等损伤性反应,但破裂的血管与组织的粗糙面可刺激和激活血小板等凝血因子,使流出的血液凝固发挥止血作用,使损伤性反应转化为抗损伤性反应。所以,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转化,把握矛盾转化方向,以便采取正确的诊疗措施。,四、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和主导环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因果转化,疾病的发展也不例外。在疾病过程中,由原始病因引起的变化(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成为另一种新的原因,作用于机体引起新的变化(结果),这就是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这种因果转化可贯串于疾病过程的始终,无论疾病朝痊愈发展还是朝恶化发展,都是按着因果转化的方式不断循环。如这种循环朝痊愈方向发展,疾病就逐渐消退,直至康复,称为良性循环。相反,如朝恶化方向发展,疾病就加重,直至死亡,称为恶性循环。,风寒刺激,健康机体,上呼吸道防御屏障机能下降,常在菌繁殖,上呼吸道粘膜发炎,粘膜充血、肿胀、分泌增强、感觉过敏,流鼻涕、鼻喷、咳嗽,炎性产物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