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区死因监测实施方案_第1页
纳溪区死因监测实施方案_第2页
纳溪区死因监测实施方案_第3页
纳溪区死因监测实施方案_第4页
纳溪区死因监测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泸州市纳溪区死因监测实施方案,泸州市纳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勇联系电话:08303360332,一、背景,死因监测数据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信息之一,人群中死亡水平、死亡原因、死亡模式是评估人群健康状况变化、估计人群卫生需求的基础。从公共卫生和临床角度,死亡水平都是一个说明卫生问题严重性的指标,不同原因的死亡率能够展示与疾病的危险因素。根据居民死亡报告信息资料分析产生的健康指标和科学指标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信息。,二、目的,为加强我区死亡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全面了解我区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向上级机构提供有力的分析数据,确定慢性病防控优先领域,为制定卫生工作政策和评价干预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三、目标,全面开展死因监测报告工作,建立健全我区死因登记信息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完整上报死亡病例信息资料,使我区死因监测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四、七个指标,1、以镇为单位死因监测网络报告覆盖率达100。2、医疗机构死亡医学证明书网报数量与本医院开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数量相符,符合率100。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漏报率在5以下。3、死亡医学证明书项目填写完整率95,填写正确率95;ICD-10编码错误的比例不超过5。4、报告单位按时限从填卡至网络报告的及时率95;死亡医学证明书计算机录入符合率98。5、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报务中心)对辖区内发生的在家死亡的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入户率应达95以上。6、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网审核,按时限完成审核及时率、合格率95。7、全区年度死因报告率95,及时率95%,完整率95%、准确率95。,五、监测时间及范围,从2012年起在全区人群范围内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报告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 (2)报告人: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3、死亡个案的填报 (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2)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3)涉法死亡个案,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镇卫生院(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4、报告内容 (1)死亡医学证明书(见附表1)填写项目包括: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户口地址、现住址、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实足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2)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按照其导致死亡的顺序(直接死因、间接死因)分别填写在第部分,其他重要医学情况填写在第部分。 3)其他项目:住院号、医师签名、单位盖章、填报日期。,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2)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见附表3),副卡内容主要包括: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出生信息登记卡号、出生医学证明编号、儿童免疫接种卡号、儿童姓名、父亲姓名、母亲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体重、孕周、出生地点、死亡日期、死亡年龄、死亡诊断、死亡地点、诊断级别和死因诊断依据等。,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3)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孕产妇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见附表2),副卡内容主要包括: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姓名、年龄、死亡时间、孕产次、人工流产(引产)次、末次月经、分娩时间、分娩地点、死亡地点、分娩方式、新法接生、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死因诊断依据等。,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5、填报要求(1)死亡医学证明书共分四联:第一联由出证单位保存,用于网络报告。第二联由出证单位定期寄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如出证单位无网络报告条件,则由所属辖区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第二联进行网络代报后再寄送区疾控中心。第三、四联由死者家属交给户籍管理部门,其中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由户籍管理部门保存。第四联由户籍管理部门加盖印鉴,交死者家属作为殡葬火化凭据,由殡葬管理部门保存。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使用蓝色或黑色签字笔,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单位盖章。(2)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必须填写孕产妇或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6、网络报告(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网址:http/:70,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2)报告程序、时限 1)区级医疗机构 区级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由病案室或院感科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区级医疗机构,在7天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传真、邮寄)将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寄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2)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民营医疗机构 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报告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填写和审核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民营医疗机构填写完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及时将第二联报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所属辖区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报。,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7、信息管理 (1)死亡信息的审核 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发现填写不合格者应注明具体审核意见,并反馈、督促报告单位核实、纠正。具备条件的区级以下医疗机构可承担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工作,如不能则由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报告的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 区妇幼保健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妇幼保健机构应于7天内通过网络对报告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2)死亡信息的订正 对已审核确认的报告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时,应由填报单位及时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后者负责订正。 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应由区妇幼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副卡信息有误时,应及时做出订正。,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3)死亡信息的补报 区疾控中心、妇幼和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与公安、殡葬、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村医(社区医生)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4)死亡信息的查重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确认后删除。,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8、资料保存与管理 (1)报告单位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报告单位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六、监测内容(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辖区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编写年度死因分析报告,报市疾控中心和区卫生行政部门。发现某些疾病死亡水平异常波动时应及时向市疾控中心和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责任报告单位或报告人进行反馈。,六、监测内容(二)信息的分析和利用,1、系统安全 用户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单位规章制度。用户必须按照本规范要求对系统进行操作,尽量做到专人、专机运行使用本系统,严禁使用公共场所(如网吧)的计算机登录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 用户应在运行本系统的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定期杀毒;禁止在运行本系统的计算机上安装、运行含有病毒、恶意代码、木马的程序或运行黑客程序及进行黑客操作。 登录用户需经培训考核合格,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系统管理员严格管理,具备正式系统使用权限的用户才可以使用测试系统。,六、监测内容(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2、账号安全 用户的账号密码应由8位以上的数字与英文字母组成,每月至少更改一次。用户如发现账号信息泄露,须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通知本级系统管理员,医疗机构通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在查明情况前,应暂停该用户的使用权限,并同时对该账号所报数据进行核查。待确认没有造成对报告数据的破坏后,修改密码,恢复该账号的报告权限,同时进行书面记录。用户调离岗位时,应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待原账号信息修改后,方可继续使用。,六、监测内容(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3、用户与权限管理 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用户和权限管理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统一负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有专门的系统管理员负责用户的管理与权限分配。 用户管理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每级系统管理员创建、管理本级的用户账号和下级系统管理员账号,按业务管理规定分配权限。 各级相关单位可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用户申请表用户申请(变更)表(以下简称用户申请表,或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上下载空白申请表,并按要求填写,经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签批加盖单位公章后,送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开设用户账号。也可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办理属地医疗卫生机构的用户账号。,六、监测内容(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 (1) 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工作规范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的工作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考核方案,组织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2) 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死因报告与统计工作人员的技术需求,定期组织培训,每年至少一次。 (3) 负责对辖区内各类医疗单位、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直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核实无误后进行根本死因编码并查重。并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定期分析本区居民病伤死亡的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利用,并及时反馈给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七、组织机构与职责,(4)动态监视本辖区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报告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同时向下级机构反馈相关信息。 (5) 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与保存。 (6) 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等有关部门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 (7) 制定考核方案,对辖区内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每年至少一次,撰写工作通报,及时反映评估结果。配合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死亡漏报调查。,七、组织机构与职责,2、区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负责本辖区内的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病例信息管理。具有临床诊疗功能的机构还应负责死亡病例报告的相关职责。除做好机构内死亡病例报告工作外,还应根据出生监测数据,为死因监测工作提供出生个案资料和出生人口资料。,七、组织机构与职责,3、医疗机构的职责 各级医疗机构应明确职能部门,设立专门岗位,由专人负责院内死亡个案的信息收集、核实、死因调查和网报。(1)认真执行本规范与相关方案,建立健全本单位死因登记信息管理制度。(2)责任报告人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3) 专人负责收集本单位各科室医务人员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对死亡原因按照ICD-10进行编码,审核、登记后通过网络上报。(4) 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等相关资料的保存与管理。(5)参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6)有计划的对院内新进医务人员进行培训。(7)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防止院内漏报。(8)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死因登记信息的质量控制和相关调查。,七、组织机构与职责,4、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收集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审核、登记后进行网上填报,对死因不明或主项填写不全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入户调查。 (2)每月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等有关部门掌握的死亡资料核对,及时补报。 (3)对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按质控要求定期检查指导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死因报告工作,做好质控管理工作。 (4)做好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 (5)参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七、组织机构与职责,5、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收集辖区内死亡个案信息,上报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协助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进行入户调查与核实。,七、组织机构与职责,八、制度保障,(一)例会制度 每月由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报务中心)组织辖区村(社区)卫生人员,召开死亡资料报告、填写和审查的会议。区疾控中心应轮流参加各镇(街道)的会议,了解情况,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各方关系。 各医院应定期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提高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报质量。 区疾控中心应每季定期召集辖区各医院、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报务中心)网报人员,讨论死亡报告的相关事宜。,八、制度保障,(二)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死亡报告管理制度,完善填报流程,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综合考核内容。明确相关科室职责,由专人责全院的死亡证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及编码工作,并进行台账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八、制度保障,(三)死亡信息核查制度 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报务中心)负责死亡报告的医生,对村(社区)卫生人员填报不清的个案,需要查阅原始资料,或入户调查。 区级医疗机构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审核辖区内医院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区疾控机构要对无法编码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复查,住院死亡以医院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源时已死亡、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要进行入户调查。,(四)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定期与户籍管理部门、殡葬管理部门、妇幼管理部门核对数据,及时进行查漏补报。,八、制度保障,(五)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死亡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计算机数据)管理制度。区疾控机构要安排专人对资料进行管理。原始资料须长期保存,录入后的数据应使用有效方式备份保存。,八、制度保障,(六)人员培训制度 区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死因报告专管员、临床医生、基层医生和防保医生、村医有针对性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着重加强各级医院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和村医的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于出生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根本死因的确定。,八、制度保障,(七)工作考核制度 区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辖区内死因监测工作考核,并纳入单位考核内容,完善奖惩机制。 区疾控机构定期(每年1-2次)对辖区内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单位的死亡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完善奖惩机制。,八、制度保障,九、质量控制,(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组织对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员的死因监测工作进行培训(含以会代训)、督导、质控,每季度一次,每年对报告单位现场督导覆盖率应为100,督导、质控和培训情况定期上报市疾控机构。 2、负责对各报告单位网报的死亡信息进行认真审核,对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应及时组织调查核实,进行补充或更正,并及时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3、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核对死亡信息,辖区报告的死亡数、婴儿死亡数一般不应少于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报告数据。如发现数字不符,尤其是报告的死亡数、婴儿死亡数少于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报告数字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做好补报工作。 4、死因监测资料中,死因分类为诊断不明及其他原因的死因个案占全部死亡个案的比例城市不超过5,农村不超过8。如果出该指标,应及时组织补充调查,核实死亡原因,同时应组织对责任报告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5、负责辖区内各报告单位监测工作的日常技术指导,定期赴现场督导,检查报告单位死因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死因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每年对各单位现场督导覆盖率应为100。 6、根据省疾控中心下发的方案,开展居民死亡漏报调查工作。,九、质量控制,(二)、区级医疗机构和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