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二_第1页
消化二_第2页
消化二_第3页
消化二_第4页
消化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 要病变的常见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上腹不适.肝大. 肝功障碍 发病无性别差异,各年龄均可发病,多为散发,偶尔流 行.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地发病率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甲肝.丁肝病毒:直接引起起肝细胞损伤乙肝病毒:细胞免疫反应 乙肝病毒机体病毒基因组DNA在肝细胞核内复制.转录.合成颗粒肝细胞浆释放入血 部分在肝细胞表面留下病毒抗原细胞免疫免疫攻击杀灭血中病毒.细胞免疫免疫攻击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坏死.,细胞免疫与临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免疫功能正常,病毒量.毒急性普通型肝炎免疫功能过强,病毒量.毒重型肝炎免疫功能不足,病毒清除不彻底反复损伤慢性肝炎免疫功能耐受或缺陷,病毒入侵,肝无损伤病毒携带者,(二)基本病理变化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纤维组织增生,1.肝细胞变性坏死 (1)肝细胞变性 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溶解坏死 多见,肝细胞变性: 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点状坏死 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 亚大块或大块坏死,(2)肝细胞坏死,点状坏死 Spotty necrosis, 一个至几个肝细胞坏死 伴有炎细胞浸润,碎片状坏死 Piecemeal necrosis,概念,坏死的肝细胞呈带片状或灶状连结状,常见于小叶周边肝细胞界板,伴炎细胞浸润。,桥接坏死 Bridging necrosis,概念,位于中央V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V及两个汇管区之间的肝细胞带状融合性坏死。,亚大块或大块坏死,2.肝细胞凋亡,肝细胞体积缩小,胞质嗜酸性增强,细胞核固缩(曾称为嗜酸性变)核消失,形成红染的圆形小体即凋亡小体(嗜酸性小体,曾称为嗜酸性坏死).单个或几个细胞,散在,基本病理变化,肝细胞嗜酸性变,嗜酸性小体,3.炎细胞浸润汇管区及小叶内不同程度的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基本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4.增生肝细胞再生间质反应性增生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间叶细胞.纤维母细胞增生小胆管增生,(三)临床病理类型:,1.急性(普通型)性肝炎,常见,分黄疸型(甲.丁型)和无黄疸型(乙.丙型)(1)病理变化 光镜: a.肝细胞变性(广泛):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主要)b.肝细胞坏死:点状,肝细胞凋亡c.炎细胞浸润:汇管区.肝小叶内肉眼:肝脏肿大,充血,表面光滑,肝细胞高度水肿,胞质疏松透明,呈气球样改变,肝细胞点状坏死,(2)临床病理联系,A.肝细胞变性.肿胀肝被膜紧张疼痛B.肝细胞受损胆汁排泌受阻纳差.厌油.呕吐.C.肝细胞坏死 谷丙转氨酶.肝功异常D.胆红素代谢障碍黄疸E.病毒血症可引起畏寒.发热.乏力,(3)结局,多数半年内恢复部分(乙.丙型)一年 乙型 5%-10%.丙型50-60%慢性;极少数重型,2.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病程1年 轻度慢性肝炎:轻大体:肝脏轻度肿大,表面光滑。镜下:肝细胞变性坏死轻(点状坏死、嗜酸性坏死、轻度碎片状坏死)炎细胞浸润、轻度纤维增生;肝小叶结构存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 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并出现桥接坏死; 纤维增生及炎细胞浸润明显; 肝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病变较重,肝功能持续异常.,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度慢性:重 大体:肝大、病程长者表面结节状、质较硬。 镜下: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更重更广泛。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增生纤维组织分割并包绕肝细胞导致小叶结构破坏。 临床症状明显而持续,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肝区疼痛等;肝功能持续异常,可展为肝硬化.,重度慢性肝炎,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起病急,病变发展迅猛、剧烈,病死率高,肉 眼:急性黄色( 红色)肝萎缩: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仅600800g,质地柔软,包膜皱缩;切面呈黄褐色,充血出血.,病理变化,急性重型肝炎,病理变化,镜下:肝细胞迅速而广泛坏死(面积2/3),仅小叶周围残存少量变性肝细胞 肝索解离,肝窦明显扩张,充血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小叶内和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肝网状支架塌陷,肝细胞再生不明显。,急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肝细胞性黄疸:胆红质大量入血(肝细胞溶坏);出血倾向: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肝功衰竭:代谢产物解毒功能下降肝性脑病;肾衰(肝肾综合征):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变性坏死DIC:肝细胞坏死,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系统,结局,预后极差大多数人短期内死于肝性脑病、消化道大出血、肝肾综合症、DIC少数可迁延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移植可延缓死亡,(2)亚急性重型肝炎,多为急重迁延,少数直接为亚急肝病理变化肉眼:肝体积缩小、皱缩、黄绿色 光镜:新旧不等的大片状肝细胞坏死 (面积50%)- 亚大块坏死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网状支架塌陷 胶原化肝细胞再生失去依托 炎细胞浸润:肝小叶内外 小胆管增生,可有胆汁淤积形成胆栓,亚急性重型肝炎:肝小叶结构几乎完全消失,中央静脉(CV)周围肝细胞坏死、消失并见出血。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结 局,如及时治疗有停止进展和治愈的可能。 病程迁延较长(如1年)者,则逐渐过 渡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病情进展者可发生肝功能不全。,第七节 酒精性肝病,慢性酒精中毒脂肪肝 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炎演化模式,(一)发病机制: NADH/NAD比值增高 乙醇乙醛乙酸辅酶 (NAD+)还原型辅酶(NADH) 脂质合成,乙醛和自由基的损害作用 乙醛+微管蛋白加合物脂蛋白 输出肝细胞膜及骨架破坏刺激贮脂细胞产生胶原乙醇的肝损害作用 乙醇肝细胞内微管、线粒体 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1酒精性脂肪肝: 肝细胞脂肪变性+水变性大黄肝2酒精性肝炎: 散在肝细胞脂肪变性+水变性 变性的肝细胞中有酒精透明小体 (Mallory body) 肝细胞点状坏死 窦周及中央静脉周纤维组织增生,(二)病理变化,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 A:点状坏死 B:(Mallory body),3、酒精性肝硬化: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第八节 肝 硬 化,( liver cirrhosis ),目的要求:,掌握肝硬化的概念;熟悉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掌握门脉性肝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肝硬化的结局。,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晚期的不可逆的形态改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患,主要病变为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三者反复交错进行,使肝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及切面均呈结节状,称为肝硬化。,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肝c变性、坏死 肝小叶纤维组织增生 破坏、改建 肝c结节状再生 血液循环,变形 肝 肝硬化 变硬,根据病因、病变分为: (综合分类法) 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 坏死后性肝硬化(其次) 胆汁性肝硬化 淤血性肝硬化 寄生虫性肝硬化,根据病变形态分为: 小结节型 大结节型 大小结节混合型 不全分隔型根据病因分为: 病毒性肝炎性 酒精性 胆汁性,类 型,肝硬化( cirrhosis of liver ),1、病毒性肝炎 在我国,慢性肝炎是肝硬化的最常见病因,其次是亚急性重症肝炎。少数肝炎患者病情迁延,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一、病因,是欧美国家引起肝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生机理: 大量酒精肝脂肪变性、坏死纤维化;乙醇可氧化为乙醛,直接损害肝细胞。 长期酗酒者酒后食欲减退进食少、蛋白质缺乏营养障碍肝硬化。,2、慢性酒精中毒,3、营养缺乏 蛋白质的缺乏 食物中 胆碱的缺乏 肝细胞脂肪变性 维生素的缺乏 肝细胞坏死纤维化肝硬化,4、化学毒物中毒 杀虫剂(砷)、四氯化碳、磷、氯仿肝细胞坏死肝硬化 5、黄曲霉菌 黄曲霉菌毒素门脉性肝硬化,近年来已较重视,二、发病机理 进行性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初期:增生的纤维组织未形成间隔肝纤维化(可复性改变)后期:增生的纤维组织连接形成间隔肝小叶、血液循环破坏、改建肝硬化,三、基本病理变化 (以门脉性肝硬化为例): 大体:(正常肝) 早中期肝体积和重量可正常或略增大。 晚期肝体积明显缩小,以左叶为甚,重量减轻(500600克),质硬,表面呈半球状颗粒或结节状隆起于肝表面。颗粒大小一致,境界分明,分布均匀、遍布全肝。切面可见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灰黄色或黄绿色,直径约0.10.5cm。结节周围有灰白色纤维间隔包绕,包膜增厚。 (附图),镜下(正常肝小叶) 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形成假小叶(这是肝硬化重要的形态学标志)假小叶 定义: 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包绕肝小叶及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而成的肝细胞团。,假小叶 特点:(附图) 肝细胞团为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一致;肝细胞排列紊乱,不呈放射状;再生的肝细胞体积大,核大、染色深,多双核; 中央V和门管区数目、位置异常; 纤维间隔内有炎细胞浸润,小胆管内有淤胆现象(附图),可见新生的小胆管和假胆管。,四、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肝功能代偿 无或较轻临床表现 晚期:肝功能代偿丧失明显临床症状 表现为两大症候群: 1、门脉高压症 2、肝功能不全,发生机制: 1、 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 2、 门静脉与肝A之间形成异常吻合支,(一)门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脾淤血肿大 病变:体积轻、中度增大,包膜紧张,脾淤血,质硬,切面暗红(附图) 临床:脾功能亢进吞噬破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贫血、白细胞减少和出血倾向,(一)门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3)腹水: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附图) 肉眼:多见于晚期(75%),腹腔内大量淡黄,澄清透明的液体(漏出液) 机制: A、门脉压力:液体及血浆蛋白漏出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肝淋巴液生成 D、 继发性醛固酮、ADH增多水钠潴留,(一)门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2)胃肠壁淤血水肿:常引起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临床:腹胀,腹部膨隆(蛙腹),脐疝,胸水(右侧多见),(4)侧支循环形成 食道下胃底静脉曲张易破裂引起大呕血,黑便,休克等。 脐周静脉扩张,形成“海蛇头” 直肠静脉丛,(一)门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1、激素灭活不全:因肝功能降低,灭活雌激素能力减弱,导致血液中雌激素水平增高,可引起: 末梢小动脉及其分支扩张 A、蜘蛛痣:多见于颜面、颈部、前胸等处 B、肝掌:手掌大、小鱼际肌, 指尖处发红 男性:性功能下降,男性乳腺发育, 女性: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二)进行性肝功能不全,2、出血倾向和贫血: 出血: A、肝合成凝血物质减少 B、脾功能亢进 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吸收障碍,脾亢,胃肠失血等可致贫血,(二)进行性肝功能不全,3、血浆蛋白降低:正常时:白蛋白由肝细胞制造,球蛋白由肝内 RES制造。肝硬变时:肝细胞损害白蛋白合成 R E S增生球蛋白合成 白/球比例倒置1.0,(二)进行性肝功能不全,4、黄疸 5、血清酶活性改变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轻度或中度增强。 6、肝性脑病(肝昏迷),(二)进行性肝功能不全,五、结局 早期:消除致病因子,给予治疗,能使病变相对稳定或静止,甚至使肝恢复正常结构。 晚期: 由于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肝性脑病以及继发严重感染,危及生命。 癌变,坏死后性肝硬化是在致病因子作用下,肝细胞广泛、大片坏死的基础上,肝细胞再生,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一、病因: 1、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2、毒物中毒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与门脉性肝硬化的区别,坏死后性肝硬化,门脉性、坏死后性肝硬化的区别,小 结,肝硬化的概念;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门脉性肝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门脉性肝硬化的临床病理联系;肝硬化的结局。,练习题 1、我国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是 A、慢性酒精中毒 B、营养缺乏 C、毒物中毒 D、病毒性肝炎 E、药物中毒,练习题 2、假小叶的显微镜下的特点不包括: A、再生的肝细胞结节 B、增生的纤维组织分隔包绕 C、小胆管增生 D、肝细胞内透明小体 E、慢性炎细胞浸润,思考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