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秦帝国》成于法之严,败于法之过_第1页
读书笔记:《大秦帝国》成于法之严,败于法之过_第2页
读书笔记:《大秦帝国》成于法之严,败于法之过_第3页
读书笔记:《大秦帝国》成于法之严,败于法之过_第4页
读书笔记:《大秦帝国》成于法之严,败于法之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读书笔记:大秦帝国成于法之严,败于法之过这部浩瀚的史书以公元前 382 年的秦魏少梁之战开篇,献公中箭染伤,后不治身亡,秦军俘获魏国大将公孙座。秦孝公继位,放公孙座回魏,秦魏息战,给了秦国喘息的机会。 当时的七雄,魏国最强,以盟主自居召集其余五国举行分秦大会。秦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孝公胆识过人,加上老秦人不服输的血性,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口号响彻秦空。穷则思变,变则通。卫殃在逃脱追杀后,来到秦国,拉开了变法的大幕。历史,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孙皓晖的这部大秦帝国 ,读来酣畅淋漓,每每夜已深沉,仍手不释卷,十天的研习,收获诸多感慨,也有很多疑惑,掩卷冥思,忽觉读书甚少,不敢妄言功过,于是又跑到书店去,希翼找到共鸣或者证实我的揣测。疑惑一战国百家言论,思想自由,然战乱非常时期,纵横家、策士、法家多为官方所用,成就王、霸之业,孟子奔走各国,是否真如书中所说,以与君王达成某种不言的默契,你宣你的道,大家听之一番,远接高迎,但,就是不采纳。那么,我们今日今时,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该放在何位?我的感觉,其实是仍如战国一般,供奉于庙堂,并不真2 / 6心想用,孔子的地位,只能如此。法治国家,法治建设作为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仁政并不是尊崇孔孟之学的主旨,而是礼、义、孝之为统治者所用,顺民所必备的条款。 疑惑就是:是这样吗?法治与儒家的关系该如何正确对待?疑惑二因了秦民风彪悍,不用酷法难以降服,秦法全面详实,诸事皆有法可依,不到而立之年的卫殃有此才学,奠定了大秦后世的百年基业, 商君书被封为秦国法典,带着神秘的色彩,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君王皆需研习,瀛政更是倒背如流。他身后,让瀛泗有了处置老世族的口实,一扫阻碍,有张仪、司马错的辅佐,破六国合纵,用几场酣畅的胜利壮大了秦国声威。 疑惑就是:卫鞅变法之严苛,是否真的是非常时期的唯一救国之途?他最后的死是受到老世族的陷害还是如书中所说一人之死成就整个国家? 疑惑三秦昭王在位长达半个世纪,前期是宣太后摄政,对赵战败,宣太后自杀殉国,瀛稷得以亲政,是否因为宣太后,才让昭襄王紧抓权柄不放,以至瀛柱熬成了老太子,最终在位 3 天身死。但是,谁也无法磨灭昭襄王的巨大贡献,白起、魏冄、范雎、蔡泽一众贤臣大将夯实了秦国基业。疑惑四3 / 6吕不韦的新政帮了秦国,他的柔韧软化了不少的锋芒,嫪毐和郑国的出现,是否真的说明吕不韦有觊觎之心?吕氏春秋我之前看过一半,杂百家之说,多有可取之处,然此书一出,引发举国上下的辩论甚至让皇帝一度惶恐。被秦国奉为神明的商君书受到挑战,自然是强力镇压。这场风波,让我第一次感到百家争鸣的收紧。说到底,论政可以,不可触动根本,所谓的言政风气自由,也并非果真如此。 疑惑就是:是否秦国失去了一次宽政良机? 疑惑五秦国成于法,败于法。成于法之严,整肃风气,厉行变法,国之清明,焕然一新;败于法之过,执着沉醉,滥用暴力,毫无回转,固本无常。千古一帝,瀛政雄才伟略,敬贤不疑,勤政自不必说,但,他并不亲民。修筑郑国渠就可见一斑,大旱两年,秦国内忧外患,确属非常时期,他坐镇工地,不惜累死老秦人也要舍命赶工期,铁腕力度挽救秦于危难。虽知郑国是韩国间人,仍以礼待之。郑国渠通水的时刻,他兴奋狂奔四百里赶水头,这个年轻的国王让人感动,我是流着泪看完这一章节的,民之命到底是该怎么摆放,杀法攻略,真的是本性吗? 疑惑就是:修郑国渠显出了瀛政不会有亲民之举,我这么说对吗? 疑惑六战国时期,创造了很多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战役,4 / 6动辄几十万的军力调遣,死伤十万计,成与败,最终到底是为了证明什么?长平之战看的我心惊肉跳,坑杀四十万赵军,即使如此,赵国在后来仍赢了秦国两场,足见赵之英勇。和第五个一样,民命到底该怎么摆放?累累白骨,从未留名,民力最终凑成了数字,为了彰显规模,壮大声势。 疑惑就是:我从不相信人权至上,这对吗?儒家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只是愚民政策,对吗?张仪有两次痛斥孟子,看的我热血沸腾,连呼痛快。虽然后世皆将儒家思想独尊,但是我并不相信这是真的,我觉得其实是截取各家有利之处而用之,尊儒家只是为了树立形象而已。儒家是用来装点门面用的。看过台湾学者傅佩荣研究孟子的书,听过于丹的百家讲坛,读过论语,但是,基本上只能记住小学课本上学的“有朋自远方来” 。 对瀛政充满了同情,他胸襟坦荡,行事果断,阳谋不阴。都说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他的功业不同于其他开创新朝代的皇帝,他面对的是从未有过的局面,天下初定,如再奉行商周之治,天下只会反复循环而已,诸侯相争,又陷入混乱。推行郡县制,两千多年过去了,中国还是在沿用这一统治架构。书同文、车同轨,这对华夏文明绝对是首屈一指的革制。怕六国复辟势力反攻倒算,闻风即雨,因陨石刻字而杀5 / 6了方圆 15 里的百姓,因儒生攻击郡县制,最终焚书坑儒,这一举动不仅让扶苏再无机会回咸阳,让瀛政失去了回旋的余地,也从思想文明上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最大的遗憾,是弥留之际,派走了蒙毅,书写至此,行将结束,却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惋惜。瀛政,你的坦荡成就了一世霸主,你的坦荡也让一个决定毁了累世基业。你只冲杀向前,却不曾权谋机变。将行宽政,在历史的边缘,只可惜,扶苏未成就大统,车轮变换了方向。 为何瀛政不像秦国的武器一般,铁制加合金,不易折断。如果他的性格中也加了柔韧是否能实现累世的愿望呢?也可能仍无法统一天下吧。历史,总是赋予英雄以鲜明的性格特色,好有魅力。 用法过度,最终秦至二世则亡。我有好多判断,也有好多疑惑,于是去书店找答案,看到郑重的中国古文明探源 ,他从文化导向上的错误,分析了秦亡的原因,我好像找到了共鸣。以前看书总是游移不定,瞻前顾后,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不敢坚定。说来, 大秦帝国对秦多褒扬 12 下一页之举,言苛政多一笔带过,或许著书立说本就应如此吧。一家之言为何不可?年初的计划就是今年多加研读史学,可是几部看下来,心中已是无限悲苦。打字的过程,都几欲泪目。是为古人悲苦,也为自己悲苦。6 / 6杨绛曾说:“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我好怕我就是这样。回顾过往,不谙世事、随心所欲,以至于浪费了很多读书时光,自以为聪明,从不安分读书,在应该增长学识的年纪放纵心性。 如果有一件可安慰,那可能是父母教育的根基还在,不曾逾越,如果还有一个坚持的,也许就是买书读书。现在终于安稳了心思,变得沉稳成熟起来,一本本的书读下来,人慢慢变得开阔,变得周到,变得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