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级: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中文)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 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论文题目(外文) in of 究生姓名 陈文杰 学位类别 公共管理硕士 专 业 学 位 领 域 学位级别 硕 士 校内 导师姓名、职称 沙勇忠 教授 校外 导师 单位 、 姓名 论文工作起止年月 2012 年 5 月至 2013 年 3 月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013 年 4 月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2013 年 5 月 学 位 授 予 日 期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纸质版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本学位论文研究内容: 可以公开 不易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 ”)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I 中文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仍然处于转型时期,在社 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交融糅合在一起,由于分配不均、企业员工下岗、政府征地拆迁等为诱因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呈多发趋势 ,给当地甚至某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关部门一般都要派出警察参与事件的处理,而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警民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 , 和谐的警民关系有利于事件的顺利妥善处置。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在开展警务工作中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通过警察和民众的合力共同及时妥善解决问题 ,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是新时期我 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以警民关系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在此背景下的警民关系的构建途径为研究出发点,运用结合警察队伍的自身建设及日常警务模式改革,从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全过程分析构建新型警民关系的重要性,并以服务型政府、警察公共关系、群体性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等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例的分析,分析新型警民关系的特征及构建途径,探索一条提升警察 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的新途径。 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阐述警民关系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情况和 研究思路等 ; 第二部分警民关系概述,包括阐述警民关系的内涵,并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理论和应急管理理论为构建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打下理论基础 ;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警民关系现状,包括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和影响、警民关系的发展历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等 ; 第四部分通过对“乌坎”事件和大墩村事件的应急管理案例分析,探讨警民关系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 第五部分主要以服务型政府的视觉角度,以有效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为目的,从转变执 法观念、调整警务模式、增进警民感情等方面探讨新型警民关系的构建途径及对策。 本文一方面通过对重塑警民关系重要性的阐述 ,分析当前警民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重塑警民关系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 ,基于服务型政府、警察公共关系和应急管理理论,探索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新型警民关系的特征及构建途径,对以重塑警民关系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警民关系; 群体性 事件 ; 应急管理 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is in a to of to of a or in to in to In of is to a of to a to of of to by a of in of of of we to a In of in in of of of of of of of of of of a to a to to of is of of of of of of a to a to in of of of 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of un of to in of of in to in to of on of of of of of of of on on a to of in of to of to he 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录 一、绪论 . 1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 4 (一) 警民关系基本概念 . 4 (二) 警民关系的理论基础 . 9 (三) 应急管理理论 . 14 三、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警民关系现状分析 . 18 (一)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影响 . 18 (二) 警民关系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 23 (三)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警民关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四)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警民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27 四、案例研究 . 30 (一) 广东“乌坎”群体性 突发 事件警民关系案例分析 . 30 (二) 广东增城大敦村群体性 突发 事件警民关系案例分析 . 30 (三) “乌坎”和“大敦村 ” 群体性 突发 事件对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思考. 32 五、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对策 . 34 (一) 在执法行为中始终贯穿执法为民理念 . 34 (二) 坚持执法公正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 35 (三) 构建良好的应急管理信息发布机制 . 35 (四) 将警民关系构建纳入警察绩效评价体系 . 36 (五) 建立爱民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 36 参考文献 . 38 致谢 . 39 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1 一、绪 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公共危机管理,就是政府或其 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生死存亡。为此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纷纷加强对公共危机的研究,逐步完善各类公共危机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在我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颁发以后,各级政府纷纷开展相关的研究,加强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加快调整,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渐显露,各类不安定因素日趋增多,且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持续增多,连锁反应增强,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近年如广东汕尾“乌坎”、增城大墩村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冲击,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全过程中,警察往往直接参与应急处理,大都扮演运用法律和硬警力平息群体性突发事件, 以暴制暴的角色。其工作重点一般放在事件爆发后的处置,对其他环节涉及较少。这种角色定位很容易将警察置于群众的对立面 ,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应急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 2、研究意义 本文从加强警民关系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入手 ,可以为警察队伍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 。 在当前警民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将警民关系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联系起来研究,可以使警察部门有针对性的改善自身形象建设,重 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可以为我们提供 一种分析警察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 的定位和作用 的新视野,努力将强化社会 治安管理与拓宽公共服务 手段 联系起来;可以为警察部门提供一条注重借势借力的新途经,构建党委领导、 政府主导、部门分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危机处置新格局。努力 实现无需动用强制力即可减缓甚至平息危机的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2 克服传统上依赖物质性硬实力界定警察能力的片面性,通过在群众中树立公信力,从群众中获取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苗头,扮演政府和群众沟通桥梁的角色等方面提高群体性 突发 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为警察提升综合实力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本文以警民关系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 理中的作用以及在此背景下的警民关系的构建途径为研究出发点,运用结合警察队伍的自身建设及日常警务模式改革,从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全过程分析构建新型警民关系的重要性,并以服务型政府、警察公共关系、群体性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等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例的分析,分析新型警民关系的特征及构建途径,探索一条提升警察综合警力的新途径,提高警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阐述警民关系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情况和研究思路等。 第二部分警民关系概述,包括阐述警 民关系的内涵,并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理论和应急管理理论为构建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打下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警民关系现状,包括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和影响、警民关系的发展历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等。 第四部分通过对“乌坎”事件和大墩村事件的应急管理案例分析,探讨警民关系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五部分主要以服务型政府的视觉角度,以有效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为目的,从转变执法观念、调整警务模式、增进警民感情等方 面探讨新型警民关系的构建途径及对策。 本文一方面通过对重塑警民关系重要性的阐述 ,分析当前警民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重塑警民关系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 ,基于服务型政府、警察公共关系和应急管理理论,探索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新型警民关系的特征及构建途径,对以重塑警民关系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初步探索。 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3 2、 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的数十篇(册)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研究,借鉴了前人研究的部分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主张。除了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外,本人还特别着重研究了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写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以及求是上的一些理论文章,因为这些文章能够代表当前中央对政法工作的思路。 ( 2)调查和访谈法 通过面谈、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就本论文的相关研究问题向民警、民众进行调查,搜集他们的意见建议。 ( 3) 案例分析法 对 广东“乌坎”群体性事件、广东增城大敦村群体性事件这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经验教训。 ( 4)调查研究法 借助自身工作上的便利,在辖区内对警民关系的构建问题进 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基层派出所领导、乡镇、村干部和民众的意见。 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4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一)警民关系基本概念 我们在对警民关系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之前 , 首先要考察警察和民众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在人们对警察的认识活动过程中,人们并不是对警察这个人的姓名和具体的人的认识,而是对警察机构、警察的身份角色和形象的认识。在警民关系中的民众,除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民众之外,在当今网络时代同时也包括了网路网民、虚拟的民众。警民关系也就是“民众”和“警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社会民众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根本力量,而警察在 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特殊职能,社会治理、社会稳定也离不开警察切实履行 职能。 为此,警民关系显得特别重要,事关社会是否能够和谐稳定、事关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所以,一个国家的警民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作用。 在以往人们对于警民关系概念的界定中,大多数的将警民关系界定为警察和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的以前比较早些时候的研究中认为警民关系是通过发挥警察的 职能 作用而对社会产生的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的特殊性质的一种社会关系。 因为警民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具有特殊的形式以及特定的内容,所以警民关系由国 家的法律法规进行了相应的比较详细的规范,成 为一种 特性 十分 鲜明的公共关系。随着 社会 的迅猛发 展,人民群众对于警民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丰富起来,并且呈现出 了一些新的观点、特点,使警民关系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而在新时期的我国在警民关系的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过程中,要从法理学的基础上来进行了解,并且与此同时还要更多地、科学地吸收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 1、警民关系的定义 警民关系是在特定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之下警察和民众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综合,是警察机构和警察在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 职责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和民众所产生的管理关系、服务关系、公共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评价关系等。 2、警民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警民关系的主体也就是警察和民众,警察和民众同样还构成了警民关系的客体。因为在民众看来,警民关系的主体是民众,客体就是警察,而在警察看来,警民关系的主体是警察,客体就是民众。所以形成了警民关系中警察、民众既是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5 主体,同时也是客体的状况。 ( 1)警察。 所谓警察,也就是按照统治 阶级的意志并且以国家的暴力强制手段作为依靠,通过某些秘密的手段以及公开的手段实施警务职能维护社会秩序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具有武装 力量性质的国家的治安行政力量,警察机构是实现统治阶级 专政 的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将警察定义为:国家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的武装力量,也指这种武装力量的成员。 警察作为警民关系的主客体,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1 警察人员。民众认识警察是从认识警察人员开始的,所以,警察人员是民众更是警察的起点和基础。 在我国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观念中,警察首先就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但警察作为具体的人和其他的社会成员具有比较大的区别, 因为国家法律法规赋予了警察比较特殊的职责权利,这是从警察的职 权方面来进行辨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辨别警察是按照其身上的制服来进行辨别的,又因 为目前我国某些协警人员甚至保安人员和其他穿 制服的人员,他们身上制服和警服比较相似,一般的民众往往 无法区分也不注重去区分这些 制服 之间的差别,所以许多民众认为所有穿 相应制服的人员都是警察。为此,协警、保安等人员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警察,但是他们在社会上的行为毕竟影响民众对警察的看法,影响警察形象。 2 警察机构。警察机构是人民群众认识警察的核心之所在,警察机构从下到上往往有派出所、公安分局、公安局、公安 厅、公安部以及其他的森林公安、铁路公安、武警支队、武警边防支队等等,人们在认识警察的时候都知道警察的背后就是这些警察机构,人民群众明白警察就是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其履行职责是按照警察机构的指派而进行的。在人民群众看来,警察机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人民群众是通过一个个警察的形象、行为来了解和判断警察机构的,实际上,人们在和警察打交道的过程也就是和警察机构打交道的过程 ,甚至在人民群众看来有时候警察也就是政府的代表,警察形象、警察行为不仅影响了警察机构的形象,而且还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不仅影响的是警民关系,还 影响政府和民众的关系。 3 警察的身份和角色。每一类人、每一种职业 在社会上都具有特定的角色和身份。警察在社会上也同样具有警察的身份和角色,警察身份和角色是警察这种职业的人员在整个社会上所具有的地位、功能、作用,具体也就是表现在人们对警察的任务、作用的理解之上。值得一提的是,警察因为具有十分特殊的身份,所以和其他的职业不同,如果警察在下班之后仍然穿着警服,就认为警察仍然在履行警察的职责,不被认为是处于下班状态,对此,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予以了明确。所以,一个警察在民众中的形象是 相对固 定 的,不管是其处于上班 状态 还是下班状态, 当 一个人从事了警察这个职业,就被认为是警察,警察这个职业已经完全超越了工作时间 的限制,在警察的个人生活中也 如 影而随。人民群众对警民关系的认识,也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6 就是从警察的形象来进行判断的 ,无论是警察在工作中的表现还是在私人生活中的表现,都影响 着 人民群众对警察的 印象 。民众对此都明白,不仅警察在工作中的表现能够代表警察的素质,而且警察在私人生活中的各种表现更能够代表警察的素养、品质 。 所以,甚至可以认为,警察在私人生活中的表现更能够引起民众的关注,如果警察在私人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 出为人民服务的表率,人民群众对警察就会产生良好的 印象 ,反之,如果警察在私人生活中的不良表现必然使人民群众对警察产生负面的评价,从而影响警民关系。 4 警察形象。所谓的警察形象,也就是警察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给人民群众形成的整体 形象 ,除了警察的具体行为之外,影视作品、宣传报道、文艺作品中的警察形象也都会影响现实当中的警察形象。比如,上世纪末香港影视作品在我国大陆比较流行,香港影视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警察、法官等角色,给民众形成了警察就是破案、伸张正义的形象,形成了法官就是居中裁判、辨明 十分的形象。这些形象虽然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但在现实中必然会对人们对相应的职业产生特定的看法,影响民众的评价。 ( 2)群众。目前,人们对于警民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警察机构、警察人员方面的研究,而对于人民群众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实际上,人民群众是推进历史进步的主体,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居于主体地位,所以,在警民关系中对民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更为重要 和 必要的。 在警民关系中的“民”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所谓广义的“民”是泛指社会上的一切民众。而狭义的“民”是特指和警察发生关系的当事人,包括犯罪嫌疑 人 、被告人和其 服务的对象等,均 属于 狭义的 “民”。 由于警察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社会性、背景性、服务对象和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 警察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和每个 人 都可能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取广义的“民”作为警民关系的研究对象,这也比较符合当前我们平常意义上所所的警民关系中的“民”。具体应从如下方面来进行理解警民关系中的“民”这个特定的对象。 1 社会组织。作为警民关系中研究对象的“民”,社会组织主要是各类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 2 个人。所谓个人,也就是 我们平常所说的“老百姓”,作为普通的个人的民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进步,我国 “ 民 ” 的概念从以往比较强调的“人民”的概念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变化,范围更加广泛,含有了更多的公民的含义。 3 网民。所谓网民,是基于网络的发达而发展和兴旺起来网络上的虚拟的主体,当代社会是网络的社会,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主导地位 。 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警民关系不再局限于真实的社会空间,网络上的虚拟空间也是警民关系的空间范围,甚至在较大程度上还具有十分突出的影响力,所以,目前的 网络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公共领域,成为一个虚拟的社会,但这个虚拟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7 的社会是以真实的社会为基础的,大多数人除了在社会现实中具有特定身份外,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上也具有自己的身份 。 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不便于表达的意见建议和一些对社会的看法、对警察的看法, 对某些在真实的社会现实中不便于讲 出口的事实 ,在网络中可以尽情地表达 。 所以,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领域 。在警民关系中,在具体的真实的社会现实中还可能受到地域的限制,但是网络却突破了这个现实,所以网络上的事件在某些时候还非常具有影响力,所以引起了目前 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个重点领域。 4 社会。所谓的警民关系中的社会,也就是 由每一个公民组成构成的,但是这个社会并不是单个的公民的简单叠加,这个社会是超越了个人的范围和因素,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社会自己的主体性和整体的社会心理。警察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也属于警民关系的范畴,警察的所有行为以及社会的心理、环境、心态、舆论、文化、风俗等都是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社会因素具有复杂性,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因素的简单组合。 3、警民关系的具体内容 ( 1)政治和社会的关系。 警察开展活动受到警察的政治观念、哲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受到警察对警民关系价值观念的影响,警务 活动的背后实际上是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体现的内容从本质上 看是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一个国家警察权的实施同样属于国家专政的具体举措,警察权的实施能够控制社会资源,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警察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的代理者。在我国现有体制中,警察机构属于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因为 警察机构是按照人大、政府和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职能开展行政工作的,为此,警民关系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政治关系。与此同时,警 民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警民关系是无法脱离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的,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不仅如此,警察还是维护社会秩序、进行社会管理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如果警察开展社会管理的服务效能较好,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和警察一样,民众同样是组成社会结构的因素,警察和民众在社会结构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相互产生一定的关系。 ( 2)社会管理关系。警察机构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政府的领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管理社会的职能,这些职能构成了警民社会管理关系,主要是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 会和谐稳定等方面。 1 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我国警察机构是我国实施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其具有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重要职责使命,具体体现在负责对刑事案件的侦查和治安案件的处理等方面。 目前我国正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8 会转型各种矛盾层出不穷,这些矛盾以各种各样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导致了目前我国的治安形势比较严峻 。 只有警察机构认真履行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责使命,才能使民众提高社会安全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警民关系的和谐。 2 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状态。警察机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政府的安排部署行使行政管理相关职能,维护治安秩序、交通秩序、安全秩序,对于游行示威活动和集会、网络等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警察拥有重要的执法权,警察在行使执法权过程中 必然和民众、和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所以警察行使执法权也就和民众建立了关系,影响警民关系。在当前我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我国各级党委、政府把 流动人口管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这些领域,我国一般由警察机关履行管理服 务职能,而这些领域的管理目前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尚未完全建立固定的、有效的管理秩序,所以对于良好警民关系建立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3 其他政府行为关系。 综上,警察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政府的部署安排执行职能,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这些都属于警务活动,属于警察的职责。但是,在现实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警察 不 仅 要承担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同时还要承担其他大量的工作,这些非警务的活动不是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但是人民群众同样对警察的这些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影响警民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其中就包括了许多政府和民众的矛盾、政府部门和民众的矛盾,这些矛盾通过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政府往往动用警力加以处置,使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受到了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 ( 3)公共关系和服务关系。 1 公共关系。所谓公共关系也就是警察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时候以自身的努力和具体的工作来获得社会民众认可、支持、信任,从而有利于对执法环境的改善,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帮助,顺利实现警察机构的组织目标任务。 民众对于警察机构的整体 评价也就构成了警察的形象。警民公共关系由警情发布、 警务公开、引导舆情、动员民众参与警察工作和为警察 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等等构成,警察和民众的沟通构成了警民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服务关系。 所谓服务关系,也就是警察为民众提供服务。警察属于公务员,是公务员中的执法人员,公务员享受国家提供的俸禄,而这些俸禄来自 纳税人的税收,警察以纳税人的税收作为自己的俸禄,就是人民的公仆,就得为民众提供服务,警察和民众两者之间还具有服务关系,其中警察是服务者,民众是服务对象。 警察进行刑事侦查活动和治 安管理活动,为民众提供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这其实也属于为民众提 供服务的一种方式。但是,刑事侦查和治安案件的处理仅仅只占警察精力 的五成左右,警察的其他 五 成精力主要还是用在其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9 他为民众直接提供服务方面,比如为居民办理身份等证照、迁移户口、提供紧急救助等。 ( 4)评价关系和人际关系。 1 评价关系。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民众的法律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民众不再像以往一样被动地服从警察的管理,而是在警察执法过程中侵犯公民权益的时候能够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及时救 济,这就是我国这些年来 为何 涉及 公安的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审判案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的原因 。 民众已经能够通过警察行为对警察执行公务是否合法进行评价、对警察开展警务活动的效能进行评价,人大监督、政府监督、民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进一步得到切实加强,警察执法被完全置于民众的广泛监督之下,警民关系中的评价关系越发得到凸显。 2 人际关系。所谓警民人际关系,也就是警察和人民群众在“人际”上的关系,体现在警察是否深入民众、是否牢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警察是否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了血 肉 联系、鱼 水关系 。因而,警民人际关系是警察和民众关系的基础前提条件,是保证警察职权得到顺利履行、警务活动得到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警民关系的理论基础 1、 服务型 政府理论 政府在以往的社会形态下是统治者对 民众实施统治的机构,在以往的社会形态下,政府由统治者组成,而民众 是 被统 治的对象,两者之间是对立的关系、矛盾的关系、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但是,现在人类社会已经不断地得到了发展进步,民众对于政府也不再是一味地服从和愿意被动地受到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不再完全按照政府的意愿行事,对于政府的所作所为能够按照自己的标准、社会的标准 来进行评价,自身权益受到政府的非法侵害时,民众还可能 通过 各种各样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此问题, 中央以及 各级 政府都高度重视,正确摆正政府和民众的关系,民众也有了较高的思想意识和觉悟,党中央 早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 提出了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 具体 目标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被作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并得到了中央的承认。 ( 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其建立在完全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和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有较大差别,政府的职能得到 了较大程度的转变,是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服务型政府是在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和权利本位的先进理念的指导之下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框架位论文 作者:陈 文杰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警民关系构建研究 10 之内通过法定的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程序,以公民的整体意志作为依据组建起来的政府,所以服务型政府是公民整体意志的体现,而不仅仅是“政府的官方的”单纯意志的体现 。 服务型政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宗 旨, 并且政府开展的工作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传统的管制型政府的特点是政府本位、权力本位、官本位,核心体现的是国家权力,而服务型政府是从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力的转 移,服务型政府是社会本位、权利本位、民本位。 ( 2)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服务型政府和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有巨大差别,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服务型政府的 特征主要体现在: 1 以民 为 本。传统政府以政府为本,而服务型政府以民为本,本位的不同是服务型政府和传统型政府的根本区别。所以服务型政府也就是民本政府,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来开展各项工作的,服务的对象是民众,而政府是服务提供者,并且政府提供的服务是为了民众。所以,传统型政府也提供服务,但是和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政府提供的服务是为了谁的问题 从本质上看就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就是以民为本,政府提供的服务是为了民众的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主权原则在公共管理中的核心体现,在我国具体讲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体现。国家权力属于重要的公共权力,而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在我国社会制度下,国家权力的主体不可能是政府,不能以政府为本,民众不是用来服务于政府的,相反地,政府是用来服务人民的。 2 权力有限。 传统政府的权力无限扩大,是强权政府、强势政府。而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 为 经济社会公共事 务提供公共服务,权力受到削弱,政府不再对经济社会的一切事项享有绝对的决策权,相应地扩大服务职能,而将某些决策权分散给社会其他机构和人民群众,权力有限成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特征。 目前,市场经济地位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完全的确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的社会自治能力相比较而言得到较大提高,政府无须在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建设中大包大揽,如果政府过于强势地干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必然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反而适得其反。为此,作为服务型政府必须正确地处理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公众、政府和市场、政府和公共事业建设的关系, 将 权力无限的政府转化为权力有限政府,要把政府的权力严格地限制在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