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当代人_第1页
传统文化与当代人_第2页
传统文化与当代人_第3页
传统文化与当代人_第4页
传统文化与当代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生 一、儒家的人生追求:修齐治平 二、道家的人生追求:逍遥适意 三、道教的人生追求:铸造天梯 四、佛教的人生追求:磨砖成镜 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文化 . 在秦汉以前,儒墨道法四家,笼罩着思想文化的世界;唐宋以后,则是儒、道、佛三家笼罩思想文化的世界。 儒道佛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儒教伦理、道家风度、世俗宗教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最为突出表征。 为什么三教能够笼罩思想文化世界? 儒家谈的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以及 “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 都是指向社会和人生。 道家谈 “ 性命双修 ” ,就是去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达到一种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它还指向人生。 佛家讲 “ 法身慧命 ” ,讲挖掘、呈现 “ 佛性 ” ,就是把人性最光辉的部分呈现出来。佛教上讲明心见性,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个 “ 心 ” ,这就是人的根性的存在。 中国文化向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即灵与肉)的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 这三个方面交互渗透、对立互补、同体共荣,凝聚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儒释道三家的功用: 南怀谨先生曾经作过非常形象的比喻:儒道佛三家,分别开不同的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解决人的精神饥饿问题;道家开的是药店,治疗心灵疾病;而佛家开的是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 总而言之,儒、道、佛三家都是我们人生所必需的。 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叫得意(顺境)信儒,失意(逆境)崇道。什么意思呢?人们得意的时候,一般要去体味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的儒家精神,并去践履由北宋的张载(字横渠)所概括的儒家精神,这就是著名的“ 横渠四句 ” ,即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 一旦仕途受阻,就到道家那里去寻求心理平衡。 南怀瑾 在传统思想文化中有诸多重要命题,比如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自强不息、 见义勇为、忠恕之道、行己有耻,知荣辱、有所不为,谨言慎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等。 这些命题对我们的人生观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正如北宋一位皇帝所言: 儒家是治国(事)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 一、 儒家的人生追求:修齐治平 ( 一) 儒家的特征“入世”、“有为”、“现实” 所谓 “入世 ”,就是说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它讲究如何进入现实社会,如何将个体与社会融为一体。 儒家创始人孔子有两句名言: 一是 “未知生,焉知死?”, 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有为”: 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时人评价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 其实,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这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当你判断并确定一个将为此奋斗一生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懈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那么,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 “ 天人合一 ” 的思维模式。 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 “ 天行健 ” ,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所谓天道 “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 ” ,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 中国哲学强调 “ 天地之大德曰生 ” ,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我们经常谈到, 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 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叫厚德载物,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重现实 : 就是关注最眼前的,你身边的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儒家的重现实对生命的关注,与道家的“得道成仙”,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关注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他人的、群体的、社会的,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 所以说,它是一种“入世”、“有为”和“现实”。 儒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关于做人的思想 (二)儒家的人生追求:修齐治平 儒家的最高理想 礼记 大学 所列的修、齐、治、平进修阶梯: 原文: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 格物 ” 、 “ 致知 ” 、 “ 诚意 ” 、 “ 正心 ” 、 “ 修身 ” 、 “ 齐家 ” 、 “ 治国 ” 、 “ 平天下 ” 。 论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前四道工序是必不可少的,为隐性基因,藏于冰山之下与面壁经年之时;后四道工序是水到渠成的,为显性基因,现于冰山之上与衣锦还乡之日。 一言以蔽之,做事,一定要先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梁启超 “三不朽 ” 精神立德、立功、立言 为达到修齐治平四境界,读书人最为注重的是 “ 三不朽 ”精神。 “三不朽”的典故出自 左传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瑞云楼的外柱有联: 立功立德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王阳明“真三不朽”大厅 曾国藩的自我完善之路 在短短 61年生命中实现了全部三类不朽。 左宗棠: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第一个要点 正心诚意 “ 方今天下大乱,人怀苟且之心。出范围之外,无过而问焉者。吾辈当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 ”决心一辈子同自己心中的贼做斗争,即使心中的贼像鸡冠一样竖起来,也决不安抚。 “ 功可强立,名可强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第二个要点 好习惯 在生活学习上,曾国藩给自己定了一系列的规矩,而且一执行就是一辈子。比如,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比如,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比如,读史:“丙申年讲念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而且,还强制家人共同营造气氛:”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日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 第三个要点 好心境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曾国藩倚靠心理暗示自我约束,反复念叨: “ 花未全开月未圆 ” ,“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 , “ 恬静书味 ” , “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 ” 。 “ 洗涤名利争胜之心。 ” 灭了太平天国,曾国藩马上自销湘军,自树对手淮军。两年后,五十五岁,上疏请求解除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提前退休。 立德 曾文正公嘉言钞 :治身,治学,治家,治世,治政,治军。 曾氏家訓 :修身、齐家、治国三门、三十二目。 立功 曾国藩的简历如下:二十八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检讨,之后在京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先后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工、刑、吏等部侍郎。 四十三岁,组建湘军。十一年之后,五十四岁,湘军攻陷天京。五十五岁,创建江南制造总局。六十岁处理天津教案。六十一岁,提出在美国设立 “ 中国留学生事务所 ” ,病死于两江督署。 曾国藩为师为将为相的经历验证了两个事情,第一,通才是存在的,人事练达,世事洞明,依靠常识百事可做。第二,做事是硬道理。如果想立事功,不要总在高层内部,到前线去! 立言 曾国藩初到京城,他最初的理想是以文章闻名于朝野,一扫文坛的颓风,做个愤怒的文学青年: “ 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将不肯为矣。 ” 他的目标很高: “ 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 ” 于是,廿四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长期纪律严格的阅读造成曾国藩对文字的见识强于他的写作能力,他编的文字比他自己写的文字强,他的评论比他的创作强,他的应用文(书信、日记和奏议)比他的其他文字强。曾国藩堪称应用文的大师,有话才说,意尽则止,辞足则止,决不多添一笔。 但凭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就足于奠定他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这两本书包含了他为人、处世、治国、治家的思想精髓,而且给后世的影响巨大。 孔府 大门对联: 与国咸休 ,安富 ) 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 ,文章( )道德圣人家 此联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李东阳所撰 ,清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纪晓岚所书。 在封建时代 ,孔府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 天下第一家 ” 了。这个大家族历来都希望自己的荣华富贵永无止境 ,因此在书写时有意将 “ 富 ” 字头上的一点不写 ,取 “ 富贵无顶 ”之意 ;“章 ” 字一竖穿 “ 日 ”过 ,取的是 “ 文章惊日月 ” 之意。 ( 此对联书者有意笔误的良苦用心是: 借寓孔府的“富贵无顶头”, 圣人家的“文章通天”。 孔府大门对联很能 说明这种精神追求 杜甫: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陶渊明 : “ 大济于苍生 ” ( 感士不遇赋 孟浩然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李白 “ 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 (刘全白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向人表白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酷爱神仙的李白心甘情愿地不去方丈蓬莱过逍遥生活,而要先完成修齐治平的大业。当然,他最为理想的人生设计是 “ 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 (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 , 先立功立名,然后再修仙登天,入世 第一,出世被放在第二位。 杜甫 李白 君子知时 君子能够判断并选择时,从而在变化之中把握自己的运命;穷达以时,君子因为知命所以能够泰然对待穷达。孔子认为,对于现实的贫富,君子能够做到贫而不谄,富而好礼。君子安贫之关键在于其所追求的是道。天道是和人道一致的,所以人的德应该顺应天道。君子修德,所以天道行则其命贵,天道废则其命贱。君子追求天道修德而知天命,君子的穷达运命因此是和道连在一起的。对于国家的有道或无道,君子应该保持其鲜明的态度。孔子不满于当时的社会,认为处于无道乱世的君子固穷。因为孔子的国家社会学说建立在尊卑等级的西周礼制上,所以孔子评判的有道无道以是否符合这套礼制为标准。 孔子说自己五十岁而知天命。君子知时,故能判断并选择时机,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小人则不知时而行险徼幸。 尧曰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与 穷达以时 同样出自子思学派的 中庸 曰:“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因为知时,君子所以能够泰然对待穷达。 穷达以时 :“穷达以时,德行一也。毁誉在旁,听之弋,毋之白。” 荀子 宥坐 :“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孔子家语 在厄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韩诗外传 卷七:“故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其时者也。” 运命论 :“圣人处穷达如一也。” 运命论 :“然则圣人所以为圣人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 对于现实的贫富,君子能够泰然处之,贫而不谄,富而好礼。孔子对学生颜回在这方面的修养尤为赞赏。 论语 卫灵公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学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述而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安贫可贵,孔子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安贫关键在于其追求的是道。 论语 里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宪问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泰伯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卫灵公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里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述而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天道是和人道一致的,所以人的德应该顺应天道。君子修德,所以天道行则其命贵,天道废则其命贱。君子追求天道修德而知天命,君子的穷达运命因此是和道连在一起的。 宪问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孟子 离娄上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运命论 :“故道之将行也,命之将贵也。”“道之废也,命之将贱也。” 对于国家的有道或无道,孔子坚持君子应保持其鲜明的态度。 公冶长 :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公冶长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泰伯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宪问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问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卫灵公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八佾 :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本人深深不满于其所处时代社会,以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征伐僭越,他提出克己复礼,梦想的是恢复周初的礼乐盛世,他还四处奔走各诸侯国并广招学生以求宣扬自己的学说。孔子的国家社会学说建立在尊卑等级的西周礼制上,因此孔子认为的天下的有道无道以是否符合这套礼制为标准。 季氏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修齐治平 ” 几乎是所有的古代知识分子为自己设计的人生之路,但能够走好这条路的人实在太少了。 少年时年轻气盛,不知世道的艰难,幻想以布衣直取卿相; 待到仕途初步,才发现原来四面皆壁。他们屡起屡蹶,屡蹶屡起,直到焦头烂额,幸运的人方谋得一官半职;然而宦海沉浮,危机四伏的官宦生涯又使他们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与世俯仰、同流合污非良心所安,坚持孔孟之教而又举步维艰。 仕途成功后这才发现,梦寐以求的宦海,原来也是一片苦海。 唐代的韦执谊身为宰相,韩愈在 顺宗实录五 中记载了他的生活状况 : “ 虽尚为相,常不自得;长奄奄无气,闻人行声,辄惶悸失色,以致败死,时才四十馀 。 ” 身为宰相,但一听到人声就惶惶不安。 于是乎,无论是进入这片苦海的,还是没有进入这片苦海的,都有诉说不完的怨言。他们甚至抱怨是孔老夫子骗了自己。 以崇儒著称的杜甫晚年就发出这种不无愤激的呼声: 儒冠多误身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 醉时歌 ) 面对这些抱怨,孔子如果地下有知,他一定会深感委屈。因为孔子为士人设计的人生道路,除了 “ 出 ” 之外,还有 “ 处 ” 。孔子在政治上多次失败之后,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论语 公冶长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论语 述而 ) 所以 “达则兼善天下”是儒家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而“穷则独善其身”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成功受阻、失望的时候出现的达观态度。“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有人说,西方的文人自杀的多,而中国的文人自杀的少,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有庄、禅的融会,而西方没有,西方文人在精神领域里缺乏一块像庄、禅这样的缓冲地带。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苏轼 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面对这样一种客观现实,任何人,特别是多愁善感的人,在生活中应该多一些伸缩性,只知伸而不知缩,或只知缩而不知伸,注定要在社会中碰壁。 屈原 贾谊 苏轼 屈原 是一位倍受后人敬仰的大文豪,然而他的处世态度是有问题的。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记载: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 屈原曰: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父曰: “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屈原曰: “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一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 ” 在屈原看来,整个社会中,只有他一个人是清醒聪明的,别人都是糊涂愚蠢的;只有他一个人是清白高尚的,别人都是污浊肮脏的。当一个遍体洁净无纤尘、且患有洁癖症的人不得不生活在一群脏如泥猪的生物之中时,那种痛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且 沐 者 ,去首垢也 ,洗去足垢 ,盥去手垢 ,浴 去身垢 ,皆去一形之垢 ,其实等也。 论衡 讥日 “人又谁能一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韩诗外传 卷三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贾谊 的遭遇与屈原相似,所以司马迁把他们二人合为一传。二人的才能、志向和心胸也差不多,苏东坡说他们都 “ 不善处穷 ” ,是 “ 志大而量小 ” ( 贾谊论 )。也就是说,他们有才有志而没有一个宏阔的胸怀。屈原爱哭,贾谊也爱哭,。但他们二人的结局不一样,屈原自杀了,贾谊虽然因忧闷而活的年龄不大,但他毕竟没有自杀,为什么呢?读读二人的作品就明白了。 屈原是否读过庄子的书,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屈原的作品中,看不到他用庄子思想进行自我安慰的痕迹。而贾谊就不同了,在他最为苦恼的时候,写了一篇著名的 鵩鸟赋 ,借庄子思想来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当心情压抑的时候,在日记中自我倾诉一番,心情就会轻松许多。贾谊在苦恼时,读读庄子的文章,写写庄子方面的诗赋,自然会把忧闷的阴云驱散许多。 贾谊,汉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年轻时被文帝召为博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 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博。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博。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 自歉疚,直至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 过秦论 、 陈政事疏 (即 治安策 )等著名;辞赋以 吊屈原赋 、 鵩鸟赋 最著名。 对贾谊提出批评的 苏东坡 的遭遇比屈原和贾谊更惨,屈、贾都只被贬到长沙一带,而且贾谊还是长沙王太傅,他的这次唯一的长沙远行还不能视为真正的贬谪,而苏东坡却被一贬再贬三贬,最后被贬到了海南岛。但苏东坡一生都能保持一种比较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实在是因为他得力于庄子和儒家的独善思想。苏东坡与庄子可以说是异代知音, 宋史 苏轼传 记载: 苏轼子瞻,洵之长子也。轼生十年,其母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 庄子 ,叹曰: “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洵、弟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齐名,作品有 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 等。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人,苏轼的生平轶事、坎坷仕途和红尘情缘都存留着诸多谜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苏轼对庄学有极深的研究,对庄子的齐万物、片面观运用自如,在他不高兴时,总是借庄子的一只眼看世界,于是他总是能够在无边的痛苦中找到快乐,哪怕这种快乐只不过犹如寂寞荒凉、茫茫无边的沙漠中的一根小草,他便视黄沙而不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这根小草上,于是他的心中就充满了绿意和希望。 屈原苦恼得自杀了,贾谊很苦恼但没有自杀,苏东坡苦恼少而愉快多,他们的心态好坏是与他们心中庄学的多少相一致的。 可以说庄子思想就是儒家 “ 独善 ” 思想的一个变种。 屈原的生活态度是撞着南墙也不拐弯 “ 虽九死而不悔 ” 。这种执著而不知变通的处世态度是可敬的,但是不科学的。 元代张可久散曲 醉太平 无题 : 陶朱公钓船,晋处士田园,潜居水陆脱尘缘,比别人虑远。贤愚参杂随时变,醉醒和哄迷歌宴,清浊混沌待残年,休呆波屈原。 说屈原是 “ 呆波 ” ,是犯傻,此语虽有激愤之情,但也不无道理。屈原的一生是可敬的,更是可悲的。渔父的生活态度显得太灵活了一些,有随波逐流之嫌,也不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原则。皆不如儒家的 “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 社会把你安排到了公卿的位置上,你就想公卿该想的事,做公卿该做的事;社会把你安排在塾师的位置上,你就想塾师该想的事,做塾师该做的事;社会把你安排到农夫的位置上,你就想农夫该想的事,做农夫该做的事。做好了份内的事,也就算是尽了 “ 匹夫 ” 之责。如果身为一个塾师或农夫,却硬要去想公卿的事情,去做公卿的工作,这不仅是在为难自己,也是在为难社会。 屈原的不明智之处就在于他身为 “ 匹夫 ” ,却硬要去承担帝师、宰相的责任,别人拒绝他承担,他们就痛苦,就投河去了。 无可无不可 中庸的智慧 儒家还有许多思想值得学习,如 “ 无可无不可 ”等等,都具有极强的伸缩性,是处世的良方。 孔子看见麟而悲叹它的穷困,感叹天下没有了解它的人,他的弟子子贡在旁边,感到奇怪,就询问原因。孔子回答说:“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躬身求学然后才能上达,了解我的人难道只有这个天吗?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屈辱自己的身体,伯夷、叔齐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就说柳下惠鲁少连,降低志向侮辱自身,伯夷、叔齐归隐后,行为清白,放弃权位。我就与他们不同,我是无可无不可。”这就是人们说孔子的成就所以大的方 孔子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好: 子曰: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我所好 。 ” ( 论语 述而 ) “ 执鞭之士 ” 是指手拿皮鞭在市场上维持秩序的人,在古代,这种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被视为贱役。而孔子坦率地承认,如果能够得到财富,即使执鞭之士自己也愿意承当;如果不能,就去干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在孔子那里,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要做成的,除了弑君弑父之外,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所以孟子称赞他是“ 圣之时者 ” 。 孟子也说过: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孟子 尽心 ) 孔孟都是把修齐治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但他们同时又做好了另外的思想准备,并没有把治理天下看作自己的唯一生活乐趣和生活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政治失败之后,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不会产生绝望情绪。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无可无不可 ”与“有可有不可”: 能否做到 “ 无可无不可 ” ,要看他的胸怀、器量,绝不是唯唯喏喏,模棱两可的无可无不可。 有很多的领导人物,总是好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计划走着自己的套路,凭着自己独特天赋,经常牵着历史的命运跟着自己的套路走,可是到头来,总是归于失败。即使能偶尔成功,也有一半成就夭折在他前途发展中的摇篮里。例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虽然也抱在我国的历史上,楚霸王项羽可以说是“有可有不可”的代表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可以说是“无可无不可”代表的人物。试想项羽如果能听进范增的劝言,不是那样固执己见、好大自恃、刚愎自用,成败之数,即使在鸿门宴上杀掉汉王,天下也不可逆转。刘邦对待一切事情,虽决定在自己,却能广博地听取大众的意见,尤其是萧何、张良的意见,几乎是百依百从。当萧何想拜韩信为大将时,刘邦本意认为不可,经萧何力言劝说又无不可。当淮阴侯韩信想封王时,刘邦怒形于色,本意认为不可,得到张良的示意后,又无不可。这种对人豁达的胸怀与对事毫不拘泥的态度,就是他大有成就的方面。 从总体来看,儒家特别重视人在社会网络中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好像一张大网,每一个人都是这张大网中的一个网结,而每一个网结都要受到它四边网绳的牵扯,与四边都有关系。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位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就应该按照自己的位置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要想保持它的稳定,儒家的这种思想都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一主张的缺陷也相当明显,因为过多地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使一个人的手脚缚满绳索,从而使他的生活变得滞涩、沉重和呆板。 贪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与我何干 喝酒赌钱受贿玩女人 关你屁事 公、民、国,全然不顾 名、利、财,一揽无遗 二、 道家的人生追求 :消遥适意 (一) 道家的特征“超世”、“无为”、“超现实” 所谓“ 超世 ”,用庄子的话讲又叫忘世、游世。 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思维看问题都是在面上看,求全求美。道家则是一个否定性的思维,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都是采取一个批判态度,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来追求一种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超世又和 无为 相联系。 老子说,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 “ 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 ” , 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这就叫无为。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求学与求道不同,人世间的大觉者传法与学校的教学也完全不一样。学校教学的目的是教人获得各种技能,传授真道佛法的目的则是教人了解宇宙与人生的真相,并教人一套返本归真的修炼方法。世间的技能必须广学多闻才能见多识广,佛法真道的修炼则都是专一修炼的不二法门,老子对这这两者的关系理解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做学问自然是愈多愈好,如此才能增长见识;佛法修道,则必须放淡欲望、清净无为,并且必须专一修炼,才能得道与开慧。 “学”是指知识或技术。“道”是指自然、天之道,也指世间一切正法、大学问,具有无限性、难以把握性和难以传授性。古今中外的修道之人都必须抛弃功名利禄、怨恨情仇,修去了各种欲望与执著心、达到了清净无为的高尚精神境界之后,才能功成圆满。 “为学日益”是说向外追求学问,而“为道日损”是指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私心杂念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人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损之又损、减之又减,“道”便显露出来。在这个求“道”的过程中,就可以开辟出一块广阔的空间来。这是一个去杂念而存朴质的过程。 不断地学习研究外在的科学技术知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炼心性并守德,开发潜在的智慧,自私自我的主观意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直至自我的思想意识完全符合宇宙的真理,也就取得了无所不为的大智大慧。因此, 无为与守拙是学道悟道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心灵修炼达到上乘的境界了。 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中的这段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说: 追求学问,就要求天天都学有所得,习有所成。而追求大道呢,只是要求每天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减之再减,坚持不懈地一直减下去,最后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达到了无为的境界之后就会发现,已经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实现了。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啊! 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能够得到天下的人,靠的就是无为处事。倘若没有无为的心境,而非要用智谋的手段,处心积虑、极尽所能地去争取天下,反而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是一个明证,尽管他上识天文,下识地理,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然而费尽心机最终也无法克复中原,恢复汉朝江山。 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规定,这就是 “ 自然 ” 。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 “ 自然无为 ” 。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 老子 中的一句话: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小鲜者,小鱼也。从字面上看,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一下锅就动铲子翻搅,否则肉就要碎烂。引申开来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是不要扰民,不要烦杂,不要朝令夕改。换句话说,就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为。这就是道家的无为。它有一个超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里面。 超现实 : 道家的思维,说白了就是常人这样看,它就是不这样看。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这是道家的一个思想观点,应该说它的思想就是对社会的批判。 所以说,当我们读 老子 庄子 就觉得有醍醐灌顶之感,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是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的那是一种空灵,追求的那是一种逍遥和自由。 道家的十大特征 1、 虚无 :是大道的本体常态。虚无不受时空限制,蕴含有无限的生发可能性。 “ 是有非有,是无非无,是色不色,真空不空 ” 。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虚无妙道 ” , “ 大道洞玄虚 ” 。 2、 自然 :自自然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总是一体。万物都按一定规律生生灭灭而发展着。皆不可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发号施令改变和派使。 3、 清静 :无中生有,静中生动。故是大道的本性,万物的本始和归宿,也是对修道者的最高要求。“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 。“ 天清地静故能长久,心清则内合乎道,体静则外合乎人,是以不出户而化也 ” 。 4、 无为 :大道之性能,自然之功用,顺物之性,附物之情,因任自然,依从着事物固有的规律辅之以自然。而不是强作妄为之意。 5、 纯粹 :窈窈冥冥,混混沌沌,纯然一体,不杂别物。宇宙的本质不在于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在于纯粹性、简单性和万能性。 6、 素朴 :天然去雕琢,保持无染浑全的本质。 7、 平易 :大道平坦宽阔,方式简单易行。顺应自然而不造作。若要成道:只需在平坦的大道上随便走就行了。 8、 恬淡 :悠闲自在,少思寡欲。至简至易,无所事事,不急不躁却不为而成。 9、 柔弱 :柔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柔弱生之徒,刚强死之徒,刚强之物不长久,最终归于柔弱。 10、 不争 :大道不争而拥有一切。希望占有,往往不得,不希望的人才会得到。若水处后,处下不争。 (二)道家的人生追求之一: 逍遥适意 提起道家,人们往往老、庄并提。 其实老、庄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老子注重的主要是修齐治平,他与儒家的目的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关注的焦点都在政治。 而庄子则不同,庄子在论述治国思想的同时,更大的注意力是放在个人生活方面,特别强调个人的自由。特别重视人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精神自由,只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如果把它外化为具体的现实生活,那就是行为的“ 适意 ” 。 逍遥游 惠子谓庄子曰: “ 魏王贻我大瓠( 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 呺( :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庄子曰: “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 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樽如酒器,缚之于身, 浮于江湖 ,可以自渡。” 惠子谓庄子曰: “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 庄子曰: “ 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鼓盆而歌 庄子 : “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 庄子曰: “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 他主张人生在世,要 “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 ” ,乐观豁达。 庄子 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 庄子 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 庄子 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 庄子 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记载说: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都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 庄子 秋水 :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先:谓先以非正式的方式,宣明楚王的意图。 “愿以境内累矣!” 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适意生活风气最为盛行的时期: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 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 “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 世说新语 任诞 ) 王子猷(王徽之)辛辛苦苦地坐了一夜的船,并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完全是兴趣所致,率性而为。兴致来了就去,兴致没了就回。 世说新语 识鉴 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西晋)张季鹰(张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放着官不当,宁愿回家当老百姓,原因就是为了能够过一种自由适意的生活。这与嵇康的思想是一致的。嵇康在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中明确讲自己不愿做官的原因,就是为了过一种自由适意的生活。 爱自由是人的天性,所以一旦有人揭示“自由”以后,便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同。自从庄子决心当一个泥坑里的自由龟以后,许多人步其后尘: 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犹禽 鹿 ,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佳肴,愈思长林而 志在丰草也 。(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 帝(梁武帝)手书招之( 陶弘景 ),锡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 牛 ,一牛 散放水草之间 ,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 “ 此人无所不作,欲敩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 ” ( 南史 隐逸传 ) 有僧辞乐普,乐普曰: “ 四面是山,阇黎向什么处去? ” 僧无对。乐普曰: “ 限汝十日内下语,得中即从汝发去。 ” 其僧冥搜,久之无语。因经行偶入园中,师( 善静禅师 )怪问曰: “ 上座岂不是辞去,今何在此? ” 僧具陈所以,坚请代语。师不得 已,代曰: “ 竹密岂妨流水过, 山高哪碍野云飞 ? ” 其僧喜踊,师嘱之曰: “ 祗对和尚,不须言是善静语也。 ” 僧遂白乐普。乐普曰:“ 谁下此语? ” 曰: “ 某甲。 ” 乐普曰: “ 非汝之语。 ” 其僧具言园头所教。乐普至晚上堂谓众曰: “ 莫轻园头,他日住一城隍,五百人常随也。 ” ( 景德传灯录 卷二十)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要当一只曳尾涂中的龟; 嵇康是道教倾向的文人的代表人物,他要当一头长林丰草中的鹿; 陶弘景是道教的代表人物,他要当一头水草间的牛; 善静是禅宗的代表人物,他要当无遮无碍的行云流水。 他们使用的比喻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当然,要想自由,要想适意,还必需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修养,这就是内圣外王和不执不著。 要想过一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还必需解决人的死亡问题。 庄子主要是用理论在精神上淡化死亡、甚至美化死亡,但这绝不是一种彻底的解决办法。在中国古代,有一大批人自告奋勇地承担起解决这一人生大难题的重任, 他们就是道士。 (三)道教的人生追求之二:铸造天梯 铁炼丹炉鼎(明代) 河南登封中岳庙八卦炼丹炉 黄均 炼丹图 立轴 1、服食 养生保健术 古代养生保健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导引术、行气术和按摩术, 强调通过相应的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以达到养生强身的目的。 西汉帛画导引图 三国时期,名医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