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_第1页
《中医养生学》_第2页
《中医养生学》_第3页
《中医养生学》_第4页
《中医养生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养生学,傅杰英 2007.3,概说,一、养生意义,(一)概念: 养生:保养生命。养生就是研究人类生命规律,根据生命规律,对生命活动进行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节房事、顺四时等保养、维护、调节的技术和方法,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 。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中医养生学:总结中国历代各家养生理论和方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修养德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实用科学。,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由此可见:,养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观,一种世界观,不单纯是医学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生命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养生是一种综合地维持健康的行为与能力,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 养生: 修养德行,完善自我, 养心益形,生存智慧。 大气智慧,简单深邃, 独善其身,普善天下, 把握生命,自己当家。 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二)意义1、却老全形:却非正常衰老,全形神享天年2、防治疾病: 未病先防,治疗未病,固护正气, 已病防变,食养守神,重于针药, 病后恢复,谷肉果菜, 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越早越好,老年才重养生已为时过晚,养生不是养老。,多赢和谐: 于自、于家、于人、于国、于天 身体健康,心理平和 德行修养,完善自我 养康互进,长寿长能 天人合一,社会和谐。,做好“生命的自我管理”, 养生方法越生活化,越简便易行越好。 养生来自我们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 “躁竞之心涉希静之途,知名利之伤德,欲而强禁;识厚味之害性,贪而后抑。”,二、各家养生,(一)周易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 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 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 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素问指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这就是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整体模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更能体现中医养生学的整体调节优势。 2、居安思危的预防观: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卦辞:“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周易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居安思危的预防为先的思想。,易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原则的理论基础。其哲学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理论。 很多中医养生理论源于易经。如,万物本原的天道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阴阳和调的平衡观,顺应天时的达生观,柔静顺缓的静养观,抑阳益阴的调养观等。,(二)道家养生理念: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以柔为贵、弱者变强、重人贵生。 葛洪: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其养生思想:养生要尽早着手、养生重在宝精行气和养生以不伤为本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医学家。他集先贤养生之大成,著成养性延命录。其养生思想:寿命在人不在天;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服气胎息;导引按摩;饮食调摄;起居保养; 房中保健。,1道法自然 “道”是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自然法则。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这种观念称为“生态智慧”。 “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得“道”即可长生,违“道”只能短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侮天地者凶,顺天时者吉,,2清静无为 少私寡欲养生的内涵, 无为处世养生的方法。 虚静 :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面对世事的的纷争,能够致虚守静,就可把握根本。 “无欲”、“无求”、“无知”、“无为”淡泊无为,无忧无虑,返扑归真。 无为: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处世”三点含义: 无为相对有为,相反 相成;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无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没有贪欲、杂欲地全身心工作学习生活。没有杂欲贪欲是美德,而创新是社会责任。“在无为中生存,在有为中发展”。,3以柔为贵、弱者变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滴水石穿”,“以弱胜强”,“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等。新生东西柔弱,却富有生命力。常处于柔的状态,可避免早衰。 “守柔曰强”: 中国传统的健身术以柔见长,如导引、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4重人贵生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提倡乐生、重生,鼓励人们去争取天年,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在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形成了修炼观点。,1) 性命双修的思路 性功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 命功对身体保健的修炼。 五篇灵文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 2)形神兼养的思路 庄子主张养形和养神并重,倡导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 庄子达生曰:“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3)众术合修的思路 生道合一,众术合修。 后世道家功法:炼丹、服气、导引、房中、服饵、画符咒语、环境等等。,(三)儒家养生理念: 修身养性:仁德、孝道 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 饮食养生:美食、卫生 兴趣广泛:礼、乐、射、御、书、数(六艺),1、修身养性 1)倡仁德施“仁”于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讲孝道孟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者寿”) 3) “仁者寿”。“仁”是修养品德,勤奋学习的结果。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仁者不忧”。,2、中庸平和 1)“和为贵”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即“天人调谐”,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共生共荣、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健身之道、经商发财之道、社会发展之道。,2)“欲而不贪”,知足常乐 。中庸之道,勤俭节用,克己复礼。 常以“修己”、“克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知足常乐的作用。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因人而宜,养生“三戒”。孔子 “三戒” :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3、饮食养生 1)饮食精美 论语 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饮食卫生 孔子 “八不食” : “食殪而霭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酱不食”。 “食不言,寝不语”。,4、兴趣广泛 孔子自言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诗、书,而且对“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等非常有兴趣。,(四)内经对养生学的贡献 1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于本,本于阴阳”。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2对生命规律的认识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人生历程中年龄阶段的差异,而且充分注意到了性别上生理区别。为防病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3顺应天时的整体保健观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顺四时而适寒暑”,“法于阴阳,和于数术” 侮天地者凶,顺天时者吉4提出了养生原则和方法 “治未病” 预防为主的原则,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出发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节制房事等等。,(四)神农本草经重补药 神农本草经共载中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功效的药物有85种。如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杜仲、茯苓等。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剂,(四) 孙思邈 1继承和发展 “治未病”的思想。“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治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2 奠定食疗学基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3 强调房中保健。要适当节制,不强忍硬抑。,4.重视妇幼、老年保健。 5注意环境居处,以俭朴幽静为佳。千金翼方中指出:“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 6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推广养生功法。,(五)佛家: 四大协调、专心修禅 、养心炼性、恪守戒律、环境优美。 1“四大协调” 人体与自然界要协调一致,以自然界“四大”(地、火、水、风)做比。在正常情况下,应是“四大调和”,人方可健康。 2专心修禅 禅即静虑。通过静坐,制心一处,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内息杂念,外屏攀缘,从而开发智慧。强调调身、调息、调心和止观。,3养心炼性 佛家很重视修身养性,即淡漠名利、多能以忍耐、宽容、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处世从容不迫,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保持心理稳定,个性温和,乐善好施,恬静的心灵。这是佛家养生的一大真谛。 4恪守戒律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佛家以宽大为怀、慈善为本,主张修身洁行,惩恶扬善,超度众生。 “因果报应”, “外因内果”,“厚德载福”。身心安详健康。,5环境优美 “天下名山僧占多” 。寺院多建筑在青峰翠恋之间,山清水秀,景色幽雅,空气新鲜,苍松翠柏,鸟语花香,没有空气污染,没有噪音污染,充满诗情画意。僧侣经常植树造林,行医施药,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处在一种乐观超逸的心理状态,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生命,起源:太虚元气。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 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不过是“物之一种”。生命运动形式:庄子 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 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将地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将出入无器不有。”,生命的维持与死亡维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