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章的逻辑框架: 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属于“一条主线”中的“特殊”的社会发展规律。 学习时要按照:“把握一个主题”,即突出第四章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中作为“枢纽”和“基石”的科学理论;“突出一个重点”, 即学习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重点掌握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方法论及其现代意义;“贯穿一条主线”, 即有所取舍地了解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从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的特殊发展规律。,教材第四和第五两章侧重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力求准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又力求站在21世纪的高度,结合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即: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这两章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树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这两章的特点:1、突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本书的宗旨是全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全书七章内容安排中,第四章和第五章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它们在全书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即前三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四和第五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进行分析,提出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在其后的两章中,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这一安排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发展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过程看,经典作家并不是为了研究资本主义而研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在事实上起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的铺垫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体系的基础。但是,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任务,是提出并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科学的预言,并对之进行了初步的描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言和描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崇高品格,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的自由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的无限憧憬。未来社会是美好的,但是这样的美好社会不是虚构和空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解决的三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抽象的人类理性和永恒正义的体现,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体现;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立要靠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而不能仅仅通过宣传和改良来实现;三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是受剥削压迫的无产阶级而不是个别达官贵人或天才人物。因此,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的独特理论分析也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色。可以说,没有关于资本主义的深刻而独特的批判性研究,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本身。所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准确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研究成果。,2、从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这两章不是单纯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研究。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既有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运动规律的理论,也有揭露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本质的理论,要全面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研究的理论成果,正确的做法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研究成果都体现到教材中来。所以,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既包括经济基础的研究,也包括上层建筑的研究。这样的安排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全面地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也能够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有更系统更完整的了解,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3、既重视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本质的研究,也重视对其发展和变化的趋势及性质的研究,教材 第四章侧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私有制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实质的理论,它们集中体现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第五章侧重阐明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变化趋势的理论,如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理论;垄断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这样的安排旨在从发展和变化的角度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既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又有助于科学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趋势。,4、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经典理论,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和新变化进行研究,力求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5、在体系安排上,力求突出重点、内容精练,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基本原理。,第四章的结构安排及核心知识点,本章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形成及其本质的理论。全章的安排紧紧围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而展开。本章共设三节。,第一节 着重阐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该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关于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也就在逻辑上成为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前提。,第一节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着重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建立的社会条件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萌芽及其加速发展的途径,即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前史。该部分共有三个知识点:一是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产生的途径;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及其途径;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通过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支持),第二部分着重阐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该理论揭示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商品经济不是社会经济制度,而是通过价格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可以和各种社会经济制度或所有制结合在一起。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与雇佣劳动制度结合的产物。要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就必须先揭示私有制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此外,资本主义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其原子形式,只有揭示了商品的秘密,才能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这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包括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理论的完整体系,在该理论体系中,通过对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两个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通过对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分析,揭示了劳动转化为价值,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劳动的社会性转化为与商品生产者相对立的社会关系的必然性。这一分析结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马克思阐明了私有制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一旦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就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资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由此应运而生。,本部分共有5个核心知识点:一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是商品的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是价值量的决定和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及作用;四是价值形式的发展(四种形式)和货币(五种职能)的产生;五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及其作用。这五个核心知识点构成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阐明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和实践意义。本部分两个知识点:一是理论意义;二是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讲,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该理论的提出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石。从实践上讲,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变化和货币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二节着重阐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剩余价值理论是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理论宣布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第二节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明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原理。该原理揭示了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雇佣制度形成的条件。,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是理解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关键。 劳动是劳动过程三个简单要素之一,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改变自然物的过程。劳动是人类专有的、第一个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同一般动物的本能不同,它具有三个特点:(1)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是按照预定的目的,以预定的方式方法来改变自然物,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2)人的劳动是从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因此而使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3)人的劳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是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耗费。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势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有时也称之为劳动能力。在一切社会中,人们为了获得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都必须凭借人本身的自然来改造来改造人周围的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发挥脑、肌肉、神经、手等等机能,劳动力就是这些机能的源泉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发挥就是劳动;反过来说,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消费。劳动力同人类是共生的,在任何社会里,它都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的因素、主观要素,但它同进行生产的物的因素、客观要素即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在历史上是各不相同的。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才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发现劳动力这一范畴,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贡献。,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具有剥削性质的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能够成为商品,则是因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为了生存劳动者只能把劳动力出卖给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变成雇佣劳动者。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实现的。一旦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若想再次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就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实现。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的消费就是劳动,它不但创造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当用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商品消费为资本家带来了剩余价值,货币就不再是货币,而是转化成为资本,资本与货币的根本区别是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而货币只是简单的商品媒介。,本部分共有五个核心知识点;一是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及其理论意义;二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及其社会历史意义;三是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及其构成;四是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历史和道德因素;五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点。,第二部分阐明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的原理。有两个核心知识点:一是所有制理论 ;二是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的理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一方面,所有制有经济的和法律的两种形式,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人们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围绕物或者生产资料而形成的占有关系;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则是所有权,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生产资料的性质和技术状况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决定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从而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的特点和性质。马克思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及其特点的差异,将人类社会区分为原始公有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中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剥削性质的社会,因为它们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所不同的是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建立起来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实质是剥削性的和对抗性的,但却被等价交换得形式所掩盖。,第三部分阐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由三部分组成: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实现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石。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的统一。,剩余价值实现理论着重阐明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资本的流通过程实现的。资本通过生产过程生产处剩余价值。马克思对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的分析是着眼于资本运动的形式、资本运动的速度和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的考察。通过对个别资本循环与周转,即个别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分析,阐明了个别资本运动的形式、连续运动的条件以及运动的速度;通过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分析,阐明了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生产难以实现按比例额发展的内在矛盾。,剩余价值分配理论阐明了剩余价值分割为各种具体形式的内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本质。正是由于剩余价值被分割为各种具体形式,归不同剥削集团所占有,才使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得以存在,使这些剥削集团赖以生存,使整个资本主义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也进一步揭示了资本家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实质,这就是:工人不只是手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是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因为整个资本家阶级“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工人阶级要彻底摆脱被剥削的地位,就必须联合起来推翻整个资本家阶级的统治,摧毁资本主义制度。,课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阐述主要是从七个核心知识点展开的:一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原理。该原理着重阐明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重点在于阐明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区别与联系,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要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们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工人劳动本身创造的新价值,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并成为产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价值形成过程中,如果工人在一天里新创造的价值正好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它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预付的资本价值没有增值,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来,货币也没有转化为资本。所以,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符合资本家生产的目的,资本家必须要把它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的“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差额。既然资本家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那么,劳动力的使用权也是属于资本家的。因此,资本家不仅要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而且要超过这个一定点,在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提供剩余劳动时间,在补偿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以上创造更多的价值。于是,工人的劳动不仅补偿了劳动力的价值,而且使预付资本价值发生了增值,生产出剩余价值来。这样,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便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价值增殖过程也是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二是资本的本质以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该原理要着重说明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占有雇佣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社会权力,体现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其理论意义有三:一是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真正来源,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二是为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而该理论对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前提。,三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讲授该原理要注意阐明三个重要问题:一是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过程;三是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关于第一个问题,二者的联系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也为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新的条件和可能。二者的区别是:实现条件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条件是工作日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根本变化,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发挥作用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起主要作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阶段起作用。劳动与资本的隶属于资本的程度不同。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劳动只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这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和支配在深化和强化。,关于第二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二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在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三是当大多数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普遍提高时,超额剩余价值消失,全部资本家均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关于第三个问题,注意从“总体个人”总脑力劳动的比重上升和劳动复杂程度提高以及劳动强度增大的角度加以论证。,四是资本积累理论。该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回答了四个重要问题:一是资本积累的实质;二是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制度中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的影响;三是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下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形成的影响;四是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影响。,关于第一个问题,从再生产入手,先分析没有加入资本积累因素的再生产,这样的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它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即资本家和雇佣个人的再生产)的统一。再分析加入资本积累的再生产,这样的再生产就是扩大再生产。在这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就是用从雇佣工人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再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关于第二个问题,资本积累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伴的是,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的手中,另一方面,财富的直接生产者却占有少部分的财富,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越来越重要。,关于第三个问题,资本积累导致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存在。这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分不开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试图通过降低个别价值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结果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而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则相对下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这里之所以说是相对,不是就整个社会生产的实际发展而言,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所需要,所以才成为“过剩”或者“多余”的人了。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关于第四个问题,这里阐明的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这主要是从资本积累对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影响来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的。其结论是资本积累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资本积累理论的意义:一是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根源;二是指出了工人阶级失业的根源;三是指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得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的结论。,五是资本主义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理论。该理论是关于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理论,侧重分析资本的运动,因为资本是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的运动有三个维度:资本运动的形式、资本运动的速度和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分析是从个别资本的运动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两个方面展开的。个别资本的运动表现为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资本循环研究资本运动的形式对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在资本循环过程中,资本采取三种存在形态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资本循环意味着资本在运动中要依次经过三个职能阶段,分别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在这里,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在时间上的续起性。资本周转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对增大剩余价值总量的影响。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的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社会资本的运动表现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要使社会总产品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就要求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规模上和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社会资本再生产很难合乎比例地进行,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六是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工资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工资的假象,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剩余价值分配理论阐明了剩余价值分割为各种具体形式的内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本质。,关于工资理论。工资理论的意义:揭露了工资的实质,使剩余价值理论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础上。该理论的核心知识点有三个:一是工资的本质。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把工资看作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错误的:其一,价值是劳动决定的,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是同义反复。其二,商品是劳动的物化形式,如果工人出卖的劳动是商品,那工人就不是雇佣劳动者了。其三,如果同资本相交换的劳动是商品,那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剩余价值就无从谈起;如果资本家用少量的资本换得了多量的劳动,则违背了价值规律。二是工资的形式掩盖了现实的剥削关系。其一,工人付出劳动在前,资本家支付报酬在后,造成了假象。其二,工人往往把自己从事的劳动看作是获得一定量工资的购买手段,而资本家也往往把工资说成工人劳动的报酬。其三,工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三是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关于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该理论着重研究资本在运动中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以及资本得具体运动形式相适应的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该理论包括五个基本原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商品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借贷资本、利息和信用理论。 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分配关系由生产关系决定,反映了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和要求。,七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本部分的原理包括三个知识点:一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的内在联系。这三个知识点的基本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或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可以使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失衡和矛盾现象得到强制性地调节,但是,只要少数人占有社会的大部分财富,而多数劳动者只占有社会的少量财富的分配制度不改变,生产过剩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就难以避免。,第一个知识点:基本矛盾的表述: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的三个维度: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生产活动进行社会化;劳动产品生产社会化。,第二个知识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供求的失衡,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所以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第三个知识点: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决定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第三节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理论。从逻辑顺序上讲,它是第二节的自然延伸。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本质和作用。只有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小商品经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用暴力手段剥夺货币财富,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论,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了。 乌托邦,(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确立,资本主义工厂制度资本主义大工业,资产阶级政治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封建社会后期,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城市,地理大发现15世纪末(1492年),资本来到世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792年8月10日巴黎群众进攻王宫,攻占巴士底狱,(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法大国革命,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厂手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自然经济,与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自给自足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业,商人的出现,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条件,根本条件,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社会分工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化生产物质基础,商 品 经 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自给自足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奴 隶社 会,封 建社 会,资 本主 义社 会,社 会主 义社 会,市场经济,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用来交换,商 品,(二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内在矛盾展开逻辑图示,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 值,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充饥,阅览,拍照,观看,使用价值,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 值,交换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 -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钻石虽几乎无任何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亚当斯密(17231790),劳动产品,交 换,体力脑力耗费,共同的质,凝结着人类劳动,价 值,凝结,体力、脑力耗费,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 值,交换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 值,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生产者的劳动,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商品价值形式运动(商品流通)图示,商 品,具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是用来交换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同质使用价值,相同质价值,特定具体形式,无差别人类劳动,商品,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三)商品的价值量,劳动时间,价值量,劳动量,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1.价值量的决定,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甲,乙,丙,8小时,10小时,12小时,10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多盈利,正常补偿,亏损,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即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和耗费。,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如何还原?,如何还原?,如何还原?,如何还原?,“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马克思:,n,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衡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个(件)/小时,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小时/个(件),部门劳动 生产率,个别劳动 生产率,同类生产者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个别生产 者的劳动 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15,15,15,15,部门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每小时,部门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每小时,10,10,10,10,10,10,6,6,6,6,6,6,6,6,6,6,部门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每小时,部门劳动生产率 (每小时),个别劳动生产率(每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0 2=60分钟,30,30,15,15,15,15,30 4=120分钟,部门劳动生产率 (每小时),个别劳动生产率(每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0 2=60分钟,30,30,30,30,30,30,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如果部门(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所在部门平均水平以上,那么,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他就会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价值量。,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技术装备 原材料的质量 自然条件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1、价值规律的内容,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商品交换,等价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四)价值规律,求,市场价格,价值,供求,价格,供,价格,供,求,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3、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 第三,可能导致资源在各个部门配置的比例失调,造成资源浪费。,(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价值量,劳动量,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求,市场价格,价值,供求,价格,供,价格,供,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商品,基本矛盾,劳动,使用价值,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抽象劳动,价 值,具体劳动,价值量,劳动量,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倍加,(自发形成),追加投资,获利多,供过于求,价格上涨,价格下跌,供不应求,得利少,减少投资,(调节),(调节),(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信用货币,铸币,纸币,非金属实物,金属条块,电子货币,(1)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2把,等式,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被动,主动,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任何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羊的价值在斧上表现出来,斧表现出羊的价值。,1、价值形式的发展,等式两极商品处于不同地位,起着不同作用,商品内部矛盾表现为两个商品间的外部对立,商品价值表现是不充分的,(2)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等 式,1只,=,2把,1件,50kg,1克,由一种商品的一系列简单价值形式的总和构成,羊的价值在一系列商品上表现出来。,会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1只羊,3把斧子,5斤盐,1担米,10斤茶叶,1两黄金,实现交换,实现交换,实现交换,(3)一般价值形式,1只,2把,1件,50kg,1克,=,等式,羊成为一般等价物,各种商品的价值量可以比较。,(4)货币形式,等式,1克,=,1只,2把,50kg,1件,金银成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即货币,货币是特殊商品,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双重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决 定 的使用价值,特殊,商品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社会职能决 定 的使用价值,商品,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2、货币,货币无非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货币是特殊商品,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自然性质决 定 的使用价值,金子的不同用途,金箔画,贴金艺术品,金箔字,金塔顶,货币是特殊商品,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自然性质决 定 的使用价值,社会职能决 定 的使用价值,流通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贮藏手段,货币的职能(由本质决定),价值尺度,价值尺度,货币的职能,衡量其它商品价值量的多少,该种商品价值(劳动时间),货币价值(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内在尺度,货币商品自身的价值,价值尺度,价格标准,商品价格,价值尺度,商品价格的变化,同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例,而同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例。,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手段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不一定是现实的货币。,流通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价值尺度,货币的职能,W,G,W,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物物交换,商品流通,W,W,G,G,G,买,卖,买卖结合,买卖分离,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买卖脱节,从而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足值,可以是符号,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金银,铸币,纸币,电子货币,金银,金银,金银,金,银,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金银,铸币,纸币,电子货币,铸币,铸币,铸币,先秦共字钱,先秦鬼脸钱,古罗马金币,古罗马铜币,美国金币,中国近代机制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金银,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纸币,纸币,纸币,南宋交子,北宋会子,法郎,瑞士法郎,英镑,美元,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金银,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流通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价值尺度,货币的职能,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贮藏手段,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必须是实在的和足值的货币,贮藏手段,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货币贮藏,流入,货币,货币,平 衡,流出,货币贮藏,货币,货币,货币,货币,平 衡,流通手段,世界货币,贮藏手段,价值尺度,货币的职能,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清偿债务、缴纳赋税与租金、发放工资等方面的职能,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必须以交换双方的信用为前提,并借助一定的契约形式,如支票、汇票等。,支付手段,三方均有力支付可以相互抵销,甲,乙,丙,欠500元,欠500元,欠500元,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可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无力支付相互拖欠债务,甲,乙,丙,欠500元,欠500元,欠500元,形成连锁的债权、债务关系,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扩大。,加深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货币的职能,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世界货币,职能,支付国际收支差额,购买外国商品,作为财富在国家间转移,世界货币,在现代国际经济中,某些纸币如美元、欧元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世界货币的作用。,货币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时,一般为贵金属形态。,贵金属,美元,欧元,货币的职能,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世界货币,基本职能,(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私有制,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社会劳动,私人劳动,矛盾,商品经济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私有制,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社会劳动,私人劳动,矛盾,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矛盾,商品经济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私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